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臺灣人民反割鬥爭的原因是什麼

2021-03-07 00:47:26 字數 4427 閱讀 9924

1樓:新月

隨著中國的逐漸衰敗,統治腐朽不堪,地處海疆前哨的臺灣,必然成為列強角逐的場所和宰割的物件,一直對臺灣虎視眈眈,作為隨時攻擊的獵物,英、美、日、法、德都表露出霸佔的貪慾,特別是日本把臺灣視為「南門鑰匙」,「南進」的跳板,併吞之薏蓄謀已久。鴉片戰爭中英國艦隊入侵基隆,姚瑩時任臺灣道員職,與總兵達洪阿率領軍民浴血奮戰,屢次擊退英軍進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臺南、淡水增開為商埠,英、法、美、俄等勢力滲透進來。

美國早欲染指臺灣,1847和2023年兩次派海軍來島勘察,2023年美國派艦2艘入侵,**裡率領181人在龜仔角登陸,高山族人民擊斃**裡,打退美軍進犯。日本蠶食我藩屬國琉球過程中,總理衙門大臣毛昶熙對日方申明:「二島(中國領土臺灣和藩屬琉球王國)俱我屬土,屬土之人相殺,裁決固在於我」,駁回了日方無理取鬧,2023年日本得寸進尺,派兵3000人進攻臺灣,美國也乘機趁火打劫,為此清**一面提出**,並派沈葆楨為欽差辦理臺灣海防,主持增設炮臺,抽調淮軍,安置西洋巨炮,嚴陣以待,高山族各地村莊依險抗擊,迫使日軍退守龜山,日軍處境困難,但清統治者與日本訂立《臺事專條》,被日本勒索**50萬兩。

隨著海防危機的加劇,清朝內部「海防」與「塞防」之爭,促使部分**對臺灣防務關注起來,閩督楊昌浚與直隸總督劉銘傳等奏請建省,以強化防務,但直到2023年才完成設省建制。

19世紀70年代後西方列強向帝國主義過渡,掀起瓜分中國狂潮,中國民族危機空前深重。臺灣成為中法戰爭的東南沿海主戰場之一,8月利比士率艦隊炮轟基隆,督辦臺灣軍務大臣劉銘傳奉命率親兵百餘人抵達基隆,加緊設防練兵,增築炮臺,在基隆保衛戰中「當即親弛督戰」,指揮官兵奮起回擊,提督章高元、總兵曹志忠率領守軍經過反覆衝殺,三面合圍,把登陸法軍打得狼狽逃回海上,斃敵100多人。旅居美國、日本等地的僑胞紛紛捐款以支援抗法,劉銘傳一面巡視前線,一面號召民眾踴躍參軍,守土軍民士氣大振,加入戰鬥行列的「士勇」達5000餘人。

10月法軍再次進犯臺灣,在付出巨大代價後才強佔基隆,劉銘傳分三路埋伏,又以愛國藝人張李成為首500人潛伏海濱,在保衛淡水炮臺的英勇戰鬥中 ,提督孫開華身先士卒,與士卒以一當百,與敵血肉相搏,激戰3小時斃傷敵人60多人。法國孤注一擲對臺灣實行封鎖,李鴻章不敢出兵相救,但大陸軍民冒者生命危險,突破重重防線,把軍械、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往臺灣。香港船塢工人拒絕修理**,並計劃將法艦焚燬,碼頭工人不為法國裝卸貨物,華商不與法國人互市,商人不賣食物與法人,甚至還有5000軍民不顧「天黑風厲,海波湧起」而奔赴臺灣。

由於軍民眾志成城,嚴陣以待,從而使封鎖計劃最終落空。

「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窮凶極惡的日本帝國主義挑起甲午戰爭打敗了腐朽的清王朝,強迫李鴻章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有關割臺條款規定:「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以及「澎湖列島」,連同「所有堡壘、軍器、工廠及一切屬公物件,永遠讓於日本」,就這樣世代國人辛勤開發的寶島從母親懷抱中被劫掠了。

「臺灣省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這是有人貼在北京城門的對聯。國難當頭,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深重的民族危機喚起了民族的覺醒,有的用刀和槍,有的有筆與舌,投身到救亡運動之中。割臺訊息使舉國震驚,群情激奮,反割臺鬥爭更是風起雲湧,他們義無返顧,視死如歸,紛紛肩負天下興亡的匹夫之責。

在北京考試的舉人由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發起了「公車上書」,學子們一個個淚流滿面,慷慨激昂,大聲疾呼:臺灣是祖國的門戶,連地千里,山海險峻,物產饒絕海外,豈可「一矢未加,而以千餘里地之巖疆,千餘萬之蒼黎」、拱手讓與侵略者,他們強烈要求「嚴飭李鴻章訂正和款,勿割臺灣」。 康有為作《公車上書》一詩:

「……臺人號泣秦澮歌,九城謠諜遍網羅。扛棺摩拳,擊鼓三撾……」。表達人民的憤怒和抗敵勇氣, 高山族舉人胡興盛連會試都斷然放棄,立即回鄉要與敵寇決一死戰,從4月17日簽約到5月8日煙臺換約的22天裡,先後有在京舉人3000餘人、大小**500餘人次上書反割臺奏章140餘件,這在近代是前所未有的。

「詩界革命」旗手、愛國詩人黃遵憲悲憤地寫下了《臺灣行》:「城頭逢逢雷大鼓,蒼天蒼天淚如雨,倭人竟割臺灣去」。真實描寫了臺灣人民暫時失去祖國的痛苦心情;「我高我曾我祖父,艾殺蓬篙來此土」,高度概括了祖先締造臺灣的艱辛;「耽耽無厭彼碩鼠,民則何辜 此苦」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貪婪殘暴;「亡秦者誰三戶楚,何況閩粵百萬戶!

成敗利鈍非所睹,人人效死誓死拒,萬眾一心誰敢侮?一聲拔劍起擎拄。」體現了中**民抵抗侵略的堅強意志。

海峽兩岸的骨肉同胞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同呼吸,共命運,萬眾一心,把維護祖國統一,反對割臺鬥爭彙整合一場驚天動地的愛國運動,條約還尚未簽字,當地人民包括地主士紳(林朝棟,丘逢甲等)強烈反對。當割臺的噩耗傳到臺灣,全島為之震慄,「若午夜暴聞轟雷,驚駭無人色」,正如抗日誌士、愛國詩人丘逢甲在2023年3月3日即割臺國恥日所作的《春愁》中描述的「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人們奔走相告,遊行集會,鳴鑼罷市,憤怒****罪行,他們發出檄文「如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義憤填膺的群眾湧入巡撫衙門,表示「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拱手而讓臺」。人們悲痛欲絕,「聚哭於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與四野」,愛國領袖徐驤向群眾痛楚陳辭:

「吾民之田廬在於是,子孫在於是,祖宗丘墓在於是,臺土無,吾民將安歸乎?」,他號召:「人自為戰,家自為守」,即使萬一失敗,「敗則舉吾民之骨肉與全臺俱燼焉,是亦亡國之榮也」。

「眾聞言大感動,……願皆投身軍籍,隨驤以俱死」。2023年5月端午節日軍進兵臺灣時,唐景菘等官僚、士紳臨陣脫逃撤回大陸,清**還嚴令斷絕援臺,而民眾自發地組織起來,拿起**,與留守愛國官兵一道,誓死保衛每寸國土,提出「萬人一心,兵民一氣,不計生死,共御倭夷」的口號。

甲午戰爭期間,清朝為增強臺灣防禦,曾派福建水師提督楊岐珍、南澳鎮總兵劉永福駐防颱灣。各界軍民在自主抗日的旗幟下,雖僅有陸軍3萬人,**彈藥也十分奇缺,但防備甚嚴,士氣高昂,並湧現出由徐驤、姜紹祖、吳湯興、胡嘉猷、江國輝、蘇力、黃娘盛等民軍首領,他們多為秀才出身,為保鄉衛土而投筆從戎,捐獻家財,帶領民眾揭竿而起,以武裝鬥爭反抗佔領軍,姜紹祖時年僅22歲。臺北淪陷後義軍在瑞芳、獅球嶺拼死抵抗,劉永福的黑旗軍在徐驤、吳湯興為首的義軍配合下,再扼守新竹,痛擊日蔻,在大湖口伏擊,殺敵甚多,雙方激戰六日,後又發起三次**新竹,民軍領袖姜紹昆受傷被俘,壯烈犧牲。

當地人民與侵略者不共戴天,牽制日軍持續1個多月,大小戰鬥20餘次,令敵人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8月日軍徵調2萬餘人向臺中進逼,徐驤義軍和吳彭年的清軍聯合在彰化的大甲溪打了個漂亮的伏擊戰,給敵以重創,使敵「積屍盈水面,水為之不流,日軍之氣大挫」,黑旗軍管帶袁錦清不幸陣亡,義軍也**1000餘人,後又在八卦山抗擊優勢的敵人,吳彭年所率親軍300餘人血戰到底,全部捐軀成仁,吳湯興也血灑疆場,義軍**過半,彰化之戰共殲滅近衛師團1000餘人,戰果輝煌。日蔻自臺北南侵以來,沿途遭到軍民節節抵抗,損失慘重,此時上海《申報》記載「日軍由臺北前進,各處攻戰,每次被圍受創……率皆奮勇腰擊,亦有從牆壁間放槍者,致日兵大受傷夷」。

抗法、抗日名將劉永福臨危不懼,沉著迎戰,命王德標在嘉義城防守,一面派楊泗洪與徐驤義軍**雲林縣,9月收復雲林,包圍彰化幾近破城,擊斃敵少將山根信成,使敵損失千人。10月日本又增援2個師團襲擊嘉義,義軍阻擊一路日軍,使敵旅團長山根重傷身亡。面對優勢敵人的三路圍攻,黑旗軍王德標部與徐驤、林義成、簡精華的民軍合作,以地雷陣炸死敵人700多人,並使敵師團長能久親王斃命,在敵我懸殊情況下勇士們仍與敵巷戰,徐驤最後據守臺南北面的曾文溪,率領高山族700多勇士力戰到底,高呼:

「丈夫為國死,可無憾」。不幸中炮而流盡最後一滴血,王德標和黑旗軍總兵柏正材也以身殉國。日軍南北夾擊臺南,黑旗軍柯壬貴率軍據守臺南,劉永福父子駐守安平炮臺以接應,守軍因寡不敵眾,外援斷絕,臺南失陷後劉永福及餘部已孤立難支而彈盡糧絕,被迫返回廈門。

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臺灣軍民浴血奮戰時近半年,與幾萬裝備精良的獸兵經歷大小百餘戰,11月日軍才佔領所有城鎮,但年底黑旗軍舊部林大北即在宜蘭起義,此後各地抗暴浪潮此起彼伏,持續了7年之久。抗日義士簡大獅聚眾萬餘,血戰百次,後退回漳州被清朝縛送日本受害。

在日蔻殖民奴役下血雨腥風的51年裡,分別實施了恐怖血腥鎮壓,懷柔分化及強迫同化等陰險毒辣政策,實行赤裸裸的殖民統治,日蔻惡貫滿盈,罄竹難書,有65萬同胞被以各種「罪名」和手段殺害,例如2023年開始實行「五年討蕃計劃」,出動軍警圍剿和監視土著居民;2023年日蔻在臺南鎮壓「西平庵事件」起義農民,就處死866人;2023年臺中霧社土著在首領摩那·羅達奧領導下發動起義,殺死日本人134名,奪取槍支180支,招致殖民者的殘酷報復,當地泰雅人幾乎被殺絕,在人間地獄裡臺灣人過著暗無天日的亡國奴生活,寶島遭受了空前浩劫和蹂躪。臺灣愛國詩人丘逢甲兵敗內渡後仍念念不忘恢復故土,作詩傾訴對臺灣淪陷的無比憤慨,如《往事》等,都真切而感人肺腑。臺南人連橫是民末清初的歷史學家,著有《臺灣通史》,以大量史實證明臺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充滿國破家亡之痛,寫下悲愴沉鬱的《臺南》等詩篇。

而不可征服的臺灣人民從未停止過反抗,直到2023年迴歸祖國,10月25日被定為「光復節」,從鐵蹄下解放的民眾欣喜若狂,以後每年都舉行隆重的紀念。

當年五月初五,屈原得知郢都失陷而悲憤投江,他留下了千古絕唱《國殤》:「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無數保臺禦敵的忠魂英靈雖粉身碎骨,肝腦塗地,也威武不屈,用血肉和靈魂澆鑄了不朽的豐碑,這將與青山永駐,和日月同輝。

幾百年以來中國人民捍衛祖國神聖領土的不屈不撓鬥爭及同仇敵愾的反抗精神,永遠在祖國歷史上譜寫下動人而光輝的篇章,也激勵著海峽兩岸人民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而奮鬥。「**」分子違背歷史潮流和人民意願,蚍蜉撼樹,螳臂當車,必將眾叛親離而落得可恥的下場。

19世紀末美國崛起的原因是,19世紀末美國崛起的原因是?

19世紀末美國崛起的原因,請從政治和經濟兩個方面回答。答 第二次工業革命,南北戰爭。1 經濟方面 第二次工業革命 首先從工業革命開始說起,美國沒有趕上第一次工業革命 19世紀40年代開始在歐洲進行 卻搭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末班車 19世紀60年代開始 美國完全奉行自由資本主主義,資源全部是市場調控,...

聯絡所學的臺灣人民反割臺鬥爭,談談你對臺灣問題的看法。初二

我不喜歡臺灣人,因為我覺得他們個個都有點驕傲 一道歷史題 請結合歷史與現實談談你對臺灣問題的看法。臺灣想當年就被琉球所佔領,而現在呢臺灣呢?雖然沒有回到祖國,但是根據歷史發展不久也會回到祖國的懷抱。我的看法就是 來,千萬別源對風塵女子抱有幻想。臺灣 bai是個風塵女du子,中日美都是她的 zhi恩d...

18世紀末19世紀初興起的浪漫主義文學,有著名的口號「回到中世紀」。以下解讀正確的是A反映了

c試題分析 18世紀末19世紀初,啟蒙思想家所倡導的社會理想與當時的現實之間產生了強烈的反差,產生了以美好的理想和憧憬從側面檢視和抨擊當時的社會的浪漫主義,體現了對資產階級 理性王國 的失望。故選c。西歐興起的浪漫主義文學 反對封建制度 對嗎 十九世紀的歐洲社會 如何理解拜倫式英雄在西方文學史上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