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覆舟,亦能載舟,周厲王身為一國之君為何被老百姓趕出國

2021-03-22 08:31:59 字數 6227 閱讀 7851

1樓:阿木和阿石

因為他親小人遠賢臣,制定了很多傷害老百姓利益的法律,最後被老百姓合力趕出了周國,最後慘死在荒涼之地。

周厲王,姬姓,名胡,周夷王姬燮之子,是西周第十位君主。他的祖父是周孝王,父親是周夷王,兒子是周宣王、鄭桓公。

周朝的建立者周武王為了天下百姓都能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就許諾天下的百姓山川河流,湖泊海洋都是全天下人共有的,誰都有權在山上砍柴打獵,在河裡抓魚摸蝦。這樣以來就很好的解決了當時農民的吃的問題,畢竟當時的農耕和畜牧業發展還不夠成熟。

而到了周厲王繼位後,為了滿足個人的私慾,他開始制定新的法律,將原本老百姓共有的山川河流,江河湖泊的使用權收歸國有,所有國土皆為國有。這項法律規定的意思就是想要利用的話必須要繳納稅收,也就是說人們上山砍柴,下河抓魚都是要繳納稅收的。

從表面來看這項法規是來對付貴族勢力的,是想讓貴族勢力把共有的山川河流貢獻給周王室,但最終受苦的還是老百姓。老百姓就開始聲討周厲王,而周厲王只是用權力來打壓他們,甚至對他們處死。

再後來老百姓對這項規定是越來越不滿了,於是他們就團結在一起將周厲王趕**,趕出了周國。一直到了14年後周厲王死在了荒涼之地

而人們對周厲王的恨又轉移到了周厲王的兒子太子身上,太子沒辦法只得躲在了召公家裡,召公就把自己的兒子出來替太子定罪,人們被召公的大仁大義所感動,於是就放了召公的兒子。後來人們就舉薦賢明的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政,這也造就了歷史上的「共和議政」

2樓:9閒路踏花來

周厲王是周朝第十代君王,為君昏庸不堪.

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時候,為了天下百姓能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許諾山川河流,湖泊海洋為天下人共有.因為當時的農業和畜牧業不發達,僅僅靠種植糧食和養家禽是養不活這麼多人的,獵人和漁民主要靠山川河流才能夠生存.

然而周厲王為了滿足個人私慾,也為了填滿空虛的國庫,還想撈錢以應付不服從的諸侯,制定了新的法律,規定所有山川河流,江河湖泊,國土的使用權皆收為國有,想要利用的話必須要繳納稅收,本來這項政令是來對付貴族勢力的,是想讓貴族勢力把共有的山川河流貢獻給周王室,但最終受苦的還是百姓。

周厲王想改革勵志,但得罪了勢力強大的舊貴族,把好好的周朝江山也搞的烏煙瘴氣,最終沒有活路的百姓只能把他趕**,造成了周朝14年沒有周天子的情況,也是周王朝衰落的開始,動搖了周王朝在百姓心中美好的形象。

3樓:匿名使用者

周厲王是周朝第十代君王,是周朝暴君和昏君的代名詞,為君昏庸不堪,喜歡和忠心的大臣唱反調,大臣認為對的事情,他卻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主動的親小人遠賢臣,周厲王雖然想改革勵志,但是得罪了勢力強大的舊貴族,把好好的周朝江山也搞得烏煙瘴氣,不給百姓活路,還不許百姓議論,最終沒有活路的百姓只能把他趕**。

周厲王為了滿足個人私慾,還為了填滿空虛的國庫,還想撈錢以應付不服從的諸侯。所以他制定了新的法律,規定把老百姓共有的山川河流,江河湖泊的使用權收歸國有,所有國土皆為國有,想要利用的話必須要繳納稅收,也就是說人們上山砍柴,下河抓魚都是要繳納稅收的,本來這項政令是來對付貴族勢力的,是想讓貴族勢力把共有的山川河流貢獻給周王室,但最終受苦的還是老百姓。

周厲王這項法律以頒佈,就引起了貧苦老百姓巨大的不滿,因為這項政令讓老百姓失去了耐以生存的根基,對那些諸侯和貴族沒什麼用,可是苦了老百姓,於是老百姓就開始議論這件事,議論周厲王這個人,這種議論聲被周厲王知道了,他勃然大怒,要衛國巫師去監督議論這事的人,發現有人議論就殺掉,並且嚴厲的執行,一時間全國人民人人自危,走在街上根本不敢說話,熟人見面都是使個眼色,表示打了招呼。有些體恤民眾的大臣看出了老百姓的痛苦,就勸誡周厲王廢除這種行為,可是周厲王根本不聽,還變本加厲,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典故「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4樓:ton丶虎寶

周厲王雖然沒有殘暴成性,濫用民力。但是他以殘暴著稱:首先,他自以為是地進行所謂的革新,觸動了全體奴隸主,也就是國人的利益。

其次,他不許國人發表意見,推行「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所以最後被奴隸主們群起而攻之,爆發了國人暴動,周厲王被趕出國門。

5樓:羅羅羅羅小七

因為周厲王並不是一個好的君主,百姓們非常不滿意他的統治,在他統治期間荒蕪政治昏庸無道,百姓們的生活民不聊生,所以才將他趕出去

6樓:匿名使用者

民心是貪婪的是自私的,統治者利用了這一點,用1.7人去統治l2.3人,他們就可高枕無憂了,去做春秋大夢。

7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公元721年,周厲王與民爭利,引起國人暴動,所以後頭並不是說老百姓趕他出國的是他自己逃亡了,逃亡以後,他的結局也不好,後頭慘死在洛陽都

8樓:匿名使用者

周厲王統治時期,橫徵暴斂,加重了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導致了國人暴動,公元前841年年發生了國人暴動,周厲王被驅逐出鎬京.因而在西周後期,國王因與民爭利,被平民趕走,被迫逃亡.這一事件史稱國人暴動.

9樓:匿名使用者

什麼是國家的,實際是統治者的。統治者們敢把個人財產以及福利待遇如實公佈出來嗎?

10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周朝的軍隊和警察不厲害

11樓:二傻子

君王無非是以武治國和文武結合治國,文武結合才能治好國家,施以人政,武定外邦,利國利民才會安居樂業,如果純以武力壓制,昏庸無道,人民起義造反那就是正常的了,百姓一旦吃飯穿衣都成問題了不造反才怪呢

12樓:佳樂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去民心者失天下

13樓:誰是大英雄真

周曆王還在,只是改姓而已。

14樓:匿名使用者

**有壓迫,**就有反抗!

15樓:匿名使用者

那時候警察太少,不像現在又有武裝的,又有輔助的,還有很多穿著黑衣服拿著安檢探測棒的。

16樓:膽小的米滿倉

山川河流,江河湖泊的使用權收歸國有,所有國土皆為國有。這些不該是國有嗎?

17樓:匿名使用者

能覆不能載,載它奶奶雜毛載,

18樓:匿名使用者

周曆王總是對百姓說自己怎麼怎麼的偉大,對百姓怎麼好,這改革那改革,自以為自己英明正確,不許別人說他那裡做的不好不對,重者殺之。其實周曆王這樣的大有人在。

用史實說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19樓:旋風遊蝦

唐太宗李世民愛民,因此唐朝強大起來

而隋煬帝楊廣橫徵暴斂、欺壓百姓、無惡不作,最終導致了隋朝的滅亡紂王與周武王也是很好的例子

「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咬腹,腹飽而身弊」。於是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恢復和發展生產、促進社會安定的措施,使唐朝國內太平,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對外則國力強盛,四方夷服;是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封建國家,史稱「貞觀之治

大體意思就是:把船比作君主,把水比作百姓,百姓能擁護一個君主,也會反對一個君主。 他是在告誡自己要關心百姓,讓百姓安居樂業。。鞏固自己的統治

20樓:殘菊舞

個人感覺西周國人暴動是個典型的例子。因為周厲王的高壓政策,國人起來趕跑了周厲王,周公召公共和行政。這裡國人主要指居住在國度洛陽城內的原周部落中與貴族有一定血緣關係的民眾,沒落貴族,以及一些工役、商賈等。

至於說載舟覆舟之說,其實歷史上除了明朝,沒有別的朝代是純粹由平民開創的,漢朝的開國者主要為一些基層小吏。如果統治者的統治太過殘酷,人民會反抗,但其最終滅亡不會是農民起義,往往是外族入侵(兩宋)或者內部將領奪權(唐),明朝比較特殊,他雖然是在李自成的進攻下滅亡的,但卻是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之下,主要軍隊用來抵抗後金,導致內部空虛。

總的來說,載舟是因為一方面長期戰亂使得農民期盼和平,另一方面初期統治者賦役較輕,但覆舟的話,農民只是充當了第一個浪花的作用

21樓:匿名使用者

常言道,民可載舟,亦可覆舟。民心是政權的生存之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言必信、行必果、取信於民,這正是我們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先進性的集中體現,也是我們信仰唯物史觀的必然展現。

22樓:匿名使用者

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戰爭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一隊開赴漁陽(今北京密雲)的閭左戍卒九百人,遇雨停留在大澤鄉(今安徽宿縣境),不能如期趕到漁陽戍地。秦法規定「失期當斬」,戍卒們面臨著死刑的威脅。於是,在陳勝、吳廣的領導下,在大澤鄉舉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的旗幟。

陳勝,即陳涉,陽城(今地有異說,在河南境內)人,僱農出身;吳廣,陽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農民。他們都是戍卒的屯長。為了發動起義,他們在帛上書寫「陳勝王」三字,置魚腹中,戍卒買魚得書,傳為怪異。

吳廣又於夜晚在駐地旁叢祠中燃篝火,作狐鳴,發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呼聲。接著,陳勝、吳廣殺押送他們的秦尉,率領戍卒,用已被賜死的秦公子扶蘇和已故楚將項燕的名義,號召農民反秦。附近農民斬木揭竿紛紛參加起義。

起義軍分兵東進,主力則向西進攻,連下今豫東、皖北的銍、酇、苦、柘、譙(分別在今安徽宿縣,河南永城、鹿邑、柘城,安徽亳縣境)諸縣。當他們推進到陳(今河南淮陽)的時候,已是一支數萬人的聲勢浩大的隊伍了。在起義軍的影響下,許多郡縣的農民殺掉守令,響應陳勝;特別是在舊楚國境中,數千人為聚者到處可見。

一些潛藏民間的六國舊貴族、遊士、儒生,也都乘機來歸,憑藉舊日的地位,在農民軍中發揮影響。遊士張耳、陳餘甚至勸陳勝派人「立六國後」,被陳勝斷然拒絕。陳勝自立為「張楚王」,分兵三路攻秦:

吳廣為「假王」,西擊滎陽;武臣北進趙地;魏人周巿攻魏地。吳廣軍在滎陽被阻,陳勝加派周文西擊秦。周文軍很快發展到車千乘,卒數十萬人,進抵關中的戲(今陝西臨潼境),逼近咸陽。

秦二世慌忙發修驪山陵墓的刑徒為兵,以少府章邯率兵應戰,打敗周文軍。武臣佔領了舊趙都城邯鄲後,在張耳、陳餘慫恿下自立為趙王,陳勝勉強予以承認。武臣抗命不救周文,卻派韓廣略取燕地。

韓廣在燕地貴族的慫恿下,也自立為燕王。周巿進到舊魏南部和舊齊境內。舊齊貴族田儋自立為齊王,反擊周巿。

周巿在魏地立舊魏貴族魏咎為魏王,自為魏丞相,並派人到陳勝那裡迎接魏咎。舊貴族的勢力很活躍,渙散了農民起義隊伍。陳勝缺乏經驗,決心不夠,眼看著**局面的形成。

陳勝周圍也出現了不團結的現象。 秦將章邯軍連敗周文,周文自殺。章邯又東逼滎陽,吳广部將田臧殺吳廣,迎擊章邯,一戰敗死。

章邯進到陳,陳勝敗退到下城父(今安徽渦陽東南),被叛徒莊賈殺死,陳縣失守。陳勝部將呂臣率領一支「蒼頭軍」英勇接戰,收復陳縣,處決了莊賈。陳勝作為反秦的先驅者,領導起義只有半年就失敗了,但是反秦的浪潮卻被他激起,繼續不斷地衝擊秦的統治(見陳勝、吳廣起義)。

楚漢之戰

陳勝起義後,舊楚名將項燕之子項梁和項梁侄項羽在吳(今江蘇蘇州)殺掉秦會稽郡守,起兵響應。不久項梁率領八千子弟兵渡江北上,隊伍擴大到六七萬人,連戰獲勝。閩越貴族無諸和搖也率領族人,跟著秦番陽令吳芮反秦。

原沛縣亭長劉邦和一部分刑徒逃亡山澤,也襲擊沛令起事,歸入項梁軍中。項梁立楚懷王之孫為楚王。以後,項梁在定陶敗死,秦章邯軍轉戈北上,渡河擊趙。

這時,代替蒙恬戍守朔方邊塞的王離,也率大軍由上郡(治今陝西榆林東南)東出,包圍了張耳和趙王歇駐守的鉅鹿城(今河北平鄉境)。楚王派宋義、項羽救趙,派劉邦西入關中。宋義北至安陽,逗留不進。

項羽殺宋義,引兵渡漳河,經過激戰,解鉅鹿之圍,被推為諸侯上將軍。以後,秦將章邯率二十萬人向他投降。劉邦迂迴進入武關,到達咸陽附近。

那時秦二世已被趙高殺死,繼立的子嬰貶去帝號,稱秦王,漢高祖元年十月(公元前207年)向劉邦投降。劉邦攻佔咸陽,秦亡。劉邦廢除秦的苛法,只約法三章:

「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深得秦人擁護。 劉邦入咸陽後,項羽也立即率軍入關,駐鴻門,然後進入咸陽,大肆燒殺掠奪。他在諸王並立的既成局面下,自立為西楚霸王,都彭城。

並調整諸故王土地,徙置他們於其原據地的邊緣,而把自己的親信封於各國的善地為王。這樣就並立著十八個王國,受制於西楚霸王。項羽的這一措施反而惡化了割據形勢。

不久齊國首先發難,諸侯混戰再次爆發。被項羽逼處巴蜀漢中一隅為漢王的劉邦,於漢高祖元年五月(公元前206年),乘機進入關中,敗項羽所封關中三王。接著領軍東出,遠襲彭城,退守於滎陽、成皋之間,與項羽相持。

劉邦鞏固了關中後方,又聯絡反對項羽的力量,轉敗為勝。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十二月,與韓信、彭越等會攻項羽,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境),退至烏江(今安徽省和縣)自刎,年僅31歲。同年二月,劉邦在定陶即皇帝位(見漢高帝劉邦)。

楚漢之戰是由秦末農民戰爭直接演變而來的。農民戰爭雖然勝利地推翻了秦朝,但曾經是農民戰爭領袖的劉邦和項羽,卻不得不逐步轉化為封建統治權的角逐者。劉邦知人善任,因勢利導,終於戰勝項羽,登上了西漢統一王朝的皇帝寶座。

為什麼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原理是什麼

體現的是矛盾的對立統一性。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才可以相互轉化。對立和統一是矛盾的兩個根本屬性,矛盾的對立屬性稱作鬥爭性,矛盾的統一屬性稱作同一性。要深刻理解唯物辯證法的矛盾,就必須弄清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的含義以及兩者的相互關係。矛盾的基本屬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鬥爭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的...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下一句是什麼

水能載copy 舟,亦能覆舟 下一句是 陛下bai以為可畏,誠如聖旨。du水能載zhi舟,亦能覆舟是說統dao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讓船安穩地航行,也能將船推翻吞沒,沉於水中。shu n ng z i zh u,y n ng f zh u 唐初魏徵和唐太宗也多次轉引這樣的觀點。見 貞觀政要 論...

用史實說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唐太宗李世民愛民,因此唐朝強大起來 而隋煬帝楊廣橫徵暴斂 欺壓百姓 無惡不作,最終導致了隋朝的滅亡紂王與周武王也是很好的例子 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咬腹,腹飽而身弊 於是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恢復和發展生產 促進社會安定的措施,使唐朝國內太平,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對外則國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