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的自然環境特點內蒙古的地理和特點

2021-03-06 15:22:08 字數 4895 閱讀 8209

1樓:斯帕狄

1、位置境域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起東經126°04′,西至東經97°12′,橫跨經度28°52′,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千米;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佔緯度15°59′,直線距離1700千米;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千米,佔中國土地面積的12.

3%,是中國第三大省區。

2、地質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地層發育齊全,岩漿活動頻繁,成礦條件好,礦產資源豐富。以北42°為界,可分為兩個1級大地構造單元。42°線以北為天山——內蒙古——興安地槽區,以南為華北地臺區。

3、地形地貌

內蒙古自治區地勢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在世界自然區劃中,屬於著名的亞洲中部蒙古高原的東南部及其周沿地帶,統稱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

4、氣候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巴彥浩特——海勃灣——巴彥高勒以西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

5、水文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共有大小河流千餘條,中國的第二大河——黃河,由寧夏石咀山附近進入內蒙古,由南向北,圍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個馬蹄形。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07條;流域面積大於300平方千米的有258條。

2樓:匿名使用者

內蒙古自治區在內蒙古高原上,地勢平坦、一望無際。氣候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降水由東部400mm降至其西部的50mm以下,屬於半乾旱、乾旱地區。

所以,內蒙古東部以溫帶牧場為特色,這裡「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呼倫貝爾草原是全國最著名的牧場,其主要畜牧品種是三河馬、三河牛。

內蒙古由東向西逐漸過渡為荒漠,所以內蒙古西部沙漠廣佈、牧草十分是、稀疏。

3樓:棟憶丹貳遊

內蒙古自治區地處內蒙古高原,地勢平坦,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降水由東部400mm降至其西部的50mm以下,屬於半乾旱、乾旱地區。四季分明,春季多風,近年大量的植樹造林,沙塵暴的情況有所緩解;空氣溼度低,夏季最高氣溫37°左右,冬季氣溫多在零下,寒冷。樹木以楊樹、松樹等耐寒植物為主。

內蒙古東部以溫帶牧場為特色,呼倫貝爾草原是全國最著名的牧場,其主要畜牧品種是三河馬、三河牛。

內蒙古由東向西逐漸過渡為荒漠,內蒙古西部沙漠廣佈、牧草稀疏。

4樓:真宮寺小喬

內蒙古西部深處內陸,降水稀少,形成溫帶沙漠景觀;中部由於夏季風可微弱影響,降水稍多,形成溫帶草原景觀;東北部由於氣旋活動頻繁,降水更多,加上溫度低蒸發小,空氣溼潤性大,形成溫帶和亞寒帶針葉林景觀,這種自東向西的變化表現了明顯的緯向地帶性。

5樓:匿名使用者

乾旱半乾旱

亞溫帶氣候

內蒙古的地理和特點

6樓:浪裡小青魚

1、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起東經126°04′,西至東經97°12′,橫跨經度28°52′,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千米;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佔緯度15°59′,直線距離1700千米。

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千米,佔中國土地面積的12.3%,是中國第三大省區。

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 和俄羅斯接壤,國境線長4200千米。

2、地形地貌

內蒙古自治區地勢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 在世界自然區劃中,屬於著名的亞洲中部蒙古高原的東南部及其周沿地帶,統稱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

3、氣候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4、水文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共有大小河流千餘條,中國的第二大河——黃河,由寧夏石咀山附近進入內蒙古,由南向北,圍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個馬蹄形。

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07條;流域面積大於300平方千米的有258條。有近千個大小湖泊,主要有呼倫湖、貝爾湖、達裡諾爾湖、烏樑素海、岱海、居延海等。

5、礦產資源

內蒙古自治區是中國發現新礦物最多的省區。自2023年以來,中國獲得國際上承認的新礦物有50餘種,其中10種發現於內蒙古,包括鋇鐵鈦石、包頭礦、黃河礦、索倫石、汞鉛礦、興安石、大青山礦、錫林郭勒礦、二連石、白雲鄂博礦。

7樓:我是龍的傳人

內蒙古(inner mongolia)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經緯度東起東經126°04′,西至東經97°12′,橫跨經度28°52′,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公里;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佔緯度15°59′,直線距離1700公里;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中國土地面積的12.

3%,是中國第三大省區。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接壤,國境線長4200公里。[3]

地質土壤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地層發育齊全,岩漿活動頻繁,成礦條件好,礦產資源豐富。以北42°為界,可分為兩個1級大地構造單元。42°線以北為天山--內蒙古--興安地槽區,以南為華北地臺區。

中、新生代時受太平洋板塊向西俯衝的影響,內蒙古東部地區形成北北東向的構造火山岩帶,即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內蒙古存在著****著名的ⅱ級成礦帶,就在這兩大工級構造單元接觸部軸和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上。前者為華北地臺北緣金、銅多金屬ⅱ級成礦帶,後者為大興安嶺ⅱ級銅多金屬成礦帶。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土壤種類較多,其性質和生產效能也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特點是土壤形成過程中鈣積化強烈,有機質積累較多。根據土壤形成過程和土壤屬性,分為9個土綱,22個土類。在9個土綱中,以鈣層土分佈最少。

內蒙古土壤在分佈上東西之間變化明顯,土壤帶基本呈東北--西南向排列,最東為黑土壤地帶,向西依次為暗棕壤地帶、黑鈣土地帶、慄鈣土地帶、棕壤土地帶、黑壚土地帶、灰鈣土地帶、風沙土地帶和灰棕漠土地帶。其中黑土壤的自然肥力最高,結構和水分條件良好,易於耕作,適宜發展農業;黑鈣土自然肥力次之,適宜發展農林牧業。

地形地勢

全區地勢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在世界自然區劃中,屬於著名的亞洲中部蒙古高原的東南部及其周沿地帶,統稱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在內部結構上又有明顯差異,其中高原約佔總面積的53.

4%,山地佔20.9%,丘陵佔16.4%,平原與灘川地佔8.

5%,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面面積佔0.8%。

內蒙古自治區的地貌以蒙古高原為主體,具有複雜多樣的形態。除東南部外,基本是高原,佔總土地面積的50%左右,由呼倫貝爾高平原、錫林郭勒高平原、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等高平原組成,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海拔最高點賀蘭山主峰3556米。高原四周分佈著大興安嶺、陰山(狼山、色爾騰山、大青山、灰騰樑)、賀蘭山等山脈,構成內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樑。

內蒙古高原西端分佈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毛烏素等沙漠,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的東麓、陰山腳下和黃河岸邊,有嫩江西岸平原、西遼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黃河南岸平原。這裡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光照充足、水源豐富,是內蒙古的糧食和經濟作物主要產區。

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帶,分佈著黃土丘陵和石質丘陵,其間雜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佈,水土流失較嚴重。

氣候特徵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巴彥浩特--海勃灣--巴彥高勒以西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

總的特點是春季氣溫驟升,多大風天氣,夏季短促而炎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劇降,霜凍往往早來,冬季漫長嚴寒,多寒潮天氣 。全年太陽輻射量從東北向西南遞增,降水量由東北向西南遞減。年平均氣溫為0~8℃,氣溫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為12~16℃。

年總降水量50~450毫米,東北降水多,向西部遞減。東部的鄂倫春自治旗降水量達486毫米,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少於50毫米,額濟納旗為37毫米。蒸發量大部分地區都高於1200毫米,大興安嶺山地年蒸發量少於1200毫米,巴彥淖爾高原地區達3200毫米以上。

內蒙古日照充足,光能資源非常豐富,大部分地區年日照時數都大於2700小時,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區達3400小時以上。全年大風日數平均在10~40天,70%發生在春季。其中錫林郭勒、烏蘭察布高原達50天以上;大興安嶺北部山地,一般在10天以下。

沙暴日數大部分地區為5~20天,阿拉善西部和鄂爾多斯高原地區達20天以上,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呼魯赤古特大風日,年均108天。

河流水文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共有大小河流千餘條,中國的第二大河--黃河,由寧夏石咀山附近進入內蒙古,由南向北,圍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個馬蹄形。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7條;流域面積大於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條。有近千個大小湖泊。

內蒙古水資源在地區、時程的分佈上很不均勻,且與人口和耕地分佈不相適應。東部地區黑龍江流域土地面積佔全區的27%,耕地面積佔全區的20%,人口占全區的18%,而水資源總量佔全區的65%,人均佔有水量8420立方米,為全區均值的3.6倍。

中西部地區的西遼河、海灤河、黃河3個流域總面積佔全區的26%,耕地佔全區的30%,人口占全區的66%,但水資源僅佔全區25%,其中除黃河沿岸可利用部分過境水外,大部分地區水資源緊缺。

全區按自然條件和水系的不同,分為:大興安嶺西麓黑龍江水系地區;呼倫貝爾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大興安嶺東麓山地丘陵嫩江水系地區;西遼河平原遼河水系地區;陰山北麓內蒙古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陰山山地、海河、灤河水系地區;陰山南麓河套平原黃河水系地區;鄂爾多斯高平原水系地區;西部荒漠內陸水系地區。

內蒙古屬於什麼氣候,內蒙古的氣候特點

內蒙古屬典型的中溫帶季風氣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勻 寒暑變化劇烈的顯著特點。冬季漫長而寒冷,多數地區冷季長達5個月到半年之久。其中1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從南向北由零下10oc遞減到零下32攝氏度,夏季溫熱而短暫,多數地區僅有一至兩個月,部分地區無夏季。最熱月份在7月,月平均氣溫在16oc 27oc之間...

關於內蒙古的詩關於內蒙古的詩詞

太多了。抄一首最古老的吧。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走過青城 有誰記得 我,曾經來過,來過 這座青色的城 我的腳步,流浪者的足跡 就象那塞外的風 閃過城市的背影 不會帶走一點點 城市裡的記憶,繁華和蕪雜 那一張定格了的膠片 顯示著青色的高樓大廈 灰白的...

內蒙古民族大學好不好內蒙古通遼好嗎,內蒙古民族大學好嗎

內蒙古民族大學始建於1958年,2000年由原內蒙古民族師範學 院 內蒙古蒙醫學院 哲裡木畜牧學院合併組建而成,是內蒙古自治區重點建設高校,內蒙古自治區人民 和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共建高校,也是國家 十三五 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 二期 支援高校。經過60年的建設與發展,學校現已發展成為一所學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