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什麼時候發明的?沒有拼音之前中國人是怎麼認字的

2021-03-07 07:24:35 字數 3255 閱讀 6099

1樓:公子沈苒嘉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2023年—2023年文字改革時被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

在發明拼音之前漢字注音採用的是切注發。就是兩個漢字合在一起,用前一個漢字的前半音和後一個漢字的後半音合起來注音。如:菜,注音就是「此愛」。康熙字典就是採用的這種方式。

古人在拼音發明之前還有很多認字的方法:

「讀若」法。

即找一個讀音相似的字來給原字注音,寫作「甲,讀若乙。」。如「珣,讀若宣」,我們就知道「珣」字和「宣」的讀音相似。

直音法。

找一個同音字來給原字注音,寫作「甲,音乙。」。如「蠱,音古」,我們就知道「蠱」和「古」是同音字,按照「古」字的讀法讀就可以了。

反切法。

即找兩個字來「拼」音,寫作「甲,乙丙切」。具體讀音的時候,取乙字的聲母,加上丙字的韻母和聲調即是甲字讀音。或者通俗的辦法是將乙丙兩字連起來快速讀即得到甲字的讀法,即比如:

練,郎甸切,即是將「郎」的聲母和「甸」的韻母、聲調結合起來得到「練」的讀音。(中古音練讀len,甸讀den)

等韻法。

宋代出現的《七音略》《切韻指掌圖》等韻書,將23兩個方法結合起來,相當於現在的查字典,具體的使用方法是:將漢字分成三十六母,二百零六個韻部,四聲,即用三個座標標註一個漢字,查詢時按圖索驥即可找到同音的字,然後按照同音字的讀法取多就可以了,如果沒有同音的字,可以尋找其他幾個座標相同而有一個座標不同字,然後按照讀音規律推測。例如「韜」字是透母,豪韻,平聲。

2樓:喜歡你纖

古代時,漢字注音採用的是切注發。就是兩個漢字合在一起,用前一個漢字的前半音和後一個漢字的後半音合起來注音。如:

菜,注音就是「此愛」。康熙字典就是採用的這種方式。注音方式還有其它好幾種,直到**時期,漢語拼音趨於完善,像現在的字典附錄裡那種不認識的符號,那就是**時人們使用的漢語拼音,到中國成立,人們才開始使用現代漢語拼音方案,也就是現在的漢語拼音。

3樓:張維怡

有一種古體拼音吧,你應該見過原來的《新華字典》上有那種古體拼音的字型在上面的,不過在古體拼音之前好像是象形文字和甲骨文

4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時候發明的,用字典!

5樓:匿名使用者

先有像型文字,一直後人都是死記硬背的,應該在清代時期改進的。

在漢語拼音之前,中國人是如何識字的?

6樓:百度使用者

前兩天,為了紀念週有光先生誕辰112年,google的首頁出現了中國元素:

google單詞的六個字母中的 l為周有光年輕時的畫像,g、g和 e用三本書代替,o變成了兩張紙,正反面分別寫著這家搜尋公司的中文名谷歌,和它們的漢語拼音g g。

google在doodle介紹中這樣寫道:如果不是因為周有光,今天北京的拼音可能仍是peking,重慶仍是 chungking。

如今,漢語拼音在幫助我們注音識字之外,也成為電腦輸入、火車**、專用名詞拼寫、手機輸入、對外漢語教學、圖書索引等方方面面不可或缺的工具。

那麼,在漢語拼音之前,我們如何識字呢?

在2023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用拉丁語為漢字注音之前,中國的漢字都是「自己為自己」注音的。具體方法有如下幾種:

首先是譬況法,也就是用描寫性的語言來說明某一個漢字的發音狀況。比如《公羊傳》中有一句話:「春秋伐者為客,伐者為主。」

這句話中的兩個「伐」字意義不同,何以區別呢?古人注道:「伐人者為客,讀伐長言之」,「見(被)伐者為主,讀伐短言之。」

也就是說「伐」的兩個意思(攻擊別國和被別國攻擊),是靠讀音的長短來區分的,這有點兒像外語中的長短音了。

其次就是「讀若」法。即找一個讀音相似的字來給原字注音,比如「珣,讀若宣」,我們就知道「珣」字和「宣」的讀音相似。

然而,這種方法只求近似,當然所標的音也是不十分準確的,和「譬況法」一樣都算不得正式的注音方法。

北洋**頒佈的國語注音字母

真正的注音方法是從「直音法」開始的。所謂「直音法」,就是用一個同音字來注音。如「誕,音但」,「中,音忠」。

但是,「直音法」存在天然的bug:

第一個是有些字無同音字或同音字較為冷僻,就往往注不出來,如果你勉強用發音相近的字來注,就會出現注音不準的情況。

比如舊版《辭源》用「成」來給「仍」注音,則發音不準,如果你用「扔」來注「仍」,則音調不準,而用「礽」來注「仍」倒是發音相似,但「礽」較為生僻,注了等於不注。

於是,就需要「反切法」(被周有光先生稱為「心中切削焊接法」)來修復「bug」。

所謂「反切法」,就是用兩個漢字來拼出另一個漢字的讀音。古人叫「反,或叫」翻「」,也叫做「切」,都是現在的「拼音」的意思。

它是把用來拼音的兩個漢字分拆為聲母和韻母兩部分,反切上字取聲母,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如:「紅,胡籠切。」也就是,紅(hong)——胡(hu)+籠(long)。

用「反切」注音,不但每一個字都能標音,而且能標得比較準確,比起以前幾種方法是大大前進了一步。

守溫三十六字母

據歷史學家范文瀾研究,音韻學開始於東漢末年,當時某些儒生受梵文拼音字理的啟示,創反切法來注字音。

後來,唐代僧人守溫在分析漢語聲母、韻母和聲調的基礎上,取「見、溪、群、凝、端、透、定、泥」等漢字為聲母。

再之後,學者們又編制了韻書,模仿守溫之法,用特定的漢字為韻母。比如,用「東冬鍾江」來表示「東韻」的韻母,這相當於漢語拼音中的「ong」。

由此,反切法益為精密,成為最通行的注音法。然而,反切法使用起來也有不便之處。

比如,同一個聲母或韻母可以用幾個、十幾個甚至幾十個漢字表示,如用「t」作聲母的字,就有「同、」徒、貪、嘆…...」等等,這樣,用作反切的字不能劃一,掌握起來非常繁難。

「拉丁新文字運動」中的陝北的漢語教材

在此之後,儘管明代呂坤、清代潘耒先後在《交泰韻》和《類音》中嘗試對「反切法」進行改良,但始終沒有達到理想境地。

2023年,北洋**教育部公佈了國語注音字母(聲母二十四個,韻母十六個),反切法遂被淘汰。

至此,用漢字注音的歷史走到了終點。後來,先後興起的「切音字運動」、「注音字母運動」、「國語羅馬字運動」、「拉丁新文字運動」都對如何為現代漢語注音進行了探索。

最終,在2023年,《漢語拼音方案》公佈,利瑪竇在《西字奇蹟》中用拉丁文為漢語注音的方法演變成為了我們今天所通用的「漢語拼音」。

參考文獻:馮志偉,漢語拼音運動的歷史功績

——紀念《漢語拼音方案》公佈50週年

漢語拼音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是誰發明的?為什麼要發明

樓下扯這麼遠幹嘛,真是好無語 除了現代書籍你在那本古籍看見過古人用拼音備註漢字啦,明朝明你大頭鬼,笑死人了。abc是清朝中期或者末期時,西方友人來大清教書,開始慢慢被學士所熟知,後大清滅亡,於1955年 1957年才應用拼音,告別古人十年寒酸苦讀,認字的困難而已,上面的仁兄不要貼上這麼大的篇幅,誰有...

候的拼音是什麼,時候的候的拼音是什麼

一 候的拼音 h u 二 釋義 1 等待 等 車室。2 看望,問好 伺 問 3 時節 時 氣 三 部首 亻 四 筆畫 撇 豎 豎 橫折 橫 撇 橫 橫 撇 捺擴充套件資料 1 時候 sh hou 某事發生的時間。2 問候 w n h u 問好。3 守候 sh u h u 等待 他 著家鄉的資訊。4 ...

漢語拼音何時發明的?誰發明的,漢語拼音什麼時候開始用的,誰發明的?

1958年2月11日,bai發明者 法 du國傳教士金尼格萊。1958年2月11日,第zhi一屆全國人民代dao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版批准 漢語拼音權方案 1958年秋季開始,漢語拼音方案 作為小學生必修的課程進入全國小學的課堂。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 西儒耳目資 這是一本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