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粽子的傳說有什麼

2021-03-08 01:08:38 字數 6035 閱讀 6346

1樓:匿名使用者

從南北朝以後,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話說當年屈原投身汨羅江之後,百姓莫不感嘆哀傷,空有抱負的屈子就這樣離開了楚國,實乃國家損失。所以百姓為免讓魚蝦侵蝕屈子,就紛紛將米糧投入江中,希望魚蝦只顧吃這些米糧而不損傷屈子肉身。

而後,據古書記載,是屈原託夢百姓說,米糧投入江中實則被江中的蛟龍所食,如果用艾葉包裹,再綁以五色繩,則可以免遭蛟龍吞食;這才有了後來的粽子。

另有民間傳說:包粽子其實是暗示屈原是被綁著扔到水裡害死的,並不是自殺的。

春秋時期:用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東漢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新增中藥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南北朝:出現雜粽。品種增多,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裹成的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瑩如玉,粽的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粽,還有蜜餞粽,見蘇東坡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名。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突破菰葉的季節侷限。

明代: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松子仁、棗子、胡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清代:出現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種,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涵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

眼下很多餐飲企業也會在端午節推出粽子產品,並且餐飲企業還會製作禮盒,方便大家品嚐。

2樓:一灘新約

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演變成了粽子。

有傳說粽子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誕生的,而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擴充套件資料

相關背景:

端午食粽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包粽子主要是用柊葉、箬葉或菰蘆葉,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粽子的形狀多,體現了不同地域特色。

粽子不僅形狀很多,品種各異,由於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鹹兩種。

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明、清時期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松子仁、棗子、胡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清代出現「火腿粽子」。明清兩代,粽子成了吉祥食品。

相傳,那時凡參加科舉考試的秀才,在赴考場前,要吃家中特意給他們包的「筆粽」,樣子細長很像毛筆,諧音「必中」,為的是討個口彩。

3樓:匿名使用者

我在這裡等你回來了,我在這裡等你回來了,我在這裡等你回來了,我在這裡等你回來了,我在這裡等你回來了,我在這裡等你回來了。累了就休息吧,我在這裡等你回來了,我在這裡等你回來了。

4樓:賈府微姐

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5樓:好快樂的小豬

屈原投江後,人們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裝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到了東漢建武年間(公年22-55年),長沙有個各叫區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見了三閭大夫屈原顯靈,說到祭祀食物被蛟龍竊走,並告訴他以後再投,須裹上蓼葉,再纏上五色線,這些東西,蛟龍害怕,就不會吃了。區回把這次奇遇告訴了鄉民,鄉民們便按屈原吩咐精心製作粽子。

這個習俗一直沿襲至今。這個神奇的傳說,最先被樑朝文學家吳均寫成一篇志怪**,收在《續齊諧記》裡。說明粽子是人們紀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後來又成為端午節最主要的節日食品,至於為什麼把它投向水中,一種說法是給屈原吃的,另一種說法作此投江,以飼蛟龍。

也就是說專門用粽子來喂蛟龍,以免它傷害屈原的身體。

粽子的來歷以及含義:

粽子的歷史非常悠久,最早是一種祭祀用食品。粽子用作祭祀,並不自祭祀原屈原。粽子最初用作祭祖及神靈。

東晉範注《祠制》說:仲夏薦角黍。說明當時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靈的習俗。

角黍,即角形的粽子。所謂角,是指古代祭祀時最高階的供品為牛,粽子的形狀代表牛角;黍就是一種黃黏米。用穀物製成的角黍代表陽;包角黍用的菰葉(粽葉)為陰,陰陽結合,有驅邪納福、祈求平安的意思。

6樓:暮雪習霜

起初是因為戰國時期,滿腔愛國志向的屈原大夫被奸詐小人所**,走投無路的屈原選擇投汨羅江而死,被旁邊的漁夫看見了,漁夫為了不讓屈大夫的屍體被水中的魚蝦所侵食,就往江裡灑糯米,來吸引魚蝦之類的。慢慢的估計是古人覺得好好的糯米給魚吃了,太浪費了,逐漸就演繹為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

屈原。謝謝

7樓:匿名使用者

粽子的來歷與傳說

粽子的來歷是什麼?您也許知道

粽子的來歷

8樓:路過的麻陶桑

從南北朝以

後,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話說當年屈原投身汨羅江之後,百姓莫不感嘆哀傷,空有抱負的屈子就這樣離開了楚國,實乃國家損失。所以百姓為免讓魚蝦侵蝕屈子,就紛紛將米糧投入江中,希望魚蝦只顧吃這些米糧而不損傷屈子肉身。

而後,據古書記載,是屈原託夢百姓說,米糧投入江中實則被江中的蛟龍所食,如果用艾葉包裹,再綁以五色繩,則可以免遭蛟龍吞食;這才有了後來的粽子。

擴充套件資料

可通過三種方法辨別粽子的質量:

一看外觀。染色粽葉具有均勻的青綠色,表面色澤光鮮,看上去很誘人。而原色粽葉顏色發黃發暗;

二是聞味。染色粽葉包裝的粽子煮熟後,粽子的清香味不足,其至反而會有淡淡的硫磺味道;

三辨煮水。由於經過化學處理,返青粽葉的顏色相對穩定,加熱後水的顏色變化不大,或呈輕微綠色,綠色明顯者其化學原料含量高。而原色粽葉加熱後,水的顏色則會呈現淡黃色。。

參考資料:人民網-端午粽子挑選攻略

9樓:灰色人生

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傳說粽子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播亦甚遠。

話說當年屈原投身汨羅江之後,百姓莫不感嘆哀傷,空有抱負的屈子就這樣離開了楚國,實乃國家損失。所以百姓為免讓魚蝦侵蝕屈子,就紛紛將米糧投入江中,希望魚蝦只顧吃這些米糧而不損傷屈子肉身。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米中摻雜珍禽獸肉、板栗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日本、越南以及華人聚居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習俗。

10樓:叫那個不知道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粽屬於是「籺」的一種。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擴充套件資料

端午節祭祀先祖,其實是後人賦予的內容。古人對端午其實有種種說法。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粽」,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

西漢把粽子做為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梟羹」。《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

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

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

西晉周處稱呼粽子為「角黍」,《風土記》中有「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

200年後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按《齊諧記》說法,因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龍所竊,因此創造了粽子這種形色。

因為蛟龍怕楝葉、綠絲。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從南北朝以後,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話說當年屈原投身汨羅江之後,百姓莫不感嘆哀傷,空有抱負的屈子就這樣離開了楚國,實乃國家損失。所以百姓為免讓魚蝦侵蝕屈子,就紛紛將米糧投入江中,希望魚蝦只顧吃這些米糧而不損傷屈子肉身。

而後,據古書記載,是屈原託夢百姓說,米糧投入江中實則被江中的蛟龍所食,如果用艾葉包裹,再綁以五色繩,則可以免遭蛟龍吞食;這才有了後來的粽子。 另有民間傳說:包粽子其實是暗示屈原是被綁著扔到水裡害死的,並不是自殺的。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卻說:「粽」,俗作粽。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

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米制作,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

11樓:羊羊

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民間節日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

據傳說,吃粽子源於春秋戰國,人們為紀念楚國大夫屈原而逐漸流傳下來。

關於粽子最早的記載是2023年前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土記》雲:「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籺(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

"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

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

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

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蔘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相關禁忌

1、不宜多食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不易消化,如果吃的太多,容易引起腹脹。因此正常人每次也要少吃一點,吃粽子的同時可搭配蔬菜、水果,以幫助腸、胃蠕動,避免消化不良,但不要與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類一起食用,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瀉或腹痛。

2、空腹不宜吃粽子

如空腹吃粽子,糯米就會在胃裡停留很長的時間,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導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舊病**。

3、不宜食用剛從冰箱裡拿出來的粽子

有些人喜歡把粽子放冰箱後冰一段時間再吃,這樣的粽子又硬又冷,對有胃病的人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所以最好取出來後,充分加熱變軟後再吃。

4、吃粽子時不宜喝冷飲

吃粽子的時候不要喝冷飲,喝冷的東西更容易讓糯米凝固,更不易消化,讓人感覺到滯脹。

5、睡前兩小時最好別吃粽子

粽子粘度高、不易消化,缺乏纖維質,含過多脂肪、鹽、糖,專家建議睡前兩小時最好別吃粽子。

泰山有什麼傳說,關於泰山的傳說

盤古開天東嶽為首 司馬遷與 重於泰山,輕於鴻毛 碧霞元君的來歷 關於泰山的傳說 泰山傳說是山東省的漢族民間傳說之一。相傳泰山神主管生與死的神權歷史,可上溯至先秦時期。據顧炎武 考古錄 雲,泰山自週末便有了神仙的傳說。春秋戰國出現陰陽學 五行學之後,泰山就成為陰陽交替 萬物發育的地方了。東漢時,由於道...

有什麼關於首飾的傳說

耳環的傳說 相傳古代有一位害眼病的姑娘,不久雙目失明瞭。後來,她幸遇一位名醫,名醫認為她可以復明。在徵得姑娘的同意後,拿起閃閃發光的銀針在她兩側耳垂中各刺一銀針後,奇蹟出現了,姑娘重見光明。姑娘非常感激,於是請銀匠精製一對耳環戴在耳上,以示永不忘記名醫之恩。當姑娘戴上銀耳環後,她日益眉清目秀,並逢人...

關於青鳥的傳說故事,青鳥有什麼樣的傳說

青鳥 比 喬治特 萊勃倫克 遠古時候,砍柴人的兒女 吉琪和美琪,在聖誕節前做了一個夢 來了一位名叫蓓麗呂的仙女,委託他倆去尋找一隻青鳥,給她的小女兒,因為她病得很厲害,只有這隻神鳥才能使她痊癒。仙女還說 我那小女兒要等病好了,才會幸福。於是他們在貓 狗和各種東西 糖 麵包 水火 的精靈陪伴下進入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