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多少歲行加冠禮,古代男子加冠是多少歲?

2021-03-20 05:05:58 字數 5782 閱讀 2981

1樓:正康三年

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成年。

出處:漢劉向 《說苑·修文》:「冠者,所以別**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厲其心。」後因以「加冠」指滿二十歲。

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並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

2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女子滿15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

笄:束髮用的簪子。古時女子十五歲時許配的,當年就束髮戴上簪子;未許配的,二十歲時束髮戴上簪子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

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儀禮·士昏禮》

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成年。 漢劉向 《說苑·修文》:「冠者,所以別**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厲其心。」後因以「加冠」指滿二十歲。

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並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

3樓:手牽手的幸福

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成年。

冠禮,是華夏民族嘉禮的一種,是古代中國漢族男性的成年禮。冠禮表示男青年至一定年齡,性已經成熟,可以婚嫁,並從此作為氏族的一個成年人,參加各項活動。成年禮(也稱成丁禮)由氏族長輩依據傳統為青年人舉行一定的儀式,才能獲得承認。

冠禮起源於原始社會,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漢族的冠禮具體濃郁的中國味,在漢字文化圈中最具有代表性。冠禮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齡,性成熟,可以婚嫁,並從此作為氏族的一個成年人,參加各項活動。成年禮(也稱成丁禮)由氏族長輩依據傳統為青年人舉行一定的儀式,才能獲得承認。

古代男子加冠是多少歲?

4樓:歐禿禿

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成年。

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髮的,等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髮盤成髮髻,謂之「結髮」,然後再戴上帽子。

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

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 出處《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5樓:**區號

女孩:12歲-金釵之年,13歲-豆蔻之年,15歲--及笈之年,16歲-碧玉之年,出嫁-梅之年.

人的一生:不滿週歲-襁褓之年,

2-3歲-孩提之年,

13-15歲午勻之年,

16-20歲-弱冠之年,

30歲-而立之年,

40歲-不惑之年,

50歲-知命之年,

60歲-花甲之年,

70歲-古希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90歲-耄耋之年,

100歲-期頤之年.

6樓:日之桑上

20為弱冠,女子15及笄

7樓:匿名使用者

18歲,表示成年了。

古代20歲男子加冠之禮與「及笄」有什麼關聯區別?

8樓:日藍藍

在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以表示成年;而女子則是在十五歲左右把原來披在肩上的頭髮用髮簪梳起來表示成年。也就是說加冠特指男子,及笄特指女子,是不可能反過來的。

至於娶老婆和成年的問題,沒研究過。但是貌似也沒有規定說結婚的時候一定要成年啊,再說古代貌似挺喜歡女大男小的。

9樓:似淑

你母親說對了,《禮記·曲禮》 婚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禮記》中說:男子二十,冠而字。不可以用在女生。

10樓:慕容同光魚仙

古代女子滿15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

笄:束髮用的簪子。古時女子十五歲時許配的,當年就束髮戴上簪子;未許配的,二十歲時束髮戴上簪子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

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儀禮·士昏禮》

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成年。

漢劉向《說苑·修文》:「冠者,所以別**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厲其心。」後因以「加冠」指滿二十歲。

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並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

你媽媽是高手!

古代男子冠禮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具體流程是什麼樣的?

11樓:e拍

早在周朝,男子二十歲時要行**禮,其儀式主要是加冠禮,還要加冠三次,表示有權力參與管理、報效國家、參與祭祀。

冠禮的儀式非常隆重而繁瑣:首先要挑選吉日,選定加冠的來賓並準備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後由父兄引領進太廟祭告天地、祖先。

冠禮進行時,由來賓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頂帽子。初加緇布冠,表明他已**,有了**所應有的一切責任和權利,可以管理人了;二加皮弁,表示從此要服兵役了;三加爵弁,表明從此有權參加祭祀了。

三次加冠之後,主人就要設酒宴禮賓。接著再拜見兄弟等家人,去拜見地方行政長官和鄉里的前輩。加冠青年在向家人和地方長官以及前輩行禮時,受禮者都要答禮,以示家庭和社會對剛加冠的男性新成員的尊重。

最後是主人的再次敬酒和恭送賓客。

擴充套件資料

加冠既是**的一個標誌,冠也就成了貴族成年男子的重要服飾,該戴冠的場合如果不戴冠,常會被看作是一種非禮的行為。

《史記》中說到漢武帝有一次因為不冠,望見汲黯來奏事竟躲到了帳中去。這說明戴不戴冠不僅僅是一個禮制問題,還含有對別人是否尊敬的意思在內。

行冠禮的年齡一般在二十歲,二十歲雖說身體還不太強壯,但已成年,可以行冠禮了。而實際上行冠禮的年齡還常有早於二十歲的。一個男青年只有行了冠禮之後擇偶婚配,才合乎禮,所以為使未滿二十的男青年生子合禮,就只有提前行冠禮了。

孔穎達在《禮記》的疏文中說,唐代的庶人和士人之子年二十而冠,但卿大夫十五以上就可以行冠禮了,天子、諸侯和天子之子更有早到十二歲就行冠禮的。身份越高的嗣子,行冠禮的年歲就越有可能提前,這種做法其實是為延續宗法社會而採取的一種無奈的變通。

12樓:綠蓑江上

按周制,男子二十歲行冠禮。然天子諸侯為早日執掌國政,多提早行禮。傳說周文王十二歲而冠,成王十五歲而冠。後世因時因地而有變化,民間自十五歲至二十歲舉行,各地不一。

古代冠禮在宗廟內舉行,日期為二月,冠前十天內,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內無吉日,則筮選下一旬的吉日。然後將吉日告知親友。及冠禮前三日,又用筮法選擇主持冠禮的大賓,並選一位「贊冠」者協助冠禮儀式。

行禮時,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賓及受冠者都穿禮服。先加緇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後授以爵弁。每次加冠畢,皆由大賓對受冠者讀祝辭。

祝辭大意謂:在這美好吉祥的日子,給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飾;請放棄你少年兒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儀,培養美德;祝你萬壽無疆,大福大祿。然後,受禮者拜見其母。

再由大賓為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稱為「伯某甫」(伯、仲、叔、季,視排行而定)。然後主人送大賓至廟門外,敬酒,同時以束帛儷皮(帛五匹、鹿皮兩張)作報酬,另外再饋贈牲肉。受冠者則改服禮帽禮服去拜見君,又執禮贄(野雉等)拜見鄉大夫等。

若父親已歿,受冠者則需向父親神主祭祀,表示在父親前完成冠禮。祭後拜見伯、叔,然後饗食。

13樓:露緹娜憐

從二十歲開始

儀式總是通過語言與身體的程式化動作來完成的,冠禮主要由給冠者加冠、取字以及以****身份進行社會交往等一系列具有象徵意義的儀節、禮辭以及身體的程式化動作所組成。根據《儀禮·士冠禮》及《禮記·冠義》,士階層以上的貴族男子到20歲時,家庭要在宗廟中為之舉行冠禮,冠禮的具體程式和主要內容大致如下:

1.筮日、戒(告)賓、筮賓、宿(請)賓及贊冠者。

冠禮是古代社會的「****禮」,是古代貴族青年必經的重要生命禮儀,只有行過冠禮後的人才被社會承認,古人對它非常重視。凡是重要事情,古人都先要卜問吉凶,然後根據占卜結果行事,所以行冠禮之前,要用占筮來決定舉行冠禮的日期及來賓。《禮記·冠義》雲:

「古者冠禮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為國本也。」主人(冠者之父)請筮人在廟門前占筮,筮人通過蓍草莖占筮來決定行冠禮的日期,這叫「筮日」。確定舉行冠禮的日期後,冠者之父或兄到賓家(主人的僚友)邀請並告知行冠禮的日期,稱為「戒賓」。

在舉行冠禮前的第三天通過占筮選定為冠者加冠的主賓,主賓選定後,主人前往邀請,稱為「宿賓」。最後主人再用同樣的禮儀為主賓選擇一位助手,即幫助主賓行冠禮的人,稱為「贊冠者」。加冠地點選在祖廟。

這一切都表明冠禮是一項極為隆重的儀式活動。

2.為期。為期,就是約定舉行冠禮的具體時間。

參加冠禮的主要人員確定後,在舉行冠禮的前一天黃昏,主人集合將冠者的眾兄弟在廟門外與有司及擯者(有司中佐助主人行禮事的人)約定翌日舉行冠禮的具體時間。

3.冠日陳設服器、主人及以下即位。加冠的當日清早,主人要陳設冠禮過程中所需要的盥洗之器、冠服、梳妝用具和盛酒禮器等。陳設完畢後,主人、加冠者的兄弟、擯者和冠者都各即各位。

4.迎賓及贊冠者入。擯者向主人報告主賓及其助手的到來,主人從大門左側出來迎接,導引他們進廟。

在這個過程中,每走到拐彎處,主人與賓都要互行揖禮,走到廟門前,主賓要互相揖讓後再進廟門。

進入廟門後,主賓在行進中要相互揖讓三次,在升階時,主賓又三揖三讓後升階升堂。不厭其煩的揖讓體現了傳統禮儀所蘊含的敬讓精神。

5.始加、再加、三加。此儀式為冠禮的主要部分,主要是三「加冠」、三「易服」和三「祝辭」。

主賓依次將三種不同的冠給冠者戴上,冠者隨之要更換與冠相匹配的三套禮服,這稱為「三加」。冠者即席入坐,贊冠者(助手)用櫛為他梳頭、挽髻、加笄,用緇(黑繒)纏住髮髻。主賓從有司手裡接過緇布冠,向冠者致祝辭然後為之加上緇布冠,冠者起身回到房中換上玄端服,繫上赤而微黑色的蔽膝,出房面南站立,此為初加。

再加和三加與初加的禮儀一樣,只是冠服不同。再加加皮弁,冠者回房換白色而腰間有褶皺的裳,系白色蔽膝;三加加爵弁,冠者回房換薰裳,繫上赤黃色的蔽膝。在這個過程中,主賓每次加冠時都要向冠者致不同的祝辭,皆為勸勉與祝願之意。

6.賓醴(向冠者敬酒的儀式)冠者。三加後,主人與贊者(助手)設筵席於室門西邊、堂正中,冠者將首次得到****的禮遇。

賓揖請冠者即席,面朝北向冠者授觶(飲酒器),賓贊者向冠者進上脯醢(乾肉和肉醬),冠者祭食、祭酒,以感恩的心祭祀先人,表示不忘本。賓則以****之禮與冠者相互拜揖,表示冠者已****。

7.冠者見母。冠者帶上乾肉從西階下堂,到東牆那邊,從北頭的闈門出來,面朝北拜見母親,並獻上乾肉,母親拜受後準備離去,冠者拜送,母親又拜。

8.賓字冠者。取字是冠禮重要而特殊的儀節,因為在古代的社會交往中,****之後,名只用於自稱,除君父外,任何人不能直呼其名,只能稱字,以示尊敬。

冠者拜見母親回來,面朝南於西階東邊站立,賓為冠者取表字並致祝辭,此即為《禮記·曲禮上》所謂的「男子二十冠而字」。

9.冠者見兄弟、贊者、姑姊、君、卿大夫和鄉先生。冠者見兄弟、賓贊者,然後出廟門、入寢門,拜見姑姑、姐姐,儀節與見母親一樣。

冠者回家後更換服裝,脫去爵弁服,戴上玄冠,穿上玄端服,繫上赤而微黑色的蔽膝,拿著摯先去拜見國君,然後再分別去拜見卿大夫和鄉先生。

10.醴賓、送賓歸俎。冠禮結束後,主人用醴(甜酒)酬謝賓,並贈給賓一束帛和兩張鹿皮作為酬謝。把賓送出大門,並派人把醴賓用的牲肉送到賓家。

從上述冠禮的具體儀節中可以看出,古代行冠禮的具體過程非常複雜,這表明冠者冠禮在古代受到的重視程度。古人認為冠禮是對青年進行禮儀教育的重要環節,所以他們精心設計的繁複的儀節中都有特定的意義賦予,以此來教育和啟發個體。

古代20歲的男子稱什麼,古代男子十八歲稱什麼

不滿週歲 襁褓 2 3歲 孩提 女孩7歲 髫年 男孩8歲 齠年 幼年泛稱 總角 10歲以下 黃口 13 15歲 舞勺之年 15 20歲 舞象之年 12歲 女 金釵之年 13歲 女 豆蔻年華,15歲 女 及笄之年 16歲 女 破瓜年華 碧玉年華 20歲 女 桃李年華 24歲 女 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

弱冠是指多少歲,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歲?

弱冠 二十歲 詳細資料 襁褓 不滿週歲。孩提 兩至三歲。始齔 韶年 男孩八歲。總角 幼年泛稱。垂髻之年 指兒童。黃口 十歲以下。幼學 十歲。舞勺之年 十三至十五歲 志學 十五歲。舞象之年 十五至二十歲。弱冠 二十歲。而立之年 三十歲。不惑之年 四十歲。知天命 知非之年 五十歲。耳順 花甲之年 六十歲...

我國古代男子滿20歲,女子滿15歲都要舉行什麼儀式

禮 古代中國華夏族的成年禮 男子行冠禮 一般二十歲 女子行笄禮 一般十五歲 男子滿20歲時行冠禮,即加冠,表示其已 被族群承認,之後可以娶妻。女子則是在滿15歲後行笄禮,及笄之後可以嫁人 古時 禮指冠禮和笄禮,這個傳統從西周一直延續到明朝 現代 禮是在少男少女年齡滿18歲時舉行的象徵邁向 階段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