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爭不辯不聞不見是什麼意思,「不聞方淨,不爭乃慈,不辯亦智」是什麼意思?

2021-03-21 23:05:04 字數 4317 閱讀 3978

1樓:匿名使用者

「不爭」是指對某種事物不要緊、不看重、不在乎。「不辯」是指不容置疑、不容爭辯,形容某件事情已經十分確定了。「不聞」是指形容對世事不在乎,也表示漠不關心。

「不見」是指形容某件事物見不著,或者丟失,也形容人不曾相見,不易看到。

不爭是因為心是仁慈的,行不爭鬥。不辯是因為心是智慧的,亦即智口不辯駁。不聞是因為想要清淨,讓耳朵不聽世事之是非。不見是因為心事清淨的,不想被事情所困擾。

擴充套件資料

不爭是中國倫理思想史用語。在不同的學派中有不同的含義。道家視其為一種天道自然準則。

道教認為天地萬物以及人的處世都要按道行事,無論是天道和人道都是柔弱謙下,彼此相容而不害的,因此,學道者應該返本還元,避而不爭。

《道德經》述及「不爭」思想的地方很多。最後一章的最後一句曾經高度概括稱「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不爭」思想,是與「道」的「柔弱」的特性相聯絡的。

由於道是「柔弱」的,因而「道」也是謙下而不爭的。當然,「道」的不爭,並非是一種消極逃避,百事退讓。

2樓:

不聞方淨,耳不聽是非,心是清淨的。 不爭乃慈,行不爭鬥,因為心是仁慈的。不辯亦智口不辯駁,心是智慧的。

真理往往是簡易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事實勝於雄辯。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不爭、不辯、不聞、不見。」是什麼意思?

3樓:禾木由

「不爭」是指對某種事物不要緊、不看重、不在乎。「不辯」是指不巧言善辯。「不聞」是指:不讓耳朵聽世事之是非,讓心保持清淨。「不見」是指不被所看到的事情而困擾。

不爭是中國倫理思想史用語,道家視其為一種天道自然準則,《道德經》曾記載:「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意思是說:因為你的不爭,所以天下人沒有人能與你爭的了。

《道德經》記載: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意思是:善良的人忠厚老實不巧言善辯,巧言善辯的人不善良。可見「不爭、不辯、不聞、不見」意在倡導保持內心的清淨,不受外物的干擾。

擴充套件資料;

不爭哲學: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這裡不爭 的前提是善利萬物。顯然, 老子是以水為喻, 要人們特別是侯王等統治者學習水 的高尚品質, 不與人爭位、不與民爭利。

因而這裡說的不爭 是值得褒揚的行為。

天之道, 不爭而善勝。天之道 指自然界執行的根本規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 自然界的法則啊, 雖然不與他物競爭, 卻總能穩操勝券。顯然, 這是一種擬人化的寫法。

在老子看來, 作為自然規律的天道, 它的執行不是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行為, 而是自然而然地進行的, 所以不可能發生失誤。因此, 這裡說的不爭, 不是反對人類社會中的生產鬥爭、階級鬥爭、思想鬥爭、社會政治鬥爭等。

4樓:1小小軒

」不爭「是指對某種事物不要緊、不看重、不在乎。

不爭是因為心是仁慈的,行不爭鬥。

「不辯」是指不容置疑、不容爭辯,形容某件事情已經十分確定了。

不辯是因為心是智慧的,亦即智口不辯駁。

「不聞」是指形容對世事不在乎,也表示漠不關心。

不聞是因為想要清淨,讓耳朵不聽世事之是非。心是清淨的「不見」是指形容某件事物見不著,或者丟失,也形容人不曾相見,不易看到。

不見是因為心事清淨的,不想被事情所困擾。

不爭,讀音:[bù zhēng]

不辨,讀音:[bù biàn]

不聞,讀音:[bù wén]

不見,讀音:[bù jiàn]

「不爭、不辯、不聞、不見」,真正懂得其中的奧祕,其中的真諦,能夠做到其中的幾點,確實不易,因為它包含了很多大智慧,事實勝於雄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5樓:匿名使用者

「不爭」是指對某種事物不要緊、不看重、不在乎。「不辯」是指不容置疑、不容爭辯,形容某件事情已經十分確定了。「不聞」是指形容對世事不在乎,也表示漠不關心。

「不見」是指形容某件事物見不著,或者丟失,也形容人不曾相見,不易看到。

不爭是因為心是仁慈的,行不爭鬥。不辯是因為心是智慧的,亦即智口不辯駁。不聞是因為想要清淨,讓耳朵不聽世事之是非。不見是因為心事清淨的,不想被事情所困擾。

擴充套件資料

不爭是中國倫理思想史用語。在不同的學派中有不同的含義。道家視其為一種天道自然準則。

道教認為天地萬物以及人的處世都要按道行事,無論是天道和人道都是柔弱謙下,彼此相容而不害的,因此,學道者應該返本還元,避而不爭。

《道德經》述及「不爭」思想的地方很多。最後一章的最後一句曾經高度概括稱「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不爭」思想,是與「道」的「柔弱」的特性相聯絡的。

由於道是「柔弱」的,因而「道」也是謙下而不爭的。當然,「道」的不爭,並非是一種消極逃避,百事退讓。

「不聞方淨,不爭乃慈,不辯亦智」是什麼意思?

6樓:微涼卿酒酒

耳朵聽不見是非,心才能清淨;做事不爭不搶,心才能仁慈;說話不辯駁,心才能變得聰慧。

"不聞方淨,不爭乃慈,不辯亦智」,讀音:[bù wén fāng jìng, bù zhēng nǎi cí,bù biàn yì zhì]

這句是是一種人生感悟。表示了不聞就是清淨,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在心中留一片世外桃源,對一切淡然視之,笑看成敗得失,身在紅塵而心在界外,以出世的心態做人,以入世的心態做事。

生命的意義,在是於傾聽自己心靈的聲音。

屬於道家的養生方法,指利用道家的理念來養生。丹者,單也,一者,單也。惟道無對,故名曰丹。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谷得一以盈,人得一以長生。內丹是以天人合一思想為指導,以人體為鼎爐,精氣神為藥物,而在體內凝練結丹的修行方式。

參考資料

道教之音

不聞方淨,不爭乃慈,不辯亦智是什麼意思

7樓:貞勝一明

不聞方淨,

耳不聽是非,心是清淨的。

不爭乃慈,

行不爭鬥,因為心是仁慈的。

不辯亦智

口不辯駁,心是智慧的。

真理往往是簡易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事實勝於雄辯。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8樓:普願講堂慧蓮

阿彌陀佛!師兄,其實是應該針對不同的**,整體來看意思的,不然容易斷章取義!

方便說,聞是指的染著六塵,這裡的不聞也就是不染著六塵。了了覺知,但是就是不染著六塵,此為真淨!

真正的慈悲,如同觀音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法界即身心,身心即法界,眾生與我無二無別,等同法界,同一心體所現之物。既如此,有何可爭的呢?

此智為真智,實智,也就是佛心智慧,不著一相,不執一法,言出則乖,故無可辨!

9樓:匿名使用者

修行修心

不聞不是耳聾

心純淨聽譭譽同聲

不爭不是無力

心慈悲看得失同用

不辯不是無口

心智慧看是非同功

修心修行

10樓:匿名使用者

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不聞就是清淨,這不知道是哪個高人寫的,其實是似是而非的道理!

聞,就是聽聞,就是用耳朵,沒有聽見,就是不聞,不聞就是清淨,看似有道理,其實卻不是,有些時候即使沒有聽聞,也是煩惱多多,如果想要清淨,除了不聞,還要加上一條智慧觀察才是對的!

不爭就是慈悲,這個也不盡然。若是善法將滅,惡法興起,若不爭,善法便滅盡,世間盡是惡法了!所謂慈悲,是慈能與樂,悲能拔苦之意,若不能與樂,亦不能拔苦,則談不上什麼慈悲,只是不爭,潔身自好而已!

不辯亦智,就是不爭論也是智慧的一種,為什麼是智慧的一種呢?老子云:辯者不善、善者不辯,辯論中就是希望將對方打敗,怎麼能叫善心呢?

既然不是善心,就更談不上是智慧了,這個倒是對的,但也是指平常境界而言,若非常境界、非常時期,若是不辨,智慧、善法便當隱沒!

11樓:匿名使用者

不聞為六塵,六根清淨,心無分別執著慈悲心生,事實真相本如此,辯亦多餘。呵呵

12樓:累劫修行

求法向心內求,自然得清淨道;守柔處下,吃虧讓人,才是真正的慈悲;遇到誤解或不理解的或潑髒水的,不要急於去證明自己,真正的智者要相信事實勝於雄辯。

13樓:球形齒輪

當今能做到「小不爭,小不辮,小不聞」已經不錯了,呵呵

不爭就是慈悲,不辨就是智慧,不聞就是清淨,不看就是自在,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不亂於心,不困

14樓:ab楊林

笑看風雲淡,坐對雲起時

「只聞新人笑,不聞舊人哭」是什麼意思?

釋義 在一些人眼裡有了新人就忘了舊人,無論以前多愛,有了新人就不會再管舊了。所以只看到。新人的笑,看不到昔日愛人的哭!佳人 杜甫 唐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關中昔喪敗,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夫婿輕薄兒,新人已如玉。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 像這樣以訛傳訛 道聽途說,還不如什麼都沒聽到的好。這句話出自春秋時期呂不韋的 呂氏春秋 書卷二十二 慎行論 察傳 原文如下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 得一人...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是什麼意思

出自 增廣賢文 意思就是說,讀書人要少管是非,多鑽研學問。增廣賢文 又稱 昔時賢文 是一部極有影響的蒙學讀本。關於 增廣賢文 的作者和成書年代,至今尚無定論,大多數人認為它成書於清代中葉。增廣賢文 為中國古代兒童啟蒙書目。又名 昔時賢文 古今賢文 書名最早見之於明代萬曆年間的戲曲 牡丹亭 據此可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