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蘇軾的《定風波》為例分析其曠達超然的藝術風格及對我們的啟示

2021-03-24 00:10:55 字數 5879 閱讀 4996

1樓:

我就說說啟示吧

蘇軾一生中無數的挫折都能夠泰然處之,又怎麼會怕這小小的風雨(當然,這裡的風雨也有說是挫折的意思)?因此寫下了這首《定風波》。

1.要有不畏懼困難的精神(「誰怕」)。

2.要有坦蕩和輕視困難的態度(「一蓑煙雨任平生」)3.要有心境恬淡的胸襟。(「也無風雨也無晴」)我主要認為他遇艱危而不悔,身處逆境而泰然的豁達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當然,也應有在生活中,有時也要隨遇而安,順其自然,不為外物所動,不為憂患所擾的態度。

個人認為前者是主要的

————————————————————————————————寫1500字真不容易

建議根據上面幾點拓來寫就可以了,前提是反覆讀《定風波》,體會中間的思想感情,要寫出自己的東西。我只是給一個模式... 已經盡力了

2樓:匿名使用者

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

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篇幅雖短,但意境深邃,內蘊豐富。充滿清曠豪放之氣,讀來使人耳目一新,心胸舒闊,心情振奮,心境豁然,心靈淨化。

以《定風波》為例,分析蘇軾詞的特點

3樓:土豆店店主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全詞體現出一個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脫之道,篇幅雖短,但意境深邃,內蘊豐富,詮釋著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現著作者的精神追求。

定風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7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譯文:不必去理會那穿林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著長嘯著,一邊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輕捷的更勝過馬,怕什麼!一身蓑衣,足夠在風雨中過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風將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殷殷相迎。

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信步歸去風雨,天晴,我無謂。

賞析: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

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髮。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尾「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

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在讀者面前。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蘇軾《定風波》的藝術特點

4樓:舊城南憶往

藝術特點:

此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全詞即景生情,語言詼諧。

原文: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白話譯文:

不要害怕樹林中風雨的聲音,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輕便勝過騎馬,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麼可怕?披一蓑衣任憑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風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頭上斜陽已露出了笑臉,回首來程風雨瀟瀟的情景,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出處:出自北宋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5樓:匿名使用者

本首詞描寫的是蘇軾道中遇雨這樣一件生活小事,表現的卻是人生哲理。詞人不以風雨為憂,不以晚晴為慰,大自然的風雨變化,對他說來是「也無風雨也無晴」。這種人生感悟,淵源於作者的禪宗悟道和曠達情懷。

涉足官場多年,詞人經歷了人生的幾番政治風雨,歷經榮辱,飽經風霜。人生如果不經幾番風雨,便難徹悟。東坡一生多遭困頓躓踣,仕途坎坷。

6樓:陳錦陽與王明輝

yinweimeishaa !

蘇軾《定風波》賞析

7樓:熱心網友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

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

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一、原文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作者】蘇軾 【朝代】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二、翻譯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嘯著,一邊悠然地行走。

拄竹杖曳草鞋輕便勝過騎馬,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麼可怕?

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春風微涼,將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頭上斜陽已露出了笑臉。回頭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對蘇軾的評價

由於蘇軾的成就包括各種文學樣式,他本人的創作又沒有固定不變的規範可循,所以蘇門的作家在創作上各具面目。同時,他們的藝術風貌也各具個性,例如黃詩生新,陳詩樸拙,風格都不類蘇詩,後來黃、陳還另外開宗立派。

蘇軾的作品在當時就馳名遐邇,在遼國、高麗等地都廣受歡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蘇軾作品的流傳,但是禁愈嚴而傳愈廣。到了南宋黨禁解弛,蘇軾的集子又以多種版本廣為流傳,以後歷代翻刻不絕。

8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作於公元2023年,即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此詞篇幅雖短,但意境深邃,內蘊豐富,頗值得玩味。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

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髮。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

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7]

讀罷全詞,令人心情振奮,心境豁然,心靈淨化。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在讀者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此詞詮釋著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現著作者的精神追求。

從心理學「白日夢」的角度看,此詞實際是作者描繪的一個淡泊從容、曠達超脫的白日夢,在多個方面都非常符合白日夢的特徵。

第一,心情符合白日夢之條件——鬱悶不爽。

寫此詞前三年,即公元2023年,作者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遭御史**,**入獄,後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宦海沉浮,經歷坎坷,理想不竟,抱負未果,使作者幾年來一直鬱郁不得志,思想上陷入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之中,心情煩悶。

第二,意境符合白日夢之真諦——寧靜自由。

作者對現實的官場險惡生活非常厭倦,渴望擺脫這種生活,退隱江湖,過一種淡泊寧靜、無憂無患、無慾無求、輕鬆自由的生活,也即「歸去」。

第三,結構具備白日夢之特徵——自然完整。

入夢的引子是「飲酒」和「下雨」。酒的微醉讓作者暈暈乎乎,這是白日夢形成的主要基礎。煙雨的迷濛讓天氣灰暗朦朧,創設了入夢的良好氛圍。

入夢句是「莫聽穿林打葉聲」,夢境為「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裡作者用「竹杖」「芒鞋」「蓑衣」「煙雨」等意象及雨中「吟嘯」「徐行」等動作創設了一個極為美妙的白日夢夢境,活脫脫地勾勒出了一個隱居江湖過著從容淡泊生活的隱士形象,他雖無榮華富貴之享受,但亦無宦海浮沉之憂患,心情得以平靜,心境得以安寧。

夢醒句為「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料峭的春風吹醒了醉酒,作者感到冷,一個激凌,頭腦清醒了,夢結束了,作者又回到現實之中。這「冷」既是實寫酒醒後身體感到冷,也是寫夢醒後又想到自己的遭遇而產生的心冷。

正在這時,遠處山頭溫暖的夕陽讓作者感到了些許暖意,也增添了他戰勝逆境的信心。

過渡句為「回首向來蕭瑟處」。雖然「相迎」的斜陽給作者帶了一絲溫暖,但一想到自己飽含蕭瑟風雨的坎坷仕途路——「回首向來蕭瑟處」,心中燃起的希望之火又熄滅了!

夢破後尋夢句為「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仕途的風雨就如同這自然界的風雨一樣變幻無常,他所期盼的仕途陽光又會在多長的風雨之後?與其終日忍受這種提心吊膽之痛,還不如「歸去」,退隱江湖,一切平靜,無悲無喜,「無雨無晴」。

第四,情節顯露白日夢之特色——亦真亦幻。

首先,序言中說「同行皆狼狽」,已證明雨之大,而「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卻又描寫詩人置身雨中,對雨聽而不聞,從容高歌,瀟灑徐行,全然沒感到淋漓之苦的狀態,這怎麼可能是實寫呢?接下來的「竹杖芒鞋輕勝馬」也不太合常理。用竹杖芒鞋行泥濘之路,拖泥帶水,怎比得上騎著高頭大馬急行如飛來得輕快?

因此這「輕」恐怕不是寫現實行路之輕,而應是無官一身輕。「一蓑煙雨任平生」也讓人生疑。序言中已說「雨具先去」,怎會又出現了披蓑在雨中穿行?

看來應是想象之景。「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若按自然的邏輯也很難解釋得通。雨過天晴,應該是「已無風雨正是晴」,怎會是「也無晴」?

所以,這裡的「晴」不會單純指天晴。

由此可見,這些都是寫作者心中想象之事而非眼前之景,全詞就是作者著力刻畫的一個「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歸去」白日夢!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在讀者面前。「也無風雨也無晴」,是一種寵辱不驚、勝敗兩忘、曠達瀟灑的境界,是一種「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境界,是一種迴歸自然,天人合一,寧靜超然的大徹大悟。[8]

以祥子為例,分析現代主義小說以人性為基礎的突出特徵加分

你要的答案 在人物塑造上,強調自我表白的話語慾望,打破以人為中心講述完整的故事。人的歷史與歷史的人,人的性格情感,人生經歷等被支離破碎的感覺代替。從人性異化發展到虛無,人成了社會的局外人。對人生命運 未來理想的追求變得幼稚可笑 毫無意義。人抱著無所謂的態度活著,儘可能強烈地感受到反叛和自由,沒有責任...

以能力為例分析個性形成發展的條件

影響人的性格形成和發展的因素有很多方面,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一 生理因素與性格。人的性格與人的生理基礎有一定的關係,但與人所生活的社會環境關係更大。巴甫洛夫的高階神經活動學說認為,人一面有著先天的品質,另一面也有著為生活情況所養成的品質。這就是說,如果說到那些先天的品質時,這就是指神經系統型別而言,...

以具體作品為例,分析李清照詞的藝術特色

早期作品從內容上看以閨情為主,但亦不掩其倜儻氣質.如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皺.對花事春光描寫較多.21歲後因其夫出仕,時有傷別相思之作,感情真摯,立意新穎,格調不凡.如 醉花蔭 薄舞濃雲愁永晝.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43歲時南渡,後丈夫病逝,國破家亡,晚景淒涼,詞風自然纏綿悽慘,深沉感傷,悲愁入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