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千古名句的經典古詩有詩人朝代詩意註釋一首

2021-03-08 14:32:07 字數 5793 閱讀 8374

1樓:琉璃破碎的星星

代悲白頭翁

唐代詩人 劉希夷

作品原文

代悲白頭翁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⑴,更聞桑田變成海⑵。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⑶。

光祿池臺文錦繡⑷,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⑸,須臾鶴髮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1]

作者簡介

劉希夷   (約651-?)唐代詩人。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汝州(今河南臨汝)人。

上元(674-676)進士,善彈琵琶。其詩以歌行見長,多寫閨情,辭意柔婉華麗,且多感傷情調。《代悲白頭翁》(一作《代白頭吟》)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句,相傳其舅宋之問欲據為已有,希夷不允,之問竟遣人用土囊將他壓死。

少有文華,落魄不拘常格,後為人所害,死時年未三十。原有集,已失傳。[3]

作品註釋

⑴松柏摧為薪:松柏被砍伐作柴薪。《古詩十九首》:

「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   ⑵桑田變成海:《神仙傳》:

「麻姑謂王方平曰:『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   ⑶「公子」兩句說,白頭翁年輕時曾和公子王孫在樹下花前共賞清歌妙舞。

  ⑷光祿:光祿勳。用東漢馬援之子馬防的典故。

《後漢書·馬援傳》(附馬防傳)載:馬防在漢章帝時拜光祿勳,生活很奢侈。文錦繡:

指以錦繡裝飾池臺中物。文又作「開」、或「丈」,皆誤。將軍:

指東漢貴戚樑冀,他曾為大將軍。《後漢書·樑冀傳》載:樑冀大興土木,建造府宅。

這兩句說白頭翁昔年曾出入權勢之家,過豪華的生活。   ⑸宛轉蛾眉:本為年輕女子的面部畫妝,此代指青春年華。

[2]作品鑑賞

這首詩的題目,各個選本都有不同。《唐音》、《唐詩歸》、《唐詩品彙》、《全唐詩》,均作《代悲白頭翁》。《文苑英華》、《樂府詩集》,《韻語陽秋》作《白頭吟》。

尤袤《全唐詩話》作《白頭翁詠》。「代」是「擬」的意思,《白頭吟》是樂府舊題,屬《相和歌·楚調曲》,古辭寫一個女子向遺棄她的情人表示決絕。劉希夷這首詩雖然是擬古樂府,但構思精妙,開拓了全新的意境。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詩的開頭兩句,描繪洛陽城東暮春景色。洛陽是唐代的東都,十分繁華;繁華的都市盛開著豔麗的鮮花,滿城春色,生氣勃勃,令人心醉神往。

然而時光易逝,此時的洛陽已是落花季節,桃李紛飛,不知飄向何處。   這兩句是詩的起興。下文表達的對大好春光、妙齡紅顏的憧憬和留戀,對桃李花落、青春易逝的感傷和惋惜,都是由此生髮開來的。

  「洛陽女兒好顏色」以下十句,寫年輕的洛陽女兒面對漫天飛舞的落花生出無限感慨。洛陽女兒所感傷的,實際上是由大自然的變化而聯想到美的短暫和人的生命的有限。「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表現的是因為春光的流逝而感嘆紅顏易老、生命無常的心理。「松柏摧為薪」句,出自《古詩十九首·去者日以疏》:「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

」「桑田變成海」,指陸地變成海洋,典出《神仙傳·麻姑》:「麻姑自說雲,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這兩句運用比喻,形象地表現世事變化很大。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則揭示人生易逝、宇宙永恆的客觀規律。「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兩句,以優美、流暢、工整的對句集中地表現青春易老世事無常的感嘆,富於詩的意境,且具有哲理性,歷來廣為傳誦。   「寄言全盛紅顏子」以下十句,概括敘述白頭翁一生的經歷。

白頭老翁曾是一個美貌少年,從前他也常和公子王孫一起,在樹下花前歌舞遊樂。「光祿池臺文錦繡」兩句,以歷史上權臣貴戚的豪華奢侈,表現白頭翁曾經歷過的一段富貴生活。然而,一旦生病衰老,就無人理睬,三春行樂只好讓給別人了。

這一段通過描寫白頭翁從紅顏到老病、從遊樂到孤苦的生活,不僅表示了詩人對青春紅顏、清歌妙舞的眷戀、嚮往,對垂老白頭翁的憐憫、同情,同時進一步抒發了對美的短暫和生命的有限的感慨,從而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和哲理性。   結尾四句點明主旨,收束全詩。「宛轉蛾眉能幾時?

須臾鶴髮亂如絲」兩句感嘆美貌的少女轉眼之間將化作白髮的老婦,惋惜青春難駐。「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兩句,一切都如同過眼雲煙,迅速消失了!往日繁華熱鬧的遊樂場所,如今只有幾隻離群的鳥雀在清冷的暮藹中發出幾聲悽苦的悲鳴。

  鳥尚且如此,人何以堪。末句的最後一個「悲」字,是此詩的基調。   詩人在《代悲白頭翁》中表現的感情雖然是悲傷的,但並不頹廢,因為詩人在認真地思考著人生,眷戀和憧憬著生活中的美。[1]

2樓:匿名使用者

竹枝詞唐-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

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還有晴。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洛陽(今屬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縣)。他是匈奴族後裔,七世祖劉亮隨魏孝文帝遷洛陽,始改漢姓。

父劉緒因避安史之亂,舉族東遷,寓居嘉興(今屬浙江)。劉禹錫出生在嘉興。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

後被貶為郎州司馬、連州刺史,晚年任太子賓客。他的一些詩歌反映了作者進步的思想,其學習民歌寫成的《竹枝詞》等詩具有新鮮活潑,健康開朗的顯著特色,情調上獨具一格。語言簡樸生動,情致纏綿,其代表作有《烏衣巷》、《秋詞》、《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楊柳枝》(一)、《西塞山懷古》、《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等,其中《竹枝》(六)中「道是無晴(情)卻有晴(情)」句為著名的雙關語,足見詩人之匠心獨具。

其詩結有《劉賓客集》。

[註釋]

竹枝詞:是巴渝民歌的一種,唱時以笛、鼓伴奏,同時起舞。

唱:一說「踏」。唱歌聲,西南地區,民歌最為發達。男女的結合,往往通過歌唱;在戀愛時,更是用唱歌來表情達意。踏歌,是民間的一種歌調,唱歌時以腳踏地為節拍。

東邊道是二句:語意雙關,「東邊日出」是「有晴」,「西邊雨」是「無晴」。「晴」「情」同音,「有晴」「無晴」是「有情」「無情」的隱語。

東邊句表面是「有晴」「無晴」的說明,實際卻是「有情」「無情」的比喻。歌詞要表達的意思是聽歌者從那江上歌聲聽出唱者是「有情」的。末句「有」「無」著重的是「有」。

[譯詩、詩意]

江邊的楊柳青青,垂著綠色枝條,水面一片平靜。忽然聽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聲音。東邊出著太陽,西邊還下著雨。沒有晴天吧,卻還有晴的地方。

[賞析]

竹枝詞是巴渝(今四川省東部重慶市一帶)民歌中的一種。唱時,以笛、鼓伴奏,同時起舞。聲調宛轉動人。

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依調填詞,寫了十來篇,這是其中一首摹擬民間情歌的作品。它寫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戀中的少女的心情。她愛著一個人,可還沒有確實知道對方的態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慮;既歡喜,又擔憂。

詩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將這種微妙複雜的心理成功地與以表達。

第一句寫景,是她眼前所見。江邊楊柳,垂拂青條;江中流水,平如鏡面。這是很美好的環境。

第二句寫她耳中所聞。在這樣動人情思的環境中,她忽然聽到了江邊傳來的歌聲。那是多麼熟悉的聲音啊!

一飄到耳裡,就知道是誰唱的了。第

三、四句接寫她聽到這熟悉的歌聲之後的心理活動。姑娘雖然早在心裡愛上了這個小夥子,但對方還沒有什麼表示哩。今天,他從江邊走了過來,而且邊走邊唱,似乎是對自己多少有些意思。

這,給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她就想到:這個人啊,倒是有點象黃梅時節晴雨不定的天氣,說它是晴天吧,西邊還下著雨,說它是雨天吧,東邊又還出著太陽,可真有點捉摸不定了。這裡晴雨的「晴」,是用來暗指感情的「情」,「道是無晴還有晴」,也就是「道是無情還有情」。

通過這兩句極其形象又極其樸素的詩,她的迷惘,她的眷戀,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畫出來了。

這種根據漢語語音的特點而形成的表現方式,是歷代民間情歌中所習見的。它們是諧聲的雙關語,同時是基於活躍聯想的生動比喻。它們往往取材於眼前習見的景物,明確地但又含蓄地表達了微妙的感情。

如南朝的吳聲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這種諧聲雙關語來表達戀情。如《子夜歌》雲:「憐歡好情懷,移居作鄉里。

桐樹生門前,出入見梧子。」(歡是當時女子對情人的愛稱。梧子雙關吾子,即我的人。

)又:「我念歡的的,子行由豫情。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

」(的的,明朗貌。由豫,遲疑貌。芙蓉也就是蓮花。

見蓮,雙關見憐。)《七日夜女歌》:「婉孌不終夕,一別週年期,桑蠶不作繭,晝夜長懸絲。

」(因為會少離多,所以朝思暮想。懸絲是懸思的雙關。)

這類用諧聲雙關語來表情達意的民間情歌,是源遠流長的,自來為人民群眾所喜愛。作家偶爾加以摹仿,便顯得新穎可喜,引人注意。劉禹錫這首詩為廣大讀者所愛好,這也是原因之一。(沈祖棻)

給我推薦一首好的古詩(詩人+朝代)也要,加上推薦理由(100字左右)

3樓:匿名使用者

《七步詩》

三國.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於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通過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現象,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

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殘害弟弟,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鬥爭和詩人自身處境艱難,沉鬱憤激的感情。

4樓:匿名使用者

虞美人①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②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③只是朱顏改。④問君能有幾多愁,⑤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註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 韻轉兩平韻。

②了:了結,完結。

③砌:臺階。雕闌玉砌:指遠在金陵的 南唐故宮。應猶:一作「依然」。

④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簡析】

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麼,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悽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祕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資訊,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徵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

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含有千古名句的古詩,含有千古名言的詩有哪些?

過零丁洋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是名句。過零丁洋 文天祥 南宋 體裁 七言律詩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名句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遊山西村 遊山西村 陸游 南...

蘇軾寫的千古名句蘇軾的千古名句

題西林壁 bai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du身在此山中zhi.飲湖上初晴後雨 欲把西dao 湖比西子,淡妝濃版抹總相宜.贈劉景文 權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送安敦秀才失解西歸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

過故人莊千古名句,過故人莊千古名句的意思賞析及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用了對偶的表現手法。合 寫出村邊綠樹環繞,自成一個幽靜的天地。斜 寫出城外青翠的山巒遙遙聳立,構成一種曠遠的境界。遠景映襯近景,描寫出故人村莊環境的曠遠幽靜,詩人來到這樣環境的村莊,自然心情十分愉快,心曠神怡。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綠樹村邊 合,青山郭外斜.綠樹村邊合,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