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三省註解的《資治通鑑》有簡體中文版的麼

2021-03-14 20:08:14 字數 2125 閱讀 3703

1樓:匿名使用者

簡體有註釋,不知道是不是胡注

2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問題不好意思,可能讓你失望了,現在市面上沒有胡注的基本上都是繁體。樓上說的這個,也是現代學者的注,不是胡注。

首先,有胡注的通鑑比較厚。其次,從出版者的角度來考慮,一般買胡注的讀者,一般都是做研究用,或者是酷愛此書。這兩種人一般文言功底很紮實,看的古書也多,繁體肯定不是問題。

反過來講,如果胡注的通鑑出成簡體橫排的話,看起來就不夠古樸,滿足不了這兩類讀者的收藏要求。綜合這兩個原因,您要求的這種版本現在還沒有。

其實,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我還是建議您買繁體版。繁體嘛,看多了也就那樣,以您的功底,稍加練習,估計也差不多。你試想在家裡放一套二十冊或十冊中華書局的繁體豎排的通鑑,那是什麼感覺?

那當然比放個簡體橫排的有檔次得多。

胡三省版 《資治通鑑》註解不懂,求助!

3樓:哈呵呵額的紅色

古代的一種注音方式,名字叫 反切,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用上一個字的聲母、下一個字的韻母,共同組成要注音的這個字的讀音。

比如見,用賢的聲母「匣」母+遍的韻母「先」母,結合起來,就構成了見的讀音。

再通俗一些就是這樣:賢(xian)的(x)+遍(bian)的(ian)=見(xian)。

擴充套件資料

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讀若」之後創制的一種注音方法,又稱「反」、「切」、「翻」、「反語」等。反切的基本規則是用兩個漢字相拼給一個字注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

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簡稱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則是上字與被切字的聲母相同,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包括介音)和聲調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讀音。

例如,《廣韻》「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聲母、宗的韻母和聲調為冬注音。

反切的產生,是為了補救讀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漢字注音方法的一個巨大的進步,標誌著漢語語音學的開始。

胡三省注的《資治通鑑》!

4樓:治部少輔

不是,還有別的。

胡三省做音注用的是古代方法,反切,不是漢語拼音。

還包括字詞、地名、典章制度的解釋,對用典出處也有註明,對個別事件有點評,對司馬光作《通鑑》的「書法」也有闡釋。讀《通鑑》最好還是看帶胡注本的,中華書局出的那套二十冊的版本就帶,裡面還有司馬光的《考異》。

5樓:匿名使用者

不知道你理解的「音注」是不是「拼音的註解」,我買了一套,裡面沒有「拼音」,是古漢字。

6樓:戢安艾融雪

應該沒有影響我讀的是

線裝書局

陳君慧,劉洋主編的

《資治通鑑謀略》

古今雙譯的,挺好的

資治通鑑的胡三省注有必要嗎,好不好?

7樓:小大人

《資治通鑑》一書問世九百多年來,胡三省所作的註解是迄今為止最權威的註釋,不但以反切的方式注出了大多數疑難用字的讀音(音注),而且對書中記載的地名、歷史事實、書寫用意做了很多說明,使《資治通鑑》更加可讀,更加易懂。更將《資治通鑑考異》三十卷的主要內容,分散排列在相關正文之下。如果準備購讀《資治通鑑》,附有胡三省註文的版本是值得推薦的好版本。

只錄正文的版本,個人認為可讀性不算太強,最多當成故事書。

我想買《資治通鑑》全套的,一定要是正版的,可看,可收藏的,請問那個版本的好呀,

8樓:匿名使用者

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資治通鑑新注》,網上購買,**200餘元,10本一套。該書品質不錯 人民出版社 司馬光親寫的那本最有收藏價值。

9樓:手機使用者

我推薦買中華書局的。封面是黃顏色的,含胡三省的註解。

另外喜歡《資治通鑑》的朋友不妨同時看看南宋袁樞的《通鑑紀事本末》。它是編年體《資治通鑑》的紀事本末體版本。

10樓:匿名使用者

建議樓主你去你們當地大型書城去諮詢一下,然後自己看看各出版社的書,多比較一下。

資治通鑑的影響有多大,《資治通鑑》對後人有什麼樣的影響?

資治通鑑 general mirror for the aid of government 我國最大一部管理學典籍。資治通鑑 簡稱 通鑑 是內 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容 編年體史書,共294卷,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年 開始,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 959年 徵...

東三省有幾所985的院校,東三省有幾所211 985的院校?

東三省指遼寧省 吉林省和黑龍江省。1 遼寧省有四所重點院校 大連理工大學 985 211 東北大學 985 211 大連海事大學 211 遼寧大學 211 2 黑龍江省也是有四所重點院校 哈爾濱工業大學 985 211 哈爾濱工程大學 211 東北林業大學 211 東北農業大學 211 3 吉林省的...

東北三省有哪些別稱 他們的含義

往上推幾代純本地人相對非常少,可以說東北是移民比較年輕的移民地區,而無論 人到了東北,必然會改變其自己的語言去融入這個新社會。不說點都聽得懂的官話無法交流啊,就算不會也要往官話那靠啊,導致下一代,下下代慢慢的就接近官話了。再加上很多滿語 吉林,牡丹江,哈爾濱,嘎哈呢太多了。融合了一些俄語 喂得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