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三反映了什麼歷史事件

2021-03-07 10:43:55 字數 1667 閱讀 7206

1樓:匿名使用者

民族融合的途徑:

(一)互補互惠的族際經濟聯絡與民族融合

經濟關係是民族間的基本關係和必然聯絡,所以,歷史上的民族融合,是要受經濟發展規律支配的。在服從經濟支配的前提下,民族融合自身也是有規律可循的。

基於生態環境和社會傳統的多樣性,歷史上我國各民族傳統經濟區域呈現為南北三個發展帶和農耕、畜牧兩個大的經濟區。從南北方向看,秦嶺-淮河以南是以漢族為主體經營的水田農業發展帶,秦嶺-淮河以北至秦長城是以漢族為主體經營的旱地農業發展帶,而秦長城以北是歷史上以北方民族為主體經營的遊牧和狩獵經濟發展帶。從經濟區來說,西部和西北部遊牧民族活動的中心,是傳統的畜牧經濟區。

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區,是發達的農耕經濟區。

不同的經濟型別具有一定的互補性。一般而言,農耕民族以種植業為主,兼養家畜,經濟穩定,基本上能夠滿足自身的生活需要,但也向往遊牧民族優質的畜產品。遊牧民族在茫茫草原上放牧牛羊,畜群為主要的生產資料,產品相對單一,需要與農耕民族進行頻繁的交換,換取農產品和手工業品,以補生活之需。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歷史發展的任何時期,兩大河中下游發達的農耕經濟,一直對周邊地區各族群起著凝聚和核心的作用,產生出很強的吸引力和「向心力」。這種農業文明蘊藏的力量,使許多進入漢區農業社會裡的民族,不同程度地融入漢族之中。

歷史上,我國各民族間的經濟交往是多層面、多途徑的。總體而觀,至少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官方層,如移民實邊和屯墾、「馬絹互市」和「茶馬**」。

第二個層次除了跨地區的民間**以外,更主要的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助、互惠、互利。無論在任何時期,即使在**和戰爭年代,在這兩個層面上互通有無的經濟聯絡,也未曾中斷過。這是漢族與各民族人民經濟聯絡的紐帶,也是各族間相互依存彼此融合的重要經濟基礎。

(二)思想文化上的相互交融、認同與民族融合

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思想文化上的相互交融、認同,從來沒有停止過。先秦時期,華夏文化自誕生之日起,就不斷地輻射、膨脹,吸收新鮮血液,為秦漢「天下為一,萬里同風」的大一統文化格局奠定了基礎。自漢以後,儒、釋、道相互融合,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力量。

魏晉南北朝時期,遊牧或半遊半牧民族的「胡」文化與中原農耕民族的「漢」文化激盪交匯,在衝突中走向融合。隋唐時期,統治者提倡「華夷一家」,為各民族文化的交融與滲透,提供了寬鬆融洽的氣氛。宋遼夏金元時期,各民族文化又在**迭起的歷史鉅變中,經受了進一步的鍛造。

明清,中華文化系統內再次出現各民族文化整合的高潮。就這樣,經過悠悠數千年的不斷碰撞和交融,中華傳統文化形成了一個多源匯聚的龐大體系。在這個兼收幷蓄、相容幷包的思想文化體系中,大一統思想成為民族融合的精神動力,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理念和精神是民族融合的基礎,中原文化與「四夷」文化的交融,是實現民族融合的途徑。

考察中國古代史,雖然不乏征戰、**的歷史真實,雖然封建統治者多有「夷夏之別」的觀念和大民族主義思想的桎梏,然而,「華夷一家」的大一統思想和中國文化中的「和」、「合」精神,一直是民族融合的精神動力。大一統思想萌芽、發展於先秦,在秦漢的政治實踐中得到實現,經魏晉南北朝的正統之爭,逐步實現南北文化思想的認同。之後,進入了大發展的時期,至清發展成為中華整體的觀念。

這種思想體系,表現在認識和處理民族關係上就是「華夷一統」、「華夷一家」、「夷夏一家」,體現在文化中就是「和」、「合」精神,具體又通過「懷柔」、「羈糜」等對邊疆民族政策得到實踐。它的推行,有利於衝破民族畛域,推動了中華民族的融合。

2樓:夕無月

你這個問題範圍太大了吧!!

材料一反映了什麼歷史事件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經相關專家 學者考辨,董仲舒並未向漢武帝提出過所謂專 罷黜百家,獨屬尊儒術 這一建議。董仲舒至多提出過 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班固在 董仲舒傳 中,也只是說董仲舒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而在 武帝紀贊 中,班固用的則是 罷黜百家,表章 六經 這些說法顯然與 ...

1 試比較材料一二所反映的歷史事件的異同點2 材料三反映的

材料一說的是焚書坑儒,材料二說的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相同點 其目的都是加強對思想的控制,以服務於維護統治而採取的措施。另一方面,這種只發展一家學說,限制其他各家學說的做法結束了各學術流派平等競爭的局面,扼制了學術文化的自由發展。不同點 秦的 焚書坑儒 對中國文化造成巨大損害,對中國的文化是嚴重...

材料三反映了北宋都城怎樣的經濟現象

並設西京河南府 今河南洛陽 南京應天府 今河南商丘 北京大名府 今河北大名 為陪都。後周末帝柴宗訓禪位於趙匡胤,即位後手握重兵的將軍,與地方官吏的武將剝奪軍權,並委以虛職,並改以文官帶軍,將軍權與財政大權全部集中到 免於出現唐朝藩鎮割據的局面。但是這也導致宋朝在對遼國及西夏的戰爭中失敗。靖康元年 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