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車興盛與沒落的時間和原因,古代戰車為何消亡?

2021-03-30 15:20:38 字數 4714 閱讀 6323

1樓:不曾明瞭

在車戰的起始階段,使用戰車的數量較少。據《呂氏春秋》記載,夏朝末年,商湯滅夏之戰僅使用了戰車70乘。商末,在周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 中,達到一次動用 300乘的規模。

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兼併戰爭的加劇,戰車數量有了明顯增加。到春秋末期,一些大的諸侯國,如晉國和楚國,擁有戰車的數量已達4000乘以上。

到春秋戰國之交,由於封建生產關係的發展,擁有大量步兵的新型軍隊開始組成。而鐵兵器的採用和弩的改進,又使步兵得以在寬大正面上,有效地遏止密集整齊的車陣進攻。戰車車體笨重,駕馭困難,其機動性受地形和道路條件的限制,遂逐漸被步兵、 騎兵 取代。

但是,這一作戰方式的演變過程是極其緩慢的,直到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戰車數量仍相當可觀,大規模的車戰仍然時有發生,如《史記·張儀列傳》記載,當時秦軍的組成是「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但這時的戰車已不再擔負主要的作戰任務,車戰也不再是軍隊作戰的主要方式。

秦漢之交,漢將樊噲曾以輕車和騎兵攻破雍南;汝陰侯夏侯嬰善用戰車,曾 4次以戰車突擊立功;車騎將軍灌嬰曾以車騎追擊項羽至東城。說明在漢初的戰爭中,戰車仍然發揮著一定作用。大約到漢武帝年間(公元前140~前87),漢王朝的軍隊為了與匈奴進行持續的戰爭,發展了大量騎兵部隊,此後,戰車在戰場上便逐漸消失。

到了明朝戰車開始被沿用於運輸。洪武五年(2023年),山西、河南首先造獨轅車 800 輛,永樂八年(2023年)北征時又造武鋼車3萬輛,「以運糧響」自英宗正統十二年(2023年)大同總兵朱冕等疏陳戰陣之法請選小火車850輛開始,山東 河南開始相繼製造,「以備戰車」,從此「言戰車者相繼」。

明朝研製戰車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對付來去迅猛的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二是適應大量使用火器的需要。「土木堡之變」後明軍敗北,也先的彪悍凶猛,使得北方的邊境受到嚴重的威脅,很多文官武將認為胡騎勁捷,不用戰車難以抵禦。

朱冕說:「戰車行則載衣 止則結營陣」。譚學上疏:

「奉命以來,熟看大同地方山川平礦,宜府地方,一半相等,門庭寇至,車戰為便」認為車戰的好處是「行則縱為陣,止則橫為營。…..彼用弓箭,止有百步技能,利用槍炮,動有三四百步威勢。

」李賢更明確的指出:「中國長策唯有戰車,衛青之武剛車,可以御之,而又有取勝之道,則火炮是也。論中國之長技,無出於此」由於戰車可以組成很長的陣營,「欲行則行欲止則止」謂之有腳之城,內藏軍馬糧草用來抵禦敵人,使敵人的騎兵不能衝破車營組成的營陣,有箭亦不能傷人,「彼若近前,火炮齊發,其正繼出;彼若遠遁,我勢益張,我威益振,備邊長策,莫善於此」後來胡鬆也說:

「廣設火器於車廂之上,則彼不能近以即我,此實兵家之利器,今日所宜最先者也。」可見,明人不僅企圖用戰車這一「有足之城」抵禦北方的蒙古人,而且最重要是發揮火器的效用,這是明朝重視戰車的主要原因。

正是這種背景之下戰車在明朝又重新的煥發了活力,各式各樣的戰車被大量的建造出來。據《續文獻考.兵策》記載,正統至萬曆年間,先後製造了小火車,獨倫車,偏箱車,全勝車,輕車,雷火車,先鋒霹靂車,獨轅車,武剛車,戰車,軍隊小車等。

僅僅在天順六年就建造兵車1220輛,並備有大銅銃,供京師使用。這些戰車多用火器裝備,並經歷了由大到小,由笨拙到精巧,由畜力到人利的發展歷程。

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女真崛起於東北並興建了一個善於馳突的八旗騎兵,為了防禦女真的八旗騎兵,明政-府又開始建造戰車,天啟元年(2023年)兵部主事何棟如說:「何謂火車,車戰是也。臣聞奴酋有精兵四萬,人馬皆批金甲,馬首兩旁皆夾長槍,對陣突破,軍非槍倒,即箭射死,毋怪其虜入得志也。

」他在神宗時曾上請纓一疏,稱「中國之長技,惟在火與車」以後還有孫承英等晉見並著手修建戰車,也是在上述一些人得思想分不開的。

戰車正是這種諸多的條件下在明朝得意叢生。

2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個拋棄車戰設計步兵騎兵連和戰法的是魏國的一個將領,對我國古代軍事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時代好像是春秋戰國之交

3樓:逍遙

看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你就知道了

請問中國古代戰車是什麼時候鼎盛,什麼時候衰落,什麼時候推出歷史舞臺

4樓:匿名使用者

漢代,正是中國古代戰車走向消亡的時期。在漢初,戰車還算是一個重要的輔助兵種。比如在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步兵為主,戰車和騎兵為輔。

楚漢戰爭中,還曾有很多戰車運用,文獻中經常出現「輕車」、「車騎」等字眼,說明戰車與騎兵同為軍隊中的主要機動力量。到漢景帝時,戰車還在平定吳楚之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漢景帝的兒子,漢武帝,可以算戰車消亡的最後推手。為了遠征匈奴,漢武帝大規模發展騎兵,於是騎兵成為主要的快速機動力量,戰車迅速趨於消亡。漢武帝以後,軍隊中使用的車輛主要是運輸糧草等輜重,也用於營地設防和野戰防禦,少數供將領們乘坐。

因此在200年後的三國時期,已經沒有戰車衝鋒陷陣的場景。

另外,隨著戰車的消亡,車的結構也在發生變化。

先秦時期,中國古代戰車和普通車輛的典型特徵都是單轅,雙馬或四馬牽引。這需要有較複雜的駕車技術,控制好每一匹馬。西漢中期,單轅逐漸被雙轅所取代。

東漢後期,古老的單轅駕兩馬或四馬的戰車已經基本上不用了,多使用一種雙轅駕一馬的戰車。這種車上一般乘坐兩人,一名是馭手,負責駕車和警衛,另一名是軍吏或官吏,負責指揮和作戰。雙轅的發明是一個進步,它使駕馭馬匹的技術變得比較容易掌握,因為控制一匹馬遠比控制兩匹馬或四匹馬容易,從而增強了車輛行駛的穩定性。

在大量的東漢畫像石上,特別是戰爭畫像石中,可以看到少數這種單轅駕兩馬的戰車形象。

你也許會問,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非要用四匹馬拉車呢?一匹馬不行嗎?確實不行,這其中的一個深層次原因就是鋼鐵的普及。

商周、春秋時期車的車軸、輪轂都還是木製的,摩擦阻力大,所以車輛需要的牽引力也更大,一匹馬難以拉動,更不用說快速奔跑了。因此衝鋒陷陣的戰車普遍採用四匹馬,甚至六匹馬。戰國時期,隨著鐵的普及,人們開始在車軸、輪轂之間加上金屬環,也就是原始的金屬軸瓦。

套在車軸外的叫做「釭」,嵌在輪轂中的稱為「鐗」。木與木的接觸變成了鐵與鐵,大大減少了摩擦係數。即使在現代工程技術中,用銅等材料製做的滑動軸承也是普遍應用在發動機等高轉速地方。

當然,現代的滑動軸承中已經利用了油膜粘性、液體動力等知識,不再是簡單的金屬與金屬的摩擦。春秋戰國時期,銅還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材料,不如鐵的成本低廉,因此人們捨不得用銅製做滑動軸承,能夠冶煉生鐵後則迅速把它用到了車軸上。再加上木工等其它技術方面的發展,車輛的自重降低,車軸可以更細。

這自然也使得牽引所需的馬匹數量大大減少,甚至降低到了一匹馬即可,這時單轅就不行了,只有兩根轅架設到馬的兩邊,才能實現單馬牽引。所以戰國時期,雙轅車開始出現。到了漢代,中國的鋼鐵冶煉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發展,雙轅車就成了主流。

比較而言,西方導演在這些技術方面要精細得多。比如《特洛伊》中的馬車,車轅在馬脖子的下方,通過一圈帶子套在馬脖上。這被稱為頸帶式挽具,容易壓迫馬的氣管,因此賓士速度不快,遠遠不如中國商周時期的挽具先進。

西方導演忠實地展現了自己外在的落後,實際上卻表露出了內心的科學與認真。

5樓:冷眼看世界[拒聊

春秋戰國時鼎盛.明朝以後衰落清未退出

6樓:起妖風了

春秋鼎盛,戰國時衰落,秦朝以後退出歷史舞臺

古代戰車為何消亡?

7樓:匿名使用者

馬一直與戰爭緊密相連,中國古代的馬車用於戰爭之中,一般為獨輈(轅)、兩輪、方形車輿(車箱),駕四匹馬或兩匹馬。戰車最早在夏王啟指揮的甘之戰中使用,以後戰爭規模越來越大,春秋時期常以擁有戰車數量的多少為準衡量國力強弱,出現了「千乘之國」、「萬乘之國」,到戰國時期,趙五靈王「胡服騎射」改變禮數,適應了時代的變化,最早的騎兵也在這一時期出現。至秦漢,騎兵由附屬成為主力,秦始皇統一六國,馬之功居其半,漢朝建立以後,隨著騎兵的興起,戰車逐漸退出了戰爭舞臺。

戰車的主要特點是有較強的攻防能力,但車戰方式比較呆板,須列成整齊的車陣,施行正面衝擊。由於比較笨重,車戰受地形限制大,不適宜於山林險阻和江河水澤地區,只適宜於在平原曠野作戰,因此,地形的險隘、地勢的高低、道路的好壞等地形地貌因素,直接影響到作戰的勝負。後來,戰爭複雜性加強了,騎兵的防護和軍事裝備也豐富了。

反而對戰車構成了強大的威脅。社會生產力的大大提高,使得重灌備完全可以摧毀戰車。加上城市防禦能力的提升,戰車的用途也大大受限。

更要命的是地理地勢對戰車的限制。古代,以中原文明的以長江以北為各諸侯爭奪的地區。入主中原為各諸侯的目標,而中原那一代的特點,就是,河流少,地勢還算利於戰車機動。

而到了長江以南和以東包括山東。都是不利於戰車機動的地區。歷史發展著,中國古代戰爭也擴大的戰場面,戰火燒到了山東和長江也就是楚國和下游地區時,就不利於戰車了。

騎兵的機動性比戰車更高,在與北方少數民族長期作戰中,騎兵的巨大優勢徹底顯露出來,三國兩晉南北朝,重甲馬成為時代的寵兒,騎兵的戰鬥力與馬具文化的發展成正比關係,特別是西晉時期金屬馬蹬的出現,極大提高了駕馭者的作戰能力,騎兵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已經無法取代。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率領騎兵對此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元朝承襲大蒙古國,是中國歷史上騎兵極盛時期,將騎兵戰術推到了冷兵器時代的巔峰。

騎兵的出現改變了戰爭的格局,馬拉戰車便漸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8樓:匿名使用者

戰車是戰術性的**,而騎兵變成了戰略性的力量,戰爭並不一定是雙方拼得你死我活的硬撼.軍隊的機動性在戰略方面表現得更好.中國在唐朝以後之所以對遊牧民族的戰爭屢顯劣勢就是因為失去了產馬地,部隊喪失了機動性,只能固守,無法追擊.

沒有機動性的軍隊雖然規模龐大,但是無法尋殲敵主力,反過來,具有高機動性的騎兵,總是能獲得戰場主動權,並能夠在戰鬥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安全撤出戰鬥.

同樣道理,戰車的機動性劣於騎兵,雖然威力大,但是缺乏機動性,同樣多的馬匹建立的戰車部隊,還需要步兵的協同.花費大於騎兵部隊,卻缺乏騎兵的機動性,全騎兵部隊顯然更有優勢,有時體現在戰略機動性上.

宋詞興盛的表現和原因

清代潘德輿說 詞之有北宋,猶詩之有盛唐.宋是詞的興盛時期,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倡優歌妓,莫不競作新聲.據唐圭璋 全宋詞 輯入兩宋詞人一千二百餘家,詞二萬一千六百餘首.可見,宋代詞人之多,詞作之富,任何時代都不能與之比擬.宋詞興盛,大致有以下諸方面的原因 1 經濟的繁榮 北宋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治統治,加強...

唐詩產生歷史背景,唐詩興盛的歷史背景和原因是什麼

唐代詩歌體制多樣,宋以後的整個中國古典詩歌,都未超出它的範圍。唐人古體詩既可抒情,又可敘事 議論。由於受近體詩影響,唐人古詩或融入律句,或有意反律,皆不同於晉 宋以前古詩的純任自然。五古在唐初猶承齊梁變體,經陳子昂的變革,張九齡 李白的發揚,至杜甫而堂廡頓開。七言則是不入律的歌行和古詩與精工整煉 有...

古代雅典與古代中國政治制度差異的原因

1.差異性 雅典民主制 中國 集權制 在國家管理上 人民主權 集體管理 主權在君 個人 在權力運作上 輪番而治 選舉制 任期制 比例代表制 皇位世襲制 終身制 在法律方面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王權凌駕法律之上 2.造成差異性原因 希臘 中國 自然因素 環海 多山 少地 多島 內陸 平原廣闊 沃野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