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一下蘇軾的人生態度蘇軾的人生態度

2021-03-04 06:29:06 字數 5092 閱讀 2734

1樓:末世不忘

我認為蘇軾的豪放與李白的豪放是不同的

以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

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

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

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

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

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一種豪放是豪邁,也是向上的

以李白的詩舉例: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這一種豪放是灑脫的,也可以說是逃避的。

這是兩種處世態度 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合適與不合適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2樓:luckystar可兒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的積極進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是主流形式,莊老玄學、魏晉風度,雖然提倡追虛尚無,但終古如斯、不生不滅,貫通天地人的「道」卻是空不掉的,即使佛教,還有一個佛—大慈大悲的釋迎牟尼,為了塵世的苦難而普渡眾生。然而禪宗卻把一切空掉了,自性清淨,空諸所有,無善無惡,此岸就是彼岸,淨土就是塵世,識心見性,自成佛道,砍柴打水,即是參憚悟道,人的解脫就是無念,無念就是般若。「莊子勾銷了歷史時間中的政治價值,要人返歸『道』體,從歷史時間中返回原初時間自然,禪宗則勾銷了人的自然情性的生命時間,返回清靜的『本性』,就是從自然時間的人的自然情性返回無時間的自然本性,再讓這個自然本性重新擁有現實的權利,本自無縛,不用求解,直用直行,事無等等(《大珠禪師語錄》卷下),與現世意願重新結合,無異於使自然本性放任自流,發自現世感性的生欲便猛烈地潑回佛學的宗教情感(狂禪),宗教的心性被偷換為『心』的平常無事,神聖的,不依個人心性和意願為轉換的佛性被轉換為『眾生本性』,現世的日常也就成了聖域,佛性實際上被貶低為人的具體慾望。

蘇軾詩文中所表達出來的這種『退隱』心緒,已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是對整個人生,世上紛紛擾擾究竟有何目的和意義這個根本問題的懷疑、厭倦和企求解脫與捨棄」。特別是晚年,蘇軾的詩文表現出的就是一種隨遇而安,無所不適,無所不樂,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意向。因之,蘇軾的藝術所追求的「意」就是一種世俗的樂趣,一種市井情懷,真正的藝術應該超越現實被蘇軾認同和肯定了,詩的本質也就被消解了。

3樓:縷貓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他信佛的他知道生命是某種東西剎那之間的表現,是永恆的精神在剎那之間存在軀殼之中的形式,但是他卻不肯接受人生是重擔、是苦難的說法——他認為那不盡然。

蘇軾的人生態度

4樓:簡單途中

人生態度:

1、與蘇詩一樣,蘇詞中也常常表現對人生的思考。這種對人生命運的理性思考,增強了詞境的哲理意蘊。蘇軾雖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夢,但並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脫,始終保持著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

2、蘇詞比較完整地表現出作者由積極轉而矛盾苦悶,力求超脫自適而不斷追求的心路歷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個性氣質。繼柳永、歐陽修之後,蘇軾進一步使詞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與創作主體由分離走向同一。

3、蘇詞既向內心的世界開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不同於晚唐、五代文人詞所表現的狹小的生活場景,蘇軾不僅在詞中大力描繪了作者日常交際、閒居讀書及躬耕、射獵、遊覽等生活場景,而且進一步展現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色。

4、蘇軾用自己的創作實踐表明:詞是無事不可寫,無意不可入的。詞與詩一樣,具有充分表現社會生活和現實人生的功能。

由於蘇軾擴大了詞的表現功能,豐富了詞的情感內涵,拓展了詞的時空場景,從而提高了詞的藝術品味,把詞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學殿堂,使詞從「小道」上升為一種與詩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體。

5樓:匿名使用者

豁達的人生態度

寄情山水,力求超越

雖遭貶謫,蘇軾並沒有把自己封閉起來,他常常登山臨水,懷古憑弔,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麗,抒發自己的壯志豪情,在苦悶中尋求超越和解脫。

在經歷了九死一生之後,蘇軾懷著複雜的心情來到了黃州,坎坷的經歷,艱難的處境,讓他在「幽人獨往來」的日子裡,感到苦悶和矛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谷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在這首《臨江仙

夜歸臨皋》中蘇軾訴說著「長恨此生非我有」的辛酸和無奈,多想能夠拋開功名利祿,逃遁山林,返歸自然:「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但是這種消極避世的念頭在面對赤壁古戰場時,卻化作了豪邁奮發,從蘇軾的心中噴湧而出:

念奴嬌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首詞一開始就從巨集大的時空環境中,寫得雄渾豪放,氣勢磅礴。面對奔騰不息的長江水,詩人心潮澎湃:遙想當年,雄姿英發的周瑜在這裡談笑間殲滅了強大的敵軍,何等的風神瀟灑,何等的豪氣沖天!

作者自己也不禁欣然神往,想象他那樣開創一番事業。可是想想自己空有滿腔抱負,卻英雄無用武之地,直落得「早生華髮」,又不禁茫然。但是作者並沒有沉湎於此,而是跳出了個人狹小的圈子,超脫地看待這一切:

人生如夢,世事無常,又何必在意一時的榮辱得失,是非成敗呢?

然而生命畢竟是短暫的,即使象曹操、周瑜那樣一世稱雄的人物,如今也早已灰飛煙滅了,何況是年歲漸老,事業無成的自己呢?身處逆境中,生命又有什麼意義呢?人生的價值又在**呢?

蘇軾在問著自己。看到面前的江水、明月、清風,他釋然了: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於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在這篇千古傳誦的《前赤壁賦》中,作者運用了辯證的觀點來看待政治失意和人生無常的苦悶,從而消解內心的痛苦。自不變者觀:盈虛、消長、榮辱、得失,一切事物在不斷變化;自不變者觀:

水、月、人、我,一切都無增減,沒有變化。雖然在歷史的長河中,自己只不過是滄海一粟,但即使在逆境中,有為的生命仍其永恆的價值。況且,大自然對於每一個人都是那麼慷慨,饋贈給你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無窮無盡,任你享用。

正象李白的《把灑問月》那樣: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不必強求塵世間的功名利祿,只要精神上充分理解大自然的規律,順應自然,尋求心靈的自由,那麼美好的東西就會長期屬於超脫的靈魂。因此,人生的根本意義不在於世俗的榮辱譭譽、成敗得失,而在於精神的超越昇華,對生命的徹底把握。作者辯證地看待自己所處的逆境,採用了變通的態度排解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從困厄中解脫出來。

就像他寫的《題西林壁》中悟解的那樣: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同一件事情,當你採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態度去看待它,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當你跳出自己的處境,從高遠處觀照,就會發現:逆境可以使人一蹶不振,也可以使人更加堅強。孟子不是說過: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頓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遇到一點挫折怎麼就能想到逃避呢?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蘇軾在逆境中以超脫的態度面對人生,創作了大量的名篇,奠定了他在北宋文學史上首屈一指的地位。所以許多人認為,貶居黃州,放逐領海不是蘇軾的不幸,而是時代對他的磨鍊和造就。就連蘇轍也感嘆:

「(軾)嘗謂轍曰:『吾視今世學者,獨子可與我上下耳』既而謫居於黃,杜門深居,馳騁翰墨,其文之一變,如川之方至,而轍瞠然不能及也。」因為蘇軾在逆境中豁達超脫的人生態度,使他無論處在何時何地,照樣保持濃郁的生活情趣,登山覽勝,臨淵賦詩,保持著旺盛的創作活力。

6樓:匿名使用者

渴望入世報國 建功立業 但卻報國無門 所以在山水之中表達一種豁達

蘇軾的人生態度對後人的啟發

7樓:來自藥王廟

蘇軾對於人生的看法,表現在其詩中,最為警策的是如下名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其意即在表達人生行蹤之無定猶如雪泥鴻爪;如往深層發掘,也就是一種「人生飄忽」之感。

而在詞中,最為著名的則是《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人生如夢」(一作「人間如夢」)四字。但比起詩中的人生如「飛鴻踏雪泥」來,詞中的「人生如夢」卻似乎顯得更加透徹和格外沉重,它已融入了他大半生的人生體驗和覃思深慮。

不妨先看其人生體驗:蘇軾才氣橫溢,青年得志,剛中進士就獲得了歐陽修「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和「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的美譽,由此看來「平步青雲」似非難事。豈料世路多艱,風波迭起,他的大半輩子卻是在宦海中跌翻了兩大跟斗(一次是被貶黃州,另一次更遠貶嶺南),差一點窮老送終於天涯海角的海南島。

命運對他的這番捉弄,生活遭遇的榮悴劇變,自然會引發他「人生如夢」的心理反響。對這種因身世際遇產生強烈反差而引起「人生如夢」感觸的情況,熟悉古典文學的讀者一點也不會感到詫異。早在唐人**《枕中記》和《南柯太守傳》中。

主人公盧生和淳于棼不就因經歷過一番由**顯爵而衰老病薨或削職回鄉的人生變幻,從而創造了「黃粱一夢」和「南柯一夢」的成語嗎?因此,蘇軾的「人生如夢」的人生感悟,並非泛泛而發,實際融入了他自身的人生體驗。

東坡先生這種對於人生的困境或者順境都淡然面對的處世態度值得後人學習。

蘇軾有深意的故事能啟發人的,蘇軾的人生態度對後人的啟發

1 蘇東坡一天和佛印去遊一座寺院,進了前殿,他倆看見兩個面貌猙獰可怕的巨大金剛像 一般認為能伏怪降魔,放在門口當然是把守大門的。蘇東坡問 這兩尊佛,哪一個重要?佛印回答 當然是拳頭大的那個。到了內殿,他倆看見觀音像,手持一串念珠。蘇東坡問 觀音自己是佛,還數手裡那些念珠何用?佛印回答 嗅,她也是像普...

蘇軾的《浣溪沙》中哪句看出作者積極的人生態度

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蘇軾 浣溪沙 山下蘭芽短浸溪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這首詞從山川景物著筆,意旨卻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達作者熱愛生活 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整首詞如同一首意氣風發的...

試論蘇軾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對當代高職生的啟示

蘇軾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不僅對當代高職生有啟示,對所有職場官場打拼摸爬的人都有啟示。也無風雨也無晴,一蓑煙雨任平生。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樂觀曠達的人生觀在本文中體現在哪些方面 結合自身談談蘇軾曠達思想的現實意義 我們無論在學習中還是生活上,都要保持樂觀 曠達的人生態度。不能因為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