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

2021-03-04 00:29:48 字數 4869 閱讀 7387

1樓:小月

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從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

龍成了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自豪。

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

這裡,我們將追尋龍的蹤跡,進入遠古的歷史和龍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龍的奧祕……

有關龍的記載

根據古代的**,龍是一種創造物,它有鹿一樣的角,駱駝的頭,野兔的眼睛以及巨蛇的頸。它的腹部看上去像一種「shen」(一種類似鱷魚的虛構的水龍)。它的爪像鷹,指間像老虎,而它的耳朵則類似於一種水牛。

龍有能力在瞬間從一種物體變成另一種;從胖到瘦,從高到矮。它也可以飛上天以及下到海底。看上去,龍似乎是一種具有超能力的創造物,能變換成各種形式。

在中國,龍的標誌誕生在商、殷朝(公元前16-11世紀,中國出現最早的象形文字期間),它被刻在動物的骨頭與海龜的外殼上。這些刻花描述了一種有角的爬蟲動物,它有牙齒、鱗,有的也有爪子。上述符號通常指明龍被視為一種殘酷的、罪惡的,帶來不幸的創造物。

基於這些符號,中國科學家總結出其實是一種短吻鱷魚。在幾個世紀中,科學家提出過許多關於龍的解釋與推測。無疑,龍在它最初的形象中一定是一種爬蟲動物、一種蛇、一種短吻鱷或是蜥蜴。

距今5000-2023年的化石與古蹟說明,蜥蜴、短吻鱷及龍是由象徵榮譽的圖騰以及宗教中改編而成的。通過研究這些發現上的畫像,我們可以追溯到龍最早的形象,它的進化史到它現在的外貌。

雖然第一條龍只有一種單一的形象,但隨著中國古人彼此間的聯絡越來越多,人們開始把他們的圖騰描繪地更具有想象力。經過很長一段時間,這種圖象就演化成了一種性質完全不同的龍或圖騰。

因此,龍是人們想象力的結晶,是被人們崇拜了幾個世紀的神祕創造物。在現代國畫中,龍也以各種形式出現。少數民族把龍描述成各種樣子,從一條魚到鱷和人。

龍的種類夔龍:想象性的單足神怪動物,是龍的萌芽期。《山海經·大荒東經》描寫夔是:

「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則說夔是蛇狀怪物。「夔,神魅也,如龍一足。

」(《說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時期青銅器的裝飾上,夔龍紋是主要紋飾之一,形象多為張囗、卷尾的長條形,外形與青銅器飾面的結構線相適合,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的美感。

虺:是一種早期的龍,以爬蟲類——蛇作模特兒想象出來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龍的幼年期,曾出現在西周末期的青銅器裝飾上,但不多。

蟠螭是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一種沒有角的早期龍,《廣雅》集裡就有「無角曰螭龍」的記述。對蟠螭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黃色的無角龍,另一種是指雌性的龍,在《漢書·司馬相如傳》中就有「赤螭,雌龍也」的註釋,故在出土的戰國玉佩上有龍螭合體的形狀作裝飾,意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漢之際,青銅器、玉雕、銅鏡或建築上,常用蟠螭的形狀作裝飾,其形式有單螭、雙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種。

或作銜牌狀,或作穿環狀,或作卷書狀。此外,還有博古螭、環身螭等各種變化。

蛟:一般泛指能發洪水的有鱗的龍。相傳蛟龍得水即能興雲作霧,騰踔太空。

在古文中常用來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關於蛟的來歷和形狀,古典文獻中說法不一,有的說「龍無角曰蛟」,有的說「有鱗曰蛟龍」。而《墨客揮犀》卷三則說得更為具體:

蛟之狀如蛇,其首如虎,長者至數丈,多居於溪潭石穴下,聲如牛鳴。倘蛟看見岸邊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繞之,使人墜水,即於腋下吮其血,直至血盡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有周處入水三天三夜斬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鱷魚。

角龍:指有角的龍。據《述異記》記述:「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角龍便是龍中之老者了。

應龍:有翼的龍稱為應龍。據《述異記》中記述:

「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應龍稱得上是龍中之精了,故長出了翼。相傳應龍是上古時期黃帝的神龍,它曾奉黃帝之令討伐過蚩尤,並殺了蚩尤而成為功臣。在禹治洪水時,神龍曾以尾掃地,疏導洪水而立功,此神龍又名為黃龍,黃龍即是應龍,因此應龍又是禹的功臣。

應龍的特徵是生雙翅,鱗身脊棘,頭大而長,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齒利,前額突起,頸細腹大,尾尖長,四肢強壯,宛如一隻生翅的揚子鱷。在戰國的玉雕,漢代的石刻、帛畫和漆器上,常出現應龍的形象。

火龍:是以火懾勢的龍。全身有紫火纏繞,凡有火龍經過之處,則一切物體均被燒焦。

蟠龍:指蟄伏在地而未**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我國古代建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樑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

在《太平御覽》中,對蟠龍又有另一番解釋:「蟠龍,身長四丈,青黑色,赤帶如錦文,常隨水而下,入於海。有毒,傷人即死。

」把蟠龍和蛟、蛇之類混在一起了。

青龍:為「四靈」或「四神」之一,又稱為蒼龍。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將天上的若干星星分為二十八個星區,即二十八宿,用以觀察月亮的執行和劃分季節,並把二十八宿分為四組,每組七宿,分別以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青、紅、白、黑四種顏色以及龍、鳥、虎、玄武(龜蛇相交)四種動物相配,稱為「四象」或「四宮」。

龍表示東方,青色,囚此稱為「東宮青龍」。到了秦漢,這「四象」又變為「四靈」或「四神」(龍、鳳、龜、麟)了,神祕的色彩也愈來愈濃。現存於南陽漢畫館的漢代《東宮蒼龍星座》畫像石,是由一條龍和十八顆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組成的,這條龍就是整個蒼龍星座的標誌。

漢代的畫像磚、石和瓦當中,便有大量的「四靈」形象。

魚化龍:是一種龍頭魚身的龍,亦是一種「龍魚互變」的形式,這種形式我國古代早已有之。《說苑》中就有「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的記載,《長安謠》說的「東海大魚化為龍」和民間流傳的鯉魚跳過龍門,均講述了龍魚互變的關係。

這種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現,並在歷代得到發展。

龍的形式坐龍:呈正襟危坐的形式,頭部正面朝向,頦下常設一火球,四爪以不同的形態伸向四個方向,龍身向上蜷曲後朝下作弧形彎曲,姿態端正。坐龍一般設立在中心位置,莊重嚴肅,上下或左右常襯有奔騰的行龍。

在封建社會中,坐龍是一種尊貴的龍紋祥。

行龍:呈緩緩行走狀,整條龍為水平狀態的正側面。行龍常常作雙雙相對的裝飾,構成雙龍戲珠的畫面,常裝飾在殿宇正面的兩重枋心,器皿的狹長形裝飾面上也常常用到。

倘以單相出現時,龍的頭部常常作回頭狀,使畫面更顯生動。

升龍:頭部在上方,奔騰飛舞,呈升起的動勢。倘若龍頭往左上方飛昇,稱「左側升龍」,龍頭往右上方飛昇,稱「右側升龍」。

升龍又有緩急之分,升騰較緩者,你「緩升龍」。升騰較急者,稱「急升龍」。頭部在上的升龍又作往下的動勢,稱為「回降龍」。

降龍:頭部在下方,奔騰飛舞,呈下降的動勢。倘若龍頭往左下方俯動,稱「左側降龍」,龍頭往右下方俯動,稱「右側降龍」。

降龍又有緩急之分,下降較緩者,稱「緩降龍」。下降較急者,稱「急降龍」。頭部在下的降龍又作往上的動勢,稱為「回升龍」或「倒掛龍」。

雙龍戲珠:兩條龍戲耍(或搶奪)一顆火珠的表現形式。它的起源來自天文學中的星球執行圖,火珠是由月球演化來的。

從漢代開始,雙龍戲珠便成為一種吉祥喜慶的裝飾圖紋,多用於建築彩畫和高貴繁華的器皿裝飾上。雙龍的形式以裝飾的面積而定,倘是長條形的,兩條龍便對稱狀地設在左右兩邊,呈行龍姿態。倘是正方形或是圓形的,(包括近似於這些形態的塊狀)兩條龍則是上下對角排列,上為降龍,下為升龍。

不管是長條形的,還是塊狀形的,火珠均在中間,顯示出活潑生動的氣勢。

雲龍:泛指奔騰在雲霧中的龍。龍和雲是結合在一起的,雲,是產生龍的基礎。

而龍噓出的氣便成了雲。雲龍紋就是雲和龍的共同體,將龍的頭、尾、腳「打散」又和抽象的雲融匯在一起,顯示出一種似雲非雲,似龍非龍的神祕圖案。

草龍:是一種含有龍形象的卷草圖案,又叫「卷草纏枝龍」。頭部有明顯的龍頭特徵,而身、尾及四肢都成了卷草圖案。

整體往往呈現出「s」形的主旋律,並將「s」形繼續延伸,產生一種連綿不斷、輪迴永生的藝術效果。頭部與卷草曲捲的豐富變化,形成動靜參差、相互呼應、層次豐富的畫面。在構圖上,採用均衡的形式,講究曲線美,富有動律感。

在表現形式上,則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把帶有吉祥含意的「如意紋」內容,綜合到一個畫面,給人以想象的餘地。卷草纏枝紋常應用在建築、傢俱和器皿的裝飾上。

拐於龍:源於草龍,又脫胎於草龍,形成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拐於龍的線條裝飾顯的挺拔、硬朗,轉折處呈圓方角。

龍的頭部也呈方圓形,整體協調一致,簡潔、明快,又有一定的裝飾意趣,常用在傢俱、室內裝飾及建築的框架上。

團龍:把龍的形體適合為圓形稱為團龍。它源於唐代,明清時運用較為普遍。

「四團龍」、「八團龍」等團花定為當時的冠服制度,即一件服飾上有四個或八個團龍是最尊貴的。後來發展為十團、十二團、十六團、二十四團,數量越來越多,使用範圍也放寬了,織錦、刺繡、陶瓷、建築、傢俱等裝飾上都有團龍,團龍適用性強,又保持了龍的完整性,裝飾味也很濃,運用十分廣泛。團龍的表現形式也很豐富,有「坐龍團」、「升龍團」、「降龍團」等。

團龍的圓邊還裝飾有水波、如意、草龍等圖紋,使團龍紋華麗而又豐富。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人類是由女媧捏黃土造出來的。女媧創造了人類,那麼女媧她自己又是誰創造的呢?按普遍的說法,女媧最早應是奉蛇為圖騰的民族創造出來的。

什麼是圖騰呢?圖騰(totem)是原始社會氏族的一種標誌。圖騰信仰是一種非常原始的信仰。

而蛇圖騰的色彩在女媧、伏羲等的形象上能明顯地看出。蛇圖騰分佈很廣,現主要集中在我國的東南部和西南部。在幾千年的不斷遷徙中,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融,蛇圖騰傳遍了長江南北,在臺灣的高山族、海南的黎族中都有蛇圖騰的遺蹟或習俗。

在奉蛇為圖騰的地區,人們一般認"蛇"是"龍"的原形,"龍"是"蛇"的神性顯示。所以在江蘇、浙江、安徽一帶稱家蛇為"蒼龍"、"天龍"、"家龍"等等,在廣東、廣西、福建等地有些民族自稱"龍種"、"龍人"、"龍戶"並建蛇廟,祭祀蛇神。

由此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而且有深厚的歷史淵源。龍是中國人的象徵,中華民族驕傲地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

為什麼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政治題答案 近代以來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會,中華民族遭受回列強入侵,本答國封建統治者和官僚資本的壓榨和剝削,所以我們的夢想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近代中國人民和無數仁人志士的努力和奮鬥,如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等也正是圍繞這個夢想進行奮鬥的,但是振興中華努力最終都失敗了,但是他們也一定程度上促...

中華民族的lie根性是什麼,中華民族的 Lie根性是什麼

有不少,我們骨子裡的缺點都可以歸結為民族劣根性,但我印象最深的是韓寒寫的 杯中窺人 中的描寫。他說是人性,我的理解就是虛偽,無論是中國人的的謙虛,說 小話 還是後來他為劉國粱辯白的 中國人愛眼紅 我覺得都是一種虛假和偽裝。一個人的根性,根姓 根幸 一個人的善根是一個人友好對別人的根,善根可以不斷的善...

關於中華民族精神的成語,可以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成語是哪個

團結互助 大愛無疆 同舟共濟 艱苦奮鬥 齊心協力 扶危濟困 臨危不懼 博文專約禮 別有天地 博學多 屬聞 博聞辯言 博聞強識 博物洽聞 不知有漢,何論魏晉 拳頭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馬 全智全能 氣吞山河 千部一腔,千人一面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強將手下無弱兵 旗開得勝 可以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