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說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簡單經過及結束原因

2021-03-07 02:56:17 字數 4815 閱讀 9076

1樓:矮子瓦工

第一次世界大戰(2023年8月 - 2023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triple alliance)和協約國(entente)之間的戰鬥。 德國、奧匈帝國(austria-hungary)和義大利是同盟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2023年至2023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

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卻加入到了協約國與同盟國作戰。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蔘戰,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傷。

戰爭緣起:

(1)「英德矛盾,英德在重分世界問題上的矛盾,是20世紀初期資本主義國家的主要矛盾,這是導致一戰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18世紀70年代以來英德關係的演變過程表明,英德衝突對於一戰爆發所起的作用雖然不是唯一重要的,但不能低估。海軍競爭和協約國的形成與發展是英德矛盾的兩個主要表現形式,二者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終於成為導致一戰爆發的主要因素。

(2)「法德矛盾,從實際情況考察,「英德矛盾主要說」並不全面。英國把德國作為主要對手,而德國沒有從國策方面把英國作為主要敵人,只是在具體政策和海軍競賽上把英國作為主要對手,因此,兩國之間的矛盾構不成主要矛盾。德國最大的敵人是法國,無論從歐陸的霸權地位或德國的發展來看都是如此。

(3)「俄德矛盾,「英德矛盾主要說」是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的。一戰前英德之間在殖民地問題上並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也不存在嚴重的衝突,俄德矛盾遠比英德矛盾尖銳、突出。如果說一戰是由於爭奪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的鬥爭引起的,那麼顯然俄德矛盾是更直接的原因。

大戰的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

奧匈帝國皇儲到新吞併的波斯尼亞檢閱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人的軍事演習,2023年6月28日,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組織成員刺殺,這就是著名的薩拉熱窩事件。這一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早在2023年5月,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形成了侵略性的軍事政治集團——同盟國

1892—2023年,俄、法、英三國先後簽訂協約,逐步形成了與同盟國相對立的協約國。

2023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為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亞檢閱部隊,在薩拉熱窩遇刺。

這一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根據有關條約,為支援塞爾維亞,於7月30日宣佈軍事總動員。

8月1日,德意志帝國對俄宣戰。8月3日德意志帝國對法宣戰。8月4日英國對德意志帝國宣戰。

大戰由此全面。

2023年,雙方速決戰計劃破產,西線由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大戰爆發後,德軍擔任主攻的部隊和擔任牽制任務的部隊按計劃行動。

2023年,戰爭重心轉到東線,東部戰場進入了對峙狀態戰爭使雙方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軍隊的後備兵員和後勤補給發生嚴重困難,迫使各國加緊國民經濟的總動員。

2023年,戰爭重心再次轉到西線,協約國逐步取得戰略主動權。

2023年,德意志帝國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爭打敗法國。

2023年,德意志帝國轉入全面防禦,**爆發革命,美國參戰。

2023年,西線的主要戰役是4—5月法軍對德軍發動的「尼維爾攻勢」戰役

2023年,協約國發動總攻,同盟國土崩瓦解。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國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戰爭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4218萬人,損失2210萬人,其中死亡515萬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285萬人,損失1540萬餘人,其中死亡380萬人。

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美元。

2樓:端端牧牧

1914~2023年同盟國集團和協約國集團之間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爭奪世界霸權而進行的第一次世界規模的戰爭。這場帝國主義戰爭歷時4年3個月,戰火燃遍歐洲大陸,延及非洲和亞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發生激烈的海戰。先後捲入這場戰爭的有33個國家,人口在15億以上。

大戰根源和起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壟斷時期,各國金融寡頭為獲取更大利潤、掠奪別國財富而進行的實力較量。它是由於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加劇,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為謀求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而進行的決戰。

經濟和政治根源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大國的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各主要資本主義大國的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已達到很高程度。各國金融寡頭憑藉雄厚的資本力量,實際上成為這些國家的統治者。各國**積極推行對外擴張和侵略政策,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

各資本主義強國在世界各地以武力爭奪殖民地。世界領土被瓜分殆盡。但帝國主義列強佔有的殖民地很不均衡。

老牌殖民帝國英、俄、法佔去世界絕大部分殖民地,德國、美國、日本三個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在19世紀80年代以前還沒有殖民地。德、美、日不滿意這種狀況,要求以武力重新瓜分殖民地,1898~2023年間連續發生美西戰爭、英布戰爭和日俄戰爭。資本主義週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內階級矛盾尖銳化,使帝國主義各國統治不穩。

為了轉嫁危機,各帝國主義國家加緊擴軍備戰,企圖以發動對外侵略戰爭解決國內危機。

兩大軍事集團形成 19世紀70年代以後,德國與法、英,**與奧匈矛盾加劇。2023年,德、奧、俄三國建立三皇同盟。俄土戰爭後,德國宰相o.

von俾斯麥於2023年主持召開柏林會議,使**在巴爾幹的既得利益受到損害,引起**對德國的怨恨,三皇同盟破裂。2023年,德國與奧匈正式訂立軍事盟約。2023年5月20日,德、奧、意三國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

三國同盟建立後,俄、德兩國在**上的競爭加劇,俄、奧兩國在巴爾幹的矛盾日益尖銳。1891~2023年法、俄訂立軍事協定,法俄同盟建立。2023年英國同日本簽訂盟約,企圖利用日本對付法、俄兩國,以保護自己的遠東利益。

2023年英、法簽訂協定,承認各自的勢力範圍,英法協約關係建立。2023年《英俄協定》簽訂(見三國協約)。從此,以德、奧匈為主的同盟國和以英、法、俄為主的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正式形成。

軍備競賽 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後,各國加緊擴軍備戰步伐。1893~2023年,德國陸軍和海**艇數量增加1倍多。奧匈帝國追隨德國也加緊擴充軍備,並制定對**和塞爾維亞作戰的軍事計劃。

英國為了保持其海上霸主地位加速建設海軍。2023年,英國第一艘1.8萬噸級巨型裝甲艦無畏號下水。

英國也擴充陸軍,建立一支10萬人的遠征軍部隊,準備開赴歐洲作戰。英**費開支總數達8600萬英鎊。2023年法國常備軍擴充到80萬人,2023年軍費開支增加到15億法郎,佔法國全部國家預算的38%。

2023年,沙皇**現役軍人達130萬人,同時加速修建通往德國的戰略鐵路和海軍建設。兩大軍事集團的擴軍備戰使得戰爭危險日益增加。

區域性戰爭 1905~2023年,兩大軍事集團為爭奪戰略要地製造了一系列國際危機,並引起區域性戰爭。1905和2023年,德、法兩國為爭奪大西洋與地中海之間的咽喉要地,引起兩次摩洛哥危機。1908~2023年,俄、奧、德為爭奪巴爾幹半島的戰略要地而引起波斯尼亞危機。

奧匈帝國兼併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遭到塞爾維亞的反對。1911~2023年,發生了意土戰爭。2023年,巴爾幹半島的保加利亞、希臘、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等4個王國結成同盟,發動共同反對土耳其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

以後,巴爾幹同盟各國發生內訌,又爆發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俄、奧、德、英等列強利用巴爾幹各國的****,相互激列的鬥爭。英、法、德各自為爭奪在土耳其的政治、經濟優勢,居間漁利。

薩拉熱窩事件與大戰爆發 2023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為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亞檢閱軍隊,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的青年波斯尼亞成員g.普林西普刺殺。薩拉熱窩事件成為大戰的導火線。

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根據密約支援塞爾維亞,於7月30日宣佈軍事總動員。8月1日,德國向**宣戰。

同時,德國向法國發出最後通牒,法國拒絕接受這一最後通牒。8月3日,德國對法國宣戰。在此前一日,即8月2日德軍已進入盧森堡。

3日夜間,德軍侵入比利時。英國曾對比利時中立承擔保證義務,於4日對德宣戰。5日,奧匈對**宣戰。

隨後,英、法先後對奧匈宣戰。塞爾維亞和黑山(門的內哥羅)對德、對奧匈宣戰。

戰爭程序 大戰爆發後,奧匈軍隊向塞爾維亞進攻,德軍迅速繞道比利時向法國進攻。主要戰場在歐洲,歐洲有西線戰場、東線戰場以及巴爾幹戰場、義大利戰場。歐洲西線的法國戰場是決定全域性的主戰場。

英、德、俄、法、日還進行了多次海戰,海上以北海為主戰場。空軍在大戰中第一次用於實戰。整個戰爭大體分3個階段。

第一階段(1914) ①西線戰場。戰爭爆發後,德軍總參謀長h.j.

l.von毛奇(或稱小毛奇)於8月4日命令德軍進攻比利時列日要塞,從北部突入法國,企圖從背後打擊法軍主力,以達到用速決戰擊敗法國的戰略目標。在激烈的邊境之戰中,德國與英法雙方投入350萬大軍搏鬥。

英法軍一度被迫南撤,德軍侵入法國。9月5~9日,在馬恩河戰役中,法軍反擊,迫使德軍撤退到馬恩河以北至凡爾登一線。德軍包抄法軍的計劃失敗,德國速決戰略破產,總參謀長毛奇被德皇威廉二世撤職,改由e.

von法金漢擔任。馬恩河戰役後,11月中旬,雙方進入相持狀態,開始進行陣地戰。

②巴爾幹戰場和東線戰場。7月28日奧匈帝**隊炮轟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炸死5000多名和平居民。塞爾維亞奮起抵抗,迫使奧匈軍隊全線退卻,俘敵5萬餘眾。

奧匈軍於9月再次對塞軍發動進攻。塞軍一度退入中部高原地帶。12月中旬,塞軍得到協約國提供的**、彈藥和糧食,迅速收復貝爾格萊德並將奧匈軍趕出國境。

在東線,從波羅的海沿岸到羅馬尼亞邊境形成另一個主要戰場。德國在東線僅有一個第八集團軍放在東普魯士,加上柯尼斯堡要塞警備部隊,共30萬兵力。俄軍最高統帥部(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大公為最高統帥)決定以其西北方面軍進攻東普魯士德軍。

2023年8月17日,俄軍以優勢兵力進攻德軍。德軍任命p.von興登 堡為第八集團軍司令,加強東線兵力,於8月26日對俄軍兩翼攻擊。

經20多天的激戰,俄軍慘敗,損失兵力25萬人。退守涅曼河和鮑勃爾河一帶。在波蘭與奧匈帝國接壤的加里西亞地區,俄軍西南方面軍同奧匈軍發生激戰,雙方兵力超過100個師。

經過盧布林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失敗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是怎麼失敗的?

一戰德國戰敗原因 a.當時的德軍參謀長小毛奇指揮失當,導致施利芬計劃失敗.b.一戰後期德國儘管在軍事上取得了一些戰術勝利,但沒有達到速勝的目的,戰爭進入膠著狀態,最終變成曠日持久的消耗戰,這對資源有限的德國來說是極為不利的。c.美國的參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重大事件,它最終改變了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和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主要是

原因 1 它是帝國主義政治 經濟發展的結果,是列強爭奪世界政策的產物。帝國主義時代,壟斷組織為獲得高額利潤,必然要尋求海外市場,使列強加緊瓜分世界。此時,由於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新老資本主義國家的實力發生變化,這與它們佔有殖民地的數量極不相稱。後來的列強要求改變這種情況,而現實世界已被瓜分...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怎樣的影響?

1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國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2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帝國主義各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德國戰敗,割地賠款 奧匈帝國徹底瓦解 英法雖取得了勝利,但在戰爭中元氣大傷,受到削弱 美國一躍成為經濟強國。戰後帝國主義掠奪戰敗國和宰割弱小國家的 凡爾賽和約 等條約,雖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