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科舉考試前三名分別叫什麼名字

2021-03-04 09:14:35 字數 5528 閱讀 1743

1樓:文以立仁

科舉考試級別不同,前三名的稱呼也不同。

明清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童子試」不算,它僅僅是進入生員的資格考試)。

鄉試(取得「舉人」資格):

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

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

會試(取得「貢士」資格):

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取得「進士」資格):

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由於殿試分為三甲錄取,一甲就是前三名;二甲人數較多,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只有名次,沒有稱呼。

2樓:匿名使用者

狀元,榜眼,探花。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榜眼,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bǎng yǎn,是科舉時代的一種名次稱號。即在中國科舉制度中的殿試中,取得進士考試第二名的名稱,與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進士的稱謂。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在唐代的科舉時就已經出現。

「探花」作為第三人的代稱確立於北宋晚期。時至今日,「探花」的稱呼仍歷久不衰。

3樓:最簡單的聲音

古代科舉考試的前三甲分別稱作:狀元、榜眼、探花。這三種頭銜被天下的讀書人視為最大的夢想,也是文人改變命運的唯一方式。

4樓:雅蜜很幸福

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經過第一次童子試後都稱為童生或儒童。之後以童生身份參加第二次考試——院試,通過院試的童生都被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算是有了「功名」,進入士大夫階層;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稱「廩生」,由公家按月發給糧食;其次稱「增生」,不供給糧食,「廩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學的附學生員。

第三次考試叫鄉試,只有獲得秀才資格才可以參加,所有通過鄉試的叫舉人,被薦舉之人。其中鄉試裡邊的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

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第四次北京的考試叫會試,由有舉人功名的人蔘加,通過會試的稱為貢士,進貢給天子的士子。貢生裡邊的第一名叫會元;到皇帝那兒的考試叫殿試,通過殿試的叫進士,進士裡邊的第三名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狀元。

5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古代時候科舉考試前三名分別叫什麼

6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名 狀元

「狀」的起源為原在唐朝參加考試的士子,經由各州貢送到京城,在應試前需遞送「投狀」,就像現代高考時填寫資料的情形一樣。

「元」在中國古代文字中「元,始也」,按中國古代漢字會意造字法來理解,元就是頭的意思。兩個字合在一起就是「本次考試投狀第一的人」,這就是狀元的來歷。

第二名 榜眼

「榜」就是「表列取士次第之狀」,那時宣佈科舉前三名使用的是黃榜,第二和第三名站在狀元兩側,就像狀元的兩個眼睛一樣,所以後面大家都叫第二和三為榜眼。

第三名 探花

探花郎始見於唐,唐代進士及第後,按照慣例籌錢舉行期集,於杏園賞花會時(進士考試是在春天舉行,所以中後在杏園賞花),挑選進士中年齡最少者二人為探花郎,使賦詩,宋代沿襲唐代的這種習慣,也要舉辦宴會挑選探花郎。

擴充套件資料

宋代的科考分為**:解試(州試)、省試(由禮部舉行)和殿試。解試由各地方進行,通過的舉人可以進京參加省試。

省試在貢院內進行,連考三天。為了防止作弊,考官俱為臨時委派,並由多人擔任。考官獲任後要即赴貢院,不得與外界往來,稱為鎖院。

考生到達貢院後,要對號入座,同考官一樣不得離場。試卷要糊名、謄錄,並且由多人閱卷。而殿試則於宮內舉行,由皇帝親自主持及定出名次。

自宋代起,凡於殿試中進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經吏部選試。

7樓:匿名使用者

狀元,榜眼,探花。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榜眼,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bǎng yǎn,是科舉時代的一種名次稱號。即在中國科舉制度中的殿試中,取得進士考試第二名的名稱,與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進士的稱謂。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在唐代的科舉時就已經出現。

「探花」作為第三人的代稱確立於北宋晚期。時至今日,「探花」的稱呼仍歷久不衰。

8樓:文以立仁

科舉考試級別不同,前三名的稱呼也不同。

明清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童子試」不算,它僅僅是進入生員的資格考試)。

鄉試(取得「舉人」資格):

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

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

會試(取得「貢士」資格):

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取得「進士」資格):

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由於殿試分為三甲錄取,一甲就是前三名;二甲人數較多,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只有名次,沒有稱呼。

9樓:勝寒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1)鄉試,(2)會試,(3)殿試。

鄉試考中後稱為

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紶試取中後統稱為進士,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

10樓:初級提問者

童子試 縣試 府試 院試 (院試合格者叫

生員 俗稱秀才 獲取生員方可參加正式考試)正式考試 鄉試 會試 殿試

鄉試合格者叫舉人 第一名 解元

會試合格者叫貢生 第一名 會元

殿試合格者叫進士 第一名 狀元 第二榜眼 第三探花解元 會元 狀元 叫連中三元

舉行鄉試 會試的場所叫貢院

11樓:匿名使用者

野史說書人

古代科舉考試的前三名,第一

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不過這裡的前三名指的都是殿試的前三名,也就是通過科舉考試終極考核後的最後排名。在進入殿試之前,參加科考的人必須得先通過鄉試和會試。

科舉考試就是古代的高考,也是古代讀書人進入官場的唯一機會。科舉考試要經過重重的選拔,最後能夠進入殿試,接受皇帝考核的人,基本上都已經是人才中的人才了。

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其中進入鄉試的可以獲得舉人的身份,進入會試的可以獲得貢士資格,進入殿試則可以獲得進士資格。

科舉考試的前三名又被稱為三鼎甲,他們按照名次從高到低依次是狀元、榜眼和探花。狀元、榜眼和探花是殿試的一甲,他們被賜進士及第,而此後還有二甲和三甲被賜進士出身,能夠進入殿試的統稱為進士

12樓:而立之年汪

第一名叫:解元。

第二名叫:榜眼。

第三名叫:探花。

古代科舉考試前三名叫什麼

13樓:勝寒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1)鄉試,(2)會試,(3)殿試。

鄉試考中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紶試取中後統稱為進士,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

14樓:匿名使用者

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經過第一次童子試後都稱為童生或儒童。之後以童生身份參加第二次考試——院試,通過院試的童生都被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算是有了「功名」,進入士大夫階層;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稱「廩生」,由公家按月發給糧食;其次稱「增生」,不供給糧食,「廩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學的附學生員。

第三次考試叫鄉試,只有獲得秀才資格才可以參加,所有通過鄉試的叫舉人,被薦舉之人。其中鄉試裡邊的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

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第四次北京的考試叫會試,由有舉人功名的人蔘加,通過會試的稱為貢士,進貢給天子的士子。貢生裡邊的第一名叫會元;到皇帝那兒的考試叫殿試,通過殿試的叫進士,進士裡邊的第三名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狀元。

15樓:郝郝好兒

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16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名是狀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古代科舉考試前三名分別叫什麼名字?

17樓:文以立仁

科舉考試級別不同,前三名的稱呼也不同。

明清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童子試」不算,它僅僅是進入生員的資格考試)。

鄉試(取得「舉人」資格):

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

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

會試(取得「貢士」資格):

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取得「進士」資格):

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由於殿試分為三甲錄取,一甲就是前三名;二甲人數較多,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只有名次,沒有稱呼。

古代科舉考試前三名 古代前三名叫什麼

18樓:匿名使用者

明清兩代,殿試一二三名,確定其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

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但後期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考者,使許多人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思想。

19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科舉分三甲:一甲三人稱進士及第,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經過第一次童子試後都稱為童生或儒童。之後以童生身份參加第二次考試——院試,通過院試的童生都被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算是有了「功名」,進入士大夫階層;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

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稱「廩生」,由公家按月發給糧食;其次稱「增生」,不供給糧食,「廩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學的附學生員。第三次考試叫鄉試,只有獲得秀才資格才可以參加,所有通過鄉試的叫舉人,被薦舉之人。其中鄉試裡邊的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

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第四次北京的考試叫會試,由有舉人功名的人蔘加,通過會試的稱為貢士,進貢給天子的士子。貢生裡邊的第一名叫會元;到皇帝那兒的考試叫殿試,通過殿試的叫進士,進士裡邊的第三名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狀元。

古代科舉前三名叫什麼?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1)鄉試,(2)會試,(3)殿試。

鄉試考中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紶試取中後統稱為進士,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

古代科舉考試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古代科舉考試要考幾天

古代科舉考試要考幾天 一般需要九天。在古代時,高考被稱作是鄉試,參加鄉試的考生一共要考三場試,要用整整九天六夜,才能把一次鄉試進行完。古代科舉考試很繁瑣,它完整的程式是 鄉試,會試,廷試,其實就是從地方逐步到 的順序。其中鄉試就是全省的考生在一起考試,也就是像我們的高考,鄉試通過的考生就成為了舉人。...

求古時名家所做的反映科舉考試的詩詞

科舉考試悲喜詩 2006年06月14日 10 14 自隋一代開科取士以後,科舉考試成了讀書人踏入仕途的唯一通路,因為事關榮華富貴,無不夢寐以求金榜題名。然稱心如願的畢竟極少數,也因此有大悲大喜,往往表現了在字裡行間。舊有誇世間得意事,把金榜題名時與洞房花燭夜並列為特大喜事。人逢喜事精神爽,金榜題名者...

古代的科舉考試都考哪些內容古代科舉考試都考些什麼

科舉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試帖詩等。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略仿宋代的經義,但是措辭要用古人口氣,所謂代聖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稱為八比文 時文 時藝 制藝。八股文主要測試的內容是經義,詩 書 禮 易 春秋 五經裡選擇一定的題目來進行寫作。題目和寫作的方式都是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