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的人生歷程帶給我們那些啟發

2021-03-08 18:40:37 字數 5608 閱讀 3836

1樓:紫冰幽蓮

勤奮求學,學無止境

瞭解過屠呦呦生平的人都知道,她出生在一個不是特別富裕的家庭,然而惡劣的環境並不能阻擋她求學上進的決心。生活在物質條件這個優越的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努力!

迎難而上,勇於攻關

2023年正值*****時期,剛剛工作幾年時間的屠呦呦臨危受命,毅然決然的承擔起中醫抗瘧疾藥研究任務,並且經過兩年時間成功提取青蒿素。我覺得空有滿腹理論不足以成大事,還需過硬的心理素質和勇於前行的決心。

團隊精神

屠呦呦先生在獲獎時多次強調青蒿素的成績屬於科研團隊中的每一個人,屬於中國科學家群體。可想而知,個人的力量是極其渺小的,沒有團隊的協助,我們無法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成具有特殊意義的事情。儘管諾獎實質屬於個人,但是也不要忘了眾多中醫藥研究人員的辛勤付出。

體制弊端太明顯

屠呦呦先生因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而落選院士,卻成功摘取生理學的諾獎。這個因為沒有院士的身份而引起廣大網友的討論和反響,至於評審條件是否應該放寬的問題始終不停歇在討論。總體而言,還是體制要改革,否則會嚴重打壓人才的研究積極性。

善於思考,抓住靈感

屠呦呦因為受到中醫古籍的啟迪,並且通過適當的手段對中藥青蒿成分(可以有高效抑制瘧原蟲)進行提取,最後成功研製出挽救了數以百萬人的生命的青蒿素。這就教導我們要善於從書中和實踐裡思考問題,而不是死讀書,不帶目的幹事。

中醫和西醫的結合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儘管青蒿素源自傳統的中藥,但是從中草藥的提取物中尋找到具有抗瘧疾功能的成分,卻採用了中西醫相結合的科學研究方法。所以,中醫和西醫的結合必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2樓:

一、科學研究需要學術自信和文化自信。屠呦呦從事青蒿素研究的年代,儘管今人看來「封閉、保守」,但充滿了激情和必勝的信念。屠呦呦及其團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土法上馬,經過191次實驗終於取得成功,可謂百折不撓。

「兩彈一星」和人工合成胰島素均...5737

中國感動十大人物屠呦呦從人生觀給我們什麼啟示

3樓:du知道君

一、科學研究需抄要學襲術自信

和文化自信。屠呦呦從事青蒿素研究的年代,儘管今人看來「封閉、保守」,但充滿了激情和必勝的信念。屠呦呦及其團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土法上馬,經過191次實驗終於取得成功,可謂百折不撓。

「兩彈一星」和人工合成胰島素均不例外,都源自信念的力量。不僅如此,那個年代的科研人員有為國家、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如鄧稼先等),即便拿自己身體做實驗也在所不惜。這對當下某些人而言簡直不可思議。

屠呦呦給我有哪些啟示

4樓:2088善心

啟示之一: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決心和定力,「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勤奮和百折不回,方有守得雲開見月明的科技突破和收穫。

屠呦呦2023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選擇了藥物學系生藥學專業為第一志願,可以說是中國本土科研體系所培養的獲諾貝爾科學獎第一人。她的獲獎,無疑能增強我們這個時代科學家們的自信心。40多年前,科研人員與外面的世界交流不多,可供查詢的文獻很少,在相對簡陋的條件下,還能作出如此重要的原創突破;屠呦呦說:

「我經歷了190次失敗,但我還要繼續努力與嘗試。一個科研專案的成功不會很輕易,要做出艱苦的努力。」天道酬勤,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40多年,一路走來,藍路篳縷,辛勤付出了,不一定會成功,但成功的鮮花背後,卻一定是汗水和心血的澆灌。

啟示之二:對學術信仰的自信與堅守,對學術追求的中西結合,洋為中用,取長補短,方向清、目 標明、方法對頭,才可能找到突破的出口。屠呦呦也讓人看到,無論是諾貝爾獎還是sci**,或是《科學》《自然》等國際刊物,都只是一種評價手段。

最重要的,還是做好自己。堅持學術方向、堅定學術追求、堅守學術信仰,沒必要妄自菲薄,更沒必要被牽著鼻子走。屠呦呦說:

「西晉葛洪的處方給了我靈感。2023年,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點較低的乙醚製取青蒿提取物,並在實驗室觀察到這種提取物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這個解決問題的轉折點,是在經歷了第190次失敗後才出現的。

」有些人還在懷疑「諾貝爾獎有沒有照顧中國人」,這種缺乏信心的表現已經不合時宜——科學大獎不會照顧任何人,只要有了足夠的資格,自然就會被關注到。40多年來,中國科研人才的積累厚度、科研條件的優越程度、全球合作的深度廣度,不斷水漲船高,許多領域已經趕上甚至領先國際水平,有理由相信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屠呦呦」。

啟示之三:對科學事業本身的熱愛與執著才是一個真正科學工作者的終身追求,某個科研專案的成功可以「功成不必在我」,但來不得急功近利,「出名要趁早」的浮燥與焦灼。85歲的屠呦呦淡定背後的執著堅守,代表中國大陸科學家「破冰」諾貝爾獎,也是對那些希望畢其功於一役的速成論者的提醒。

科學有自己的規律,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它無法嚴格地用投入去**產出,不是簡單的資源疊加就能創造出新事物,也很難按部就班達到預定目標。科學的通途有很多走法,無論頭銜和身份,無論領域和方法,「科學家」才是唯一的、純粹的標籤。

有人描述得很形象,真正鍾情於科學的人出發點並非想去拿獎,也許一輩子不會有驚豔的成果,有人可能用畢生精力,也只是在科學的某個關口書寫了四個大字:「此路不通」。

屠呦呦的成功啟示還有很多,最醒目顯而易見的一條是她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當整個世界都在感謝青蒿素和科學帶來的勝利喜悅時,中國科學家也要感謝屠呦呦,有沒有能力、是不是拿到諾貝爾獎,已不再是一個心結,正可放下包袱、邁開步子、丟開膀子、自信前行。畢竟,有分量,實實在在的科技成果才是王道 。

屠呦呦的感言對你有哪些啟示

5樓:kj即正義

屠呦呦的精神,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一個縮影:自信自立自強,艱苦奮鬥,鍥而不捨,無私奉獻。個人想要取得成就,民族想要實現復興,國家想要變得強大,都需要這樣的精神。

我們在今後的工作當中,應該深入學習屠呦呦精神,腳踏實地,真抓實幹,不聽虛言不採華名不興偽事,做到握鐵有痕,踏石有印,善做善成。以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堅持,和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奉獻,不斷開拓進取,不斷學習,不斷實踐,為人民謀幸福,為國家謀未來,為民族謀復興,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6樓:匿名使用者

屠呦呦的感言對我的啟示,中國要想走世界潛力必須得是同,不管是醫學上還是科學上都在世界前列。

7樓:猴真玩

愛國敬業、傳承創新、敢為人先的科學精神;不懈奮鬥、勇於鑽研的「釘子」精神。幾十年來她緊緊圍繞著青蒿素研究,從發現青蒿素、雙氫青蒿素、青蒿素耐藥性、青蒿素**系統性紅斑狼瘡等,鍥而不捨,矢志不渝,勇於跨越;無私奉獻、淡泊名利的燭光精神。從屠呦呦研究員平時的言談舉止、言傳身教,到獲獎後的感言,都真正體現了一名科學工作者的大家風範。

8樓:90後灬歡仔

一、科學研究需要學術自信和文化自信。屠呦呦從事青蒿素研究的年代,儘管今人看來「封閉、保守」,但充滿了激情和必勝的信念。屠呦呦及其團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土法上馬,經過191次實驗終於取得成功,可謂百折不撓。

「兩彈一星」和人工合成胰島素均不例外,都源自信念的力量。不僅如此,那個年代的科研人員有為國家、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如鄧稼先等),即便拿自己身體做實驗也在所不惜。這對當下某些人而言簡直不可思議。

9樓:鑑瑋大師

三千年前蒿池邊的小鹿終於成功了

結合政治談談屠呦呦對我們的啟示

10樓:初級提問者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的事實說明

人生價值是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要在勞動與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

要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

要不斷砥勵自我。

屠呦呦獲獎對當代大學生有哪些啟示

11樓:邂逅

一、科學研究需要學術自信和文化自信。屠呦呦從事青蒿素研究的年代,儘管今人看來「封閉、保守」,但充滿了激情和必勝的信念。屠呦呦及其團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土法上馬,經過191次實驗終於取得成功,可謂百折不撓。

「兩彈一星」和人工合成胰島素均不例外,都源自信念的力量。不僅如此,那個年代的科研人員有為國家、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如鄧稼先等),即便拿自己身體做實驗也在所不惜。這對當下某些人而言簡直不可思議。

屠呦呦及其團隊的成功還得益於文化自信。青蒿素研究源於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的記載,正是基於對傳統古典醫藥典籍的崇信,他們鍥而不捨,終成正果。

反觀,中國當下的科技教育界,最缺乏不是科研條件而是學術與文化的自信。近現代中國遭受外國列強蹂躪,被簡單地歸咎於傳統文化的「落後、愚昧」。這種文化自卑感至今仍未消除,如中醫藥「偽科學」論仍不絕於耳。

因此,唯歐美馬首是瞻的思維定勢,使亦步亦趨地追隨變得似乎天經地義。如果他國研究超音速4倍的發動機,中國步其後塵而不是創制新的航空器,那終將受制於人。如果留洋經歷和sci**變相地成為某些科研機構和高校人才任用和績效評價的尺度,那中國科技人員就有淪為歐美學府奴僕的危險,國家科技與文化安全都令人堪憂。

如果傳統的中國哲學、歷史、文學、文字學、民俗學、中醫(藥)學科研人員,也被迫為稻粱謀而留洋,那文化消解與瓦解則勢所難免。

二、要建立有利於各類人才成長和創新的機制和體制。首個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者既無院士頭銜,又無博士稱號,更無留洋經歷,這給中國人才任用和評價體制帶來了尷尬。筆者雖不贊同網上有關廢除中國院士制度的偏激論,但制度本身的「弱踵」因素值得考量。

由於現代人缺乏公心,即便有蔡元培式的伯樂,也不敢貿然不拘一格用人。為了規避任人唯親,誕生了中國化一刀切式的系列管理辦法。如上世紀90年代要進科研院所和高校,須碩士學位;隨著博士雨後春筍般「孵出」,如今要進重點科研院所和高校,須博士名號外加留洋經歷。

50年後是否須有月球遊歷經歷不得而知。貌似公平的管理制度,卻讓以權謀私者有機可乘。假冒偽劣的院士成果也屢見不鮮。

於是眾多的屠呦呦被拒之於門外。如何讓「低學歷」的華羅庚和錢穆們、「非專業」的郭沫若們脫穎而出、大顯身手,又不讓方鴻漸們投機鑽營,是未來中國科研體制、人事制度改革乃至政體改革面臨的難題。

三、科研要有點非功利心、需要默默耕耘的精神。屠呦呦及其團隊是自2023年聽從上級安排,開始試驗研究的。雖然2023年下半年已取得顯著療效,但2023年才得到完全認可。

第一篇中文**2023年才發表,而且還是以「青蒿素協助組」的名義;英文**更是到2023年才刊發。他們科研不是衝著大筆科研經費和獎勵,而是受一種使命驅使的。今年三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都已耄耋之年,他們做夢都沒有想到獲大獎。

屠呦呦的啟示告誡人們:科研要有點非功利心、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功利性愈強,愈經不起挫折。

反觀當下的中國科技教育界的研究,急功近利似乎已成常態,為了早獲名利不惜殺雞取卵。

四、媚外是國之大忌。屠呦呦獲此殊榮當然可喜可賀,但決不能以諾貝爾獎項作為科研成果最高、甚至是唯一的評價尺度,須知袁隆平、王選等中國科技精英對人類的貢獻,遠非諾貝爾獎項所能涵蓋;也不可以一榮俱榮之心侵染科學的神聖。筆者獲悉屠呦呦家鄉的舊居,被以1.

5億元(人民幣)天價標出;前些年莫言獲獎後,其故居周邊的草木都被拔光「沾仙」。這些暴露的是潛在的文化自卑和媚外習氣。具有悠久歷史、燦爛文明和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中華文化,是中國人文化自覺自信不竭的動力和源泉;簡單地媚外崇洋為國之大忌。

五、科研成果的大小並不取決於投入的多少。科研成果與投入往往不成正比。據說中國研製「嫦娥一號」的開支,僅相當於一公里地鐵的費用。

屠呦呦們從事青蒿素的研究條件十分簡陋,他們土法上馬,購置三口大缸做實驗用具。現在一些科研人員動輒要求與「國際接軌」與老外攀比。自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以來,中國每年的科技投入是相當可觀的,但高水準的、具有首創性的成果卻不多。

大量的資金因疏於監管而浪費,裝置被閒置。要改進和完善相關的制度。

袁隆平 屠呦呦被編入語文教材,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能起到什麼影響

袁隆平和屠呦呦的 喜看稻菽千重浪 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 青蒿素 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入選統編語文教材,我想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很有利於對於現在的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首先袁隆平,1972年他培育出來中國第一個水稻雄性不育系,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南優1號。短短一年時間,他又培養出了我國...

丘吉爾人生的重要階段歷程,溫斯頓丘吉爾的人生經歷簡介

溫斯頓 倫納德 斯賓塞 丘吉爾 1874年11月30日 1965年1月24日 英國政治家 歷史學家 畫家 演說家 作家 記者,出身於貴族家庭,父親倫道夫勳爵曾任英國財政大臣。溫斯頓 倫納德 斯賓塞 丘吉爾1874年生於英格蘭牛津郡伍德斯托克。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兩度出任英國...

誰來給我規劃下人生!怎樣規劃自己的人生!

那就啥也不幹。想幹的時候再幹。找點追求吧!建議你在家人的資助下開個眼鏡店也蠻不錯的!1.多交一些有志向有追求的朋友。2.多培養點個人興趣愛好,比如關注經濟時政 周邊各行各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3.多讀書。4.多去嘗試尋找對不同事物自己的認知和判斷,這有助於你慢慢找著自己的方向感。5.時刻保持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