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史實說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2021-03-06 23:21:26 字數 4912 閱讀 4438

1樓:旋風遊蝦

唐太宗李世民愛民,因此唐朝強大起來

而隋煬帝楊廣橫徵暴斂、欺壓百姓、無惡不作,最終導致了隋朝的滅亡紂王與周武王也是很好的例子

「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咬腹,腹飽而身弊」。於是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恢復和發展生產、促進社會安定的措施,使唐朝國內太平,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對外則國力強盛,四方夷服;是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封建國家,史稱「貞觀之治

大體意思就是:把船比作君主,把水比作百姓,百姓能擁護一個君主,也會反對一個君主。 他是在告誡自己要關心百姓,讓百姓安居樂業。。鞏固自己的統治

2樓:殘菊舞

個人感覺西周國人暴動是個典型的例子。因為周厲王的高壓政策,國人起來趕跑了周厲王,周公召公共和行政。這裡國人主要指居住在國度洛陽城內的原周部落中與貴族有一定血緣關係的民眾,沒落貴族,以及一些工役、商賈等。

至於說載舟覆舟之說,其實歷史上除了明朝,沒有別的朝代是純粹由平民開創的,漢朝的開國者主要為一些基層小吏。如果統治者的統治太過殘酷,人民會反抗,但其最終滅亡不會是農民起義,往往是外族入侵(兩宋)或者內部將領奪權(唐),明朝比較特殊,他雖然是在李自成的進攻下滅亡的,但卻是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之下,主要軍隊用來抵抗後金,導致內部空虛。

總的來說,載舟是因為一方面長期戰亂使得農民期盼和平,另一方面初期統治者賦役較輕,但覆舟的話,農民只是充當了第一個浪花的作用

3樓:匿名使用者

常言道,民可載舟,亦可覆舟。民心是政權的生存之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言必信、行必果、取信於民,這正是我們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先進性的集中體現,也是我們信仰唯物史觀的必然展現。

4樓:匿名使用者

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戰爭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一隊開赴漁陽(今北京密雲)的閭左戍卒九百人,遇雨停留在大澤鄉(今安徽宿縣境),不能如期趕到漁陽戍地。秦法規定「失期當斬」,戍卒們面臨著死刑的威脅。於是,在陳勝、吳廣的領導下,在大澤鄉舉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的旗幟。

陳勝,即陳涉,陽城(今地有異說,在河南境內)人,僱農出身;吳廣,陽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農民。他們都是戍卒的屯長。為了發動起義,他們在帛上書寫「陳勝王」三字,置魚腹中,戍卒買魚得書,傳為怪異。

吳廣又於夜晚在駐地旁叢祠中燃篝火,作狐鳴,發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呼聲。接著,陳勝、吳廣殺押送他們的秦尉,率領戍卒,用已被賜死的秦公子扶蘇和已故楚將項燕的名義,號召農民反秦。附近農民斬木揭竿紛紛參加起義。

起義軍分兵東進,主力則向西進攻,連下今豫東、皖北的銍、酇、苦、柘、譙(分別在今安徽宿縣,河南永城、鹿邑、柘城,安徽亳縣境)諸縣。當他們推進到陳(今河南淮陽)的時候,已是一支數萬人的聲勢浩大的隊伍了。在起義軍的影響下,許多郡縣的農民殺掉守令,響應陳勝;特別是在舊楚國境中,數千人為聚者到處可見。

一些潛藏民間的六國舊貴族、遊士、儒生,也都乘機來歸,憑藉舊日的地位,在農民軍中發揮影響。遊士張耳、陳餘甚至勸陳勝派人「立六國後」,被陳勝斷然拒絕。陳勝自立為「張楚王」,分兵三路攻秦:

吳廣為「假王」,西擊滎陽;武臣北進趙地;魏人周巿攻魏地。吳廣軍在滎陽被阻,陳勝加派周文西擊秦。周文軍很快發展到車千乘,卒數十萬人,進抵關中的戲(今陝西臨潼境),逼近咸陽。

秦二世慌忙發修驪山陵墓的刑徒為兵,以少府章邯率兵應戰,打敗周文軍。武臣佔領了舊趙都城邯鄲後,在張耳、陳餘慫恿下自立為趙王,陳勝勉強予以承認。武臣抗命不救周文,卻派韓廣略取燕地。

韓廣在燕地貴族的慫恿下,也自立為燕王。周巿進到舊魏南部和舊齊境內。舊齊貴族田儋自立為齊王,反擊周巿。

周巿在魏地立舊魏貴族魏咎為魏王,自為魏丞相,並派人到陳勝那裡迎接魏咎。舊貴族的勢力很活躍,渙散了農民起義隊伍。陳勝缺乏經驗,決心不夠,眼看著**局面的形成。

陳勝周圍也出現了不團結的現象。 秦將章邯軍連敗周文,周文自殺。章邯又東逼滎陽,吳广部將田臧殺吳廣,迎擊章邯,一戰敗死。

章邯進到陳,陳勝敗退到下城父(今安徽渦陽東南),被叛徒莊賈殺死,陳縣失守。陳勝部將呂臣率領一支「蒼頭軍」英勇接戰,收復陳縣,處決了莊賈。陳勝作為反秦的先驅者,領導起義只有半年就失敗了,但是反秦的浪潮卻被他激起,繼續不斷地衝擊秦的統治(見陳勝、吳廣起義)。

楚漢之戰

陳勝起義後,舊楚名將項燕之子項梁和項梁侄項羽在吳(今江蘇蘇州)殺掉秦會稽郡守,起兵響應。不久項梁率領八千子弟兵渡江北上,隊伍擴大到六七萬人,連戰獲勝。閩越貴族無諸和搖也率領族人,跟著秦番陽令吳芮反秦。

原沛縣亭長劉邦和一部分刑徒逃亡山澤,也襲擊沛令起事,歸入項梁軍中。項梁立楚懷王之孫為楚王。以後,項梁在定陶敗死,秦章邯軍轉戈北上,渡河擊趙。

這時,代替蒙恬戍守朔方邊塞的王離,也率大軍由上郡(治今陝西榆林東南)東出,包圍了張耳和趙王歇駐守的鉅鹿城(今河北平鄉境)。楚王派宋義、項羽救趙,派劉邦西入關中。宋義北至安陽,逗留不進。

項羽殺宋義,引兵渡漳河,經過激戰,解鉅鹿之圍,被推為諸侯上將軍。以後,秦將章邯率二十萬人向他投降。劉邦迂迴進入武關,到達咸陽附近。

那時秦二世已被趙高殺死,繼立的子嬰貶去帝號,稱秦王,漢高祖元年十月(公元前207年)向劉邦投降。劉邦攻佔咸陽,秦亡。劉邦廢除秦的苛法,只約法三章:

「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深得秦人擁護。 劉邦入咸陽後,項羽也立即率軍入關,駐鴻門,然後進入咸陽,大肆燒殺掠奪。他在諸王並立的既成局面下,自立為西楚霸王,都彭城。

並調整諸故王土地,徙置他們於其原據地的邊緣,而把自己的親信封於各國的善地為王。這樣就並立著十八個王國,受制於西楚霸王。項羽的這一措施反而惡化了割據形勢。

不久齊國首先發難,諸侯混戰再次爆發。被項羽逼處巴蜀漢中一隅為漢王的劉邦,於漢高祖元年五月(公元前206年),乘機進入關中,敗項羽所封關中三王。接著領軍東出,遠襲彭城,退守於滎陽、成皋之間,與項羽相持。

劉邦鞏固了關中後方,又聯絡反對項羽的力量,轉敗為勝。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十二月,與韓信、彭越等會攻項羽,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境),退至烏江(今安徽省和縣)自刎,年僅31歲。同年二月,劉邦在定陶即皇帝位(見漢高帝劉邦)。

楚漢之戰是由秦末農民戰爭直接演變而來的。農民戰爭雖然勝利地推翻了秦朝,但曾經是農民戰爭領袖的劉邦和項羽,卻不得不逐步轉化為封建統治權的角逐者。劉邦知人善任,因勢利導,終於戰勝項羽,登上了西漢統一王朝的皇帝寶座。

5樓:瀛瀛水澗

世界上第一個農民起義是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雖然失敗,但是陳勝吳廣皆為貧民,但是因受不了秦朝統治者的壓迫從而爆發了農民起義。

「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這句話表示什麼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穩地航行

,也能使船沉沒。」,意指事物用之得當則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比喻民心向背決定生死存亡。

一、出處:《荀子.哀公》篇

二、原文:

君出魯之四門,以望 魯四郊,亡國之虛則必有數蓋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將焉而不至矣?且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

三、譯文:

您走出魯國國都的四方城門去瞭望魯國的四郊,那些亡國的廢墟中一定有幾處茅屋,您從這些方面來想想恐懼,那麼恐懼之情哪會不到來呢?

而且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載船,水能翻船。」您從這個方面來想想危險,那麼危險感哪會不到來呢?」

擴充套件資料

一、創作背景

荀子著文,多以論述中心為其題目,而此篇《哀公》乃以一國君為題,所述多為魯哀公與孔子的對話,頗有拼湊之嫌。

然而聽其徐徐道來,胸臆間亦不免漸生興亡之悲。

從歷史上來看,魯哀公可稱是一個昏庸的諸侯。

其在位時,正是春秋末年吳越爭霸之際。

當時的魯國,內有權臣季氏當道,外有齊國屢次莫名的討伐,又曾遭到吳國的侵犯,然而哀公卻如同一個無知的孩童,將自己的眼光只界定於觸手可及的宮牆之內,甚至為自己不曾瞭解哀傷、憂愁、勞苦、恐懼、危險而焦躁不安。

二、作品賞析

面對這樣不知世事的君主,連孔聖人也啼笑皆非:「君之所問,聖君之問也。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

」然而,孔子在自嘲之後還是不得不一步步地啟發:您看到宗廟裡的玉器是先王留下的,然而物在人亡,不是會感到哀傷嗎?

您每天處理國家大小事務,但如果有一件沒辦好,可能就會帶來災禍,難道這不是令人發愁的事嗎?

不過夫子的滔滔大論顯然沒有打動哀公,他所感興趣的也無非是古代的禮服、禮帽之類。

唐貞觀後期,魏徵在著名的《諫太宗十思疏》中說:「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意思是說:怨恨不在於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離。水能載船也能翻船,所以應該高度謹慎。

三、作者簡介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

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

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位於今山東蘭陵縣)令。

7樓:匿名使用者

原意是水可以讓船航行,也可以把船打翻。後成為各代君主的人生準則,要善待百姓,

不可為一己私慾而觸怒百姓,否則平時看上去很平靜的水面也可以有滔天波瀾。江山就坐不穩了~~~ 誰讓李世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哦!

8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君 就像船 民 就像水

水可以讓船飄在上面 也可以推翻船

道理:(我知道作業本上有讓你用史實說明,我也寫過。。)水能載舟:劉邦約法三章,深得民心,建立漢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

水能覆舟:秦始皇**,導致人民揭竿而起,最終被推翻。

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君要想治理好國家,首先自己要做到最好,贏得人民認可。

看在我也是學生的份上,就選我的答案吧。這可是老師改過的哦!!

9樓:程子偉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原是魏徵「納諫」的話,唐太宗李世民常用告誡後人,久之成了李世民的「名言」。這句話的含義很直白,就是把一個政權看作「舟」,而百姓是「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意思,大致等同於「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用史實論述二戰期間英國外交政策,用史實說明二戰後期,反法西斯聯盟如何在軍事,政冶上團結協作打敗法西斯國家

中英 戰爭,英方和俄方都希望佔領 但是俄方控制了 印度的英軍就發動戰爭取強行佔領 但是 的人民拿起 反抗!意圖佔領 好控制大清帝國!本人的一點心得 一戰結束之後,英國雖copy然和法國是bai盟友,但出於對自du己國家利益的考慮,認為zhi不應該過分削弱德國,企圖通過德國來制約 dao法國.而法國卻...

用史實說明五四運動的性質和意義五四運動的性質及歷史意義

性質 一場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統治的愛國主義救亡運動。意義 1,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基礎。2,五四運動是新文化運動的繼承和發展,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後期起到了領導作用,廣大學生髮揮了先鋒作用。3,五四運動標誌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進一步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思想...

用史實說明巴黎和會是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

為戰勝國之一的中國 在和會上反而成為被宰割的物件,中國要求索回德國強佔的山東半島的主權,但英 美 法卻將德國砄利益轉送給日本。會議結果 簽定了不平等的 凡爾賽和約 一 總覽 凡爾賽條約 共分15部分,440條。根據條約規定,德國損失了10 的領土,12 5 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 包括德屬東非 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