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作品介紹杜威的代表著作主要有是什麼

2021-03-06 18:44:04 字數 4879 閱讀 5867

1樓:匿名使用者

著作及哲學思想

杜威一生著述至為豐富。他的早年著作偏重於《心理學》(1887)及《應用心理學》(1889),後來漸漸轉而對教育有興趣,如《思維術》(1910),《民本主義與教育》(1916),《經驗與教育》(1938)。以後的作品,就比較重在純粹哲學問題的討論了,如《哲學之重建》(1920),《穩定性的追求》(quest for certainty 1929),《經驗與自然》(1925),《藝術即經驗》(1934),《邏輯──**之理論》(1938),《認知與所知》(1949)等。

其它著作尚多,於此不再一一列舉。

杜威的著作,顯現了一個事實,即他是一位致力於寫作的學人,他在維蒙特大學求學的時候,就顯示出是一個專心致志的好學生,但他不擅於口才,文筆亦不精闢,並不是一位善用文思表達意見的人,他的作品是不容易立即被理解的。

杜威在哲學見解上,早期雖然承襲了黑格爾的部分思想,但是由於生物學及生物學上的進化理論,對他早期思想的一番衝擊,在他一篇《從絕對主義(absoluti**)到實驗主義》的**中,已經剖析地敘述了他思想改變的來龍去脈,說明他何以捨棄了十九世紀德國黑格爾派的絕對主義。在杜威的哲學思想中,他並不贊成觀念完全是一個固定不變的靜態的說法;觀念自身並不是絕對的,杜威把觀念視之為一可易的、動態的、具有工具性的指導效能,而使吾人更能適應外在的環境。

跟傳統的經驗論相比,杜威對「經驗」一字的涵義之解釋亦有不同,顯見杜威所謂經驗,並不完全像一般經驗主義者所強調的「純粹是指個人的認知」。從杜威的觀點,經驗的內涵,除了認知的意義以外,尚有其它的性質在內,諸如吾人感受到的喜悅、苦痛、作為等。經驗是個體在環境中,對某一情境的整體反應;故杜威在經驗的解釋上,拋棄了一般哲學家之誤認經驗是認知的形式。

就如同我們送一個至親好友離國遠行,我們對此一情境的經驗感受,不僅僅止於認知到好友的遠行,我們的經驗裡,還包括了諸多的感受與情愫,以及送行過程中的種種行為;這些經驗特質,不為一般哲學家注意。杜威的經驗的涵義,因為附上了生物與環境的彩色,故其立論至為顯著而特殊。

對「經驗」的概念加以辨識,是瞭解杜威哲學理論的一個必經門路。照杜威的看法,經驗是一個單

一、動態、而為完整的有機整體。經驗並不是可以割裂的,經驗是相關的,不僅與產生經驗的情境相關,而且,經驗自身就是一個綿延不絕的發展歷程。經驗在發生的先後順序上是相關的,不僅是相關,而且是繼續不斷地成長。

這種經驗的涵義,乃是因為杜威認為個體是存在於環境之中,是對環境加以作為(doing);而環境對於個體所加之作為,定會有所反應,此一反應,杜威稱之為「施為」(undergoing)。人類在改造環境,或者主動地適應環境時,如築堤開渠,人類不僅對環境有所作為,同時環境對人類亦提供了可耕之田,或增加了收穫等,這就是環境對吾人的一種施為。此種作為與施為之間的互動活動,就是吾人經驗所由產生的**。

經驗不只是縱橫相關,綿延發展,而且經驗自身是有機性的。經驗是具有擴張性、生長性、相關性與**性的。吾人對「水」的經驗,是隨著吾人接觸水的各種情境而不同。

水的概念,是從與水的各種互動行動中得知,這些互動行動,有的是直接的參與其中,有的是直接的獲得,這說明了經驗的變動性。

杜威的經驗涵義,不完全是從哲學的觀點來給予界定;他也把生物學的涵義,摻入在經驗裡。從生物與環境的互動行動中,提示吾人:經驗應該是多元性的,即產生經驗的情境、內容、關係,都是來自生活。

是個人經驗生活的一個單元。其次,杜威把他工具哲學(instrumentali**)的知識論看法,也帶給經驗一種新的理論,即經驗是工具性的。經驗自身並不就是價值的所在;經驗之可貴,乃在於能夠替吾人解決生活上的實際問題。

從生活的本質上,來增進人類的生活經驗,提供人類更進一步、更有效的與自然直接交往的憑藉。

「歷程」(process)也是杜威哲學上的一個重要概念。從生物的演變來看,個體是在一個發展的歷程中,自發展本身來看,生物個體之發展就是它自身的目的。歷程是發展的各個階段之延續性的結合。

生物自身發展以外,似乎是不應該再給它加上一個外在的目的。因為,由於不同的環境,而有不同的互動活動,經驗與生長的發展,是不可能預立一個固定目的的。

杜威討論到:傳統上一般人說到一個名辭,往在誤認名辭自身是固定的,殊不知從一個變動的歷程上來看,實際上名辭是一種活動的過程。例如:

「健康」並不是一個靜態的、固定的名辭,而是具有發展與變動成分的名辭。要健康,就得從事各種的活動:健康檢查,熟讀有關健康的書籍,培養健康有關的各種習慣,實踐各種健康的活動,攝取營養的食物,選購食物等等,這些都是活動,是一個歷程,不只是一個靜止的、認知的健康名詞而已。

它實際上是串連成一個發展的歷程,吾人對健康的認知與理解,實應掌握其動的歷程或各種活動,才更能落實而具體。

杜威以經驗與歷程作為他哲學思想的兩個基本的概念,他對於知識的看法,自然就落在工具主義的解釋上。他不贊成傳統上對知識的「旁觀論」(the spectator theory of knowledge)的說法;也就是說,他不認為吾人之獲取知識在於知識本身完全是客觀性的外界存在物,從而誤認知識可以脫離認知者;知識如果從這種「旁觀論」的觀點而論,就好像是置身於認知者之外,而知識本身是絕對地客觀存在著;這種說法完全忽視了認知者與知識之關係的建立,罔視知識與認知者之間產生的相互作為。

若以生物的立場來說明知識之所由來,則更能貼切於真正的事實。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充滿了衝突、疑慮、不安、不確定的情境。個體設身處地於這樣的一個情境,自然有待於認知來袪除不安、疑慮、衝突,而欲使該一情境趨向於確定與和諧。

這就是個體認知的所由來,及**之所以產生。是故,知識僅是解決這些疑慮問題的一種工具而已。因而知識之發生,必定是個體對某一情境所引起的疑惑所使然,或者從實際的、偶然的作為中產生。

若以邏輯過程而獲得的知識來說,杜威以為是有幾個步驟的。

知識──從邏輯思維過程而來的──是首先來自一個不確定的情境。個體內心能夠感覺出一種迫待解答的困惑,心情緊張,亟欲知曉實際的情形。從困難情境的感受上,個體亟欲確定出此一困難的情境為何,以便釐清與該一困難問題不相連的各項事務,如此才能確立一個可資解釋的假設來。

根據此一假設,再擬訂一個可能的解決途徑,從此一可能的解決途徑,決定可以採取的方法或步驟。最後試驗這些方法或步驟之可行性及其預期的結果。

知識雖然是此一邏輯運思的預期結果,但不是運思**的終極目的,也並不是說,在獲得知識之後,**就完全終止了。知識的工具效能,就在於顯露知識是以後再獲取進一步知識的一種工具。是故,知識是不能看成為一個預先建立的絕對真理,因為知識是個體與環境的情境互動作用的結果,不同的情境會產生出不同的結果。

因此,知識僅能作為一種參考,無法完全套在任何一種情境之內。所以,不論是在知識這一範疇之下的觀念、規則、規範等,只能作為有限的、條件的確定,而不能視作是一成不變解決問題的固定方式。

2樓:匿名使用者

杜威的主要作品如下:

《哲學之改造》

、《民主與教育》(democracyandeducation)(或譯為《民本主義與教育》)、《自由與文化》、《我的教育信條》、《教育哲學》、《明日之學校》、《兒童與教材》、《追求確定性》(thequestforcertainty,1929)、《心理學》、《批判的理論學理論》、《學校與社會》、《經驗和自然》、《經驗和教育》、《自由和文化》、《人類的問題》。

杜威的《哲學的改造》一書,從科學方**的歷史、自然科學的發展,以及科學真理與人生價值之間的矛盾等方面,尋找哲學改造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尋找他的哲學發展的生長點,並提出哲學改造的任務。他力圖把他的哲學同美國工業化程序中的生活與經濟緊密聯絡起來,使哲學成為實用的哲學,這反映了美國資產階級追求實際利益的需要。

約翰·杜威(john dewey,2023年10月20日-2023年6月1日),美國哲學家、教育家,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如果說皮爾士創立了實用主義的方法,威廉·詹姆斯建立了實用主義的真理觀,那麼,杜威則建造了實用主義的理論大廈。他的著作很多,涉及科學、藝術、宗教倫理、政治、教育、社會學、歷史學和經濟學諸方面,使實用主義成為美國特有的文化現象。

杜威的代表著作主要有是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著作

《哲學之改造》、《民主與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或譯為《民本主義與教育》)、《自由與文化》、《我的教育信條》、《教育哲學》、《明日之學校》、《兒童與教材》、《追求確定性》(the quest for certainty,1929)、《心理學》、《批判的理論學理論》、《學校與社會》、《經驗和自然》、《經驗和教育》、《自由和文化》、《人類的問題》。

由於教育過程是兒童與教師共同參與的過程,是他們雙方真正合作的過程,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兒童與教師之間的接觸更親密,從而使得兒童更多地受到教師的指導。

杜威說:「教師作為集體的成員,具有更成熟的、更豐富的經驗以及更清楚地看到任何所提示的設計中繼續發展的種種可能,不僅是有權而且有責任提出活動的方針。」在他看來,教師不僅應該給兒童提供生長的適當機會和條件,而且應該觀察兒童的生長並給以真正的引導。

杜威還特別強調了教師的社會職能。那就是:「教師不是簡單地從事於訓練一個人,而且從事於適當的社會生活的形成。」因此,每個教師都應該認識到他所從事的職業的尊嚴。

4樓:我要記日記

杜威的主要作品如下:

《哲學之改造》、《民主與教育》(democracyandeducation)(或譯為《民本主義與教育》)、《自由與文化》、《我的教育信條》、《教育哲學》、《明日之學校》、《兒童與教材》、《追求確定性》(thequestforcertainty,1929)、《心理學》、《批判的理論學理論》、《學校與社會》、《經驗和自然》、《經驗和教育》、《自由和文化》、《人類的問題》。

杜威的《哲學的改造》一書,從科學方**的歷史、自然科學的發展,以及科學真理與人生價值之間的矛盾等方面,尋找哲學改造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尋找他的哲學發展的生長點,並提出哲學改造的任務。他力圖把他的哲學同美國工業化程序中的生活與經濟緊密聯絡起來,使哲學成為實用的哲學,這反映了美國資產階級追求實際利益的需要。

約翰·杜威(john dewey,2023年10月20日-2023年6月1日),美國哲學家、教育家,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如果說皮爾士創立了實用主義的方法,威廉·詹姆斯建立了實用主義的真理觀,那麼,杜威則建造了實用主義的理論大廈。他的著作很多,涉及科學、藝術、宗教倫理、政治、教育、社會學、歷史學和經濟學諸方面,使實用主義成為美國特有的文化現象。

但丁的作品有哪些但丁有哪些著作

主要作品 愛情詩歌 新生 哲學詩歌 宴會 抒情詩 詩句集 長詩 神曲 拉丁文文章 俗語論 政 王國論 拉丁文詩歌 牧歌 但丁的被收集的 書信集 神曲 代表了中世紀文學和最高成就,這樣一部劃時代的鉅著得以產生,是與當時義大利的社會狀況 詩人所具有的深厚學識和獨特的個人經歷分不開的。我只知道一個就是神曲...

公民的作品著作權保護期限,著作權的保護期限是怎樣規定的

著作權的保護期限的起止時間如何計算?1 公民的作品,其發表權和著作財產權的保護期限為作者的終生及其死亡後50年,截止於作者死亡後第50年的12月31日。例如,甲在1980年3月4 日創作了一作品,但沒有發表,甲在2000年的10月1日死亡,那麼其發表權和著作財產權的保護期限將從1980年3月4日開始...

兒童文學作品的創作主要採用什麼手法

多看兒童文學作品書 童話。誇張。有趣點 幼兒文學是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為了一定的教育目的,用文字的形式創作的文學作品。所以幼兒文學的主要特徵是 1 明確的教育目的。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是與學前教育的要求相一致的。2 內容上的知識性。幼兒文學是以形象化的藝術手法,介紹幼兒所不知道的大千世界。3 藝術的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