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儒家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體體現

2021-03-10 07:16:19 字數 5204 閱讀 3789

1樓:花淺陌微涼

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組成部分,是東亞文明的精神核心.孔子創立儒

內家學說,不是憑空創造的,而是在社容會的大動亂中通過對三代流傳下來的中國傳統文化遺產進行反思,認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詮釋而形成的思想學說體系.

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單一民族觀念和思想體系時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勵民族精神與愛國主義,同時又以「近者悅,遠者來」和「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博大胸懷,倡導民族和睦,友好相處,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鞏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學長期以來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學不是宗教卻能取代宗教」,堅持的是一種對儒學的信仰和依賴.

儒學提倡德化社會、德化人生的思想對中國人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成為華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礎.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種積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認同的凝聚力,起著中華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於儒學避免了狹隘民族性的特點,為它走向世界,形成東亞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礎.

2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它無孔不入,已經滲透在中國各個領域,無法剔除。

它是本土的、它是官方的、它是受統治階級推崇的

它是從產生到現在沒有中斷的

論述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少於300字)

3樓:sky寂寞如絲

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組成部分,是東亞文明的精神核心。孔子創立儒家學說,不是憑空創造的,而是在社會的大動亂中通過對三代流傳下來的中國傳統文化遺產進行反思,認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詮釋而形成的思想學說體系。

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單一民族觀念和思想體系時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勵民族精神與愛國主義,同時又以「近者悅,遠者來」和「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博大胸懷,倡導民族和睦,友好相處,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鞏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學長期以來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學不是宗教卻能取代宗教」,堅持的是一種對儒學的信仰和依賴。

儒學提倡德化社會、德化人生的思想對中國人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成為華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礎。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種積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認同的凝聚力,起著中華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於儒學避免了狹隘民族性的特點,為它走向世界,形成東亞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礎。

4樓:一夜白髮為紅顏

一、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作用

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組成部分,或曰中華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國民族精神的主流,是東亞文明的精神核心。「察業識某如佛,觀事變莫若道,而知性儘性,開價值之源,樹價值之主體莫若儒。」

儒學的這種地位是歷史形成的,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創立儒家學說,不是憑空創造的,而是在社會的大動亂中通過對三代流傳下來的中國傳統文化遺產進行反思,認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詮釋而形成的思想學說體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學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成為中國原典的儲存者和當時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實地考察,堅持「察知徵信」與「因革損益」的原則,使儒學又具備審慎的因時制變的品格,在中國處在第一次社會形態大變革的時代,儒學應運而生,突出了中華傳統文化需要儲存、延續和發展的歷史必然。

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單一民族觀念和思想體系時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勵民族精神與愛國主義,同時又以「近者悅,遠者來」和「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博大胸懷,倡導民族和睦,友好相處,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鞏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學長期以來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學不是宗教卻能取代宗教」,堅持的是一種對儒學的信仰和依賴。

儒學提倡德化社會、德化人生的思想對中國人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成為華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礎。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種積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認同的凝聚力,起著中華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於儒學避免了狹隘民族性的特點,為它走向世界,形成東亞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礎。

在先秦,處於私學地位的原典儒學,為它的長遠發展奠了基。漢武帝「獨尊儒術」,儒學始成為官學,兩漢時基本完成了對先秦以來道、墨、名、法、陰陽之學的綜合吸收,擴大了學術包容的範圍而成為文化的宗主。雖兩千餘年其形成屢經變換,但總的方向是強化封建統治意識。

總之,儒家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體地位,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趨勢,並且時刻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與道德取向,成為中國人的信仰。

二、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在儒學中的體現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並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這種科學精神又是通過儒學之要義體現的,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中國傳統文化是凝聚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內部凝結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的聯絡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係。

這有助於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便是以和諧民族的性格、精神而影響和傳承的,而現代社會綜合國力的構成中,民族凝聚力作為國家的軟實力,為社會發展、改革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我們中華民族是宗族融合而形成的,融合於中華民族的宗族,歷代都有增加,但融合的動力是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而不是武力,融合的方法是同化而不是征服。」中國全體國民都有他「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崇高倫理觀念,與博大的仁愛精神,共同構建和諧之社會。

儒學對中國社會之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理性和諧社會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可以說,儒家文化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這種凝聚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學文化中的和諧意識包涵天人關係的和諧與人際關係的和諧。關於人際關係的和諧,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過猶不及」,實質是強調矛盾的統一與均衡,強調通過事物之變的把握以獲得人際關係的和諧,避免和克服人與人,人與社會乃至國家、民族之間的對立和衝突。

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凝聚之學的科學精神。

2.中國傳統文化是相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

儘管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它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對外相容,這正是依靠儒學「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實現的。儒學在保持其學統傳承的同時,總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為主地匯通、吸收和融合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儒家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強大吸收能力和它強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輔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相容之精神。

3.中國傳統文化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儒家學說則更是這種精神的體現者和傳播者。

三、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儒治世」

「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明白地道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文化的這種特殊的社會功用。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裡,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識形態領域佔據著正統地位,對中國官學文化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以儒學為核心的中國傳統社會充滿了亞普羅式的精神,是個按生態迴圈及繼續下去的社會,繼承的是老祖宗的傳統,還要代代傳下去」。傳統就是權威,滿足於守,追求靜,害怕變。

自儒學被漢武帝君臣定為正統正宗以後,以地主經濟為基礎,土地得相當自由買賣,農民得相當自由轉動,而原本不能造成世卿世官那樣的貴族身份的社會,卻藉著知識的統制和長期獨佔,而無形中幫同把士大夫的身份更加的特殊化或貴族化了。

「以儒治世」,中國傳統文化更加牢靠的在政治中得以發揮。「文化是物質裝置和各種知識的結合體,人使用裝置和知識以便生存,為了一定目的,人要改變文化」,師儒和政權的關係,在中國封建士大夫身上,得到了極其充分的體現,而「以儒治世」是歷代統治者及傳統士大夫所選擇的,「一個時代的思想家,他們的言行能被社會所接受,主要是因為他們反映了社會上的一般觀點,他們不過是把已經客觀的社會事實所造成的觀點,用比較明白和肯定的言行表達出來。」從孔孟到西漢董仲舒「君權神授」到魏晉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玄學到唐韓愈的天命論到宋朱熹的理學到王陽明的心學到明清各種儒學思想見解,都體現了把儒學進行合理改造,從而為統治階級所利用,以達到「治世」,維護統治的目的。

以儒學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經歷五千年的發展而沒有中斷的原因就在於其核心價值具有先進文化特性,在於其人性化、人情化傾向所具有的穿透力和生命力,在於它所具有的永恆的普世價值,相信在世人共同的努力下,儒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將會在未來閃耀出更加燦爛的希望之光、和諧之光、精神之光。

四、總結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題,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組成部分,兩者是血與水、源與流的關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總得說來,就是究天人之際,明修身之道,述治國方略,求天下為公,最終實現天人和諧的境界。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通過儒學體現,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優秀的儒家文化價值理念,「以儒治世「被歷代統治者所推崇,現實的需要,促使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做出價值選擇,用歷史的眼光和時代的精神去更好的保留、弘揚和傳承優秀的中國文化遺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中國之未來而奮鬥

5樓:匿名使用者

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

6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還是要經過深入的學習和研究的吧 推薦可以去 儒森書院國學文化培訓學校學習一下哦~

如何評價儒學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與侷限性

7樓:匿名使用者

儒學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總的來說,其價值大於侷限。

從個人角度來說,儒學文化的價值體現在 「仁義」為個人樹立了端正的三觀。正如老師所講:仁包括積極意義的忠與消極意義上的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併成為三觀端正者的追求與底線。假如沒有儒學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否會有更加優秀的文化作為主流,以至於能夠幫助個人樹立更加完美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養成更趨近於聖人的高尚品格,我們不得而知!

從家庭與國家角度來講,儒學文化的價值體現在 「禮樂」為集體穩定存在制定了典章制度,良風美俗與道德規範。儒學「生逢亂世」,並能夠在戰亂頻繁的春秋戰國時代紮根,成長,壯大。後又被西漢統治者作為官學「獨尊」。

其對於家國穩定存在作用可見一斑。而且,儒學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勵民族精神與愛國主義,同時又以"近者悅,遠者來"和"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博大胸懷,倡導民族和諧,友好相處。因此,儒學文化對於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大價值。

結合自身經歷來說:我曾以為儒學經典對自己毫無借鑑之處。但隨著閱歷的增長,現在站在大學高崗上的我,重新認識到儒學的價值。

「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是自己作為一名有志大學生的發展目標。我驚歎於兩千年前的價值觀於今天來講依然適用!也悲嘆於有多少人未曾真正認識到儒學文化的價值所在。

當然,沒有任何一種文化沒有侷限性,儒家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自然有著其自身的缺點與不足。如禮樂制度中的對女性的不平等對待——三從四德。造成了兩千多年來傳統社會對女性的壓迫。

總而言之,我認為經過歷史的淘洗,儒學文化中最核心、經典的部分將被繼承與發揚,其價值會不斷提高,其侷限則會不斷縮小。

(一)儒家思想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對中華

一 1 西漢儒學的代表人物為董仲舒。他倡導的主張是 大一統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南宋的朱熹,主張是理先於氣 或 正君心 存天理,去人慾 等 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古代主流 正統 思想。2 表現民主思想家批判君主 或指責儒家經典 萬世之至論 否定孔子是 天生聖人 或反對以孔子的 是非 為是非...

儒家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它既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

1 仁 禮。2 仁政 民貴君輕 性善論 性惡論。3 董仲舒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4 萬物的本原是天理 二程 朱熹。5 李贄 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標準。6 君主是天下的大害,黃宗羲。7 顧炎武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8 優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儒家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它既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寶...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在兩千五百多年的風雨歷程中逐漸

1 第四句。bai原因 孔子所追求的 禮 是du指西周zhi時的等級制 度,體現了孔dao子政治思想的內保守性。2分 2 孔孟容之鄉,儒家文化的發源地 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地理優勢。2分 3 列舉事實說明觀點 3分 甲 仁 仁政 學說及影響 以人為本 思想 忠貞 氣節 思想 經世致用 思想等。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