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禮儀的差異,中西方禮儀差異在哪幾方面

2021-03-21 13:47:22 字數 6311 閱讀 4875

1樓:匿名使用者

1,這個籠統來講,一般關於跨文化交際的大學課本上有這四點,翻譯過來基本是--

a.中國集體主義,西方個人主義

b.中國文化對不確定性因素的迴避非常高,西方這方面敏感度低

c.中國社會權利造成距離很大,西方較小

d.男性主義和女性主義盛行的程度不同

其他方面,我概括下來如下,只是一些方面,僅供參考。

2.中國人階級意識強,而西方種族意識強,但歐洲人的階級意識似乎明顯比美國人強,而澳大利亞這個名族更相近於美國(歷史文化),雖然他們英語更相近於英國;

3,中西方家庭觀念不一樣,中國強調責任,西方強調感恩和追求個人幸福;

4,西方人對不同觀念容忍程度高,中國強調同一性;

5,中國人形象思維好,理論思維差,西方人邏輯思維稍好些;

6,西方(不止是西方)受宗教信仰影響較大,雖然也在走向世俗化,中國大陸人分為兩種---無神論者和迷信者,絕少有嚴肅的有神論者;

7,由於源自美國的大眾文化的影響,全世界『現代文化』方面變得是越來越像的,比如全世界都拜金,利益至上;

8,中國文化比較講究實用性,對不能帶來利益,好處的東西不感興趣。西方有系統闡述哲學的傳統;

9,中國對人的評價標準比較單一,在個例上人們追求幸福也很多顧及他人而不是自己感受。西方除了以成就來論人外,有與眾不同的想法的人在人際交往中也會很受歡迎;

10,當代中國是犬儒主義盛行的社會,而世界上其他地方不是這樣;

11,當代中國文化不分階級,而西方是多層面的;

中西方禮儀差異在哪幾方面

2樓:匿名使用者

中西方禮儀差異:

1、在稱謂和稱呼方面,西方人的稱呼通常是比較籠統的,通常一個稱呼可以涵蓋中國的很多個稱呼。例如西方人稱呼男的為先生,稱呼女的為女士或者小姐。而「先生」一詞在我國各類詞典中的第一解釋就是「教師」,是對教師最古老、最悠久的稱謂,已經流傳了幾千年。

我們在建國後熟人稱呼經常在其姓名後面加上「同志」一詞,比如開會的時候,某某領導講話,「向xx同志學習」等諸如此類的言語就不必細說了。但是,在當今生活中,隨著改革開放,現在「先生」成為社會上最流行的尊稱口語。

2、在見面交往禮節方面,中國人通常是見面喜歡點點頭,握握手或行拱手禮,或者微微欠身然後握手,而西方人覺得欠身似乎顯得自卑。在西方,特別在歐美國家,擁抱禮卻是十分常見的見面禮與道別禮,親吻禮和吻手禮也是常見的西方見面禮。握手禮**於西方人類半野蠻半文明時期。

這種習慣逐漸演變成今天作為見面和告辭的「握手」禮節,被大多數國家所接受。

在我國,握手禮不但在見面和告辭時使用,而且還作為一種祝賀、感謝或相互鼓勵的表示。因此是社交中應用最廣泛的致意禮節。見面、道別時的禮貌演變到今天就是「你好」、「再見」兩個短語,客氣的頂多再互相握下手,在各種古怪疾病流行的今天顯得簡潔而衛生而又體面。

然而西方國家,見面就要先送貼面禮、親吻禮和吻手禮,讓我們很不習慣也不能接受。

3、在宴客方面,喝酒,歷來被中國人視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場合不可缺少的一環。中國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滿,在西方人他們通常喜歡啤酒、葡萄酒,不喜歡勸酒,他們的行為會隨女主人的動作而進行。

中國是一個酒文化大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釀酒工藝和人們賦予酒的美好寓意,使飲酒成為中國人宴請賓朋、交際應酬等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也令老外折服,使他們也對中國的白酒滿懷好奇心,但他們對中國酒桌上的強行勸酒有多反感。就如我們正常的中國人對老外的貼面禮排斥一樣。

4、在禁忌與習俗方面,中國人不喜歡說4,覺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歡13。中國人視4為不吉利,因為與「死」同音;而在荷蘭語中4卻是個喜慶的數字,因為與荷蘭語「慶祝」一詞的發言相近。

5、中國人通常以登門拜訪表現他的熱忱,而西方人在拜訪前先要跟主人預約,忌突然造訪。否則,受訪者會感到不快,因為這突如其來的拜訪打亂了工作安排,給他造成了極大的不便。約好的拜訪一般要準時。

7、如今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已與西方並無二異。

8、中國人通常會在女**、女企業家、女學者、女明星面前遵循女士優先原則,卻不理會女翻譯、女導遊、女陪同、女記者等。而西方人對此一視同仁。

9、在國際會議上,我國傳媒總結出國人的種種陋習:**多、屎尿多,常常在公開場合訓斥下屬,男祕書給自己上級揉肩膀等。

3樓:風生水起天地變

西方的禮儀是熱情如火,擁抱接吻,中國人的禮儀只是點到為止。

中西方的禮儀差異

4樓:烎灬丨bragi丨

1,這個籠統來講,一般關於跨文化交際的大學課本上有這四點,翻譯過來基本是--

a.中國集體主義,西方個人主義

b.中國文化對不確定性因素的迴避非常高,西方這方面敏感度低

c.中國社會權利造成距離很大,西方較小

d.男性主義和女性主義盛行的程度不同

其他方面,我概括下來如下,只是一些方面,僅供參考。

2.中國人階級意識強,而西方種族意識強,但歐洲人的階級意識似乎明顯比美國人強,而澳大利亞這個名族更相近於美國(歷史文化),雖然他們英語更相近於英國;

3,中西方家庭觀念不一樣,中國強調責任,西方強調感恩和追求個人幸福;

4,西方人對不同觀念容忍程度高,中國強調同一性;

5,中國人形象思維好,理論思維差,西方人邏輯思維稍好些;

6,西方(不止是西方)受宗教信仰影響較大,雖然也在走向世俗化,中國大陸人分為兩種---無神論者和迷信者,絕少有嚴肅的有神論者;

7,由於源自美國的大眾文化的影響,全世界『現代文化』方面變得是越來越像的,比如全世界都拜金,利益至上;

8,中國文化比較講究實用性,對不能帶來利益,好處的東西不感興趣。西方有系統闡述哲學的傳統;

9,中國對人的評價標準比較單一,在個例上人們追求幸福也很多顧及他人而不是自己感受。西方除了以成就來論人外,有與眾不同的想法的人在人際交往中也會很受歡迎;

10,當代中國是犬儒主義盛行的社會,而世界上其他地方不是這樣;

11,當代中國文化不分階級,而西方是多層面的;

中西方禮儀的差異是什麼?? 20

5樓:

一個是平等,一個是過分講究。

現在的中國禮儀,大多是模仿西方,尤其是商務、政務上。

其原因是:西方多數經濟發達,是世界的經濟中心。

中西方禮儀的差異包括什麼內容?

6樓:匿名使用者

禮儀,在古代指的是行禮的儀式。例如枟詩· 小雅· 楚茨枠:

「獻酬交錯,禮儀卒度。」有時也指禮制,例如枟史記· 禮書枠雲:「至秦有天下,悉內六國禮儀,採擇其善。」

今天,人們談起禮儀的時候,往往跟禮節、禮貌、典禮、儀式相提並論,理不出一個頭緒來。到底什麼是禮儀呢? 我們先來討論什麼是禮,什麼是儀。從而分清禮儀的內涵和外延什麼是禮?

枟禮記· 曲禮枠曰:「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異同,明是非也。」那就是說,「禮」是用來確定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判定人際關係之間存在的疑難問題,辨別古今的異同和異域的差別,辯明各種社會現象與個人行為的正確與否的一種準則。

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枟禮記· 禮運枠)。依照孔子的觀點,所謂「禮」,就是先王用來遵循自然法則,規範治理百姓的思想道德的一種規矩。

沒有規矩,便不成方圓。所以,無論什麼人,什麼朝代,失去禮儀就要死亡,學好了禮儀就能生存。

現在,我們給「禮」下這樣一個定義:

禮,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而產生的一種指導人際關係的道德準則與行為規範。這種準則與規範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當然,它也會隨著社會的消亡而消亡。

只要這個社會沒有消亡,「禮」就會存在。相反,社會消亡了,這個社會的禮儀也就消亡了。例如,古代的樓蘭和西夏王國滅亡了,他們的禮儀制度也就消亡了。

有人說「禮」是「由一定階級的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形成的儀節」(枟新華字典枠1979 年版)。這個說法是片面的。因為自從有了人類社會就有了禮儀,人類社會在出現階級之前就已經有「禮」

了。禮決不是階級出現之後的產物,而是階級出現之前的產物。

東漢許慎的枟說文解字枠雲:「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禮,古文禮。」根據枟說文枠的解釋,禮是古人為了「事神致福」而履行的一種儀軌。

徐灝枟說文注箋枠雲:「禮之言履,謂履而行之也。禮之名,起於事神。」而事神之事早在階級出現之前就有了。所以我們說,禮出現在階級之前,而不是之後。

枟現代漢語詞典枠說「禮」是「社會生活中由於風俗習慣而形成的為大家共同遵守的儀式:婚禮、喪禮。」

枟辭源枠說「禮」 是「規定社會行為的法則、規範、儀式的總稱」。這些說法都是比較正確的,也是可以接受的。

另有一些人認為,「禮」泛指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貴族等級制的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還有的人認為,禮是「我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以及與此相適應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

這些定義就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片面性。禮應該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產生的,並且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不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有禮,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也有禮。

原始公社也曾經有過禮。將來的共產主義社會肯定還會有「禮」,而且將是維繫社會運轉的最完美的「禮」。

「禮」是一個發展中的觀念,是一個與時俱進的,不斷完善的體系。禮有民族性、時代性和地方性。這在後邊將要詳細討論。

什麼是儀?

東漢許慎的枟說文解字枠解釋道:「儀,度也。從人,義聲。」宋朝徐鍇枟說文系傳枠曰:「度,法度也。」清朝段玉裁枟說文解字注枠也說:

「度,法制也。」枟墨子· 天志枠雲:「置此以為法,立此以為儀,將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與不仁,譬之猶分黑白也。」

枟說文解字枠雲,「義,己之威儀也」。經傳之中,義、儀二字常通用,枟漢書· 高帝紀枠雲:「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

」顏師古注云:「義、儀容也。讀若儀。

」義,必須是適宜的,枟釋名· 釋言語枠雲:「義,宜也。裁製事物使合宜也。

」儀,也必須是適宜的,枟釋名· 釋典藝枠雲:「儀,宜也。得事宜也。

」「義」主內,「儀」主外,義是道德標準,儀是行為規範。古人稱之為「儀規」或「儀軌」。例如枟三國志· 蜀· 諸葛亮傳枠:

「撫百姓,示儀規,約官職,從權制。」又如枟世說新語· 任誕枠:「裴(楷)曰:

『阮(藉)方外之人,故不崇禮制,我輩俗中人,故以儀軌自居。」

可見,儀就是禮的各種儀節,儀式。

禮儀的內涵

禮儀的內涵是什麼呢? 換句話說,禮儀講究什麼呢?

禮儀講究自謙而敬人,反對驕傲自滿。枟曲禮枠曰:「夫禮者,自卑而尊人。

」枟曲禮枠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又曰:「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講的就是「自謙而敬人」這個意思。

禮儀講究孝親而敬長,反對沒大沒小。子曰:**入則孝,出則悌。

枟曲禮枠曰:「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群居五人,則長者必異席。

」這就是百姓常講的為人處事要「有老有少,知大知小」。不能「沒大沒小」。

禮儀講究尊老而敬賢,現在叫做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枟曲禮枠曰:「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

」在社交場合,「從於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古人這些講究,都是教後人尊敬賢者。也就是今天講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禮儀講究「文明」,反對「粗野」。人類是從野獸群體中分離出來的一個講文明,懂禮儀的特殊群體。而且是越來越文明,越來越講禮的群體。

禮儀,是人類在與自然相處,與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個人相處過程中,不斷尋找,不斷創造,不斷完善的最理想的行為規範,也是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枟曲禮枠曰:「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

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

」禮儀承認差別,尊重等級。社會科學界都說原始公社沒有差別,恐怕未必如此。猴群也有猴王,蜜蜂還有蜂王呢,原始人群當然會有頭領。

這個問題我們暫且不討論。奴隸社會有差別,封建社會有差別,資本主義社會有差別,社會主義社會實際上也有差別,現在大家都認同了。科長要服從處長的領導,團長見了師長要首先敬禮。

這就是差別,這就是等級。

禮儀講究「治」、講究「和」,反對「亂」。枟禮記· 中庸枠曰:「大哉!

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大哉!

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然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故君子尊德行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

枟詩枠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無論哪一個階級執政,都希望自己的政權穩定,無產階級也不例外。這是無庸諱言的。社會主義照樣需要穩定,希望國家大治,而反對動亂。

我們不但需要依法治國,而且需要以德治國,更加需要以禮治國。

綜上所述,禮儀就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並且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社會道德準則和全體社會成員共同認可並且自覺遵守的行為規範,以及體現這些準則和規範的各種禮法、禮數、禮節、禮貌和各種儀式的綜合體系。禮與

古代中西方城市的差異,中西方神話差異

中西方神話差異如下 第一,中國神話沒有具體的系統性脈絡,只是單一故事的口耳相傳。由於地理歷史原因,中國神話儲存下來的數量少且缺乏系統性。這正好與希臘神話記錄方式相反,愛琴海作為古希臘文明的搖籃,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有利於航海事業 海外 和海外殖民的發展,更易於從其他民族汲取文化要素。第二,中國神話和西方...

中西方文化差異,中西方文化差異比較

這個籠統來講,一般關於跨文化交際的大學課本上有這四點,翻譯過來基本是 a.中國集體主義,西方個人主義 b.中國文化對不確定性因素的迴避非常高,西方這方面敏感度低 c.中國社會權利造成距離很大,西方較小 d.男性主義和女性主義盛行的程度不同 其他方面,我概括下來如下,只是一些方面,僅供參考。2.中國人...

中西方家庭文化差異,中西方家庭觀念的差異

西方家庭文化,兒童的天堂,孩子們為所欲為,沒有人教育管制,自由發展。中年人的戰場,老年人的墳墓,兒女不親,所以老年痴呆等死。中國家庭文化是老有所養,含飴弄孫,兒女承歡膝下,人老年時,能享天倫之樂。但這一五千年的文化,延續到現在,卻開放引進的西方思潮完全沖毀,中國的老年人正在西方化 進養老院,痴呆地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