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的古義是麼

2021-03-10 21:52:37 字數 5873 閱讀 2383

1樓:我是誰

以的古義有:憑藉來、自因為、而、認為、令、用等,根據句子的實際情況理解。舉例如:

1、作「憑藉」之意:

先秦歌謠佚名《貍首詩》: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處。御於君所。

譯文:大夫君子,凡憑藉庶士(身份),小大無別,可駕車於君所。

2、作「因為、因」之意:

春秋時期孔子《論語·衛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譯文:君子,不因好其言而舉其人,不因人惡其人而廢其言。

3、作「而」之意:

西漢禮學家戴聖《禮記·樂記》: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

譯文:所以世道太平時的**中充滿安適與歡樂。注:安以樂=以安而樂=因安而樂。

4、作「認為」之意:

戰國時期劉向等人《戰國策·齊策一》:皆以美於徐公。

譯文:皆以為(某人)美於徐公。

5、作「使、令」之意:

戰國時期劉向等人《戰國策》:向欲以齊事王攻宋也。

譯文:我(泠向)想利用齊國替大王做事,使其攻宋。

6、作「用」之意:

先秦列禦寇《列子·湯問·愚公移山》: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譯文:就用你殘餘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

2樓:晚夏落飛霜

1、用;使用。戰國·屈原《涉江》e69da5e887aa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1343666:「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賢者不一定被推薦。)

2、做。春秋·孔子《論語》:「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如果有人瞭解你, 那麼打算怎麼做呢? )

3、認為。漢·劉向《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都認為我比徐公美。)

4、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漢·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願意用十五座城換取和氏璧。)

5、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秦國不將城池給趙國,趙國也不將和氏璧給秦國。)

6、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唐·柳宗元《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而我靠著捕蛇獨自存活。)

7、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漢·班固《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蘇武在始元六年春天到達京師。)

8、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漢·劉向《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

」(天下的局勢有變化,王割捨漢中和楚國和好。)

9、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多;危險而又遠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

10、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我和四個人拿著火把進入。)

11、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我之所以這樣做,時將國家的大事放在自己的私仇之前。)

12、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晉·陶淵明《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草木茂盛,溪水漫流。)

13、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唐·韓愈《師說》:「作《師說》以貽之。」(作了這首《師說》來嘉獎他。)

14、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漢·范曄《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從王公貴族到一般官吏,沒有不過度奢侈的。)

15、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唐·李朝威《柳毅傳》:「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至於言語慎重不相互躲避的人,是偶然罷了,**有意呢!)

16、通「已」。已經。漢·司馬遷《陳涉世家》:

「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士兵買來魚煮了吃,得到魚肚子裡面的信,本來就認為這事很奇怪了。 )

17、通「已」。停止。春秋·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無以,則王乎?」(沒有停止,就可以稱王了嗎?)

18、只是。先秦·佚名《馮諼客孟嘗君》:「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君王所缺少的,只是義氣罷了。)

3樓:桑葚味的小桑葚

1、因為;由於。

出處:「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白話釋義

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431336163: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用。

出處:「 屬予作文以記之。」——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白話釋義:囑咐我寫一篇文章用來紀念這件事。

3、以便。

出處:「 吾騎馬挾矢以助戰。」——清·魏禧《大鐵椎傳》

白話釋義:我騎戰馬帶弓箭以便你助戰。

4、而,表修飾。

出處:「 遂自投汨羅以死。」——漢·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白話釋義:因此自己跳到汨羅江中而死。

5、以為;認為。

出處:「 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戰國《戰國策·觸讋說太后》

白話釋義:老臣認為太后為長安君考慮得太短淺了。

6、按照;根據。

出處:「 何必更以多寡為差?」——清·方苞《獄中雜記》

白話釋義:又何必還要按出錢多少來分別對待呢

7、作語助。

出處:「 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三國·諸葛亮《前出師表》

白話釋義:臨危授命以來,我白天黑夜的憂愁哀嘆,就怕擔當不起重任,傷害了先前皇帝的在天之靈。

8、止。

出處:「 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戰國·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白話釋義:我沒有聽說過這事。(如果)不能不說,那麼還是說說行王道的事吧。

4樓:胡桃夾子的花園

基本字義

1. 用,拿,把,將:~一當十。~

5樓:匿名使用者

〔古文來〕㠯《韻會》《正韻》養裡切源,怡上bai聲。為也。《論語du》視其所以。 zhi

又因也。《詩·dao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傳·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魯故之以。《注》以魯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執而問其以。

又用也。《論語》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又《左傳·僖二十六年》凡師能左右之曰以。《易·師卦》能以眾正。又《詩·周頌》侯彊侯以。《注》彊民有餘力來助者,以閒民轉移執事者。

又同已。《孟子》無以,則王乎。

又古以與聲相通。《禮·燕禮》君曰:以我安。《注》猶與也。《魏書·李順傳》此年行師,當克以不。《韓愈·剝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注》韓文與多作以。

又《集韻》與似同。《易·明夷》箕子以之。鄭氏,荀氏皆作似。

6樓:匿名使用者

於:①《介》介紹動作行為發生時間、處所,可譯為「在」、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264656136「到」、「從」等。《子魚論戰》:

「宋公子及楚人戰~泓。」《出師表》:「受任~敗軍之際。

」②《介》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由於」、「因為」。《進學解》:「業精~勤,荒~嬉。」

③《介》介紹動作行為涉及的物件,可譯為「對」、「向」等。《師說》:「~其身也,則恥師焉。」《捕蛇者說》:「餘將告~蒞事者。」

④《介》介紹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伶官傳序》:

「而智勇多困~所溺。」《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王而負趙。

」⑤《介》介紹比較的物件,可譯為「比」。《勸學》:「冰,水為之,而寒~水。」

⑥《詞綴》用在動詞前,無義。《詩經?葛覃》:

「黃鳥~飛。」【注】「於」和「於」二字是同義詞。《詩經》《尚書》《周易》多用「於」,其他書多作「於」;有些書(如《左傳》)「於」「於」並用,「於」常用於地名前,其餘寫作「於」。

但是,古書中用作人名和語氣詞的「於」不能寫作「於」,參看「於(wū)」。用作人名和詞綴的「於」不能寫作「於」。此外,其他場合兩者可互換,漢字簡化後都寫作「於」。

於:1.介詞

2.字尾(1)任用;使用;運用。

以:1)任用;使用;運用。

(2)使。

(3)認為。

(4)及,連及。

(5)緣故;原因;道理。

(6)即,立即。詳「以時」。

(7)代詞。何,何處。

(8)代詞。此,這。

(9)介詞。拿;用。

(10)介詞。表示處置或主使。猶言帶著、率領。

(11)介詞。介紹論事的標準。猶言「以……論」;「論……」。

(12)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憑藉或前提。猶言憑、根據。

(13)介詞。介紹具有的身份或資格。

(14)介詞。為。

(15)介詞。在;於。

(16)介詞。自;從。

(17)介詞。與;同。

(18)連詞。表並列,相當於「和」。

(19)連詞。表承接,相當於「而」。

(20)連詞。表承接,相當於「則」。

(21)連詞。錶轉折,相當於「卻」。

(22)連詞。因為,由於。

(23)連詞。因而;因此。

(24)連詞。如,如果。

(25)助詞。在句中的作用相當於一個音節,不表義。

(26)助詞。表語氣,用於句末,相當於「矣」。

(27)助詞。用在單純方位詞前,組成合成方位詞或方位結構,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

(28)通「已」。已經。

(29)通「已」。太;甚。

(30)通「已」。止。

(31)通「已」。謂不許,不同意。

(32)通「有」。

(33)通「又」。

以:①《動》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

②《動》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哉?」

③《動》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美於徐公。」

④《介》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十五城請易璧。」

⑤《介》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⑦《介》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⑧《介》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楚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⑨《連》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夫夷~近,則遊者眾;險~遠,則至者少。」

⑩《連》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入。」

⑾《連》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⑿《連》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歸去來辭》:「木欣欣~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⒀《連》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貽之。」

⒁《連》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⒂《連》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餘無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

及的古義和今義於的古義和今義以的古義和今義

古義 到,至,達到 自古 今。由此 彼。引 牽扯 波 涉 邪行不 於己。趕上,追上 還來得 趕不 了。乘,趁著 時。早出發。如,比得上 我不 她。連詞。和 與 跟 報 刊 雜誌 其它出版物。今義 到 達到 涉及 波及 由近及遠。夠得上 比得上 在社交方面我不及他。趕上 追上 來得及 望塵莫及。趁著 ...

至和於的古義今義,於的古義和今義 以的古義和今義

至的本意為到,引申指到達了極點,完全達到,又引申指極 最,用做副詞,還引申表示一件事已經做完,再做另一件事情。於,yu,於是迂 紆的本字,本義為曲折。較早的字是在 幹 的旁邊有一條迂曲的線,行路時要繞著走。於 是一個漢字,從古代就有這個字了,只是和現在的意思不同,屬古今異義。於 是 於 的部分簡體字...

是的今義與古義,已的今義與古義,於的古義和今義 以的古義和今義

是 今意 表確定 古義 這 已 今 已經 古義 停止 是sh 表示解釋或分類 他 工人。阿q正傳 的作者 魯迅。表示存在 滿身 汗。表示承認所說的,再轉入正意,含有 雖然 的意思 詩 好詩,就是太長了。表示適合 來的 時候。表示任何 凡 活兒他都肯幹。用於問句 他 走了嗎?加重語氣,有 的確 實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