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種感官的感覺描述另感官的修辭手法

2021-03-04 01:03:15 字數 3359 閱讀 6731

1樓:韓念箏

通感的修辭手法

定義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以感覺寫感覺」。

作用通感技巧的運用,能突破語言的侷限,豐富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起到增強文采的藝術效果。比如:欣賞建築的重複與變化的樣式會聯想到**的重複與變化的節奏;聞到酸的東西會聯想到尖銳的物體;聽到飄渺輕柔的**會聯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紗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裡的「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範例最典型的例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覺,歌聲乃是聽覺,作者將兩種感覺互通,即為通感。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這就是通感。「甜」是用來形容味道的,這裡卻用形容味覺的詞來形容視覺,就是通感。

詳細解釋如下:

人的認識活動,一般是從感覺、知覺、到表象,進而形成概念、判斷和推理。

人的各種不同的感官,只能對事物某些特定的屬性加以認識,因此在人們從感覺、知覺到表象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各種感覺器官相通的過程。人類藝術活動的「通感」實際上就是人們的認識活動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審美是人類特有的活動。通感,就是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使各種審美感官,如人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覺互相溝通,互相轉化。錢鍾書先生說過,「在日常經驗裡,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線……」。

可見,通感廣泛的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就象你看著滿園的春色,會哼起「春之歌」一樣。現實生活的文字的印記也不可避免地打下了「通感」的印記。例如,「搖曳的音調」、「表情冷漠」、「一彎寒月」等詞語中,視覺、聽覺、觸覺構成了通感。

人們常用「甜美」形容歌聲,「甜」本屬於味覺印象,「美」屬於視覺印象,「歌聲」則屬於聽覺感受。人的五種感官,「通」得最普遍的,是視覺與聽覺。運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維定勢,深化藝術。

通感哲學基礎就是自然界普遍相通的原則,客觀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通感同樣也可以用聲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達人類的感情,它成為了寫作實踐中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段。在現代文學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讀者各種感官共同參與對審美物件的感悟,克服審美物件知覺感官的侷限,從而使文章產生的美感更加豐富和強烈。

2樓:我就是矬矬

通感定義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以感覺寫感覺」。

作用通感技巧的運用,能突破語言的侷限,豐富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起到增強文采的藝術效果。

比如:欣賞建築的重複與變化的樣式會聯想到**的重複與變化的節奏;聞到酸的東西會聯想到尖銳的物體;聽到飄渺輕柔的**會聯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紗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裡的「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範例最典型的例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覺,歌聲乃是聽覺,作者將兩種感覺互通,即為通感。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這就是通感。「甜」是用來形容味道的,這裡卻用形容味覺的詞來形容視覺,就是通感。

3樓:匿名使用者

通感文學領域中的通感,錢鍾書先生曾下過一個定義:「在日常經驗裡,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動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

」簡單的說,感官感覺雖然功能和活動範圍不同,但同時又會相互影響。比如聽到聲音感覺看到顏色,看到顏色又感覺在觸控什麼。

我們常可以看到所謂通感修辭,或者說移覺。比如「暖洋洋的橙色」,用溫度來形容視覺。

通感也屬於比喻的一種

4樓:走失的太陽

通感,也稱「移覺」,即把把不同感官的感覺(嗅覺,味覺,視覺,感覺,聽覺等)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

典型的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

或者你更熟悉的是《東風破》裡的「而如今琴聲幽幽我的等候你沒聽過」——我的等候是感覺,琴聲幽幽是聽覺,以聽覺寫感覺。

請用一至兩種修辭手法(或多個感官角度)描寫秋天的一種代表性景物,表達出對秋天的感情。

5樓:匿名使用者

高粱漲紅了一張張成熟的臉,樹梢的橘子像一個個掛滿枝頭的小燈籠 ,這就是秋天?這就是我們渴望了一個夏季的秋天麼?

作文:多種感官,運用修辭手法200字的聯想

6樓:匿名使用者

想用多種感官,一般描寫食物。可以從視覺、味覺、聽覺上描述,甚至會上升到通感。

我最喜歡吃媽媽做的菜了。媽媽會做很多菜,紅燒肉是我最愛吃的一道菜。一切準備好後,媽媽會把肉質鮮美,略帶白色油脂的方形肉塊放進蒸鍋裡,聽著水「咕嘟咕嘟」的聲音,肚子也跟著叫了。

眼巴巴地在廚房等著,在漫長的煎熬之後,紅燒肉終於出鍋了!!肉香味非常濃,有一股糖香,燒烤一樣的肉香,肉質滑嫩,入口即化,真是美妙無比極了。

比喻 擬人 反覆 對偶 反問 引用 對比 借代 通感等修辭手法的含義和作用

7樓:匿名使用者

比喻:通過兩類不同事物的相似點,用乙事物來比甲事物。即用乙事物來揭示與其本質不同而又有相似之處的甲事物。

運用比喻,可以把陌生的東西變成熟悉的東西,把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形象化。

擬人:故意把物當作人來寫,臨時賦予物以人的某種品格。它的作用是促使讀者產生聯想,獲得異乎尋常的想象感和生動感。

反覆:重複使用同一詞語,句子,或句群。運用反覆可以加強語勢,抒發強烈的感情,表達深刻的思想,分清文章脈絡,層次,增強語言節奏感。

對偶:把字數相等或大致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意義相關的兩個句子或片語對稱地排列在一起。

運用對偶,整齊美觀,音律和諧,便於記誦。

反問: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答案寓於問語的反面。

反問的作用在於加強語氣,表示強烈的感情,以引起深思。

引用:創造性地引用現成語(警句,詩詞,成語,熟語等),以印證,補充,對照作者的本意。

引用的作用因作者的意圖和文體的不同而不同,或警闢中肯,或簡潔凝練,或風趣幽默,或生動形象,總之,能增強文章或說話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對比: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

運用對比,或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

借代: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的本來名稱,而借用和該人或該事物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的名稱去代替。借代的作用是突現描述物件的特徵,引發讀者聯想,使其獲得鮮明深刻的印象。

通感:用形象的詞語,把一種感官的感覺轉移到另一種感官上。換言之,即用描寫甲類感官感覺的詞語去描寫乙類感官的感覺。這種把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的方法,又稱通感。

用各種感官描寫一種自然景物的小作文

雪松春天到來 雪松又增加了一圈年輪。春暖花開,雪松在綠色叢中,顯得更加的翠綠。那是它又積聚了一年的養分,使得自己更加燦爛。春風吹過,舞動著龐大的身軀,承受著如此大的力量,卻從不彎腰,只是時刻向我們微微點頭。它是如此的堅強。夏天來臨,花草樹木開始垂頭喪氣,而雪松卻更加地光彩奪人。它絲毫沒有感受到太陽的...

我有一種想死的感覺,為什麼突然會有一種很想死的感覺

趕緊制止自己 不然太虧了!要知道每個人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 總會經歷點什麼 也只有這樣才能長大。其實我現在也壓力挺大 也曾想過結束生命會不會好過一點 但我有好多不甘與不捨也覺得這樣不值!後來我想明白了 無論我們遇到什麼都不可以輕生 要告訴自己這只是一個風浪 會過去的 也要相信自己 只要努力了就一定有...

怎樣給人一種乾淨立正的感覺

改變來,從衣物與言行源開始!衣服不必是什麼名牌bai,乾淨 du整潔 簡單即可,做到這zhi點需要 勤 然 dao後是言行,拿走路來說,昂首挺胸 自信十足,讓人感覺就不同,做到這點需要對自己嚴格要求,一點一滴逐步提升自己的素養。首先不要穿bai拖鞋到公共場合,du 鞋子不要一看象幾個月zhi沒刷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