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艾草的習俗,插艾葉的傳說,詳細點兒。

2021-03-20 02:55:08 字數 6667 閱讀 7861

1樓:babyan澀

艾葉插於門庭、懸於堂中,用以驅瘴避邪。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

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袪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鍼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菖蒲是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

起源:相傳很久以前,按常規瘟神在端午節要降災,天帝產生惻隱之心,便派人下凡體察民情。五月五日,天帝的使臣扮成賣油翁吆喝道:

「一葫蘆二斤,二葫蘆三斤。」大家爭先搶購,只有一個老頭不僅不買,還告訴老翁賬算錯了。等油賣完,老翁尾隨那個不買油的老頭,說:

「你是天下的好人,今天晚上瘟神降瘟災,你在屋簷下插上艾蒿、菖蒲,就可以躲過瘟災。」老頭聽說後就挨家挨戶告訴了所有的人,於是,家家插上艾蒿、菖蒲,瘟神無法降瘟災,人們都平安得救了。後來世代相傳,習以為俗。

關於菖蒲艾葉的避邪之說,這裡有一段具有人文意義的傳說。

2樓:吸血排骨男

傳說在很久以前,人們自私而殘忍,天帝決定派瘟神在五月初五那天散發瘟疫來懲罰,瘟神受了天帝的旨意,在五月初五那天散發瘟疫,瘟疫為不忍加害,在五月初五時在自家的門前插上艾蒿就不會傳染到瘟疫,以示驅走瘟疫。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

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懸鐘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

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

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

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

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

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遊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3樓:永恆心鎖

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佳節「端午節」,按照咱們當地的習俗,今天要插艾草、吃粽子,為的就是避瘟驅毒,祈求健康。今天一大早, 市民於先生和妻子在離自家不遠的小山上拔回了艾草。於先生說,端午節是人們驅邪魔、求平安的美好節日,家家戶戶插艾草和桃樹枝,已成為一種節日習俗延續下來了。

農曆***氣漸熱,空氣溼熱,易滋生蚊蟲,各種病原微生物也大量繁殖。艾葉含有的桉油精具有很強的殺滅細菌的作用。把新鮮艾葉塗**上,可以防蚊。

另外,陳年的艾草最好別隨便丟掉,晒乾後就是純綠色的驅蚊藥。傍晚點燃後薰房間,能夠殺滅蚊蟲,因為氣味芳香,對人體無害,很適合有小孩的家庭。

4樓:加油說會成功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

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為什麼會有插艾葉這種風俗

5樓:人設不能崩無限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這是自古就有的習俗,至今在全國各地扔保持著,而為什麼要插艾草呢,至今人們認為的無外乎是「辟邪」、「驅瘴」、「防蚊蟲」等功效上去解說。可這只是一種時令植物自由的功效價值,其中還有一些文化內涵並不為人所知。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娛樂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6樓:匿名使用者

插艾葉是我國端午節的習俗。

因為端午正值仲夏時節,是傳染病開始抬頭的時候,艾蒿是一種中草藥,有較強的驅毒作用,在古代醫療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把艾蒿插在門上,利用其揮發的芳香氣味潔淨空氣,驅趕蚊蠅,驅瘟除邪,以達到防病目的。慢慢就作為風俗和傳統流傳下來了。

7樓:唐鈺兒的麻麻

端午節時值初夏,天氣開始炎熱,又多雨潮溼,細菌繁殖快,容易患多種疾病。我國端午節有家家戶戶掛艾葉的習俗。因為艾葉具有芳香氣味,可驅逐蚊蠅,清潔空氣,消除病毒,保持居室衛生,起到辟邪、防病、保安康的作用。

因此古時也有人稱端午是衛生節。正如《荊夢歲時記》所載:「五月五日,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青氣。」

8樓:匿名使用者

從唐代正式規定端午節為重要節日後,逐漸開始重視起來。濟南人過端午節主要有以下特點:畫門符。

端午節這天,人們將「五毒」指(蠍子、蜈蚣、毒蛇、哈蟆、壁虎〕形象的剪紙做成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插艾枝,懸艾虎。

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就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或戴在身上,驅蟲避邪,保以安康。飲雄黃酒,吃粽子。端午節這天早飯前,要先飲一杯雄黃酒,然後再食用粘米、紅棗等包成的粽子,飲黃酒據說可以殺蟲害,避百邪,包粽子則是為了憑弔愛國詩人屈原。

戴香包、系五彩絲線。

「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愛」。給孩子戴香包和在手腕上繫上五彩絲線,這也是濟南端午節普遍流行的習俗。香包是用棉織品和絲線繡成的,包裡除了裝些雄黃、蒼朮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

五彩線象徵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端午節這天,在濟南一些名士則在這一天泛舟明湖,聚會暢飲,作詩唱合。以上這些風習,有些一直延續至今天,如端午節這天插艾枝,包粽子等,今天在濟南依舊很興盛

9樓:阿雲900819天秤

端午節插的,是為了驅邪避毒

10樓:匿名使用者

紀念大詩人屈原,還有驅蚊和驅邪。

11樓:匿名使用者

嘿嘿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插艾葉的傳說,詳細點兒。

12樓:點點在心

傳說:流傳在遼寧省岫巖一帶。相傳世上的惡人觸怒了山神和土地,說世上的人好的少壞的多,玉帝下令讓雷、閃二神把人間的房屋燒光,人全劈死。

太白金星不同意,到人間調查,卻發現好人不少。為了避免好人受害,讓每家門前掛艾蒿和臭蒲,約定掛艾蒿者可避雷火。後來無論好壞人年年五月初五都掛艾蒿。

擴充套件資料插艾葉習俗原因:

艾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殺蟲防治病蟲害的農藥。端午期間,時近夏至,天氣轉熱,空氣潮溼,蚊蟲滋生,疫病增多。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故而節日一早便將艾蒿、菖蒲扎**形,懸掛在門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

其實,真正起到淨化環境、驅蟲祛瘟作用的,還是兩草的香氣。

13樓:陸馨蘭喬林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要吃粽子,但是還有一個習俗就是要把艾插在門上,這是

為什麼呢?

請看我查來的資料吧。每逢端午家家都要插艾,民諺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這是因為端午正值仲夏,正是夏季傳染病開始抬頭的時候,把艾蒿、菖蒲懸在戶上,利用其揮發的芳香氣味潔淨空氣,驅趕蚊蠅,驅瘟除邪,以達到防病目的。艾蒿有較強的驅毒作用,所以每逢端午節,我媽媽都要到菜場裡去買一把艾葉掛在門口。

14樓:蘋果母

農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在這一天,家家戶戶不僅要吃粽子,還要在家門口掛上艾葉。關於掛艾葉還有這樣一個傳說。

據說在唐朝末年,有一個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名叫黃巢,官兵聽到這個名字都會害怕。

有一次,黃巢率領軍隊打到河南鄧州城。為了能夠更好地瞭解地形,他喬裝扮成老百姓去察看地形。這時,迎面走來了一個農村婦女手拉著一個兩三歲的小男孩,懷裡卻抱著一個五六歲的大男孩,隨著逃難的人群西行。

黃巢很納悶,便上前去詢問,那村婦說:「縣衙今天挨門傳令,說黃巢馬上要血洗鄧州,大家快逃命吧!」

黃巢又問:「那你為什麼拉著小的,卻抱著大的?」村婦答道:

「大的這個孩子,父母都已經被亂軍殺死,如今只剩下這根獨苗了。小的這個是我的親生兒子,萬一黃巢追來,我寧肯丟掉自己的孩子,也要留下鄰家的這根獨苗。」

黃巢聽了,為村婦的大義所感動,他對村婦說:「我黃巢專和官府作對,決不傷害無辜百姓!」說著,他拔出佩劍一揮,砍倒路邊兩株艾草,交給村婦說:

「大嫂,你快快回城傳話,讓窮人門上都插上艾葉,有這個記號,保管不會受到傷害。」這個訊息很快傳遍了全城,當晚窮人家的門上都插上了艾葉。

第二天正好是五月初五,農民起義軍攻下了鄧州、殺了縣官,而老百姓沒有受到一點傷害。

從此,端午節插艾葉可避免災禍就一起流傳到今天。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村莊裡住著許多人家,由於生產資料的多少,土地擁有的不同,生活條件各有差異。其中有一戶人家姓張,家中老小三口日子過得倒也不錯,五月初四那天,夫妻倆吵了陣子嘴後,男客外出到桑樹地上剪桑條去了。妻子一邊到豬棚頭餵豬,一邊還在生丈夫的悶氣,心想這口氣一定要出。

這個時候天上有一位神仙,一時空閒無事,覺得無聊,便下得凡間來了解一下老百姓的生活情況。神仙騰雲駕霧來到張家村的上空,便化裝成一個求乞的老叫化子,撥下雲頭正好落在張大嫂的家門口。左手臂上掛著一隻籃子,籃子裡放著一隻空碗,右手拿著一根柺杖,赤著一雙腳,跨進張家的院子。

這時候,一隻黃狗張牙舞爪狂叫起來,屋子裡一個五歲左右的小孩聽得狗叫就跑出屋內,看見了一個老乞丐走進來,嚇得哭了起來,邊哭邊跑到豬棚頭喊叫著:「姆媽,外面來了一個叫化子!」正在餵豬的張大嫂走出豬棚一看,見是一個白鬍須老叫化子,立即板起面孔,把同丈夫吵架的一肚子怨氣發洩出來:

「你這個老叫化子,討飯也要看看時間,現在又不是吃飯的時候,**有東西來給你?去!去!

去!」說著又回到豬棚頭去了。

老乞丐看看張大嫂不給飯,也不給米。便裝出一副可憐的樣子說:「請大嫂行行好,我一個老頭子,走了許多路,昨晚夜飯沒有吃,今天早上早飯還是沒有吃,肚皮快要餓癟了,就把你餵豬的,或者說是你喂狗的,隨便給我一點就行了。

」那個婦女「哼」了一聲,白了一眼說:「看你想得出來,我餵豬,豬大起來好賣銅錢,我喂狗,它好看門護院,給你吃,我不如倒在陰溝裡。」叫化子沒有辦法,但想想再試探一下,於是把籃子裡放著那隻空碗拿出來說:

「既然你這樣對待我,我也不強求了,那你給我一碗冷水喝喝總可以吧!」

「你這老頭真是這麼討厭。」張大嫂邊說邊把撈豬食的一把鐵絲抄鬥丟擲門外,然後對叫化子說:「水缸就在牆角旁邊,有本事就去舀水喝,沒本事就趕緊走遠點。」

老神仙一看水勺原來是用幾根鐵絲做的,怎麼能舀水喝呢?隨手用柺杖把鐵絲抄鬥撥在一邊,在泥地上寫下「明日起瘟病,全村人死盡」十個大字,一轉身化作一縷青煙不見了。那小孩親眼看見叫化子騰雲上天空去了,急忙叫娘出來。

這個時候張大嫂一看地上的字勿識得,連忙去叫村裡識字的先生來,先生一看嚇了一跳:「這怎麼回事呢?」張大嫂把乞丐討飯的事說了一遍。

原來老乞丐是位神仙,大家都埋怨張大嫂不應該得罪老乞丐,使老神仙誤解為人心都是像她這麼壞,要來處罰全村人,真是急死人。人們議論紛紛,埋怨張大嫂這樣小氣。

第二天正是五月初五端午節,大家正忙著過節,有的裹粽子,有的買蒼朮,有的殺黃魚準備過節。而那受到張大嫂羞辱的老神仙,拿了一個裝有瘟疫病菌罐頭,來到張家村前的一條小河邊,降下雲頭看見一個婦女同了兩個孩子從村裡跑到河邊,只見她自己和那小一點的孩子脫掉鞋子,捲起褲子,卻蹲下去背起那個大孩子,叫小孩子與她一起踱水過河。河水又冷又深,小孩急得哭喊起來,看來這個小孩不是凍死就是淹死。

老神仙看得可憐,就上前去救回那婦女,然後問道:「你這個人講不講道理?哪有背那個大孩子而不抱那個小孩子。

」那婦人說:「昨天我們村上來了個討飯叫化子,給那張大嫂得罪了,要知道那叫化子是個仙家,說要我們全村人死盡,我們只有逃生去呀!」「那你呢?

也不符合情理,背起大孩放掉小孩。」神仙說。婦女哭了起來,說:

「大孩子是我家大哥的根,大哥和大嫂都已去世,小的是自己的孩子,小的沒了還可以生,當然要保大丟小,這是做人的根本。」神仙一聽這位婦女的話講得很有道理,村裡確實還有這樣的好人,就對那婦女說:「我給你一樣東西,你馬上回去把它插在門檻上,我與那老乞丐認識,我叫他放你一馬。

」說著,就在桑樹地裡拔了一大把艾草給了那婦女,並接著說:「即使那仙人放出了瘟疫病菌,那艾草的氣味可以殺死瘟疫病菌的。」那婦女接過艾草,連忙同兩個孩子跪到在地上瞌頭謝恩,然後回到村裡,立刻把艾草能殺死瘟疫病毒的事告訴全村的人。

全村的人馬上到地上去採集艾草,同樣掛在門檻上。

再說那神仙送走了婦女後,來到一塊高地上,順著風向放出了一大批罐頭裡的瘟蟲病毒,那瘟疫病菌來到家門口的時候,遇到艾草的氣味紛紛倒的倒死的死,只有少數瘟蟲病毒甦醒後飛到豬棚頭,因為豬棚頭沒有插艾草,那些病菌就躲藏在豬、牛、羊、雞、鴨等的絨毛裡,才有不少病菌逃生,所以今天的牲畜、禽類的瘟疫比人類要多得多。

也就是從那時起,端午節門檻上插艾草避瘟祛毒,成了一種民間的習俗。

艾草與端午節的淵源,端午節插艾葉的由來

主要是辟邪,含身體健康之意。端午節插艾葉的由來 端午節時值初夏,天氣開始炎熱,又多雨潮溼,細菌繁殖快,容易患多種疾病。我國端午節有家家戶戶掛艾葉的習俗。因為艾葉具有芳香氣味,可驅逐蚊蠅,清潔空氣,消除病毒,保持居室衛生,起到辟邪 防病 保安康的作用。因此古時也有人稱端午是衛生節。正如 荊夢歲時記 所...

插棒香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農曆七月三十,蘇 浙一帶民間原有插棒香的風俗。相傳元末張士誠舉兵起義,據姑蘇稱吳王,深得民心,後被朱元璋擊敗,城破被俘而死,時為七月三十日。百姓為感激他生前的功德,於是每年在他死期的晚上,用焚燒棒香的方式來紀念他。因張士誠小名 九四 特取名為 九思香 又恐觸犯明王朝,就以 九四 的諧音託名 狗屎香 ...

為什麼有插地香的習俗急,為什麼有插地香的習俗 急

關於插地香的習俗的由來,有著一段傳說 相傳清朝光緒年間,東錢湖一帶連日干旱,太陽強烈,溪水乾涸,沒有農作物收成,高錢村民望著早已龜裂的大地悲痛不已。其中有戶忻姓的人家,因天災而窮困潦倒,農田青黃不接,然而不幸卻又隨之而來,家中的次子患上天花,忻家之妻錢氏身為人母,看著孩子即將離開人世卻無能為力,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