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有什麼作用和文化習俗,蒙古包裡有什麼習俗?

2021-03-19 03:21:07 字數 5510 閱讀 2642

1樓:嗚哩哇啦然然

蒙古包(mongolian 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

蒙古包包內寬敞舒適,是用特製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圍欄支撐),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之後用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而成,其頂部用「烏耐」作支架並蓋有「布樂斯」,以呈天幕狀。其圓形尖頂開有天窗「陶腦」,上面蓋著四方塊的羊毛氈 「烏日何」,可通風、採光,既便於搭建,又便於拆卸移動,適於輪牧走場居住。

蒙古包獨特的製作技藝,體現了蒙古民族的審美觀與高超的技能。蒙古包有著不可替代的觀賞價值,同時具有實用價值、藝術價值、經濟價值。

蒙古包的形成經過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猿人住天然山洞,古人改造利用現成山洞居住。到了今人時代,才會自己製造「洞室」,在地面挖一個地洞,沿洞壁用木頭、石頭之類謅甃起來,甃得快齊至洞沿,再在洞中栽一排木杆,與木石牆平齊,上面搭一些橫木封頂,就成了洞室--烏爾斡。

洞頂要留一口子,靠口子斜支一根粗木通到洞底,上面刻一些簡單的壕作為梯子,供人出入用。同時兼有走煙出氣採光通風等多種功能,後來就發展為蒙古包的門和天窗。

隨著原始人類由採集向狩獵過渡,活動範圍越來越大,同時也把一部分食草動物逐漸馴成家畜,出現了畜牧業的雛形。這要求一種便於遷徙的居室,於是窩棚之類的建築應運而生。窩棚再向前一步,支架變成哈那,並跟前面提到的洞頂結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雛形。

文化習俗

很多世紀以來,蒙古包就是這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特徵物。正如丹麥著名探險家亨寧·哈士倫所說:「蒙古包神聖的火焰是家庭與部落生活的中心。

傳統就是在這裡產生的。那些圍繞在蒙古包周圍的,有著部落最古老和基本特徵的語言和氛圍被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成為溝通古與今的橋樑。」

2樓:洋槐草

蒙古族是遊牧民族,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蒙古民族的主要經濟**是牲畜,因此他們的住所要跟隨周邊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的變遷,而蒙古包則具有結構簡單,易於拆分、搬運,還可以防風防雪的作用。

3樓:達發蒙古包廠

說到蒙古包很多人都不陌生,大多人都認為蒙古包只有在蒙古大草原上才會看見,不是的。在我們現實生活都就能看到那美麗的蒙古包,有用來做餐飲的,燒烤的,住宿的,ktv,休閒娛樂等等。蒙古包不僅看起來外觀漂亮,最主要的是蒙古包具有特點投資少,見效快的最大特點········

蒙古包裡有什麼習俗?

4樓:峰何以笙簫默

1、蒙古人最尊重灶火,把它看得比什麼都珍貴。來家作客的人,別說踩進灶火的木框裡,就是木框本身也不能踩。前後出入的時候,要把袍襟撩起,生怕掃住灶火的木框(火撐外面的木圈)。

支火撐、坐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傾斜。還忌諱向灶火灑水、吐痰、扔髒物,不能在灶火的木框上磕菸袋,火撐上更不能磕菸袋。更忌諱向灶火伸腿,把腿伸到火撐上烤火。

不能把刀子等刃具朝著灶火放置。要把剪子、切刀裝進氈口袋裡,夾在蒙古包的襯氈縫裡。忌諱用刀刃捅火、用刀刃翻火、用刀子從鍋裡扎肉吃、用刀子在鍋裡翻肉。

2、墜繩,就是栓在天窗正中用來固定蒙古包的拉繩。拉繩的帶子夾在蒙古包東橫木以北第四根哈那頭上搭的烏尼裡。墜繩先從套瑙和烏尼之間垂下弓形的一截兒,再將其端從烏尼旮旯裡穿進去,在烏尼上打一個吉祥活釦掏出來。

如果颳起大風,就可以把拉繩一下揪出來,固定在地上栓牢。春秋季節颳起大風或羊角風的時候,用力把拉繩揪住,或者把他固定在外面北牆根的樁子上,可以防止蒙古包不被風颳走。在掖墜繩的時候,垂下來的部分長短要適當,一般以站起來不碰頭、伸手能夠著為好。

蒙古人認為墜繩是保障蒙古包安寧、儲存五畜福分的吉祥之物。沒有墜繩的蒙古包不存在,沒有墜繩就不能算蒙古包。出賣大畜的時候,要從鬃、尾、膝上拔一小撮毛拴在墜繩上,這就是要把牲畜的低福留在家裡。

出賣小畜的時候,女主人要用袍子的裡襟擦它們的嘴,就是要把牲畜的低福留在裡面的意思。男方到女方家娶親的時候,要把一庹長的緞哈達作為五畜的禮物,搭在對方的墜繩上。墜繩是一種家戶生存、五畜繁衍的吉祥物,所以非常珍貴,外來人不能用手去摸。

3、當進蒙古包的時候不能踩門檻,不能在門檻垂腿而坐,不能擋在門上,這是蒙古包的三忌,這種風俗自古就有。進別人家的時候,首先要撩氈門,跨過門檻進去。因為門檻是戶家的象徵。

踩了可汗的門檻便有辱國格,踩了平民的門檻便敗了時運。所以都特別忌諱,令行禁止。後來這種法令雖然成了形式,但不才門檻一事,卻因為每個人都自覺遵守而流傳下來。

只有有意跟對方挑畔、侮辱對方的人,才故意踩著人家的門檻進家。

蒙古包裡有什麼習俗

5樓:峰何以笙簫默

1、蒙古人最尊重灶火,把它看得比什麼都珍貴。來家作客的人,別說踩進灶火的木框裡,就是木框本身也不能踩。前後出入的時候,要把袍襟撩起,生怕掃住灶火的木框(火撐外面的木圈)。

支火撐、坐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傾斜。還忌諱向灶火灑水、吐痰、扔髒物,不能在灶火的木框上磕菸袋,火撐上更不能磕菸袋。更忌諱向灶火伸腿,把腿伸到火撐上烤火。

不能把刀子等刃具朝著灶火放置。要把剪子、切刀裝進氈口袋裡,夾在蒙古包的襯氈縫裡。忌諱用刀刃捅火、用刀刃翻火、用刀子從鍋裡扎肉吃、用刀子在鍋裡翻肉。

2、墜繩,就是栓在天窗正中用來固定蒙古包的拉繩。拉繩的帶子夾在蒙古包東橫木以北第四根哈那頭上搭的烏尼裡。墜繩先從套瑙和烏尼之間垂下弓形的一截兒,再將其端從烏尼旮旯裡穿進去,在烏尼上打一個吉祥活釦掏出來。

如果颳起大風,就可以把拉繩一下揪出來,固定在地上栓牢。春秋季節颳起大風或羊角風的時候,用力把拉繩揪住,或者把他固定在外面北牆根的樁子上,可以防止蒙古包不被風颳走。在掖墜繩的時候,垂下來的部分長短要適當,一般以站起來不碰頭、伸手能夠著為好。

蒙古人認為墜繩是保障蒙古包安寧、儲存五畜福分的吉祥之物。沒有墜繩的蒙古包不存在,沒有墜繩就不能算蒙古包。出賣大畜的時候,要從鬃、尾、膝上拔一小撮毛拴在墜繩上,這就是要把牲畜的低福留在家裡。

出賣小畜的時候,女主人要用袍子的裡襟擦它們的嘴,就是要把牲畜的低福留在裡面的意思。男方到女方家娶親的時候,要把一庹長的緞哈達作為五畜的禮物,搭在對方的墜繩上。墜繩是一種家戶生存、五畜繁衍的吉祥物,所以非常珍貴,外來人不能用手去摸。

3、當進蒙古包的時候不能踩門檻,不能在門檻垂腿而坐,不能擋在門上,這是蒙古包的三忌,這種風俗自古就有。進別人家的時候,首先要撩氈門,跨過門檻進去。因為門檻是戶家的象徵。

踩了可汗的門檻便有辱國格,踩了平民的門檻便敗了時運。所以都特別忌諱,令行禁止。後來這種法令雖然成了形式,但不才門檻一事,卻因為每個人都自覺遵守而流傳下來。

只有有意跟對方挑畔、侮辱對方的人,才故意踩著人家的門檻進家。

蒙古包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蒙古包都有什麼作用?

6樓:神一樣的劉先生

蒙古包(mongolian 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

蒙古包包內寬敞舒適,是用特製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圍欄支撐),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之後用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而成,其頂部用「烏耐」作支架並蓋有「布樂斯」,以呈天幕狀。其圓形尖頂開有天窗「陶腦」,上面蓋著四方塊的羊毛氈 「烏日何」,可通風、採光,既便於搭建,又便於拆卸移動,適於輪牧走場居住。

蒙古包獨特的製作技藝,體現了蒙古民族的審美觀與高超的技能。蒙古包有著不可替代的觀賞價值,同時具有實用價值、藝術價值、經濟價值。

蒙古包的形成經過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猿人住天然山洞,古人改造利用現成山洞居住。到了今人時代,才會自己製造「洞室」,在地面挖一個地洞,沿洞壁用木頭、石頭之類謅甃起來,甃得快齊至洞沿,再在洞中栽一排木杆,與木石牆平齊,上面搭一些橫木封頂,就成了洞室--烏爾斡。

洞頂要留一口子,靠口子斜支一根粗木通到洞底,上面刻一些簡單的壕作為梯子,供人出入用。同時兼有走煙出氣採光通風等多種功能,後來就發展為蒙古包的門和天窗。

隨著原始人類由採集向狩獵過渡,活動範圍越來越大,同時也把一部分食草動物逐漸馴成家畜,出現了畜牧業的雛形。這要求一種便於遷徙的居室,於是窩棚之類的建築應運而生。窩棚再向前一步,支架變成哈那,並跟前面提到的洞頂結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雛形。

文化習俗

很多世紀以來,蒙古包就是這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特徵物。正如丹麥著名探險家亨寧·哈士倫所說:「蒙古包神聖的火焰是家庭與部落生活的中心。

傳統就是在這裡產生的。那些圍繞在蒙古包周圍的,有著部落最古老和基本特徵的語言和氛圍被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成為溝通古與今的橋樑。」

7樓:鑫峰蒙古包公司

蒙古包這種建築在蒙古族是具有比較悠久的歷史的.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建築在內地逐漸用於餐飲.住宿.農莊等行業.....

蒙古包的 作用 材料 地理位置 結構 和文化特徵

8樓:earth青青

材料及結構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氈、繩帶三大部分組成。 製作不用泥水土坯磚瓦,原料非木即毛。

蒙古包包內寬敞舒適,是用特製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圍欄支撐),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之後用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而成,其頂部用「烏耐」作支架並蓋有「布樂斯」,以呈天幕狀。其圓形尖頂開有天窗「陶腦」,上面蓋著四方塊的羊毛氈 「烏日何」。

普通的蒙古包,高約十尺至十五尺之間。包的周圍用柳條交叉編成五尺高、七尺長的菱形網眼的內壁,蒙古語把它叫作「哈那」。

2.作用

可通風、採光,既便於搭建,又便於拆卸移動,適於輪牧走場居住。

蒙古包的包門開向東南,既可避開西伯利亞的強冷空氣,也沿襲著以日出方向為吉祥的古老傳統。

3.文化

以蒙古包這一名稱聞名於世的一種建築形式,是亞洲遊牧民族的一大創舉。這一居屋的早期形式可能曾被更早的亞細亞遊牧民族所使用,後來許多遊牧民族或長或短地使用過它或類似於它的住屋。以木杆兒為主要支撐材料的人類早期建築形式。

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兩大流派:一種是中國鄂倫春人的傳統建築歇仁柱式(在鄂倫春語裡歇仁柱為「木杆屋」之意),即尖頂、用獸皮或樹皮、草葉子做苫蓋。西伯利亞埃文基(鄂溫克)人的住屋、美洲印第安人的梯比和北歐薩米人的高阿邸或拉屋等均屬這一型別。

另一種是蒙古包式的,即穹頂圓壁,主要用毛氈做其覆蓋物。

一個蒙古包一般只供一夫一妻及其子女居住。新婚夫婦要建新包,有的是新娘父母陪送。家庭經濟條件好的或眷屬多的,一家有幾個蒙古包。

但凡有兩個以上蒙古包的家庭,都是長者居最西側的蒙古包。

很多世紀以來,蒙古包就是這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特徵物。正如丹麥著名探險家亨寧·哈士倫所說:「蒙古包神聖的火焰是家庭與部落生活的中心。

傳統就是在這裡產生的。那些圍繞在蒙古包周圍的,有著部落最古老和基本特徵的語言和氛圍被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成為溝通古與今的橋樑。」

4.地理位置

鄂爾多斯草原的核心區包括一個蒙古大營和300多個蒙古包組成的蒙古包群。

拓展資料:

進入近代,國際上對蒙古包的研究比較活躍。中國人類學家吳文藻先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到錫林郭勒盟考察蒙古包並發表考察報告《蒙古包》,他在報告中寫道:「蒙古包是蒙古族人物質文化中最顯著的特徵。

可以說,明白了蒙古包的一切,便是明白了一般蒙古族人的現實生活。」這句話精闢地指出了蒙古包在遊牧人生活中佔有的重要地位。

當代的學者,如內蒙古的嘎林達爾,蒙古國的麥達爾、達力蘇榮、沙日佈道爾吉等均出版了研究蒙古包的專著,其中麥達爾、達力蘇榮合著的《蒙古包》一書結合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民俗學、建築學等多學科知識,對蒙古包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學者郭雨橋撰寫的《細說蒙古包》,為中國最詳備的蒙古包專著。

蒙古包的外表結構作用和文化特徵半小時之內找到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稱作穹廬 氈包 或 氈帳 據 黑韃事略 記載 穹廬有二樣 燕京之制,用柳木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開門,上如傘骨,頂開一竅,謂之天窗,皆以氈為衣,馬上可載。草地之制,以柳木組定成硬圈,徑用氈撻定,不可卷...

蒙古包能住人嗎,蒙古人為什麼住在蒙古包裡?

你好 很高興為你解答 你可不要小看這麼一個包 有的裡面裝飾得不一定比你家差 裡面應有盡有 當然可以住人的 蒙古人為什麼住在蒙古包裡?現在蒙古人還住在蒙古包裡面嗎?不一定,如果蒙古族人選擇定居,一般會像北方農村一樣,蓋個磚瓦房,砌上院牆,院裡修個廁所。如果選擇遊牧生活,往往要跟隨草原草場的茂盛程度遷徙...

蒙古包的用的什麼材質呢蒙古包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蒙古等遊牧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 帳幕 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遊牧民族為適應遊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遊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 160釐米 長230釐米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 幾塊連線,圍成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