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裝稱謂古代服裝的稱呼

2021-03-08 07:54:59 字數 5080 閱讀 8909

1樓:伊蓮夏荼

以漢服為例,古代服裝稱謂有有鶴氅、深衣、絳紗袍、襴衫、馬面裙等。

1、鶴氅

鶴氅是漢服中的一種,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風之類的禦寒長外衣。最初的鶴氅是一塊用仙鶴羽毛做的披肩。

後來的鶴氅, 表現為大袖 ,兩側開衩的直領罩衫,不緣邊,中間以帶子相系 。明代的鶴氅,和披風形制差不多 ,只不過有緣邊多些,領子相合一些 ,比之褙子,袖子應更加寬大。

2、深衣

深衣屬於漢服,是起源於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通俗地說,就是上衣和下裳相連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稱為「衣緣」或者「純」);其特點是使身體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深衣**於先秦經典《禮記》的《深衣》篇,狹義概念上是一種特定服飾款式的名稱,其上衣、下裳分開裁剪並縫合到一起,並有一定的製作規範。按《禮記·玉藻》記載為古代諸侯﹑大夫等階層的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禮服。廣義上的深衣概念指的是所有符合「被體深邃」特點的漢族傳統服飾。

3、絳紗袍

絳紗袍是深紅色直領紗袍。始於周代,楚莊王絳衣博袍以治其國。漢明帝制定朱衣朝服,後世朝服則所謂進賢冠、絳紗袍,以紗羅為之,一直沿用至明朝。

乾隆未取漢唐衣冠,僅吸收漢族帝王服飾的色彩和章法紋飾。

絳紗袍是宋代皇帝在大朝會、大冊命等重大典禮時穿著的服飾。通天冠,二十四樑,加金博山,絳紗袍以織成雲龍紅金條紗為之。絳紗裙,白羅方心曲領,白襪黑舄,正旦、冬至、五日朔大朝會、大冊命則服之。

4、襴衫

襴衫為漢服體系,出現在唐代,流行於宋明。襴衫到膝處有一道接縫,稱為「橫襴」——一般認為這道橫襴是對衣裳制古意的恪守而刻意加上的。襴衫領子多用圓領,後來的襴衫,大致也遵循了這一點,只不過領邊變寬,並且接衽了。

在古代,襴衫為職官公服,學子亦多穿著。

至明代,圓領襴衫使用更為廣泛。明代出現無膝襴襴衫,多以藍色布料製作,鄉間也稱作「藍衫」。下襬處的衣緣較寬,而取消了膝襴,料想是以衣緣代替膝襴的象徵意義。

而有橫襴的襴衫並未消失。明代**中對襴衫多有描寫,一般寫為秀才等人的裝束。

5、馬面裙

馬面裙,又名「馬面褶裙」,漢服的一種,前後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側面打襉,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稱「馬面」。馬面裙始於明朝(可能可以追溯更早),延續至**。馬面裙或褶裙搭配上襖稱襖裙。

明代馬面裙較為簡潔,兩側的褶大而疏,為活褶。有沒有任何裝飾的馬面裙,有裝飾底襴的,有裝飾底襴+膝襴的裙子。和清代漢人女子所著馬面裙不同的是,明代馬面裙不重視馬面的裝飾,多與裙襴一體。

2樓:匿名使用者

「冠」指帽子,古代帽子的另一個稱呼叫元服,夏朝時的冠稱為「弁」,又指緇布冠,商朝時稱為「冔」,而周朝則叫做「冕」。「簪」指插在髮髻或頭冠上的長針,「簪纓」是結冠的帶子。

上身的服裝是「衣」,下身的服裝叫「裳」;衣服的前面叫「襟」,後幅稱「裾」;「縫掖」指寬袖單衣。破爛的衣服叫「襤褸」,華麗的服飾稱「華裾」。

「襁褓」指小孩穿的衣服,是揹負小兒的揹帶和布兜;「弁髦」是保護嬰兒前額的一種頭髮的裝飾。

「左衽」指小襟在左邊的衣服,東夷和北狄人的服飾就是這個樣子;武夫的服式是前長後短的,「短後」便成為武夫衣服的名稱了。

古代朝廷位列至尊的三公,用的是皇帝欽命的九種器物,即車馬、衣服、樂具、朱戶、納陛、虎賁、弓矢、斧鉞、秬鬯。士庶之人,年滿20加冠有三加的禮儀,即初次加緇布冠,二次加皮弁,三次加爵弁。「布衣」指還沒獲取功名的讀書人所穿的衣服,後又泛指百姓;「青衿」指青色的衣服,古時也是對讀書人的一種稱呼。

縉紳和簪纓都是對仕宦人家的稱呼,章甫和縫掖是對儒生的稱呼。

在古代,黃色的衣服是貴人的服裝,綠色的衣服是下等人穿的,如果用綠色的面料做衣,而裡子卻是黃色的,則被人們認為是顛倒了貴賤的倫序了。

中國古代流行時間最長的婦女服裝款式是襦裙,其特徵為上衣下裳,就是短小的上衣配長裙。歷代襦裙的基本款式不變,主要是下身裙長有變化。

襦裙作為中國古代常服,非常普及,貴族和平民都穿著,主要的區別在製作襦裙的面料和工藝。從戰國時期開始就有襦裙,到唐代最為流行,一直到明末才逐漸消失,前後近 2,000年。儘管襦裙長短寬窄有變化,但歷代始終保持最初的款式。

原始時期並沒有鞋的概念,人們採用獸皮包裹腳部便於採集狩獵等生產勞動。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們開始利用皮革、絲、麻、草等材料製作鞋子。

古時履、屣、舄都是鞋子的名稱,其中「履」是上朝穿的,「舄」是祭祀穿的,「屣」是家居時穿的。古人夏季穿葛草做的鞋,冬天則用皮屨,如果冬天仍用葛草做鞋,則會被人譏笑太吝嗇。

古代有用不同材料製作鞋子,如漢代的青絲履、晉朝用絲線編織的鞋子、唐代的雲頭錦履,還有木製鞋──稱木屐,在鞋底有二齒,可以在泥地上行走,也有用以製作木拖鞋的。古代另有一種加木底的鞋,稱為「舄」,在鞋的前部有翹起的鞋頭裝飾。舄有不同顏色,以紅色為上品,一般穿舄要與冕服搭配,是帝王參加大典活動時的必備服飾。

而清代婦女所穿的旗鞋則是最有特色的鞋子,也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穿花盆底鞋者多為少女和中年婦女。

從圖中我們看到,髮式的樣式豐富多彩,圖案的紋樣有鳳的紋樣,有牡丹花紋樣。有的髮式顯現出雲紋的印跡,是發展變化的雲紋的體現。 從鞋的式樣上看,唐代盛行翹圓頭鞋,做工很精緻,就連草鞋也是講究工藝的。

絲鞋的紋樣繡作虎頭,和現在山東一帶兒童所穿的虎頭鞋紋樣相似,只是現在山東一帶農村兒童穿的虎頭鞋的鞋尖沒有那麼向上翹。男鞋的樣式和現代的鞋樣有相似之處,說明那時鞋的發展已達到了高峰。 縱觀唐代的服飾圖案,可以這樣來認識:

唐代承前繼承了周、戰國、魏晉時期的風格,融周代服飾圖案設計上的嚴謹、戰國時期的舒展、漢代的明快、魏晉的飄逸為一體,又在此基礎上更加華貴,使服飾、服飾圖案達到了歷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飾、服飾圖案對後代的影響一直沿續到今天。纏枝紋在現代服飾圖案中的運用,展示了傳統紋樣與現代審美意識結合所產生的意蘊。

宋、元、明、清時期的服飾圖案

宋、元、明、清時期的服飾圖案,在唐代日趨寫實的基礎上出現了種類不同的裝飾風格。這時期的服飾、承前代的形式,在圖案運用上不僅將雲紋發展成朵雲紋樣,而且更多地運用了"吉祥圖案"。隨著社會文化、經濟的發展,人們的視野更加寬闊,服裝的配件設計更加多了起來,特別是在宋代,開始注重襆頭這種飾件的裝飾效果了。

襆頭,即著公服、常服時所戴的首服,又名折上巾,因為它是折而向上的巾式。

在後周時,襆頭就一改以前的幅巾樣式為四腳襆頭了;後來經過隋、唐、五代的發展變化,變成裹戴的一種樣式;到了宋代,襆頭就成為服飾中的主要首服了。為此,出現了各種樣式的、各種圖案紋樣的襆頭。其顏色的運用多是兩種顏色,或兩種顏色以上的。

與之相應地又出現了革帶。 革帶,以宋代的服飾中是標誌官職高低的一種配件。製作革帶的材料和裝飾都很考究。

在圖案的設計上還是運用變形的雲紋或回龜紋。圖案效果給人以明快、簡練的感覺。宋代服飾圖案,運用的多是雲紋、回龜紋,同時也有朵雲的,婦女的頭飾也運用雲紋。

宋、元、明、清時期的雲紋圖案,也是在唐代日趨寫實的基礎上出現了種類不同的裝飾風格。

例如:一類在"吉祥圖案"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一種如意雲圖案,幾個如意雲相互連在一起,增加了圖案的裝飾趣味;另一類的"自由式"雲紋逐漸變為寫生雲紋圖案了,明清時期雲錦圖案的雲紋,就是典型的例子。雲錦圖案上的雲紋大都作為龍鳳、獅子、蝙蝠等的陪襯,除?

quot;四合雲"等是規則的雲紋圖案外,其它大部分以寫生的"行雲"、"大雲"、"臥雲"等為主。"行雲"是一種像飄浮在藍天的雲,有徐徐而動的感覺,幾乎和真實的雲彩一樣;"大雲"其特點是任意向四周發展,形成"連身通氣"的氣勢,也是接近寫實的。由於雲紋在當時錦繡中運用極為普遍,因此,雲錦藝人總結了畫雲的口訣:

"行雲綿延似流水,臥雲平擺像如意,大雲連身通氣,小云巧面生靈",來描繪各種雲形圖等。

明代圖案在繼承前代圖案的同時,創造並豐富了諧音圖案和寓意圖。為明代明憲宗成化皇帝的常服。他頭戴善冠,穿有滿地雲紋襯托團龍及十二章紋樣的服飾,冠以紗,折角向上,後名翼善冠;袍用黃色,盤領窄袖,前後及兩肩各繡金盤龍一;帶佩玉,靴為皮之。

皇帝常服飾有云紋及十二章的各種紋,寓意了皇帝才德兼備、文武雙全、能呼風喚雨,是想象中?quot;人格化"的神。明朝冠服制度規定,皇帝在舉行祭禮和大典及處理朝政時要穿有龍紋的袍服。

明神宗萬曆皇帝壽聖節(即誕辰)所穿的龍袍與憲宗皇帝龍袍相似,只是滿地的雲紋樣圖案被滿地的寓意圖紋所代替。它的裝飾美化只是一方面,而紋樣寓意的內涵更為深刻,僅在明萬壽服服飾圖案一個紋樣裡,美好寓意的紋樣就如此豐富。另外,隨之發展的,如桂花和萬年青,意為富貴萬年青;太陽和鳳凰,意為丹鳳朝陽;蓮花和鯉魚,意為連年有餘;金魚和海棠,意為金玉滿堂;蝙蝠和雲,意為福從天降。

這種寓意圖案還有不少,有的至今仍在沿用。從上述圖中可看出,不論是團龍、坐龍,還是行龍,都呈現出程式化造型,雲紋、植物紋、鳥紋、魚紋也都趨向寫實,表現出程式化造型特點。 清代的服飾是我國服飾發展的頂峰,服飾圖案在這時的裝飾作用已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如果說歷代服飾圖案都有一定的發展,都有尚可創造的餘地,那麼,到了清代,服飾的裝飾紋樣就是繁雜堆砌。如果說清代服飾的發展與歷代服飾也有不同的話,那麼,在這裡所要說的,就是各種服飾配件的完善、圖案的繁瑣,以及等級觀念在圖案上的反映更加森嚴明確了。

清代的服飾除了承前代的裝束外,主要是在裝飾物件上更加完備了,如服裝出現了馬蹄袖的上衣,出現了馬甲(坎肩)。

古代服裝的稱呼

3樓:霽雨若初

1、「冠」指帽子,古代帽子的另一個稱呼叫元服,夏朝時的冠稱為「弁」,又指緇布冠,商朝時稱為「冔」,而周朝則叫做「冕」。「簪」指插在髮髻或頭冠上的長針,「簪纓」是結冠的帶子。

2、上身的服裝是「衣」,下身的服裝叫「裳」;衣服的前面叫「襟」,後幅稱「裾」;「縫掖」指寬袖單衣。破爛的衣服叫「襤褸」,華麗的服飾稱「華裾」。

3、「襁褓」指小孩穿的衣服,是揹負小兒的揹帶和布兜;「弁髦」是保護嬰兒前額的一種頭髮的裝飾。

4、「左衽」指小襟在左邊的衣服,東夷和北狄人的服飾就是這個樣子;武夫的服式是前長後短的,「短後」便成為武夫衣服的名稱了。

5、「布衣」指還沒獲取功名的讀書人所穿的衣服,後又泛指百姓;「青衿」指青色的衣服,古時也是對讀書人的一種稱呼。縉紳和簪纓都是對仕宦人家的稱呼,章甫和縫掖是對儒生的稱呼。

6、在古代,黃色的衣服是貴人的服裝,綠色的衣服是下等人穿的,如果用綠色的面料做衣,而裡子卻是黃色的,則被人們認為是顛倒了貴賤的倫序了。

7、中國古代流行時間最長的婦女服裝款式是襦裙,其特徵為上衣下裳,就是短小的上衣配長裙。歷代襦裙的基本款式不變,主要是下身裙長有變化。

襦裙作為中國古代常服,非常普及,貴族和平民都穿著,主要的區別在製作襦裙的面料和工藝。從戰國時期開始就有襦裙,到唐代最為流行,一直到明末才逐漸消失,前後近 2,000年。儘管襦裙長短寬窄有變化,但歷代始終保持最初的款式。

古代爸爸怎麼稱呼,古代對父親的稱謂有哪些?

古代稱呼自已的父親 1 父 父親 是對父親古今習見的稱呼,還可以稱父親為 公 翁 尊 大人 嚴君 爺 爹 爸 老子 等。2 尊 古代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 家尊 稱對方的父親則稱 令尊 3 爺 古代對成年男子較廣義的稱呼,宋代開始用作對祖父之稱,魏晉南北朝就用作對父親之稱,或寫作 耶 在古...

有日本古代服裝的動漫

浪客劍bai 心 新撰組異聞錄 du zhi百鬼夜行 天月dao 捉鬼天狗回幫 薄櫻鬼 少年陰陽答師 源氏物語千年紀 柳生十兵衛 江戶盜賊團五月 刀語 犬夜叉 空之境界 這個是女主有穿,發生在現代的故事 浪客劍心 故事以明治維新初期為背景,講述了幕府末年 殺人不眨眼 的主人公緋村劍內心 佐藤容健飾 ...

描寫古代服裝的句子,描寫古代服飾的句子

1 淡粉色華衣裹身,外披白色紗衣,露出線條優美的頸項和清晰可見的鎖骨,裙幅褶褶如雪月光華流動輕瀉於地,挽迤三尺有餘,使得步態愈加雍容柔美。三千青絲用髮帶束起,頭插蝴蝶釵,一縷青絲垂在胸前,薄施粉黛,只增顏色,雙頰邊若隱若現的紅扉感營造出一種純肌如花瓣般的嬌嫩可愛,整個人好似隨風紛飛的蝴蝶,又似清靈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