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是什麼意思

2021-03-09 12:13:33 字數 1497 閱讀 4632

1樓:包元修章念

語出《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意思是上德無所表現不故意表現他的德。下德有所表現並故意表現他的德。

2樓:蒯作員醉易

1,意思:

高階的修養(上德)不求有所得(德),所以就有所得(有德)。低階的修養(下德)不放棄求有所得,所以無德。

2,意義:

最好的修養不是為了自己有所收穫,而是在於把事情辦好。最高的修養是「無為」,一切依照自然發展規律去做,而沒有什麼需要加以人為的措施,所以說:「無以為」。

低階的修養「為之」(「無為」的反面),而以為種種有人為的措施之必要,所以是「有以為」。

3,出處: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4,譯文:

高明的有道之士,掌握了「德」的奧妙,他的言行無不符合「德」的原則,但他並不認為自己有「德」,這才是真正有「德」的人.不高明的修道之士,並不諳知「德」的奧妙,他的言行總想符合「德」之原則,總以為自己有「德」,其實他並沒有「德」.

高明的有道之士,並不是故意想有為,但卻沒有什麼不為,因為他符合「德」的原則;不高明的修道之士,盡力想表現有為,卻什麼也不能為,因為他不符合「德」的原則.

最有「仁」的人,他實實在在去行仁事,但並不是為了讓別人知道他的行「仁」;最有「義」的人,他有所作為,是為了讓別人知道人的行為;

最有「禮」的人,按一定標準行事,但是倘若別人不理解或不知道他的行為,他就會伸出手臂大嚷大叫,強迫別人跟隨他去行動.

所以,我們從這道理可以知道,失去了「道」後才有「德」,失去「德」後才有「仁」,失去「仁」後才有「義」,失去「義」後才是「禮」.

「禮」這個東西,是其它都失去後才有的,它實在是道德之末了.它標誌著忠信的不足,是道、德、仁、義變得淡薄時才會出現的,當然就是禍亂的開始了.有預見的有「智」之士指出:

道德的末日是愚昧的開始.因此,忠信守道的人立世,為人當厚道而不要薄情,處理要實在而不虛偽.所以要去掉不合「道」的前者,而取合於「道」的後者.

5,大意:

本章闡述的是世俗的道德仁義的表現和它們出現的原因.老子特別厭惡禮和先知(前識者),因為它們意味著禍亂和愚昧,主張捨棄這些虛華,歸於樸實.

3樓:及長鍾離清舒

恩,這個要從老子的《道德經》來理解了老子倡導:無為而為就是說,一切事情遵循一個道,當你順其自然,做好能做好的一切,即使你不刻意的去做,也會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的!上德,下德,說的是人智慧的區分聰明的人你看似他不刻意去做什麼,卻沒有他幹不成的事情,都成功了一般的普通人,總是在忙忙碌碌的卻一無所獲!

呵呵,其實重要的是方法與努力了,個人見解不同而已!

怎麼理解「無為而為不為,無為而無不為什麼意思?

略有不同吧,我的理解是這樣 無為而無不為,說的是依自然之道而 做 道 是產生宇宙萬物的本體,從產生的過程看,是自然而然的,沒有任何外在強加的力量,所以說 道 是 無為 但從其產生萬物的結果看,一切都由 道 所生,因此又可說 道 是 無不為 所以,道家不是說 無為 而是說 無為而無不為 不是什麼都不做...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是什麼意思

原文 子曰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註釋 1 道 引導 治理 本指 倒 分割之意。2 政 舊指政令。本指政權,權力。3 齊 舊指 一為整齊 二為約束。本指刑殺。出處 論語 為政 春秋 孔子及其 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 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 和 古文論語 便逐漸...

中公和考德上哪個更好,中公教育和考德上公培哪個好些?好在哪裡?

考德上雖然品牌不是很大,但考德上口碑在學生中還不錯,反應還是挺好的。只有你親自了解了,才能知道考德上怎麼樣。考德上在懷化口碑超好。我們夫妻都是在這裡考上的。中公是大品牌致力於公考考試十幾年。不是其他機構可以比的。考德上雖說品牌沒中公大 但是口碑一向不錯!考德上在湖南名氣這麼差你還去 考德上做公務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