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會互相幫助搭建蒙古包蒙古族會互相幫助搭建蒙古包

2021-03-06 15:22:08 字數 5203 閱讀 7320

1樓:匿名使用者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氈、繩帶三大部分組成。製作不用泥水土坯磚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謂建築史上的奇觀,遊牧民族的一大貢獻。

1.蒙古包的架木: 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瑙、烏尼、哈那、門檻。

(1) 套瑙

蒙古包的套瑙分聯結式和插椽式兩種。要求木質要好,一般用檀木或榆木製作。兩種套瑙的區別在於:

聯結式套瑙的橫木是分開的,插椽式套瑙不分。聯結式套瑙有三個圈,外面的圈上有許多伸出的小木條,用來連線烏尼。這種套瑙和烏尼是連在一起的。

因為能一分為二,駱駝運起來十分方便。

(2) 烏尼

烏尼通譯為椽子,是蒙古包的肩,上聯套瑙,下接哈納。其長短大小粗細要整齊劃一,木質要求一樣,長短由套瑙來決定,其數量,也要隨套瑙改變。這樣蒙古包才能肩齊,能圓。

烏尼為細長的木棍,橢圓或圓形。上端要插入或聯結套瑙,頭一定要光滑稍彎曲,否則造出的氈包容易偏斜傾倒。下端有繩釦,以便於哈那頭套在一起。

粗細以哈那決定,一般卡在哈那頭的丫性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齊為準。烏尼一般由松木或紅柳木製作。

(3) 哈那

哈那承套瑙、烏尼,定氈包大小,最少有四個,數量多少由套瑙大小決定。 哈那有三個神奇的特性:

其一,是它的伸縮性。高低大小可以相對調節,不像套瑙、烏尼那樣尺寸固定。一般習慣上說多少個頭、多少個皮釘的哈那,不說幾尺幾寸。

皮釘一般有十個皮釘,十一個皮釘等等(指一個哈那)。皮釘越多,哈那豎起來越高,往長拉的可能性越小;皮釘越少,哈那豎起來越低,往長拉的可能性越大。頭一般有十

四、十五、十六個不等。增加一個頭,網眼就要增加,同時哈那的寬度就要加大。這一特點,給擴大或縮小蒙古包提供了可能性。

做哈那的時候,是把長短粗細相同的柳棍,以等距離互相交叉排列起來,形成許多平行四邊形的小網眼,在交叉點用皮釘(以駝皮最好)釘住。這樣蒙古包可大可小、可高可矮。蒙古包要高建的話,哈那的網眼就窄,包的直徑就小;要矮建的話,哈那的網眼就寬,包的直徑就大。

雨季要搭得高一些,風季要搭得低一些。蒙古人四季遊牧,不用為選蒙古包的地基犯愁,這樣的房子是無論如何不能比擬的。由於哈那這一特性,決定了它裝卸、運載、搭蓋都很方便。

其二,是巨大的支撐力。哈那交叉出來的丫形支口,在上面承接烏尼的叫頭,在下面接觸地面的叫腿,兩旁與別的哈那綁口叫口。哈那頭均勻地承受了烏尼傳來的重力以後,通過每一個網眼分散和均攤下來,傳到哈那腿上。

這就是為什麼指頭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壓力的奧妙所在了。

其三,是外形美觀。哈那的木頭用紅柳,輕而不折,打眼不裂,受潮不走形,粗細一樣,高矮相等,網眼大小一致。這樣做成的氈包不僅符合力學要求,外形也勻稱美觀。

哈那的彎度要特別注意掌握。一般都有專門的工具,頭要向裡彎,面要向外凸出,腿要向裡撇,上半不比下半部要挺拔正直一些。這樣才能穩定烏尼,使包形渾圓,便於用三道圍繩箍住。

(4)門

哈那立起來以後,把網眼大小調節好,哈那的高度就是門框的高度。門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門不能太高,人得彎著腰進。氈門要吊在外面。

(5)支柱

蒙古包上了八個哈那要頂支柱。蒙古包太大了,重量增加,大風天會使套瑙的一部分彎曲。連線式套瑙多遇這種情況。

八---十個哈納的蒙古包要用四根柱子。蒙古包裡,都有一個圈圍火撐的木頭框,在其四角打洞,用來插放柱腳。柱子的另一頭,支在套瑙上加綁的木頭上。

柱子有圓、方、六面體、八面體等。柱子上的花紋有龍、鳳、水、雲多種圖案。王爺一般才能用龍紋。

2.苫氈的裁製:

由頂氈、頂棚、圍氈、外罩、氈門、氈門頭、氈牆根、氈幕等組成。

(1)頂氈

頂氈是蒙古包的頂飾,素來被看重。頂氈是正方形的,四角都要綴帶子,它有調節空氣新舊、包中冷暖、光線強弱的作用。頂氈的大小,以正方形對角線的長度決定。

裁剪時,以套瑙橫木的中間為起點,向兩邊一乍一乍地來量,四邊要用駝梢毛捻的線繚住,四邊和四角納出各種花紋,或是用馬鬃馬尾繩兩根並住縫在四條邊上,四個角上釘上帶子。

(2)頂棚

頂棚是蒙古包頂上苫蓋烏尼的部分。每半個像個扇形,一般由三到四層氈子組成。裡層叫其布格或其日布格。

以套瑙的正中心到哈那頭(半個橫木加烏尼)的距離為半徑,畫出來的氈片為頂棚的襟,以半個橫木畫出來的部分為頂棚的領,把中間相當於套瑙了麼大的一個圓挖去,頂棚就剪出來了。剪領的時候,忌諱把烏尼頭露出來。苫氈的製作講究看吉日。

裁剪的時候,都分前後兩片,銜接的地方不是正好對齊的,必須錯開來剪。這樣才能防止雨水、風、塵土灌進去。裡層苫氈子在哈那和烏尼腳相交的地方必須要包起來,這樣外面的氈子就不會那麼吃緊,同時也使蒙古包的外觀保持不變。

頂棚裁好後,外面一層周邊要鑲邊和壓邊。襟要鑲四指寬、領要鑲三指寬。兩片相接的直線部分也要鑲邊。這樣做,可以把氈邊固定結實,同時看起來也比較美觀。

(3)圍氈

圍繞哈那的那部分氈子叫圍氈。一般的蒙古包有四個圍氈。裡外三層,裡層的圍氈叫哈那布其,圍氈呈長方形。

裁縫圍氈的時候,比哈納要高出一乍。圍氈的領部要留抽口,穿帶子。圍氈的兩腿上也有繩子。

圍氈外邊露出來的部分要鑲邊和壓條。東北圍氈和東橫木相接的地方用壓條。有壓條的圍氈要壓在沒壓條的圍氈上面。

圍氈的襟沒壓條,也不鑲邊。

(4)外罩

外罩用蒙古語叫胡勒圖日格,是頂棚上披苫的部分,它是蒙古包的裝飾品,也是等級的象徵。

裁縫胡勒圖日格的時候 ,其領正好和套瑙的外圈一般大。胡勒圖日格的腿有四個,和烏尼的腿平齊。外罩的襟多綴帶子。

它的領和襟都要鑲邊。有云紋、蓮花、吉祥圖案,刺繡的非常美麗。胡勒圖日格的起源很早,從前一般的人家都有,後來才變成貴族喇嘛的專利。

(5)門

門,原指氈門,用

三、四層氈子納成。長寬用門框的外面來計量。四邊納雙邊,有各種花紋。

普通門多白色,藍邊,也有紅邊。上邊吊在門頭上。門頭和頂棚之間的空隙要用一條氈子堵住,有三個舌(凸出的三個氈條),也要鑲邊和納花紋。

3.製作帶子和圍繩:

蒙古包的帶子、圍繩、壓繩、捆繩、墜繩的作用是:保持蒙古包的形狀,防止哈那向外炸開,使頂棚、圍氈不致下滑,在風中掀起來。總之,對保持蒙古包的穩固堅定和延長壽命都有很大的關係。

(1)圍繩 圍繩是圍捆哈那的繩子,用馬鬃馬尾製成。分內圍繩和外圍繩。把馬鬃馬尾搓成六細股,三股左三股右搓成繩子,再用

二、四、六根並排起來縫成扁的。這種圍繩的好處是能吃上勁,不伸縮。內圍繩是蒙古包立架時,在赤裸的哈那外面中部捆圍的一根毛繩。

哈那的壓力很大,內圍繩的質量一定要特別結實。內圍繩一旦斷裂或沒有捆緊,哈那就會向外撐出來,套瑙下陷,蒙古包就有倒塌的危險。外圍繩捆在圍氈外面,分上、中、下三根。

圍繩的顏色有的搭配得很好,搓出來是花的。外圍繩不僅能防止哈那鼓出來,還能防止圍氈下滑。

(2)壓繩 壓繩也叫帶子,分內壓繩和外壓繩。立架木的時候,把赤裸的烏尼橫捆一圈的繩子叫壓繩。內壓繩蒙古包內有四或六根,也用馬鬃馬尾搓成,較細。

這些壓繩和烏尼壓繩一樣粗細,防止套瑙下陷或上翹,是蒙古包頂保持原來的形狀。

外壓繩分為普通八條壓繩、網路帶子和外罩帶子三種。普通壓繩比內壓繩要粗,外壓繩用在苫氈的外面。前面四根,後面四根。

網路帶子和普通壓繩不同,套在頂棚上,從包四周流蘇一樣垂下來。尤其是頂棚襟邊的製作更為精緻,垂下來縫壓在圍氈上。外罩帶子是有外罩的蒙古包才有的。

有外罩的氈包不用其它外壓繩,外罩本身就起了包頂壓繩的作用。外罩與其說是苫氈,不如說成是壓繩更準確。外罩腳上、領上釘的帶子,將頂棚的襟、鍋捆壓得更妥貼,大風吹不起來。

(3)捆繩和墜繩

捆繩是把相鄰兩片哈納的口綁在一起,使其變成一個整體的細繩,用駱駝膝蓋上的毛和馬鬃馬尾搓成。墜繩是套瑙最高點拉下的繩子。蒙古人對這根帶子分外看重,用公駝和公馬的膝毛或鬃尾搓成。

大風起時把墜繩拉緊,可以防止大風灌進來把氈房吹走。

4.哈雅布琪:

哈雅布琪,是圍繞圍氈轉一圈將其底部壓緊進行封閉的部分。春、夏、秋三季主要由芨芨草(枯枝)、小蘆葦、木頭,冬天用氈子做成的。暖季的哈雅布琪是捲成一個圓棒形的,無風天折起來放好,有風時圍上。

冬天用的哈雅布琪是用幾層氈子摞起來做的,上面納有花紋。

2樓:匿名使用者

會啊,蒙古人很熱情又好客,當然也會幫助自己人!

3樓:匿名使用者

蒙古族民風民俗

待客禮儀

蒙古人把隆重而熱情地接待客人看作是一種美德。他們的待客禮包括問候、互遞鼻菸壺(解放後此禮已逐漸消失)、飲食招待等。無論是專程來訪的貴客還是路過歇腳的行人,客人一到,首先是互相問候,待客人坐定,女主人端上一碗馨香的奶茶,並擺上各種奶食品、炒米、手把羊肉等,其間敬酒是必不可少的。

奶茶用銀質的碗盛著,與哈達一起獻上。敬酒時,要右手舉杯、左手託肘,恭敬地把酒杯交到客人手中。

蒙古包蒙古族的傳統居室是蒙古包。蒙古包呈圓形尖頂,由圓形圍壁(哈納)和傘狀頂架組成,外面覆以羊毛氈,再用毛繩固定。圍壁、傘架均用木杆釘成。

包頂留有天窗(陶高淖),通氣透光。門小,木製,大多向南或向東南。蒙古包可以拆卸搬運,極適於遊牧生活的需要。

服飾 蒙古族的傳統服飾是蒙古袍,右衽,鑲邊,身長寬大,高領長袖,帶腰帶,配皮靴。夏袍是棉絲質的單夾袍,多紅、黃、 深藍色。冬袍是毛料面的羊皮袍。

男女長袍下襬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菸盒等飾物。

婦女的帽飾、首飾多鑲珠寶和銀飾,顯得雍容華貴。喜穿軟簡牛皮 靴,長到膝蓋。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

男子多戴 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 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 發從前方中間分開,紮上兩個髮根,髮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並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

顧站冠元代流行於蒙古族婦女中的一種高帽。長約一尺,筒狀,外包絲綢織物。花色品種各異,上面還裝飾著各式珠寶及美麗的孔雀毛。

根據所戴的「顧姑冠」可識別其身分和社會地位。在電影《馬可·波羅》、《成吉思汗》中都可見到戴著這種冠帽的婦女。

蒙古靴服飾工藝品。有皮靴、布靴(馬海靴)之 分。《馬可·波羅遊記》載:

「應知大汗賜一萬二千 男爵袍服各十三次,並附以名曰不裡阿耳之駝皮靴一雙, 靴上繡以銀絲,頗為工巧。」不裡阿耳靴即香牛皮靴,以補花盤腸紋做裝飾。女用布靴常以通體杏花、山丹、牡 丹等花草紋與佛手、d字紋、八結腸紋和雲卷紋裝飾。

摔跤服及摔跤靴

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綵綢腰帶。坎肩袒露胸部。

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雲朵紋、植物紋、壽紋、五蝠捧壽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

**肥大,用10米大布特製而成,利於散熱,避免汗溼貼於體表,也適應摔跤角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套褲用堅韌結實的布或絨布縫製。膝蓋外用各色布塊拼接組合縫製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

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渾然一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摔跤靴則是摔跤專用鞋。堅韌、厚實,靴子上有皮帶,穿時將靴底和靴筒纏綁牢固,以防滑倒和踢腳時脫落,且便於勾纏對方。婚俗

互相幫助的作文500要互相幫助,快點我急等著用,記

一個個秋風蕭瑟的夜晚,又是在門外,一個模糊的身影伴隨著一陣陣敲門聲 對不起,能請您把音量調低些嗎?爸爸低頭哈腰地對四樓的鄰居說道。呃 好吧!還沒說完,爸爸又打斷了他,我家小孩在做作業,您這聲音 有點響。呯!隨著房門的緊閉聲,爸爸一轉身,嘆了口氣,眉峰輕蹙。頓時,他周圍的空氣似乎被牽絆住了,充斥於其中...

關於互相幫助的詩句有哪些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的成語和詩句有哪些?

1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出自唐代張九齡的 送韋城李少府 譯文 知己摯友不分遠近,相隔萬里如同鄰居。2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 孟子 公孫丑下 譯文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 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 內部團結。3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元...

體現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互相關愛的美好情操的詞語

萬眾一心 助人為樂 樂於助人 同舟共濟 風雨同舟 捨己救人 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有一種隔閡,但是有些人互相關愛,讓他們更加親近 和諧 還記得那一天發生的事 那天,要數學考試。離考試還有五分鐘的時候,我再一次檢查我的文具盒,看看文具準備好了沒。中性筆,好好地躺在文具盒中 鉛筆,乖乖地趴在文具盒裡內 橡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