世博中國館會動的清明上河圖是什麼意思

2021-03-04 09:30:06 字數 4511 閱讀 7827

1樓:life無明小魚

會動的《清明上河圖》的意思是世博中國館採用了數字科技加上動畫製作,再結合聲光電技術融合創作而成,並獲得國家相關部門的專利認證。

會「動」的《清明上河圖》有了一些有趣大膽想象,例如原作中一艘大船正要穿越虹橋的拱洞,船伕一臉嚴肅、行人探頭張望,但船究竟過橋了沒有。

新作給出答案,船伕們有的用竹竿撐岸,有的用長竿鉤住橋樑借力,有的用麻繩挽住船幫,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杆以便船隻通過……終於,在一番緊張的忙碌後,大船晃晃悠悠地通過了虹橋。

另外,夜晚的城市是怎樣的風景,也只有動態的《清明上河圖》首次進行了大膽想象。

擴充套件資料

從《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幾個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此畫用筆兼工帶寫,設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畫,即所謂「別成家數」。

構圖採用鳥瞰式全景法,真實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繪了當時汴京東南城角這一典型的區域。作者用傳統的手卷形式,採取「散點透視法」組織畫面。

畫面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如一氣呵成。畫中所攝取的景物,大至寂靜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小到舟車裡的人物,攤販上的陳設貨物,市招上的文字,絲毫不失。畫面中,穿插著各種情節,組織得有錯落有致,同時又具有情趣。

2樓:康康侃球

感覺如此震撼!怎麼也想不到,中國館的《清明上河圖》竟然能動起來,還如此栩栩如生。

對於世博局城市最佳實踐區部長孫聯生來說,整個世博園早已研究無數遍,本報記者問他最難忘的展品是什麼時,他幾乎毫不猶豫地說道:「中國館那幅動起來的《清明上河圖》!」而這幅「百米長卷」,正是中國館的鎮館之寶。

目前,國內眾多**紛紛報道這幅「百米長卷」,但未有一家**能詳解其中的奧祕。本報記者多方聯絡上其製作方———水晶石數字科技****上海分公司,其展覽展示事業部總監於正解答了記者的疑問。

a.百米長卷・視覺

這幅「百米長卷」,已被賦予生命:

白天,城裡是徒步行走的**,騎著駱駝的商隊,小橋下潺潺的流水,吆著號子聲的水手;

夜晚,夜市上是忙碌的小商小販,屋裡準備歇息的夫妻,小酒館裡傳出的猜拳聲……

《清明上河圖》被「啟用」了

很難用文字表述這幅動起來的「清明上河圖」。在這幅「百米長卷」上,它已被賦予了生命:白天,城裡是徒步行走的**,騎著駱駝的商隊,小橋下潺潺的流水,吆著號子聲的水手;夜晚,夜市上是忙碌的小商小販,屋裡準備歇息的夫妻,小酒館裡傳出的猜拳聲……

而最難得的是,每個區域性的細節都在講述一個市井小民的普通故事。很多遊客及**不止一次地說,行走在這條「百米長卷」下,猶如回到古代一般。

於正告訴本報記者,這幅「百米長卷」以宋代張擇端版本的《清明上河圖》為創作依據。數百棵樹和建築嚴格按照原創制作,長卷有128米長、6.5米高;整個活動畫面以4分鐘為一個週期,2分鐘表現白天的開封城,2分鐘表現夜晚,其中白天出現人物691名,夜晚有377人……

於正說,張擇端版原畫長528.7釐米、寬24.8釐米,「百米長卷」按長度來算放大了近30倍,按面積來算放大了約700倍,整幅螢幕有832平方米。

選擇張擇端版勝在歷史最悠久

「當時拿到設計要求時,我們都懵了!太過抽象。」於正回憶兩年之前,啟動這一專案時說。

他記得,當初官方並沒有明確要拿《清明上河圖》作動畫來展示。當時,在面向全球徵集中國館展示概念方面,有40個來自海內外的團隊去參加,後來出現17個方案,碰巧的是在這17個方案裡面,超過了一半的方案選擇把《清明上河圖》作為素材之一,納入到中國館展演的方面去,「當然我們也是其中之一」。

那麼,為何會不約而同地選中《清明上河圖》?於正解釋,中國館要展現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方面,而在古代部分,大家一直在尋找元素,國寶級的藝術作品《清明上河圖》是很有分量的,同時它反映了當初宋代繁華的城市面貌,與本次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相符。

問題是,《清明上河圖》有多個版本———宋代張擇端版的、明代仇英版的、乾隆元年5位畫師版的。

「最終選擇張擇端版,是因為它歷史最悠久。」於正說,它雖尺度不是最長,也不是最大,顏色也不是最鮮豔的,但它是最精彩的。「它把人物及整個街市組織得非常好,它在藝術界領域也是享有非常高的地位。

」同時,在中國館展示動態《清明上河圖》時,想把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張擇端版真跡也拿來展示,但國寶級的文物難於拿出來,現中國館展示的是明代仇英版的《清明上河圖》真跡。

b.百米長卷・功夫

製作動起來的《清明上河圖》,必須分為三步走:

第一步:把掃描圖細化,分成若干類似的經緯線,把人物或建築物等分別編上代號,按照時間和空間的出現順序,編織成電腦程式……

第二步:反覆修改。「修改多少次,早已不記得了」。

第三步:製作音效和現場除錯,差不多也要花一個多月。

「六成以上保留了原著」

事實上,動態的《清明上河圖》與原版真跡有不少的差異。最直觀的是,張擇端的原版表現的是白天的開封城,而動態的《清明上河圖》白天、夜晚兩者皆有。

此外,「百米長卷」的人物會動,比如說第一秒鐘的時候,一個人物在城裡,但是過了兩分鐘後,他必須要走出畫面。「我們的元素比張擇端靜態的元素要多一些,所以製作之初,就找到很多文史類專家研究,研究什麼人該出現,什麼不該出現。」於正說,張擇端的原版上究竟有多少人一直存有爭議,但基本上在600出頭,「而我們日景的人物就出現了691個,絕對要比原著的人物多。

」「六成以上保留了原著。」於正說,所有的人物衣著、行為舉止都與宋代歷史背景相符。

「修改多少次,早已不記得」

「我們得到了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大力支援,他們給了我們一張解析度還是不錯的原件掃描圖。」於正說,但是這張畫因為有近千年的歷史,而且畫於類似絹的材質上,所以本身有很多紋理及破損,掃描圖只能作為框架圖使用,其中需要很多修理工作。有了框架圖,「還要把原圖上所有會動的人、車、船等都抹去,全部用三維的技術重新制作。

」而製作動起來的《清明上河圖》,必須分為三步走。

第一步大概要花費兩個月。把掃描圖細化,分成若干類似的經緯線,把人物或建築物等分別編上代號,按照時間和空間的出現順序,編織成電腦程式,相當於一本厚厚的詞典,有70多人的團隊分別製作。

第二步是反覆修改,也忙了足足兩個月。「第一稿出來時,有太多的漏洞,比如人都跑到屋頂上去了,有的人應該騎馬,結果下面沒有馬,很搞笑。」於正說,他們後來就反覆修改程式或重新制作,「修改多少次,早已不記得了」。

最後是製作音效和現場除錯,差不多也要花一個多月。

c.百米長卷・幕後

於正坦言,製作如此繁瑣的動態《清明上河圖》,其團隊協作最為重要:

「我們沒有純粹的藝術家,也沒有純粹的程式設計師,也沒有一點製作都不懂的銷售人員,始終都是在這三者之間尋找平衡。」

把動畫投影到銀幕

事實上,動態《清明上河圖》的技術,很難形容,既不是投影,也不僅僅是三維成像,也不是電影,而是三者之間的融合。上海科委在討論世博應用技術時,把它命名為「基於大幅卷軸的數字化應用」技術。

於正說,此種展示,既是投影技術,也是三維製作技術。遊客在中國館看到的,是他們用12臺投影儀把製作好的《清明上河圖》動畫投放在銀幕上。

值得一提的是,電腦裡的這段動畫是扁長形的,在電腦上看不出效果。「所以用12臺世界頂級的投影儀橫向排列出來,再把它拼接組合起來,要看起來不會有褶,還要很連貫。有點像180度的長**一樣。

」於正說。

「事實上,我們做一個大而平整的螢幕也可以,但是觀眾會被直線視覺衝擊,覺得很呆板,所以我們把它弄成褶的。」他說,但是他們又希望觀眾看的時候,完全忘記螢幕究竟是褶的、還是曲的,希望觀眾把注意力放在畫面的內容本身上。於正解釋,白色銀幕不同之處在銀幕起伏,最大的凹凸落差幅度有2.

5米。團隊協作最重要

於正說:「為了達到國畫的感覺,我們採用三維技術,反做成二維的效果。而不選擇直接做二維,這是因為二維不利於修改。

」讓記者驚奇的是,這個用視覺震撼了大家的,都是一幫平均年齡不超過35歲的年輕人。

今年31歲的於正就是其中一員。他說,世博園中很多視覺展項都出自水晶石。「這種技術看似簡單,但很繁瑣,不一定要去研究很尖端的科技。

」他坦言,製作如此繁瑣的動態《清明上河圖》,其團隊協作最為重要。「我們沒有純粹的藝術家,也沒有純粹的程式設計師,也沒有一點製作都不懂的銷售人員,始終都是在這三者之間尋找平衡。」

3樓:匿名使用者

事實上,動態《清明上

河圖》的技術,很難形容,既不是投影,也不僅僅是三維成像,也不是電影,而是三者之間的融合。上海科委在討論世博應用技術時,把它命名為「基於大幅卷軸的數字化應用」技術。

於正說,此種展示,既是投影技術,也是三維製作技術。遊客在中國館看到的,是他們用12臺投影儀把製作好的《清明上河圖》動畫投放在銀幕上。

值得一提的是,電腦裡的這段動畫是扁長形的,在電腦上看不出效果。「所以用12臺世界頂級的投影儀橫向排列出來,再把它拼接組合起來,要看起來不會有褶,還要很連貫。有點像180度的長**一樣。

」於正說。

「事實上,我們做一個大而平整的螢幕也可以,但是觀眾會被直線視覺衝擊,覺得很呆板,所以我們把它弄成褶的。」他說,但是他們又希望觀眾看的時候,完全忘記螢幕究竟是褶的、還是曲的,希望觀眾把注意力放在畫面的內容本身上。於正解釋,白色銀幕不同之處在銀幕起伏,最大的凹凸落差幅度有2.5米。

4樓:廣東碧雲集團

那是中國國粹的一個典型代表,同時畫的意境和世博的主題同出一轍,表達了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嚮往和平安康的生活夢想。

5樓:

表達了國家的不斷進步,也不曾忘記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嚮往和平安康的生活夢想。

誰畫的《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是誰畫的

北宋畫家張擇端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清明上河圖為北宋風俗畫作品,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絹本設色 該畫卷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生動地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城市生活的面貌。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象

清明上河圖 描繪的是春季的景色。圖,首先看到的是汴梁郊野的春光 中段主要描繪的是上土橋及汴梁河兩岸的繁忙景象 後段則描繪了汴京市區的街景。清明上河圖 描繪的是什麼季節的景色 一般認為描繪的是春天景色,但也有不同的觀點,認為是秋天,這就有了 清明上河圖 的季節之爭。歷史上對張擇端創作 清明上河圖 的年...

《清明上河圖》在中國繪畫史上的有何地位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寬24.8釐米 長528.7釐米,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 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 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