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漢朝古代服裝的顏色特點漢朝服飾的基本特點

2021-03-04 00:37:23 字數 4730 閱讀 2868

1樓:塵埃開出花

漢朝尚火德,所以服裝主紅色和黑色。西漢建立時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東漢時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絲織的裝飾物。

漢朝的統治者為了鞏固皇權的地位,建立了一套等級森嚴的官吏佩綬制度。佩綬又稱印綬,所謂「綬」就是官印上的絲帶。

漢朝制度規定:皇帝、太皇太后、太后、皇后的佩綬是赤黃色,侯王的佩綬是深紅色,諸國貴人、相國的佩綬是綠色,公、侯、將軍的佩綬是紫色,紫色以下的佩綬分別是青色、黑色、黃色。在漢朝官場裡印綬及其色彩是官階的重要標誌。

普通老百姓的服飾色彩只能用複色,如茶褐色、黃棕色、棕色、灰色、銀灰色和粉綠色。漢代朝服的服色有具體規定,一年四季按五時著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紅色;季夏用黃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皇后的祭祀服是:

上衣用紺色,下裳用皁色。皇后的蠶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縹色(淺黃色)。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完整的服裝服飾制度在漢朝確立的。漢代染織工藝、剌繡工藝和金屬工藝發展較快,推動了服裝裝飾的變化。漢朝尚火德,所以主紅色和黑色。

西漢建立時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東漢時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絲織的裝飾物。漢朝的統治者為了鞏固皇權的地位,建立了一套等級森嚴的官吏佩綬制度。

佩綬又稱印綬,所謂「綬」就是官印上的絲帶。漢朝制度規定:皇帝、太皇太后、太后、皇后的佩綬是赤黃色,侯王的佩綬是深紅色,諸國貴人、相國的佩綬是綠色,公、侯、將軍的佩綬是紫色,紫色以下的佩綬分別是青色、黑色、黃色。

在漢朝官場裡印綬及其色彩是官階的重要標誌。普通老百姓的服飾色彩只能用複色,如茶褐色、黃棕色、棕色、灰色、銀灰色和粉綠色。漢代朝服的服色有具體規定,一年四季按五時著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紅色;季夏用黃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皇后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紺色,下裳用皁色。皇后的蠶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縹色(淺黃色)。

完整的服飾制度則在漢朝得到了確立。漢取代秦朝(公元前206年)之後,對秦朝的各項制度多所承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漢初出現了繁榮昌盛的局面。

地主階級統治地位業已鞏固,追求奢靡生活的慾望日益強烈;加上與鄰國在經濟上和文化上交流的增強(如以絲綢為主的**商隊曾兩次出使西域),以及國內各民族間來往的加多,漢代的服飾也更為豐富多彩起來。到了東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揉合秦制與三代古制,重新制定了祭祀服制與朝服制度,冕冠、衣裳、鞋履、佩綬等各有嚴格的等級差別,從此漢代服制得到了確立。

在漢代初年,基本上沿用秦朝的舊有服制,即用「袀玄,長冠」。漢書《王莽傳》中記載「時莽紺袀服,紫璽綬」。意思是說,王莽時著黑色衣服必配紫色絲織裝印的裝飾物。

當時的長冠是指漢高祖採用楚制之冠,名為劉氏冠或長冠,後漢書《輿服志》中說『此冠高祖所造,故以為祭服」,定為祭祀大典上通用的冠服。一般**還要穿禪衣,又名「祗服」。在西漢時期二百年之中,服飾實行「深衣制」。

其特點是蟬冠、朱衣、方心、田領、玉照、朱履。所服總稱「禪衣」。禪衣是單層的外衣,漢書《匯充傳》中說「充衣紗觳禪衣」。

朝服用黑色,做為祭服,限用紅色鑲邊。從形式上官民服用無差別,但從原料和顏色上,卻可明顯顯示等級的不同。以衣襟分類,可以劃分兩種:

一為曲裾禪衣,即開襟是從領曲斜至腋下;一為直裾禪衣,是開襟從領向下垂直,此種禪衣又稱「襜褕」。這種服式由於既長且寬男子服用較為普遍。漢文帝當政時,比較儉樸,自穿「弋綈(黑色絲織衣)革履」。

百官在朝會時均著黑色禪衣。

一般朝服的服色均有具體規定,一年四季按五時色朝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硃色;季夏用黃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皇后的祭祀服,上衣用紺色,下裳用皁色。皇后蠶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縹色(淺黃色)。

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連線的形式,當時男女服用極為普遍。禪衣內有中衣、深衣,其形無大區別,只是袖形有變化,都屬於單層布帛衣裳。區別在於內穿和外用。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

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而漢代婦女的禮服,以深衣為主。只是這時的深衣已與戰國流行的款式有所不同。

顯著的特點是,衣襟繞轉層數加多,衣服的下襬增大。

總體來看,漢代著衣有以下一些特點:著外衣時,由於領大且彎曲,有人稱這種交垂的領型為「古者文領」;著衣時必需暴露中衣的領型;著衣必用白色面料做裡;袖寬為一尺二寸;衫無袖;著裘毛朝外;腰帶極為考究等。我們從一些出土文物中,常見到漢代陶俑,有女奴僕,也有男掃地夫和牧羊人。

以長衣覆地不露足為多,服裝寬大,袖子端立或雙手攤開或作握物姿勢,也有的微露雙足。女人一般在頭後挽髻,形象端莊持重,敦厚朴實。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漢代織繡技術相當高明,華美的紡織物成為西域諸國的最愛。

刺繡在漢代是民間婦女普遍掌握的手工藝術,在服飾文化中不僅是裝飾美化的手段,更是婦女們表達愛心和情感的最佳方式之一,在生活用品如香囊、手套,甚至靴底、襪子上都能夠發現。

漢朝服飾的基本特點

3樓:所示無恆

漢服具備獨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徵是交領、右衽、繫帶、寬袖,又以盤領、直領等為其有益補充。

漢服的基本款式有九類,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領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變化演繹出幾百種款式。他與西服大不相同,與那些即使受到漢服影響而產生的韓服、和服等服飾也不同,足以體現華夏民族的特色。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型別。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擴充套件資料

漢代著衣有七個特點:

1、穿外衣時,由於領大而且彎曲,穿衣時必需暴露中衣的領型;

2、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裡;

3、袖寬為一尺二寸;

4、衫無袖;

5、穿皮毛服裝時裘毛朝外;

6、腰帶極為考究,所用帶鉤以金製成各種獸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動有趣。一般長度在一寸半至六寸之間,是衣裳中間顯要的裝飾物。

漢帶鉤從形、色和工藝上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較比西周和戰國時期,在設計和製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因此頗受男人們的喜愛,佩戴者很多;

7、男子保持佩刀習俗,但所佩之刀有形無刃,因此失去了實際價值,主要是顯示儀容。

4樓:匿名使用者

大漢**的服裝樣式及特點

春秋時期各國衣冠服飾面目不一的狀況,在秦漢時期有了改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國後,為鞏固統一,相繼建立了各項制度,包括衣冠服制。秦始皇常服通天冠,廢周代六冕之制,只著「玄衣纁裳」,百官戴高山冠、法冠和武冠,穿袍服,佩綬。

不過,由於秦始皇當政時間短,服飾制度僅屬初創,尚不及詳盡完備,只在服裝旗幟的顏色上做了統一。秦始皇深受陰陽五行學說影響,相信秦克周,應當是水克火,因為周朝是「火氣勝金,色尚赤」,那麼,秦勝周,就應該是水德,色尚黑,這樣,在秦朝,黑色為尊貴之色,衣飾也以黑色為時尚顏色。

而完整的服飾制度則在漢朝得到了確立。漢取代秦朝(公元前206年)之後,對秦朝的各項制度多所承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漢初出現了繁榮昌盛的局面。

地主階級統治地位業已鞏固,追求奢靡生活的慾望日益強烈;加上與鄰國在經濟上和文化上交流的增強(如以絲綢為主的**商隊曾兩次出使西域),以及國內各民族間來往的加多,漢代的服飾也更為豐富多彩起來。到了東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揉合秦制與三代古制,重新制定了祭祀服制與朝服制度,冕冠、衣裳、鞋履、佩綬等各有嚴格的等級差別,從此漢代服制得到了確立。

在漢代初年,基本上沿用秦朝的舊有服制,即用「袀玄,長冠」。漢書《王莽傳》中記載「時莽紺袀服,紫璽綬」。意思是說,王莽時著黑色衣服必配紫色絲織裝印的裝飾物。

當時的長冠是指漢高祖採用楚制之冠,名為劉氏冠或長冠,後漢書《輿服志》中說『此冠高祖所造,故以為祭服」,定為祭祀大典上通用的冠服。一般**還要穿禪衣,又名「祗服」。在西漢時期二百年之中,服飾實行「深衣制」。

其特點是蟬冠、朱衣、方心、田領、玉照、朱履。所服總稱「禪衣」。禪衣是單層的外衣,漢書《匯充傳》中說「充衣紗觳禪衣」。

朝服用黑色,做為祭服,限用紅色鑲邊。從形式上官民服用無差別,但從原料和顏色上,卻可明顯顯示等級的不同。以衣襟分類,可以劃分兩種:

一為曲裾禪衣,即開襟是從領曲斜至腋下;一為直裾禪衣,是開襟從領向下垂直,此種禪衣又稱「襜褕」。這種服式由於既長且寬男子服用較為普遍。漢文帝當政時,比較儉樸,自穿「弋綈(黑色絲織衣)革履」。

百官在朝會時均著黑色禪衣。

一般朝服的服色均有具體規定,一年四季按五時色朝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硃色;季夏用黃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皇后的祭祀服,上衣用紺色,下裳用皁色。皇后蠶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縹色(淺黃色)。

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連線的形式,當時男女服用極為普遍。禪衣內有中衣、深衣,其形無大區別,只是袖形有變化,都屬於單層布帛衣裳。區別在於內穿和外用。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

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而漢代婦女的禮服,以深衣為主。只是這時的深衣已與戰國流行的款式有所不同。

顯著的特點是,衣襟繞轉層數加多,衣服的下襬增大。

總體來看,漢代著衣有以下一些特點:著外衣時,由於領大且彎曲,有人稱這種交垂的領型為「古者文領」;著衣時必需暴露中衣的領型;著衣必用白色面料做裡;袖寬為一尺二寸;衫無袖;著裘毛朝外;腰帶極為考究等。我們從一些出土文物中,常見到漢代陶俑,有女奴僕,也有男掃地夫和牧羊人。

以長衣覆地不露足為多,服裝寬大,袖子端立或雙手攤開或作握物姿勢,也有的微露雙足。女人一般在頭後挽髻,形象端莊持重,敦厚朴實。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漢代織繡技術相當高明,華美的紡織物成為西域諸國的最愛。

刺繡在漢代是民間婦女普遍掌握的手工藝術,在服飾文化中不僅是裝飾美化的手段,更是婦女們表達愛心和情感的最佳方式之一,在生活用品如香囊、手套,甚至靴底、襪子上都能夠發現。

漢朝的文化生活有什麼特色漢朝文化的特點是什麼,多方面,急,謝謝

服飾文化 這一時期的衣料較春秋戰國時期豐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展。特別在漢代,隨著輿服制度的建立,服飾的官階等級區別也更加嚴格。秦漢服裝面料仍重錦繡。繡紋多有山雲鳥獸或藤蔓植物花樣,織錦有各種複雜的幾何菱紋,以及織有文字的通幅花紋。西漢建元三年 公元前138 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 張騫奉命兩次出使...

古代漢朝的官職名稱和品級

西漢的官職表 一,三公制度,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職權,協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務,參與 的行政決策,並負責具體的執行。1,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祿最高,掌佐天子,助理萬機。西漢初期,丞相具有選用官吏之權,有 百官和執行誅罰的權力,有主管郡國上計和考課之權,有總領百官朝議和奏事之...

關於漢朝至明清時期的選官制度,漢朝到清朝的監察制度 選官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 邊疆管理 是什麼? 簡短概括

漢朝的薦舉制度,推尋有才有德志士 隋朝開始有科舉並行,至唐,是鼎盛時期,後代多為仿用,沒有多大的改進。到了明清之際,開始八股取士的做法,也有科舉並行。漢朝開始有舉薦制度 宋朝開始科舉直到現在 漢朝到清朝的監察制度 選官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 邊疆管理 是什麼?簡短概括 監察制度 漢朝御史大夫。晉朝御史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