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孤兒反應的社會現實意義

2021-03-04 00:25:08 字數 3690 閱讀 3624

1樓:匿名使用者

原作"史記"記載,程嬰為

保趙孤,明知道必死,卻拿自己的孩子換下趙孤。

國人傳統的忠義觀念裡頭很重要的一個文化背景就是對權力的效忠,對權威和"高貴"血統的服從擁躉,也是封建人治社會的文化基因,在當前呼喚民主法制社會的條件下,這些忠義思想已經是文化糟粕。在一個民主,法制社會裡面,忠義思想是沉重的包袱,忠義和法制顯得那麼不協調,忠義往往是小團體利益,是超越法制的特權。為忠義可以放棄原則,違背法律,也可以違背自己的意願。

忠義背後往往拿人**換利益,或拿自己的利益交換子孫後代利益,或拿自身利益交換那些所謂忠義的"光環"留名後世,其實這些文化的本質是為統治思想服務的~

2樓:曉秋槓槓

看戲亦如看人生,無論是電視劇還是電影,甚至是戲劇,《趙氏孤兒》主題是忠義,趙氏家族世代忠良,公孫杵臼和程嬰對趙氏的大義,所反映的,仍然是「教人行善」和「****」。作為歷史劇,這個故事拿到現在來看,自然有其侷限性,但人性不應泯滅、不能泯滅,邪不壓正,在如今仍有現實意義。

哈姆雷特與趙氏孤兒電影中反映的中西文化的哪些差異

3樓:銀瑪小周

兩部作品雖然在出處,復仇行為和主題上存在一致性,但是由於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西方正處於人文主義時期,而中國正處於另一個時代、另一種文化強勢來襲的境地,所以兩部作品在人物塑造、矛盾衝突、價值取向方面仍舊存在差異性。

1、人物形象塑造

《趙氏孤兒》主角個性鮮明單純,作者主要從道德評判角度來展示主角性格的完美,而《哈姆雷特》主要是通過性格的複雜性和多樣性來展示主人公的性格。

《趙氏孤兒》的主人公與其說是「孤兒」,不若說是程嬰,中國悲劇人物往往喜好由善良、弱小的普通人來充當,而這樣的人最終成為了道德倫理的代表。主角程嬰的性格從始至終都單純鮮明,是位在道德上至善至美的完人。他善良、勇敢、意志堅強, 具有自我犧牲精神。

作品中程嬰的行為無一不是圍繞「忠義」二字的,程嬰,作為公主府的門客,不辱使命,勇救孤兒,是為「忠」;危難時刻,捨棄自己的兒子保護孤兒,是為「義」。在驚心動魄的正反對峙一場戲中, 程嬰的形象顯得更加高大。他親眼看著自己的兒子被屠岸賈活活砍死,只能默默忍受內心的巨大悲痛。

從始至終,程嬰的性格非常鮮明,不像哈姆雷特的性格那樣複雜。程嬰是善的代表,正義、勇敢的化身。他是道德方面的完人,沒有

任何弱點和缺陷,他在復仇的過程中一直鑑定信念,沒有任何動搖。

在刻畫人物方面,《哈姆雷特》主要通過展示悲劇主角性格的複雜性和多面性來塑造人物形象,他是一位受過高等教育有強烈人文主義思想的王子,既有內心靈魂的自我對抗,又有同腐朽罪惡的現實世界的鬥爭,而優柔寡斷猶疑不決是哈姆雷特最明顯的性格缺陷。從劇中可以清楚看到體現在哈姆雷特身上的資產階級個人主義世界觀。其具體表現在當哈姆雷特與惡勢力鬥爭時,他只相信自己,甚至連他的摯友霍拉旭也沒有完全依靠。

正因為他孤軍作戰,所以當他面對強大的敵人時,他必然產生勢單力薄的孤獨感,從而誕生出嚴重的悲觀情緒,最終導致陷入懷疑、憂鬱和猶豫不決的精神狀態。正因這樣的憂鬱使得哈姆雷特喪失了很多殺死其叔父的機會,而這也正是導致最後悲劇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的復仇充滿猶疑和思考。

2、矛盾衝突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趙氏孤兒》是一部以故事情節為中心的社會悲劇,而《哈姆雷特》則是一部以性格為中心的性格悲劇。

《趙氏孤兒》的衝突則是以「忠奸對立」這一個重心來的。屠岸賈是奸詐**的代表,為了找到遺孤,屠岸賈下令將全國半歲以下一月以上的所有嬰兒拘拿到帥府,全部剁為三段。程嬰、韓厥、公孫柞臼、趙武等人是忠貞正義的一方,面對如此滅絕人性的行為,韓厥、程嬰、公孫杵臼為儲存遺孤,拯救天下嬰兒,不惜捨命舍子,在親情與生命面前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正義與責任。

這鬥爭雙方的力量明顯的不對等使捨生取義的俠義行為更加凸顯。這通過雙方的矛盾、衝突、鬥爭,演繹出一個波瀾起伏、動人心魄的復仇故事。

《哈姆雷特》的戲劇衝突是以哈姆雷特的內心衝突為重心,並附之以「正邪雙方」的外部衝突。《哈姆雷特》作品中哈姆雷特的內心衝突是隨著為父復仇的戲劇情節逐步並激化的,並且復仇的外在衝突又逐漸讓位於內心衝突,從而揭示出猶豫寡斷的性格特性。他追懷理想又對現實的醜惡感到失望甚至悲觀;嚮往人性的善又深信人自身有惡的本性;想重整乾坤又因人性之惡的深重而感到迴天無力;覺得人生無意義,又對死後世界充滿恐懼;愛奧菲莉婭和母親喬特路德,又怨恨他們的脆弱,這一系列內心衝突顯示了哈姆雷特心靈世界的豐富性和複雜性。

正是這種複雜性,使得以哈姆雷特代表的正義的一方與新國王克勞狄斯代表的**的一方的外部衝突使人物形象更生動、更感人。

3、價值取向

《趙氏孤兒》寫於元代,其思想上包孕著元代社會的時代特徵,間接、曲折地反映了元代的社會矛盾。作品反映的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矛盾和鬥爭,因而程嬰的思想性格便具有鮮明的封建時代特點和階級特點。作品中的鬥爭是從封建忠義出發的,義士助趙救孤其實質是忠奸鬥爭,帶有濃厚的中國封建社會忠義行為這一時代色彩,是對社會倫理的批判,同時也曲折地反映了元代的民族鬥爭。

當然,《趙氏孤兒》也著重表現了中國古代對於「孝」的重視,趙氏孤兒長大後,在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份後,毫不猶豫便下定決心為家族報仇,實現其孝,因為中國古代以孝為先。在慘烈的悲劇氣氛中,聲討奸惡,頌揚忠善,講求孝行的道德主題得以表達。《趙氏孤兒》的復仇是對社會中黑暗的一面進行的復仇。

《哈姆雷特》表現的則是人文反思的主題。《哈姆雷特》中的克勞狄斯是私慾戰勝理性的極端利己主義者的代表,理性喪失,天良泯滅;哈姆雷特則是進步的人文主義者的代表,同時又是整個人文主義思潮及其所屬時代的懷疑者、反思者和批判者。《哈姆雷特》通過正邪鬥爭和悲劇主人公的內心衝突,將懷疑意識貫穿全劇始終,表現的是一種反思精神,其批判的不僅是社會及人類的奸詐**,更有一種對人的存在本體的批判,主題思想上更富於哲理意味,表現了莎士比亞對人文主義思潮的深刻反思以及對人的命運與前途的深切關注。

《哈姆雷特》的復仇是對人性黑暗的一面的復仇。

三、產生差異的原因

《趙氏孤兒》寫於元代,當時蒙古滅金亡宋,入主中原,採取了極為嚴格的民族政策和階級政策,大批漢族知識分子和人民群眾慘遭擄掠殺戮,民眾受到殘酷的民族壓迫和階級剝削,人民反抗意識非常強烈。再加上元代知識分子仕途上大多不順利,生活在社會底層,與老百姓聯絡比較緊密,深深體會到了人民生活的艱難。所以他們會站在人民的立場上,以元雜劇作為受**人民的傳聲筒,真 實地表達了下層人民的憤怒和呼喊。

這樣一系列的社會環境就造成了元雜劇具有懲惡揚善的鮮明傾向,而悲劇主人公也往往毫不妥協、理直氣壯,極具反抗精神。

《哈姆雷特》雖然劇情發生在中世紀的丹麥,然而劇中所寫的矛盾衝突和社會環境則處處顯示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英國現實。而西方受到文藝復興帶來的人文主義思潮影響,逐漸形成了以個人主義價值觀念為核心,偏重於個體尊嚴及人格價值的價值觀念。這種價值觀在西方復仇文學中集中體現在復仇主體精神世界的衝突、復仇主體的人格變化和發展歷程。

文學作為一個國家或民族某個方面的體現,在最深層意義上,是受其所屬文明和價值觀念影響並體現的。這在《趙氏孤兒》和《哈姆雷特》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四、總結

通過對《哈姆雷特》和《趙氏孤兒》這兩部中西方悲劇經典作品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同為悲劇,都描述了主人公為父報仇這一主題,但體現出來的中西文化卻有很大差異。《哈姆雷特》和《趙氏孤兒》雖然都把復仇作為貫穿全劇的一條重要線索,但是復仇不是它的悲劇主題,復仇者的形象也不是悲劇主人公。復仇只是兩劇的外殼,在其中內在有著很深刻的內涵。

哈姆雷特最終以自己的死贏得了對舊制度,舊勢力的道義上的勝利,對人性的關注,從而鼓舞了人文主義者的鬥志和反思。而《趙氏孤兒》通過劇本最後除奸報仇結局,鮮明地表達了中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傳統觀念以及中國人對傳統的「忠孝義」的重視和成全。《哈姆雷特》與《趙氏孤兒》作為兩個民族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它們的相通性和差異性完美呈現了當時社會的狀態和思想傾向,展現了同在封建社會時期,兩個民族的發展歷程,它們是極具價值的文學作品。

《我不是藥神》如何評價社會現實意義

你好 最近最火熱的電影當屬 我不是藥神 我們已經很久沒看到這樣一部 票房 口碑俱佳的國產電影了 點映期間票房即過億,上映第一天已經有十多萬豆瓣給出了9.0的高平均分。要說它為什麼火?電影的視聽語言流暢 營銷到位自然必不可少,但它的現實主義題材切中了要害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內心的隱憂與傷痛。因病致窮,...

美學的現實意義,美學的現實意義

你認為美學這門學科的現實意義何在?藝術是感性世界的最高產物。哲學是理性世界的最高產物。美學作為兩者之間的橋樑起到的是作用和反作用的作用。學習美學的現實意義在於實現人類本質力量物件化1 培養審美感受能力 2 培養審美鑑賞能力 3 培養審美創造能力 4 實現完美人格的塑造 學習美學的現實意義在於實現人類...

辛亥革命的現實意義,辛亥革命有什麼現實意義?

1 辛亥革命給封建 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 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建立了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程序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