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服飾,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服飾

2021-03-22 23:49:20 字數 5348 閱讀 9532

1樓:匿名使用者

回族[民族簡介]

回族,有人口約8,000,000人,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雲南、山東也有不少聚居區。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

其先民主要是1 3 世紀蒙古人3 次西征後大批東遷的「回回」人,以及遠在唐宋時期僑居中國東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並吸收了漢、蒙古、維吾爾族等生活習俗,逐漸形成了回回民族。 漢語為回族的共同語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動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位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在邊疆民族地區,回族人民還經常使用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點。

在內地,回族主要與漢族雜居;在邊疆,回族主要與當地少數民族雜居;大都分佈於水陸交通線上,因此經濟文化較為發達。 回族主要從事農業,有的兼營牧業、手工業。回族還擅經商,尤以經營飲食業突出。

[宗教習俗]

回族人信仰伊斯蘭教。回族多信仰伊斯蘭教,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動,經典主要是「古蘭經」,信徒稱「穆斯林」。生活習俗固守回族傳統,遵循教規,講究衛生,不吃豬肉。

伊斯蘭教在回族的形成過程中曾起過重要作用。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舉行禮拜和宗教活動的場所,有的還負有傳播宗教知識、培養宗教職業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著重要位置。

按伊斯蘭教歷,每年1 2 月1 0 日為古爾邦節。每年的這一天,形成了宰牲獻祭的習俗沿襲至今。 另外,伊斯蘭教規定,每年教歷9 月定為齋月。

在齋月裡要封齋,要求每個穆斯林在黎明前至落日後的時間裡,戒飲、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讓人們在齋月裡認真地反省自己的罪過,使經濟條件充裕的富人,親自體驗一下飢餓的痛苦心態。到教歷1 0 月1 日即齋戒期滿,舉行慶祝齋功完成的盛會,這一天就是開齋節。開齋節這天,人們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齊地到清真寺作禮拜,聆聽教長講經佈道。

然後去墓地「走墳」,緬懷「亡人」,以示不忘祖先。

[飲食習慣]

回族分佈較廣,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寧夏回族偏愛麵食,喜食麵條、面片,還喜食調合飯。

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玉米、青稞、馬鈴薯為日常主食。油香、饊子是各地回族喜愛的特殊食品,是節日饋贈親友不可少的。民間特色食品有釀皮、拉麵、大滷麵、肉炒麵、豆腐腦、牛頭雜碎、臊子面等。

多數人家常年備有發酵面,供隨時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習慣飲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類,如北方產的青魚、鰱魚、鰉魚等。

鴿子在甘肅地區的回族中被認為是聖鳥,可以飼養,但不輕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徵得伊瑪目(宗教職業者)同意,可作補品食用。 回族長於以煎、炒、燴、炸、爆、烤等各種烹調技法,風味迥異的清真菜餚中,既有用髮菜、枸杞、牛羊蹄筋、雞鴨海鮮等為主要原料,作工精細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貴品種,也有獨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

西北地區的回族民間還喜食醃菜。 回族飲料較講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潔淨的水均不飲用。忌諱在人飲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汙水。

回族也喜飲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區回族的蓋碗茶很有名。寧夏回族還飲用八寶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

清真萬盛馬糕點、羊筋菜、金鳳扒雞、翁子湯圓和綠豆皮等。青海省西寧市,回族著名的萬盛馬糕點影響很大。河北石家莊的金鳳扒雞、保定的馬家滷雞和白運章包子,遼寧瀋陽市的馬家燒麥,義縣的伊斯蘭燒餅,陝西的牛羊肉泡饃,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湯圓、綠豆皮、牛肉米粉在當地都很有名氣。

盛行於寧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羅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等套菜馳名全國。「五羅」是指五種炒菜同時上齊,「四海」是指四種帶湯汁的菜餚一次上桌。「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分別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諡美之詞。

[服飾特色]

回族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體現在頭飾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無沿小圓帽。婦女多戴蓋頭,特別是在西北地區:少女及新婚婦戴綠色的,中年婦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

回族男子在節日或遇有紅白喜事時,喜戴白色小帽,婦女則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後面披垂於肩頭。

[民族禁忌]

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吸菸、喝酒;禁用食物開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裡。回族的日常飲食很注意衛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後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多數回族不抽菸,不飲酒,就餐時,長輩要坐正席,晚輩不能同長輩同坐在炕上,須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

另外,舀水、舀飯均不得往外舀。

2樓:累了vs倦了

朝鮮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按照傳統習慣,近親、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內」是一種普遍習俗。

父子關係是一切人倫關係的基礎。講求父慈子孝,長子贍養父母。社會上老人受到尊重,人們非常鄙棄不孝不敬的人和行為。

多數地區居民實行土葬,散居在城鎮的則實行火葬。

朝鮮族比較喜愛素白服裝。婦女服裝為短衣長裙,叫「則高利」和「契瑪」。男子服裝為短上衣,外加坎肩,褲腿寬大。外出時多穿斜襟以布帶打結的長袍,現在改穿**或西服。

朝鮮族的主要食糧一般是大米、小米,京漬(即辣泡菜)是不可缺少的菜。喜愛吃打糕、冷麵、大醬湯、辣椒和狗肉。現在不少人學習漢族烹飪技術。

朝鮮族的村落,多位於山坡下的平地上。村內房屋的建築面向東南、南和西南。有瓦房與草房,房牆外多刷白色。

房內一般分寢室、客室、廚房和倉庫等。室內有平炕,進屋脫鞋,席炕而坐。近年來家庭中的陳設日漸講究。

朝鮮族人民非常講究禮節,注重衛生,尤忌隨地吐痰。房子、餐具、衣被等都很整潔。

朝鮮族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清明上墳添土,中秋除草,並進行祭祀,以示對故人的哀思。此外還有3個家庭節日,即:

嬰兒誕生一週年,「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週年紀念日)。每逢後兩個喜慶日,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壽、祝福。

朝鮮族信仰宗教的人較少。信教者有的信佛教,有的信**教或天主教。佛教在朝鮮族中有悠久的歷史,佛教的某些禮儀和習俗早已滲透於朝鮮族人民生活之中,成為民族風俗。

但是,現在佛教在朝鮮族中影響不多。近年來,因為受到韓國的影響,在我國朝鮮族中,信仰**教的人越來越多。但朝鮮族沒有全民性的統一宗教。

3樓:匿名使用者

少數民族

目錄 【數字習俗】

【國家政策】

【分佈特點】

【地理位置】

【人口一覽】

【語言文字】

【宗教信仰】

4樓:conan捏捏

我記得,好像有個民族,男的要先做三年勞工,才能進家門,除非戴眼鏡,只做一年半。而且,這個民族,女人當家。不僅如此,所有的人還都要睡在一起,不分男女老少。好像是傣族。

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服飾特點、文化要求

5樓:匿名使用者

苗族 苗族分佈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繡工藝。

裙子則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繡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衣族布依族男子上穿對襟或大襟的短衣,下著長褲,也有穿長衫長褲,纏青色或花格頭巾。色調以青藍色或白色為主。婦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著長褲。

衣襟、袖口等處鑲彩色花邊,褲腳處也鑲著花邊,頭纏青色或花格頭巾,或將白色印花頭帕搭在頭上,青年女子的胸前還掛著繡有漂亮花紋圖案的圍腰。布依族婦女喜歡佩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足蹬尖鼻繡花鞋,布依族服飾整體色調淡雅樸素,與自然界保持著天然的和諧。

侗族 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對襟、左衽和右衽三種,下著長褲,裹綁腿。纏頭布為三米長的亮布,兩斷用紅綠絲線繡著一排鋸齒形的圖案。盛裝時戴「銀帽」,並佩戴其它銀質飾物。

女子穿裙時,上身以開襟緊身衣相配,胸部圍青色刺繡的剪刀口狀的「兜領」,裹綁腿;穿褲時,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裝時,婦女多穿雞毛裙。也有穿右衽無領上衣,以銀珠為扣,環肩鑲邊,足蹬翹尖繡花鞋。

侗族婦女喜歡佩帶銀花、銀帽、項圈、手鐲等銀質飾物。侗族的衣料多為自織自染的「侗布」,有粗紗、細紗之分。侗族婦女擅長刺繡,手工技藝精湛。

瑤族 瑤族各支系服飾存在較大差異,男子服裝以青藍色為基本色調,以對襟、斜襟、琵琶襟短衣為主,也有的穿交領長衫,配長短不一的褲子,扎頭巾、打綁腿,樸實無華。婦女服飾有穿大襟上衣,束腰著褲的;有穿圓領短衣,下著百褶裙的;還有穿長衫配褲的。瑤族服飾的挑花構圖風格獨特,整幅圖案均為幾何紋。

瑤族頭飾特點更為突出,有「龍盤」形、「a」字形、「飛燕」形等。瑤族染織業發達,服裝均用自染土布製作,有一套完整的藍靛印染技術。色彩常用紅、綠、黃、白黑五種,服飾製作採用挑花、刺繡、織錦、蠟染等工藝。

白族 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頭,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褲子都喜歡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淺綠、淺藍等色。白族婦女常將色彩豔麗的圖案繡在掛包、裹背、腰帶、包頭布、鞋等飾物上。淡雅樸實,色調和諧,審美境界高雅。

大理的白族男子身著白色對襟上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頭纏白色或藍色頭帕,肩掛手繡掛包。婦女多穿白色或穿淺藍色右衽上衣,下著白色或淺藍色寬褲,腰繫繡花或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裙,足蹬繡花鞋。

京族 京族服裝服飾特點鮮明,簡便飄逸。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長衣,坦胸束腰,衣袖較窄。婦女則內掛菱形遮胸布,外穿無領、對襟短上衣,衣身較緊,衣袖很窄,下著寬腿長褲,多為黑色或褐色。

外出時,外套淡色旗袍式長外衣,衣袖仍然很窄。婦女染黑齒、結"砧板髻"的習俗依然存在於少數婦女當中。京族最有特色的裝飾是他們的斗笠。

壯族 壯族男子多穿對襟的上衣,鈕釦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個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襬往裡折成寬邊;下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繡有花紋的頭巾。婦女穿藏青色或深藍色矮領、右衽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繡有彩色的花邊;下著黑色寬肥的褲子。

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繡,下有彩色布貼,色彩絢爛耀眼。扎布貼、刺繡的圍腰,戴繡有花紋圖案的黑色頭巾。節日或趕墟歌場穿繡花鞋。

披戴繡花墊肩。婦女的髮式各地有所不同。壯族服飾一般都用自織的土布製成。

黎族 黎族男子一般穿對襟無領上衣和長褲,纏頭巾插雉翎。婦女服飾有地區差異,有些穿黑色圓領貫頭衣,衣服的飾物很多,領口用白綠兩色珠串連成三條套邊,袖口和下襬以貝紋、人紋、動植物紋等裝飾,前後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圖案。下穿緊身超短筒裙,花色豔麗。

有些身著黑、蘭色平領上衣,袖口上繡白色花紋,後背有一道橫條花紋,下著色彩豔麗的花筒裙,裙的合口褶設在前面,盛裝時頭插銀釵,頸戴銀鏈、銀項圈,胸掛珠鈴,手戴銀圈。頭系黑布頭巾。黎族婦女擅長紡織。

黎錦、筒裙等衣物,色彩斑斕,圖案新穎,質地細膩,經磨耐用。

傈僳族傈僳族男子一般上穿或長或短的麻布衫,下著及膝黑褲,頭戴黑色包頭,身背革制箭包和砍刀,左耳戴珊瑚耳墜。德巨集傈僳族男子佩戴長刀,頸戴貝殼頸圈,身背手工縫製綴有紅綠色小絨球的花包,穿白色護腿。女子多穿長百褶裙,也有穿黑色長褲,系圍裙,用青布包頭,身背手工縫製的掛包,頭戴白色硨磲片和紅白珊瑚珠子串成的「噢樂」,有的絢麗多彩,有的典雅大方,極有特色.

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各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客家民系在閩粵贛交界地形成以後,獨具特色的客家大文化也相應形成。客家大文化根源於中原文化,但又與當地居民的風俗習慣相融合,形成客家人自己的特色。單從客家服飾來講就有許多特別之處。一般來說客家服飾講究樸素實用,寬敞簡便。在色調方面喜歡素色,以藍 黑 白色為主,這也許就是客家人吃苦耐勞 勤儉節約的普遍心...

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1 阿昌族 分佈在雲南,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製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2 白族 分佈在雲南 貴族 四川等地,人口159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 分佈在雲南 青海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

為什麼我們要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民族風俗習慣是各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具體表現在飲食 服飾 居住 婚慶 節日 禁忌 禮儀等許多方面。民族風俗習慣與一個民族的心理 文化 思想感情有著密切聯絡,具有敏感性的特點,一個民族往往會把其他民族對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態度看作是對自己民族的態度。因此,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是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