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用春秋無義戰來評價春秋爭霸戰爭你是否同意為什麼

2021-03-27 14:36:13 字數 3415 閱讀 7067

1樓:蘿蔔不花心呢

同意,我的觀點是任何戰爭都是有目的性的,這種目的必然都牽扯到自身集團的利益,所以「義戰」大多隻是為鼓舞士氣,尋求心理「安慰」而套上的「正義」的鎧甲

2樓:人之傑

不怎麼同意因為孟子是儒者,他自然會用儒家思想來看待春秋時代的戰爭,儒家講究大義名分、名正言順,講究一種「社會秩序」,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春秋時代的很多戰爭,名不正言不順,甚至是弒君殺父之舉,有悖於他的價值觀,所以他說「春秋無義戰」。

其實當時的戰爭是有弊有利的(1):奴隸主之間的掠奪戰爭「春秋無義戰」,這話用現代的觀點來理解是不確切的,因為春秋時期也有奴隸反對奴隸主的正義戰爭,也有各國人民抵抗遊牧部落進攻的自衛戰爭,但用這句話來說明春秋時期統治階級不斷髮動的爭霸戰爭的掠奪性和非正義性,卻有一定的道理。

(2):春秋時期的大國爭霸,是中國奴隸制瓦解的反映,大國爭霸的結果更促進了奴隸制的衰亡,也為社會的發展、階級關係的變化和新制度的產生創造了條件。在大國爭霸中,各大國兼併小國,開拓了疆土,實現了區域性的區域性統一。

在大國爭霸過程中,華夏族和周邊各部落的聯絡、交往、融合加強了,形成了以東方的齊國、南方的楚國、西方的秦國。北方的燕國為主的民族融合中心,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3樓:達各貝特

觀點1:

孟子說「春秋無義戰」,說五霸是三王的罪人,戰國時代的諸侯又是五霸的罪人。這是有待商榷的,孟子一貫厚古薄今,覺得歷史是倒退的,看不慣當下的事,看不到五霸兼併對於中國歷史發展的積極意義和歷史趨勢。

回顧從前遙遠的夏朝、商朝、周朝,中華大地一直諸侯林立,雖然有名義上的夏商周天子,實際不過是面積千里的大諸侯,其實並沒有真正統一全國。全國這些林林總總的諸侯們的**,是原始時代自然散居著的部落們,各有各的姓氏與領導者。他們在夏朝大禹時代據說有一萬個(諸侯萬邦),到商湯時候還有三千個。

經過歷代商王的兼併,還剩一千八。到了春秋初期還有幾百上千諸侯。(注:

《左傳》載:「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帝王世紀》曰:

「逮湯受命,其能存者三千餘國,……至周克商,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國,……其後諸侯相併,當春秋時尚有千二百國。……至於戰國,存者十餘。」《呂氏春秋·觀世》:

「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晉書·地理志》也曰,周初封諸侯「凡一千八百國。」唐《通典》據史籍雲:

「殷湯受命,其能存者三千餘國」,至西周初年,「尚有千八百國」,以後諸侯相併,在西周後期還有「千二百國」。)

其中,齊國和楚國、晉國,原本都是百里彈丸之地,卻也在諸侯間的蠶食競賽中,擴大著自己的地盤,把鄰居諸侯囊括在兜中,成為區域性地區最大的強國,也就是霸主。

正是通過連綿兩千年的兼併戰爭,使諸侯數量越來越少,單個諸侯面積越來越大。這個數量縮減、面積加增的過程,體現了中國從原始到文明的歷程,從紛紜離散走上接近今天狀態的大一統的過程。所以,春秋戰國的諸侯兼併戰爭,是一個文明從原始離散走向文明匯聚的必然過程,是推動歷史文明進步的戰爭。

而且,它還打破了割據和封閉,加強了各個不同地區之間技術、文化、思想的交融和相互激發。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講,春秋五霸的長期軍事擴張、小國兼併,也是有積極意義的。埃及的法老、印度的阿育王,以及世界上各個偉大帝國的誕生,無不都是從這樣的小國兼併運動中開始的。從最初的大量城邦小國走向埃及帝國、巴比倫帝國。

中國也正是從那上千個小縣般的諸侯小國兼併戰開始,最終形成了漢唐這樣的統一的雄視世界的大帝國,使得中國人成為全世界不可忽略的一個大角色。如果不是自我及早完成兼併統一,就怕最終會被匈奴或者其它「外部」勢力各個擊破,成為另一個「帝國」了。所謂「軍閥混戰」,其實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觀點2:

「春秋無義戰」表達了孟子的歷史觀,也是其政治觀的體現。儒家認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才是合乎義的,而春秋時代則是「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以沒有合乎義的戰爭。

孟子的思想依然是來自孔子。孔子在《論語季氏》中已經說過:「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是西周的時代,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就是春秋時代了。

戰爭的確是和政治緊緊聯絡在一起的,因此,也的確有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的戰爭之分。以今天的觀點來看,衡量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戰爭的標準主要是看是否符合絕大多數人民的利益。

戰爭最大的受害受苦者是百姓。「春秋無義戰」反映了孟子的「和為貴、民為貴」的思想。尊重生命,尊重人權,讓人們遠離戰爭。

孟子曾說: 春秋無義戰 ,你怎樣評價春秋爭霸戰爭

4樓:

春秋是諸侯爭霸春秋的戰爭本質是奴隸主階級為了爭奪利益而進行的互相專侵略的戰爭 所謂

屬「義戰」就是指正義的戰爭,在那個時候,就是為了維護周天子而發動的戰爭。「春秋無義戰」指的就是假「勤王」真爭霸的意思。 當時,周天子威信漸漸降低,很多有勢力的諸侯依次採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來開展兼併戰爭。

他們經常打著「勤王」的旗號,事實上是想取得自己稱霸諸侯的目的,並非真正幫助周王樹立天子威信。

孟子說:『『春秋無義戰。』』你同意這觀點嗎?談談你對春秋時期爭霸的看法。

5樓:姬葉川

同一個問題,站在不同的

立場上,就會有不同的結論;時代不同,立場往往也不盡相同,價值觀不同,看待問題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孟子是儒者,他自然會用儒家思想來看待春秋時代的戰爭,儒家講究大義名分、名正言順,講究一種「社會秩序「,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春秋時代的很多戰爭,名不正言不順,甚至是弒君殺父之舉,有悖於他的價值觀,所以他說」春秋無義戰「。

而用我們現代人的眼光老看,春秋時代的爭霸戰爭其實是一種優勝劣汰的過程,它加速了陳舊而腐朽的制度的沒落,同時戰爭增加了對人才的需求,從而導致」士「階層的崛起,這些士活躍在歷史舞臺上,他們周遊列國、合縱聯合,正是他們,創造了燦爛的中國文化。

6樓:核武聖人

孟子的義不是真正的大義,是儒家的義,講究名正言順。孟子曾勸說齊王伐燕就是明證。我的看法嗎,我以後人的眼光,站在大勢的立場上,支援諸侯爭霸。

但我又很矛盾,中國文化兩個文化巔峰時期一是春秋戰國二是**。

孟子說:「春秋無義戰。」你同意這一觀點嗎?談談你對春秋時期爭霸戰爭的看法。

7樓:強寶的

不同意春秋之戰,大國兼併小國,統一的步伐到來,最終形成戰國七雄爭霸的局面。

孟子說:「春秋無義戰」。你覺得應如何看待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

8樓:匿名使用者

單純地看待爭霸戰的話,的確是「春秋無義戰」。這些戰爭都是統治階級為滿足私慾而發起,但他們為達到這一目的卻讓國內廣大百姓為其送死,還美其名曰「忠」。也許有人說他們也可能是為了讓自己的百姓過上好日子啊。

這要看什麼樣的國家了,在民主國家裡這是有可能的,而像春秋時期那樣的**國家則不可避免地要淪為統治階級滿足私慾的工具,所謂為了老百姓只是句安撫人心的空談。

「爭霸」戰,只是少數人的「爭私」戰,而且還是建立在犧牲全天下百姓利益和生命的基礎之上,因此絕對是不義之戰。

春秋無義戰如何看待如何理解春秋無義戰

春秋無義戰 出自 孟子 的 盡心章句下 春秋時代沒有合乎義的戰爭。孟子曰 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徵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徵也。譯文 孟子說 春秋時期沒有正義的戰爭。交戰的兩國,一國比另一國要好一點,這樣的情況倒是也有的。所謂徵,是指大國討伐小國,同等級的國家之間是不會相互討伐的。春秋無義戰...

《孟子墨子呂氏春秋》分別是什麼體例

詩經 楚辭 山海經 論語 孟子 呂氏春秋 尚書 左傳 國語 墨子 老子 莊子 荀子 韓非子 禮 樂 書 詩 周易 春秋 等等 成書在秦朝之前。先秦文學 是指秦朝統一之前的全部文學,其儲存至今的主要部分即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學。先秦文學是中國文學的光輝起點和重要奠基階段,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讀孟子懂啥用成語,讀孟子懂啥用四字成語

成語 孔孟之道 拼音 k ng m ng zh d o 解釋 孔 孔子 孟 孟子。指儒家學說。成語典故 出處 明 羅貫中 三國演義 第60回 鬆聞曹丞相文不明孔 孟之道,武不達孫 吳之機,專務強霸而居大位,安能有所教誨,以開發明公耶?詞語辨析 用法 作主語 賓語 指儒家思想。k ng m ng 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