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古代建築的起源和隨後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後來又分成哪些

2021-03-22 17:03:23 字數 5427 閱讀 8579

1樓:趁火大結裡否腿

中國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從陝西半坡遺址發掘的方形或圓形淺穴式房屋發展到現在,已有

六、七千年的歷史。修建在崇山峻嶺之上、蜿蜒萬里的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建於隋代的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在科學技術同藝術的完美結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橋樑科學的前列;現存的高達67.1米的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築;北京明、清兩代的故宮,則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精美、儲存完整的大規模建築群。

至於我國的古典園林,它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它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這一系列現存的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自成系統,獨樹一幟,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象一部部石刻的史書,讓我們重溫著祖國的歷史文化,激發起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時它也是一種可供人觀賞的藝術,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國古代的建築藝術也是美術鑑賞的重要物件。

而要鑑賞建築藝術,除了需要理解建築藝術的主要特徵外,還要了解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一些重要特點,然後再通過比較典型的例項,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特點是多方面的。從美術鑑賞的角度來說,以下一些特點是應當瞭解的。

一、巧妙而科學的框架式結構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在建築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因為中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採用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簷的重量通過樑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牆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築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

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於房屋的牆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定有極大的靈活性。此外,由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階建築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簷下的一束束的「斗拱」。

它是由鬥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託座。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樑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後,由於結構簡化,將樑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

二、庭院式的組群佈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築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佈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後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後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裡,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

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築在佈局上的重要特徵。

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佈局,一般都是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後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築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佈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佈局原則的典型例項。這種佈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

它最便於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僕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

中國的這種庭院式的組群佈局所造成的藝術效果,與歐洲建築相比,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一般地說,一座歐洲建築,是比較一目瞭然的。而中國的古建築,卻象一幅中國畫長卷,必須一段段地逐漸展看,不可能同時全部看到。

走進一所中國古建築也只能從一個庭院走進另一個庭院,必須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宮就是最傑出的一個範例,人們從天安門進去,每通過一道門,進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這一頭走到那一頭,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變換,給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宮的藝術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腦海中了。

三、豐富多采的藝術形象

如前所述,建築不僅僅是技術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中國古代建築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采的藝術形象,並在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點。其中比較突出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富有裝飾性的屋頂

中國古代的匠師很早就發現了利用屋頂以取得藝術效果的可能性。《詩經》裡就有「作廟翼翼」之句,說明三千年前的詩人就已經在詩中歌頌祖廟舒展如翼的屋頂。到了漢朝,後世的五種基本屋頂式樣——四面坡的「廡殿頂」,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圓形的「攢尖頂」,兩面坡但兩山牆與屋面齊的「硬山頂」,兩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牆之外的「懸山頂」,以及上半是懸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頂」就已經具備了。

我國古代匠師充分運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屋頂舉折和屋面起翹、出翹,形成如鳥翼伸展的簷角和屋頂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同時,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適當的雕飾,簷口的瓦也加以裝飾性的處理。宋代以後,又大量採用琉璃瓦,為屋頂加上顏色和光澤,再加上後來又陸續出現其它許多屋頂式樣,以及由這些屋頂組合而成的各種具有藝術效果的複雜形體,使中國古代建築在運用屋頂形式創造建築的藝術形象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成為中國古代建築重要的特徵之一。

2、襯托性建築的應用

襯托性建築的應用,是中國古代宮殿、寺廟等高階建築常用的藝術處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襯托主體建築。最早應用的並且很有藝術特色的襯托性建築便是從春秋時代就已開始的建於宮殿正門前的「闕」。

到了漢代,除宮殿與陵墓外,祠廟和大中型墳墓也都使用。現存的四川雅安高頤墓闕,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漢代墓闕的典型作品。漢代以後的雕刻、壁畫中常可以看到各種形式的闕,到了明清兩代,闕就演變成現在故宮的午門。

其它常見的富有藝術性的襯托性建築還有宮殿正門前的華表、牌坊、照壁、石獅等。

中國古建築介紹

plc的起源和發展方向是什麼?

2樓:傑里斯科

plc**以繼電器為特徵的電氣邏輯控制,早期plc只能用於進行邏輯運算,現在功能越來越強大了,但總體來說,還是適合於進行以順序控制為主的自動化工程中,如流程工業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

從陝西半坡遺址發掘的方形或圓形淺穴式房屋發展到現在,已有

六、七千年的歷史。修建在崇山峻嶺之上、蜿蜒萬里的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建於隋代的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在科學技術同藝術的完美結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橋樑科學的前列;現存的高達67.1米的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築;北京明、清兩代的故宮,則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精美、儲存完整的大規模建築群。

至於我國的古典園林,它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它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這一系列現存的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自成系統,獨樹一幟,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象一部部石刻的史書,讓我們重溫著祖國的歷史文化,激發起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時它也是一種可供人觀賞的藝術,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國古代的建築藝術也是美術鑑賞的重要物件。

而要鑑賞建築藝術,除了需要理解建築藝術的主要特徵外,還要了解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一些重要特點,然後再通過比較典型的例項,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特點是多方面的。從美術鑑賞的角度來說,以下一些特點是應當瞭解的。

一、巧妙而科學的框架式結構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在建築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因為中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採用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簷的重量通過樑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牆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築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

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於房屋的牆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定有極大的靈活性。此外,由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階建築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簷下的一束束的「斗拱」。

它是由鬥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託座。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樑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後,由於結構簡化,將樑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

二、庭院式的組群佈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築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佈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後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後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裡,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

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築在佈局上的重要特徵。

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佈局,一般都是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後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築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佈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佈局原則的典型例項。這種佈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

它最便於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僕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

中國的這種庭院式的組群佈局所造成的藝術效果,與歐洲建築相比,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一般地說,一座歐洲建築,是比較一目瞭然的。而中國的古建築,卻象一幅中國畫長卷,必須一段段地逐漸展看,不可能同時全部看到。

走進一所中國古建築也只能從一個庭院走進另一個庭院,必須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宮就是最傑出的一個範例,人們從天安門進去,每通過一道門,進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這一頭走到那一頭,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變換,給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宮的藝術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腦海中了。

三、豐富多采的藝術形象

如前所述,建築不僅僅是技術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中國古代建築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采的藝術形象,並在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點。其中比較突出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富有裝飾性的屋頂

中國古代的匠師很早就發現了利用屋頂以取得藝術效果的可能性。《詩經》裡就有「作廟翼翼」之句,說明三千年前的詩人就已經在詩中歌頌祖廟舒展如翼的屋頂。到了漢朝,後世的五種基本屋頂式樣——四面坡的「廡殿頂」,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圓形的「攢尖頂」,兩面坡但兩山牆與屋面齊的「硬山頂」,兩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牆之外的「懸山頂」,以及上半是懸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頂」就已經具備了。

我國古代匠師充分運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屋頂舉折和屋面起翹、出翹,形成如鳥翼伸展的簷角和屋頂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同時,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適當的雕飾,簷口的瓦也加以裝飾性的處理。宋代以後,又大量採用琉璃瓦,為屋頂加上顏色和光澤,再加上後來又陸續出現其它許多屋頂式樣,以及由這些屋頂組合而成的各種具有藝術效果的複雜形體,使中國古代建築在運用屋頂形式創造建築的藝術形象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成為中國古代建築重要的特徵之一。

2、襯托性建築的應用

襯托性建築的應用,是中國古代宮殿、寺廟等高階建築常用的藝術處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襯托主體建築。最早應用的並且很有藝術特色的襯托性建築便是從春秋時代就已開始的建於宮殿正門前的「闕」。

到了漢代,除宮殿與陵墓外,祠廟和大中型墳墓也都使用。現存的四川雅安高頤墓闕,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漢代墓闕的典型作品。漢代以後的雕刻、壁畫中常可以看到各種形式的闕,到了明清兩代,闕就演變成現在故宮的午門。

其它常見的富有藝術性的襯托性建築還有宮殿正門前的華表、牌坊、照壁、石獅等。

與中國古代風水建築有關的書,求中國古代建築學的書與中國古代陵墓建築與風水的有關書籍

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史 中國古代建築十論 華夏意匠 中國古典建築設計原理分析 華夏營造 中國古建築史 中國古建築二十講 中國古建築 中國古建築術語辭典 求中國古代建築學的書與中國古代陵墓建築與風水的有關書籍 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史 中國古代建築十論 華夏意匠 中國古典建築設計原理分析 華夏營造 中國古建築史...

關於中國古代舞蹈的知識,關於中國古代歷史的舞蹈有哪些

周朝建立以後,即已制定出禮樂制度,整理了前代遺有的樂舞,創造演出了規模相當完整的系列舞蹈作品 大武 從創造演出的作品中,開始形成了中國古典舞蹈的舞蹈 詩歌三者相結合的藝術風格。漢代的民間俗舞有很大的發展,在當時盛行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形式 百戲中,舞蹈佔有重要位置,同時舞蹈也受到雜技 幻術 角抵 俳優的...

中國古代的建築為什麼那麼結實,中國古代的建築堪稱完美,中國古代為什麼選擇木構建築?

中國古代建築學就講究精 美 實,所以建一座像茶樓這樣或者官邸 祠堂就很是費時費力,這也是古代材料比不上現代建築材料的一個證據,也沒什麼不如的 只是因為古代沒有像現代這樣的建築材料罷了,就不得不採用木 而基於木的缺點,只能在建築方法上加以彌補,經過長時間的進步 就形成了古代建築學。而且你的感覺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