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的主題是什麼西遊記的主題是什麼

2021-03-08 07:40:45 字數 4468 閱讀 2418

1樓:什麼芝麻鹽

《西遊記》的內容是最為龐雜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裡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有時還掉書袋似的插進幾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顯得亦莊亦諧,妙趣橫生。這種特點,無疑使該書贏得了各種文化層次的讀者的愛好。

《西遊記》的出現,開闢了神魔長篇章回**的新門類。書中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和嚴肅的批判巧妙地結合的特點直接影響著諷刺**的發展。《西遊記》是古代長篇浪漫主義**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

,《西遊記》是一部思想性和藝術性都臻於第一流的偉大作品。它也是明代長篇**的重要流派之一——神魔**的代表作。它在神魔**中的地位,相當於《三國演義》之於歷史演義**。

神魔**通常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部分叫做出身傳,另一個部分叫做靈應傳或降妖傳。《西遊記》的結構也是這樣。

第一至十二回是全書的引子,其中前七回講孫悟空的出身和大鬧天宮等故事,為他的神通廣大和後來追隨唐僧去西天取經提供背景材料;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則介紹**的另一主人公唐僧,交代取經的緣由。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是全書的主要部分,演述唐僧、孫悟空師徒四人降妖伏魔、西天取經的故事。

孫悟空出身傳中的大鬧天宮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機智的、堅強的孫悟空的形象。他具有強烈的反抗性格,藐視腐朽無能的天宮統治者,喊出了「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號。正像有人所說的,「如果沒有歷史上發生的許多次規模巨大的、猛烈地衝擊了封建王朝的農民起義、農民戰爭,大鬧天宮的情節不可能想像得那樣大膽,孫悟空作為一個叛逆者的形象也不可能塑造得那樣光彩奪目。

」西天取經的故事表現了神魔**的兩大主題:尋找與追求,斬妖與降魔。《西遊記》把二者巧妙地聯絡和結合起來。

它告訴人們:為了尋找、追求、實現一個美好的理想和目標,為了完成一項偉大的事業,必然會遇上或多或少的、或大或小的、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必須去頑強地戰勝這些困難,克服這些挫折。

2樓:安悟縱橫天下

西遊記》以歷史上的玄類取經

故事為結構線索,描繪了孫悟空等人前往西天取經,一路降妖伏魔,歷經種種艱難險阻,最終修成正果得以成佛的歷程。由於其演述的是佛教的取經故事,書中也有大量的佛教人物和一些佛教術語,有人認為它是講佛理的書;但書中又摻雜有數量十分龐大的與道家金丹修煉有關的詩詞,甚至直接引用道教中前人的此類文字,包括回前詩,又有人說它是修道的書;但同時書中還有「正心誠意」或「明心見性」之類的話,又有人認為它是儒家「修身養性」的書;其書在描寫往西天取經所經歷的艱難險阻時,又有著非常豐富的想象力,種種奇特之變化,出人意表,想出天外,極富諧趣,因此又有人認為它是一部「遊戲」之作;其書中又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又有人從哲理、心理等角度來挖掘它的內涵,不一而足。總之,《西遊記》以其豐富的內涵為後人提供了多種闡釋的可能性,《西遊記》的主題研究也一直是學術界的熱點,眾說紛紜,難有定論。

本文擬從接受史的角度來對《西遊記》的主題作一回顧考察,以期找出一些規律性間題。

從接受理論來說,對一部作品的接受可分為一般性接受和研究性接受。一般性接受即欣賞、娛樂性接受,接受者閱讀作品是為了取得一種審美愉悅;而接受者對一部作品進行客觀、科學的考察則為研究性接受。實質上,二者是很難截然兩分的,因為讀者在欣賞一部作品取得審美快感的同時,可能也會作一些研究性思考;而研究者研究一部作品時也會帶有欣賞、娛樂的因素。

就《西遊記》的接受來說,於有明及清一代,始終以序跋、評點為主,個別論述雖不乏真知灼見,但就整體而言缺乏系統性與理論深度,真正意義上的對《西遊記》的研究性接受始自於1920,30年代胡適、魯迅等人的專題論述。事實上,對古典**整體的研究性接受也始自他們,在他們的努力下,確立了古典**的研究正規化和研究範圍。

一 明清時期,對《西遊記》的主題接受主要是通過序跋和一些評點文字型現的。現存最早版本乃明萬曆年間金陵世德堂刊本,其篇首陳元之序堪稱第一篇對《西遊記》作出比較精緻分析的文章。陳元之在序中雲世德堂所刊(西遊記》出自唐光祿所購稿本,此本原有舊序,舊序對《西遊記》的主題有所闡釋,謂其暗寓五行生剋之理,書中人物皆有寓意,「其敘以為孫,娜也,以為心之神。

馬,馬也,以為意之馳。八戒,其所戒八也,以為肝氣之木。沙,流沙,以為腎氣之水。

三藏,藏神藏聲藏氣之三藏,以為邪郭之主。魔,魔,以為口耳鼻舌身意恐怖顛倒幻想之障。故魔以心生,亦以心攝。

是故攝心以攝魔,攝魔以還理,還理以歸之太初,即心無可稱」。此舊序不知是否即為《西遊記》作者所寫,它開「心猿意馬」說之先河,把《西遊記》中與妖魔的種種鬥爭都視為心魔之爭,揭示其中所蘊藏的一些哲理,後之論者多在此基礎上加以發揮。慢亭過客(袁于令)在《西遊記》題辭》中即雲:

「魔非他,即我也。我化為佛,未佛皆魔。魔與佛力齊而位逼,絲髮之微,關頭匪細。

摧挫之極,心性不驚。此《西遊》之所以作也。」謝肇制將《西遊記》的主題歸結為「求放心」,此說在後世有極大的反響。

在《西遊記》的主題接受過程中有一較其他說部為特殊的現象,即多種「證道」書的出現,如:汪象旭、黃周星《西遊證道書》(刊於康熙初),陳士斌《西遊真診》(康熙三十五年刊刻),張書紳(新說西遊記》(乾隆十四年刊刻),劉一明《西遊原旨》(嘉慶十五年刊刻),張含章《通易西遊正旨》(道光十九年刊刻),含晶子《西遊記評註》(光緒十九年刊刻)。不論其內容如何,這些書均有一共同特點,即貌似探求《西遊記》原旨,實則以《西遊記》為依託,自立為說,以對《西遊記》的註解來闡明自己的學說。

此種種「證道」書之出現,究其原始,則不能不提到明刊《李卓吾評本《西遊記)》。雖然,前述種種序跋已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西遊記》的哲理色彩,但尤以李評本體現得更為集中、系統。李評本強調讀者個人的「悟」,也就是說讀者可以根據個人的人生經驗來重新闡釋、接受作品,未必要符合作者的本意,他在《凡例》中說道:

「至若常言,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十字,亦必拈出,蓋開卷有益,不必作者實有此意與否,吾心有契,即可悟人。昔人有讀《千字文》『心動神疲』四字而得長生者,善讀書者,政不必典漠訓浩然後為書也。」實質上,這已涉及到接受理論的一個重要方面,即作品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能動地參預其間,賦予作品新的意義。

李評本在「凡例」中雲:「批著眼處,非性命微旨,即身心要語」,他在眉批中多處題「著眼」二字,提醒讀者不可放過書中的「性命微旨」「身心要語」。這裡有很多是評點者由字句所得出的人生感悟,如第二回總評雲:

「《西遊記》極多寓言,讀者切勿草草放過。如此回中,『水火既濟,百病不生』,『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口開神氣散,舌動是非生』,『你從那裡來,便從那裡去』,俱是性命微言也。」他所拈出的這些字句大都涉及人生的普遍哲理,可謂「放之四海而皆準」,如「你從那裡來,便從那裡去」可謂是對人生存在的追問,即使到今天,讀者仍能從中得到啟發、感悟。

因此,可以說這已經在理論層面上為後來「證道」書系列的出現準備了條件。

李評本在批點中對《西遊記》寓意的闡釋又在具體層面上引導了「證道」書系列的出現。他認為「釋厄」是《西遊記》的宗旨,他在第一回回前詩「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後批日:「不能釋厄,不如不讀《西遊》。

」又在回後總評中強調說:「若讀了《西遊》,厄仍不能釋,卻不辜負了《西遊記》麼?何以言釋厄?

只是能解脫便是。」實質上強調的是讀了《西遊記》後要悟出其中的哲理,幫助自己達到人生的解脫。他和同時代的一些序跋作者一樣,同樣指出《西遊記》中「心猿」的重要象徵性,一部《西遊》,實質是修行者的「心路歷程」:

「靈臺方寸,心也;斜月象一勾,三星象三點,也是心。言學仙不必在遠,只在此心。一部《西遊》,此是宗旨。

」(第一回眉批)「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一部《西遊記》只是如此,別無些此剩卻矣。」(第十三回總評)「遊戲之中,暗傳密諦。學者著意心經,方不枉讀《西遊》一記,辜負了作者婆心。

」(第十九回總評)這些具體的評語在《西遊證道書》中都可尋見蹤跡。而《西遊證道書》正是後來一系列「丹道之書」的始作俑者,只不過後世之「證道」的論述越走越遠,論調也越來越多,「或以為講禪,或以為談道,更又以為金丹採煉」,張書紳雖批評這種種說法為捕風捉影之談,然而他自己用「只是教人誠心為學,不要退悔」來闡釋《西遊記》的主題,同樣是他個人的主觀感受。

綜觀明清時期對《西遊記》主題的接受,雖立論甚多,但有一基本特色,即皆強調從哲理或宗教層面上去解讀《西遊記》,努力挖掘其寓意成分,因而不無附會之說,而很少有人著意於唐僧師徒西行途中與妖魔鬼怪鬥爭的事實描述。這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從文字來說,作者信筆所至,順手牽人五行生剋、金丹修煉等種種描述,儒、釋、道三教無所不包,確實有著無限豐富的內蘊,給後人提供了闡釋附會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從接受者所處的文化氛圍來說,**作為「小道」,在正統的文學觀中,一向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視。很多文獻都不屑於記載通俗**的作者,我們可以看到,正是因為方誌對吳承恩作《西遊記》的載焉不詳而導致今天對吳承恩作者權問題的爭論。因而**的創作者不得不為提升**的地位而作努力,他們祭起「教化」這一法寶為自己的創作「正名」,以期附驥尾於正統詩文。

先是小心翼翼地稱其創作「於世教民彝,莫之或補」、「未必無補於世」,嗣之則理直氣壯地宣稱「裨益風教,廣且大焉」。「四大奇書」中的其他三部(《三國演義》、《水滸傳》、《金瓶梅》)的序、評等均強調了它們的「教化」作用。至於《西遊記》,則由於其描寫的非現實性特色,更便於接受者抓住其宗教、哲理的意蘊進行闡發,強調其中的「微言大義」。

清代以後,道教信徒取書中存在的少量的道家的修煉理念、術語,加以附會、發揮,將**情節曲解為演繹道家煉丹道法的書,則是文化史上一個較為特殊的現象。在這裡,我們不能忽視的一點是,在封建社會,特別是到明清時期,儒、釋、道三教在民間已有廣泛而深人的傳播,這也為人們從儒、釋、道三教的角度接受《西遊記》提供了語境。

《西遊記》的主題思想,概括西遊記的主題思想

吳承恩所著力描寫的是西天路上每一場具體的戰鬥,是孫悟空如何在與阻撓取經的 勢力作鬥爭中取得勝利。總起來看,西天取經的故事通過幻想的情節,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中國人民克服困難 勇敢前進的精神,反映了中國人民摧毀社會上一切 勢力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願望和信心。西天取經本身還包括四十一個小故事。絕大部分裡面...

西遊記片尾曲歌詞,西遊記主題曲歌詞

龔玥 敢問路在何bai方 你挑著du擔 我牽著馬 迎來日zhi出 送走永珍 踏平dao 坎坷 成大道 鬥罷艱險專 又出發屬 又出發 啦啦.幾番番春秋 冬夏 你嚐嚐酸甜 苦辣 敢問路在何方 路在腳下 你挑著擔 我牽著馬 迎來日出 送走永珍 踏平坎坷 成大道 啦啦.幾番番春秋 冬夏 你嚐嚐酸甜 苦辣 敢...

西遊記問題,西遊記問題

因為作者是生活在封建社會,他寫的天上仙界就是地下真實封建世界的寫照。孫悟空再有能力仍然逃不開天上的戒律,仍然不能離開天兵天將的幫助,這一方面使個人英雄主義略得到控制,另一方面則是說明即便是如孫悟空般七十二變,仍然不能脫離政權的統治,這是作者的侷限性,也可以說是中國人中庸的體現,其中也包含了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