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我國禮儀發展的歷史簡述中華傳統禮儀發展的四個階段

2021-03-06 12:44:54 字數 5921 閱讀 1799

1樓:匿名使用者

禮儀的起源與演變

禮儀與人類的文明相伴而生,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就出現了禮儀的萌芽,

並經過不斷的演變發展,形成了現在的禮儀規範。

禮儀的起源:主要表現在4個方面

1\對天地、神靈、祖先的信仰與敬畏原始社會,人類處在變化莫測的大自然中,無法解釋千百萬化的自然現象和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認為天地神靈是主宰這一切的力量。所以就進行一些祭祀活動,以表示他們對天地、神靈、祖宗的敬畏,祭祈天地、神靈, 保佑風調雨順,祈禱祖先顯靈,拜求降福等等.為祈禱而舉行的儀式就成了古代禮儀的萌芽.

因此有了「禮立於敬而源於祭」的說法。

2.對家庭成員言行的規範

父母要撫養、關愛、教育孩子;**要贍養、照顧父母;兄弟姐妹之間要關愛。在舜堯

的時代,就對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做了明確規定: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稱之謂

「五禮」。

通過禮儀,對家庭成員的言行舉止進行了規範。

3.人們交往溝通的需要

在社會活動中,人類形成了最初級、最原始的禮儀。這種相互的呼應與模仿逐步形

成一種習俗,便成了最初的禮儀。

如在原始的狩獵、耕種、和部落之間的爭鬥中,人們用眼神、肢體語言等來表示他們的

想法,互相配合。

用擊掌、拍手、擁抱等方式表示收穫後喜悅、高興。

4.維繫等級差別的需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

生產與分工越來越細,

就出現了領導者和被領導者,

就出現了尊卑有

序、男女有別等。當大家聚會坐在一起時,就有了一定的座次(比如首領、一般人),通過

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就不斷增加新的禮儀。就為等級差別的維繫提供更多方便和條件。

2樓:剎那尖芳華

一、中國禮儀的起源與發展

3樓:子友

中國一向以禮樂之邦著稱於世,禮樂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獨特傳統。在《尚書·舜典》的記載中,舜帝即位後「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覲東後。

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禮樂文化儼然屬於皇家獨霸的傳統。到後來的夏、商、週三代,又創造了輝煌的青銅禮樂文明,皇家的威嚴權勢盡現其中。在這個傳承有序的皇家傳統中,令我們現代人難以想象的是,古人將音律與曆法相提並論,並作為古代帝王們的「通天法寶」,這種傳統不僅在先秦的歷法應用中長盛不衰,而且還被秦漢以後正統的史書典籍大書特書,甚至在明代的朱載堉皇子、清代的康熙皇帝那裡仍舊被津津樂道,其中的奧祕究竟何在?

現在,我們終於從賈湖文化中初步找到了答案——原來正是賈湖人首先發明瞭骨笛來觀測日影,骨笛音孔和天上太陽遙相呼應,從而開創了律歷對應實驗的先河。後來上古聖人又發明了古琴,並將琴道與天道對應,還將十二律管與十二月相配,最終形成了律歷相配的傳統。從夏代的石磬禮樂文化,到商周時代的鐘鼎禮樂文化,都將這種傳統貫徹始終,彰顯出中華禮樂文明的輝煌成就。

4樓:王熙有

禮儀作為人際交往的重要的行為規範,它不是隨意憑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無的。瞭解禮儀的起源,有利於認識禮儀的本質,自覺地按照禮儀規範的要求進行社交活動。對於禮儀的起源,研究者們有各種的觀點,可大致歸納為以下幾種。

  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起源於祭祀。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禮」字的解釋是這樣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

意思是實踐約定的事情,用來給神靈看,以求得賜福。「禮」字是會意字,「示」指神從中可以分析出,「禮」字與古代祭祀神靈的儀式有關。古時祭祀活動不是隨意地進行的,它是嚴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式,一定的方式進行的。

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指出:「禮之起,起於祀神,其後擴充套件而為人,更其後而為吉、凶、軍、賓、嘉等多種儀制。」這裡講到了禮儀的起源,以及禮儀的發展過程。

  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起源於法庭的規定。在西方,「禮儀」一詞源於法語的「etig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證」。古代法國為了保證法庭中活動的秩序,將印有法庭紀律的通告證發給進入法庭的每個人,作為遵守的規矩和行為準則。

後來「etiguette」一詞進入英文,演變為「禮儀」的含義,成為人們交往中應遵循的規矩和準則。   另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起源於風俗習慣。人是不能離開社會和群體的,人與人在長期的交往活動中,漸漸地產生了一些約定俗成的習慣,久而久之這些習慣成為了人與人交際的規範,當這些交往習慣以文字的形式被記錄並同時被人們自覺地遵守後,就逐漸成為了人們交際交往固定的禮儀。

遵守禮儀,不僅使人們的社會交往活動變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時也能使人與人在交往中更具有親和力。2023年《西方禮儀集萃》一書問世,開篇中這樣寫道:「表面上禮儀有無數的清規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於使世界成為一個充滿生活樂趣的地方,使人變得和易近人。

」   從禮儀的起源可以看出,禮儀是在人們的社會活動中,為了維護一種穩定的秩序,為了保持一種交際的和諧而應運產生的。一直到今天,禮儀依然體現著這種本質特點與獨特的功能。

簡述中華傳統禮儀發展的四個階段

5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古代禮儀的發展分四個階段

1.禮儀的起源時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紀前)

古代禮儀的孕育時期 —— 堯舜時期。古代堯舜時期,已經有了成文的禮儀制度,即 「 五禮 」 :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事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

2.禮儀的形成時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紀~前771年)

古代禮儀的形成時期 —— 堯舜時期制定的禮儀經過夏、商、周這三個時代 1000 餘年的總結、推廣而日趨完善。周朝還在朝廷設定禮官,專門掌管天下禮儀,使禮儀臻於完備。 在這個時期,禮儀被打上了階級的烙印。

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奴隸主開始將原始的宗教禮儀發展為符合奴隸社會政治需要的 「 禮制 」,並將禮儀制度化,形成了典章制度和刑典法律。如:

商朝:甲骨文中出現了」禮」,有了禮儀典籍,明確開始規範人們的行為。

周朝時,制定《周禮》《儀禮》《禮記》,開始區分貴賤、尊卑、順逆、賢愚等人際交往準則。

禮儀從治理國家、到家庭生活進行了全面規範,開始形成了古代正式的禮儀。 3.禮儀的變革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1~前221年)

古代禮儀的變革時期 ——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禮儀也產生了分化。禮儀制度成為國禮,民眾交往的禮俗逐漸成為家禮。

《管子 . 牧民》中有 「 大禮 」 和 「 小禮 」 之說,註釋為 「 禮其大者在國家典章制度,其小者在平民日用居處行為之間。 」

比較有影響的有:

儒家:以孔子、孟子為主的儒家學者系統地闡述了起源、本質和功能,第一次在理論上全面而深刻地論述了社會等級秩序劃分及其意義。

道家: 崇尚自然無為,主張廢除一切禮儀

法家: 推崇強權政治,主張以法代禮

墨家: 主張平等、博愛、利他、以義代禮

禮制的形成,對後世治國安邦,施政教化,規範人們的行為,培養人們的人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4.強化時期:秦漢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2023年)

古代禮儀的強化時期 —— 秦漢到清末,縱觀封建社會的發展歷程,可以說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禮儀,自秦漢以後的歷代統治都都推崇儒家的來治理國家、社會。

秦朝:以儒家學說為主導的封建禮教

漢武帝時期,「 廢黜百家,獨尊儒術 」 的治國方略確定之後,禮儀作為社會道德、行為標準、精神支柱,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宋朝: 「三綱五常」、「三從四德」 明清: 家庭禮制完善

在這個階段,統治者根據自己的統治需要,在演習周禮的基礎上,不斷對禮制加以修改、補充、完善。讓人們以 「 禮 」 為準繩,不得逾越。這種 「 以禮治國 」 的做法,對於穩定當時的社會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6樓:匿名使用者

王鵬古代禮儀的孕育時期

—— 堯舜時期。古代堯舜時期,已經有了成文的禮儀制度,即 「 五禮 」 :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事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

2.禮儀的形成時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紀~前771年)古代禮儀的形成時期 —— 堯舜時期制定的禮儀經過夏、商、周這三個時代 1000 餘年的總結、推廣而日趨完善。

周朝還在朝廷設定禮官,專門掌管天下禮儀,使禮儀臻於完備。 在這個時期,禮儀被打上了階級的烙印。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奴隸主開始將原始的宗教禮儀發展為符合奴隸社會政治需要的 「 禮制 」,並將禮儀制度化,形成了典章制度和刑典法律。

如:商朝:甲骨文中出現了」禮」,有了禮儀典籍,明確開始規範人們的行為。

概括我國禮儀的發展歷程

7樓:金果

禮儀的發展歷程:

1.禮儀的起源時期:

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紀前)禮儀起源於原始

社會,在原始社會中、晚期(約舊石器時代)出現了早期禮儀的萌芽。整個原始社會是禮儀的萌芽時期,禮儀較為簡單和虔誠,還不具有階級性。內容包括:

制定了明確血緣關係的婚嫁禮儀;區別部族內部尊卑等級的禮制。

為祭天敬神而確定的一些祭典儀式。制定一些在人們的相互交往中表示禮節和表示恭敬的動作。例如:

在舊石器時代人們尊崇男女有別的思想;在炎黃、堯舜禹的時代中,人們逐漸推出「三綱五常」的理論。

2.禮儀的形成時期:

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紀~前771年)人類進入奴隸社會,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禮儀發展成符合奴隸社會政治需要的禮制,禮被打上了階級的烙印。在這個階段,中國第一次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國家禮儀與制度。

如「五禮」就是一整套涉及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禮儀規範和行為標準。古代的禮制典籍亦多撰修於這一時期,如周代的《周禮》《儀禮》《禮記》就是我國最早的禮儀學專著。在漢以後2 000多年的歷史中,它們一直是國家制定禮儀制度的經典著作,被稱為禮經。

3.禮儀的變革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1~前221年)這一時期,學術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諸子百家對禮教給予了研究和發展,對禮儀的起源、本質和功能進行了系統闡述,第一次在理論上全面而深刻地論述了社會等級秩序劃分及其意義。

孔子非常重視禮儀,把「禮」看成是治國、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礎。也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孔子提出的「仁」的概念。他認為「不學禮,無以立」「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他要求人們用禮的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要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倡導「仁者愛人」,強調人與人之間要有同情心,要相互關心,彼此尊重。 孟子把禮解釋為對尊長和賓客嚴肅而有禮貌,即「恭敬之心,禮也」,並把 「禮」看做是人的善性的發端之一。

荀子把「禮」作為人生哲學思想的核心,把「禮」看做是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禮者,人道之極也」。他認為「禮」既是目標、理想,又是行為過程。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管仲認為禮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把「禮」看做是人生的指導思想和維持國家的第一支柱。

4.強化時期:

秦漢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2023年)在我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裡,儘管在不同的朝代禮儀文化具有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特徵,但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一直為統治階級所利用,禮儀是維護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的工具。

這一時期的禮儀的重要特點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婦、尊父抑子、尊神抑人。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它逐漸變成為妨礙人類個性自由發展、阻撓人類平等交往,窒息思想自由的精神枷鎖。

縱觀封建社會的禮儀,內容大致有涉及國家政治的禮制和家庭倫理兩類。這一時期的禮儀構成中華傳統禮儀的主體。

5.近代禮儀的發展

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時期,中國出現「大雜燴」式的禮儀思想,關於禮儀的標準、價值觀念得到推廣和傳播。正在此時,西方與中國推崇的思想截然不同,西方推行自由、平等、解放的思想。相對於中國的思想而言,西方更顯得開放和自由,中國的思想略為保守。

6.現代禮儀的發展

21世紀是文化的世紀,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的競爭,將會越來越多地在文化領域中。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徵,文化存**族存,文化亡**族亡。古往今來,真正滅絕於種族**的民族並不多,而滅亡於固有文化消失的民族卻是不勝列舉。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發生過文化中斷的文明。在未來的世紀中,中華文明能否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能否在吸收先進的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建立起強勢的本位文化,這無疑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事。

禮樂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能否將它的精華發揚光大,對於本位文化的興衰至關重要。

簡述黨的發展歷史,黨的歷史發展簡述150字

1920年8月,陳獨秀在上海發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早期組織。最早提出 中國共產黨 這一名稱的是蔡和森。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成為各地建黨活動的聯絡中心,起著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重要作用,上海 北京 武漢 長沙 廣州 濟南等地先後發起各種共產主義小組。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成立後,有組織 有計劃地擴...

黨的歷史發展簡述,黨的歷史發展簡述150字

卡啊龍門默默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 中國共產黨成立於1921年,它拯救了中國老百姓,經過100多年的英勇奮戰,帶領群眾走向了光明。對文學歷史不喜歡,不關注時事政治,會導致什麼?喜歡數理化不?當科學家也不錯,關心研究就好啦 額,這樣是會脫離社會,那你喜歡什麼啊,總有喜歡的東西吧。時政新聞與歷史...

請簡述我國石窟藝術的發展歷史及主要成就

龍門石窟的形成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下令遷都洛陽,篤信佛教的孝文帝遷都的同時,沒有忘記把佛教的發展中心也轉移到洛陽來,他組織修建僧廟 寺院。在此前後還在洛陽以南的龍門伊水兩岸,一山開窟造像,由此一個神奇大型石窟群,龍門石窟開始建立。龍門石窟地處中原,是外來佛的教藝術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土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