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而立40不惑5060誰知道後面是什麼

2021-03-06 22:23:08 字數 7238 閱讀 7083

1樓:我這麼傻你懂麼

三十而立:三十歲,知道規矩,能在社會上站得住腳;

四十不惑:四十歲,知識較豐富,聽各種不同議論,不致迷惑;

五十知天命:五十歲,知道大自然賦予人們的命運;

六十耳順: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能分別真假,判明是非。

不滿週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2樓:匿名使用者

不滿週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古代年歲的別稱

楊權 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後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垂髫: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髮。」

束髮:指青少年。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指40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髮蒼白如艾。《**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

花甲:指60歲。

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鹹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迴圈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歲。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髮服戎,功成皓首。」

黃髮: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魯頌· 宮》「黃髮臺背」。老人頭髮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鮐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臺背」,「臺」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百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拭《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閒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也談古代年歲的別稱

湯餅之期:嬰兒出生三朝,稱為「湯餅之期」。

語出劉禹錫《送張盥詩》。

初度:指小兒週歲。

語出清代文學家程允升《幼學故事瓊林》。後來亦泛指生日為「初度」,如六十歲生日稱為「六十初度」。

齠齔:指兒童。

語出《韓詩外傳》卷一:「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齒……」

教數之年:指兒童九歲。

外傅之年:指兒童十歲。

舞勺之年:指兒童十三歲。

以上皆出自《記》。

破瓜之年:指十六歲女子。

這是舊時文人將「瓜」字拆為二八字以紀年。《通俗編·婦女》:「宋謝幼 詞:

『破瓜年紀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

」「破瓜之年」亦謂六十四歲。《通俗編》又云:「若呂岩贈張泊詩:

『功成當在破瓜年』,則八八六十四歲」。有室之年,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結婚之年。語出《禮·曲禮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歲。

杖鄉之年:指六十歲。

杖國之年:指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以上稱謂,皆出於《王制》。

下壽:六十歲。

中壽:八十歲。

上壽:一百歲。

以上稱謂,出於《莊子》。

花甲重開:一百二十歲。

古稀雙慶:一百四十歲。

此外,還有把六十歲以上的人統稱為「耆老」,八十歲以上的人稱為「大耋」。亦有泛稱老人為「龍鍾」、「潦倒之年」的。《廣韻》:

「龍鍾,竹也,老者如竹枝搖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顛倒阻滯,如人之遭際 ,故云。」

3樓:匿名使用者

男子20歲稱弱冠。30歲稱而立之年。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80至90歲稱耄耄之年。100歲樂期頤。

4樓:匿名使用者

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

5樓:匿名使用者

50知天命,60花甲,70古來稀,80耄耋

6樓:情未了

女人三十就半老徐娘啦?哈哈!

7樓:匿名使用者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

30而立,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有誰知道後面是什麼啊?分別是什麼意思?

8樓:匿名使用者

30而立,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的後面是: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句話的意思是:

三十而立。是說在前面階段的學習和充實自己修養的基礎上,確立自己在為人處事,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原則。

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一個階段,四十不惑,是說用自己的原則在經歷許多的人和事後,對自己的原則不惑,而不是說對什麼都不疑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為神人了。

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謂的宿命論,而是明白所謂命運,現在的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應不怨天、不尤人。

六十而耳順,是說這個時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壞的自己能辨別。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說到了七十歲時的時候,你在為人處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做事的時候就基本不會犯錯,而不是說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出自:《論語·第二章·為政篇》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釋義: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

所謂立:站得住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

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

9樓:越前龍馬的櫻乃

不滿週歲——

襁褓;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古代年歲的別稱

楊權 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後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垂髫: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髮。」

束髮:指青少年。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指40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髮蒼白如艾。《**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

花甲:指60歲。

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鹹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迴圈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歲。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髮服戎,功成皓首。」

黃髮: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魯頌· 宮》「黃髮臺背」。老人頭髮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鮐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臺背」,「臺」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百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拭《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閒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也談古代年歲的別稱

湯餅之期:嬰兒出生三朝,稱為「湯餅之期」。

語出劉禹錫《送張盥詩》。

初度:指小兒週歲。

語出清代文學家程允升《幼學故事瓊林》。後來亦泛指生日為「初度」,如六十歲生日稱為「六十初度」。

齠齔:指兒童。

語出《韓詩外傳》卷一:「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齒……」

教數之年:指兒童九歲。

外傅之年:指兒童十歲。

舞勺之年:指兒童十三歲。

以上皆出自《記》。

破瓜之年:指十六歲女子。

這是舊時文人將「瓜」字拆為二八字以紀年。《通俗編·婦女》:「宋謝幼 詞:

『破瓜年紀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

」「破瓜之年」亦謂六十四歲。《通俗編》又云:「若呂岩贈張泊詩:

『功成當在破瓜年』,則八八六十四歲」。有室之年,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結婚之年。語出《禮·曲禮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歲。

杖鄉之年:指六十歲。

杖國之年:指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以上稱謂,皆出於《王制》。

下壽:六十歲。

中壽:八十歲。

上壽:一百歲。

以上稱謂,出於《莊子》。

花甲重開:一百二十歲。

古稀雙慶:一百四十歲。

此外,還有把六十歲以上的人統稱為「耆老」,八十歲以上的人稱為「大耋」。亦有泛稱老人為「龍鍾」、「潦倒之年」的。《廣韻》:

「龍鍾,竹也,老者如竹枝搖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顛倒阻滯,如人之遭際 ,故云。」

誰知道臺前縣是什么地方啊,誰知道臺前縣是什麼地方啊?

臺前縣位於河南省東北部的濮陽市的最東邊!濮陽市下轄五縣二區 濮陽縣 南樂縣 清豐縣 臺前縣 範縣 華龍區 高新區。臺前縣最近發展不錯。濮陽 上關於臺前的報道全是關於經濟發展的迅猛形勢!但是臺前縣造假比較厲害。很有名啊!臺前縣位於河南省東北部,豫魯兩省交界處,黃河 金堤河橫貫全境,北與山東省陽谷縣接壤...

誰知道這件衣服是什麼牌子的誰知道CT是什麼意思是衣服的牌子嗎

這是一款進口牌子的衣服。這款衣服看著大氣。上檔次。很不錯的。是什麼牌子?不重要。只要是你喜歡的。就是最好的。對不起吧,我也不知道這件衣服是什麼牌子的。標籤沒有細節圖嗎?這麼大概哪能看清楚啊 聖寶龍抄 義大利聖寶龍襲服飾是典型的義大利bai傳統式企業。創始du於1936年,位於植物豐zhi富 風景秀d...

誰知道這個是叫什麼名字呢,誰知道這個是叫什麼名字呢?

hdkkslskak 這種叫做魔劇,是一種手機對話 提供了一種不一樣的 閱讀體驗,很有意思的。誰知道這個是什麼叫什麼名字?這個像是墊紙板,寫字時用它在紙下墊著,筆印印不到下一張紙上,也可以用來當扇子扇風。從 上看著好像是絕緣墊兒,但是這個東西要看它實物才能鑑定是什麼東西。因為每個人的眼光不同,欣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