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大年,鬧元宵一什麼風俗習慣,哪些過大年的民風民俗

2021-03-29 13:22:33 字數 3396 閱讀 1170

1樓:冷侃娛文

一、元宵節的來歷: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

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 「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

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二、元宵節的習俗:

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

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 人」 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燃燈放火,自漢朝時已有此風俗,唐時,對元宵節倍加重視;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為一種習俗。

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元宵節」燃燈的習俗,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節日的燈式越來越多,燈的名目內容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鳳燈、琉璃燈等等。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2樓:景德鎮市唐龍陶瓷****

公元2023年,清康熙六十一年,這一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駕崩於暢春園,享年69歲,頒佈遺詔:「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佈告中外,鹹使聞知。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子時,雍正皇帝突然在圓明園病故。他自患病到辭別人世,只有兩天時間。甚至在患病的前一天還在處理公務。

他遺命皇四子寶親王弘曆嗣位,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和張廷玉四人輔政。雍正帝在位十三年,享年五十八歲。後諡憲皇帝,廟號世宗,乾隆二年三月初二日葬於易州泰陵(清西陵),遺詔張廷玉、鄂爾泰將來配享太廟。

元宵節作為一個緊隨春節之後的傳統節日,一向擔任著釋放春節餘熱的作用,看花燈、吃湯圓這樣南北較為統一的習俗,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節等,是中國人重要的傳統喜慶節日之一。元宵活動的主題強調一個「鬧」字,放花燈、舞獅子、踩高蹺、猜謎語、吃元宵,據說在最盛時「家家走橋,人人看燈」。

《乾隆帝元宵行樂圖》描 繪的是清代乾隆皇帝與皇族子弟們在宮苑內慶賀元宵節的情景。清朝康熙時期,每年的元宵節都在太和殿舉辦盛大國宴招待王公貴族和外國使節,以此慶賀節日顯示 國運昌盛。乾隆帝即位後在許多方面都承襲前朝典制,每遇漢民族歷代相承的傳統節日如元旦、上元、清明、七夕、中秋、重陽等,他都要求在皇宮中舉行相關的慶 祝活動。

鬧元宵的風俗習慣:

觀燈:元宵節活動中的主題。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

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 到民間。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鬧社火也是舊時民間在元宵節時的重要娛樂活動。鬧社火也稱「舞隊」,民間習慣叫「鬧紅火」,它是一種古老街頭造型藝術。

正月十五祭廁神仙:正月十五日祈蠶風俗中,還有卜紫姑的活動。《荊楚歲時記》說:「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並佔眾事。

古代元宵節美食:肉饅頭、煎粉餅、糯米丸

哪些過大年的民風民俗 5

過大年的民風民俗

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3樓:路恆夷汝

火把節,每年的農曆六月廿四開始。

都知道火把節是彝族的傳統節日,其實白、納西、哈尼、僳僳、普米等民族也過火把節。只是,麗江納西族的火把節要比彝族晚一天——即農曆六月廿五才開始。

火把節通常延續三天。活動有歌舞、鬥牛、摔跤、射箭等。各民族各地區的節日活動不盡相同,但在節日夜晚點燃松木扎制的火把則無一例外。

四川的涼山和雲南的楚雄,是我國的兩個彝族自治州。在這兩個彝州的州府西昌市和楚雄市,每當節日來臨,都有隆重的節日慶典活動,同時舉辦鬥牛、賽馬、摔跤等比賽。當然,為吸引遊客,很多文藝活動是官方組織的,也就帶有些表演成分了。

節日的白天則是巨大的商品交易場所。

雲南石林(原路南縣)是彝族分支撒尼人的聚居地,因是著名景區,節日期間也非常熱鬧,火把節晚上的石林風景區內人滿為患。昆明民族村也有隆重的活動。

在雲南,除楚雄州外,思茅、紅河等地區還有多個彝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寧蒗縣也是(被稱為「小涼山」)。如果想看到真實的民間自發的節日活動,不妨去這些偏僻縣區的鄉村看看。有一年我參加了哀牢山中部景東彝族自治縣的火把節,規模很小,但感覺不錯。

但在這些縣鄉,別指望跳著舞的當地人們都穿著民族服裝,沒有的!只有那些表演給你遊客看的風景區才有!

這些年來,大理麗江的火把節活動都是自發的,所以都很自然。你可以在古城、新城的大街上圍著點燃的一堆堆篝火和大家一起跳舞,也可以去到白沙、龍泉等鄉村參加活動。

在麗江,火把白天開始扎制,古城四方街上的火把更是全城最大的。火把紮成後,人們還要在火把上裝飾鮮花、水果等。入夜,各族人們紛紛走出家門,來到大街小巷,地上的大火把點起來,手中的小火把也點起來,快樂的人們圍著火把跳起來,唱起來。

火把節是三天,就是說這火把也要燃三天。所以納西人的規矩是,通常不讓火把在一個晚上燒完了。

所以,晚間十點多,鄰居牛叔發話了:「小謝,要讓這火熄嘍!」

我說:「可是這火把燒得很旺,不會滅呀。」

「你明後天還要點的,用水潑。」

呵呵,我還真只好用水潑滅了這火把。

第二天白天,再加些新柴火在火把上,晚上又燃上了。

第三天晚上,火把要完全燃盡。

當火把只剩下一堆炭火時,人要從上面跳躍而過,那麼接下來的一年裡,平安吉祥,凡事如意。

我?也要跳的。呵呵。

玉龍雪山下、金沙江邊的麗江大具鄉,主要民族也是納西族。大具的火把節更有特色。節日晚上,大具一兩百米長的主要大街上,人人必須舉著火把才能通行,不然就將被火「梭」——將著火的松香撒向你身上,很是「驚險」。

如同傣族的火把節,人們將水潑向你身一樣,用火「梭」你,也是一種祝福。

可是被火燒怎麼受得了?一旦沒舉火把進入這街道,你想逃是逃不掉的,舉著火把的大人孩子圍追堵截,必是「梭」定你,但是你以最快的速度蹲下——這是約定俗成的規矩,人們就會散去,不再用火「梭」你。同行的**只顧好攝,忘了蹲下,就被「梭」了一下,燒掉了兩腿的毛(因為炎熱,**只穿短褲;而因為禮節,向你「梭」火的人是將松香「梭」(撒)向下身的)。

也正是如此「危險」,

贛州有哪些風俗,江西有什麼風俗習慣?

家人十分好客,每當親朋戚友到來,他們都喜歡以家釀米酒相待,這種米酒 又稱 水酒 如是初開壇提取的酒,稱之為 酒娘 這種 酒娘 好喝,度數雖然不高,但後勁大,容易醉人。他們在喝酒時,很注意禮節。客家人喜歡使用四方桌,俗稱 八仙桌 一種可供八個人同坐的木頭桌。上座時,他們很重視席位的安排,一般按親朋戚友...

辭舊迎新過大年對聯的下一句是什麼

辭舊迎新過大年,歡歡喜喜慶團圓 拓展資料 春聯,起源於桃符 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 據 後漢書 禮儀志 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 神荼 鬱壘 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 燕京時歲記 上記載 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國時,宮廷裡,有人在桃符...

江西有什麼特別的習俗,江西有哪些風俗習慣?

24過小年,30過大年,初一給長輩拜年,初二女婿同妻回孃家,初三給當年死去的親人過紅年,冬至才能修墳,江西有特殊的儺文化,贛南有客家文化,這些都會有一些不同的習俗,漢文化都是一樣的。過了臘八就是年年歲歲歲歲年年福星高照 江西有哪些風俗習慣?贛硯製作工藝 鉛山連四紙製作工藝 瑞昌剪紙藝術,還有瑞昌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