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賦比興的文學表現意義詩經中賦比興的文學表現意義

2021-03-06 11:20:49 字數 5051 閱讀 8976

1樓:文青愛

二、賦、比、興的美學意義

孔子曾有「言足以志,文足以言」 ,「言之無文,行之不遠」的說法,強調文辭應當有所修飾,形式也是要講究的,目的是更好地表現內容。《論語 雍也》篇雲:「子曰: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這裡「質」指人之本質,「文」 指政教禮樂,孔子關於文質的論述,後人將其運用到文學創作中,成為要求文學作品內容與形式完美統一的理論。《詩經》中賦、比、興的手法也就為其內容的表現增添了更多的美學內涵。

(一)詩經中的賦,實現忘情融物的敘事效果

賦比較少受到學者的注意和爭論。李澤厚先生認為賦指的是「白描式的記事、狀物、抒情、意,特別是指前兩者。」通過賦這種修辭手法,作者在文學作品中陳述觀點,使雖然缺乏足夠形象的文章,由於具有一定的氣勢、意境等等審美素質,而成為後人長久欣賞、誦讀和模仿的範本《七月》把農奴一年到頭的勞動生活逐月陳述,這是敘事的基本手法,在《詩經》中是大量運用的。

運用這種手法,如果能在選材上和遣詞造句上下功夫,是能創造出很多優美的詩篇來的。

《衛風·氓》這首詩的開頭,用賦的手法來敘述主人公戀愛的開始。用敘述的手法記敘事件使故事顯得真實動人,讀者能夠從作者娓娓道來的詩句中體會詩歌情感。筆者認為,文學作品體現出來的美就是這種從字裡行間透露出來的清秀之美,在音韻起伏、一唱三嘆反覆迴環的表現形式中,蘊含了委婉悠長的意味,這正是情感、理智與想像的結合,是中國詩歌美學特徵的體現。

《詩經》作為一部詩歌總集,與演唱的表演方式是緊密相連的。要達到吟唱的效果,勢必考慮到敘述需要,使讀者進一步瞭解作品的內涵。因此,賦這種表現手法在《詩經》中所發揮的作用是相當大的,以敘述為基礎,其他表達方式才能成為可能。

賦的鋪陳敘述,使讀者達到忘情融物的境界。筆者認為,忘情融物思想在這裡得到體現。《詩經》中不乏記敘描寫的詩歌。

娓娓道來的故事、描寫自然景物的詩篇,往往能引領讀者達到自身情感與自然萬物融合在一起的境界。讀者的情感已經超越世俗的「人情」,而達到「天情」。讀者此時的情感就是順應自然之情,獨守精、神,以自然之情融入世界。

(二)詩經中的比,使所描寫物件形象更加鮮明突出

比,指比喻。包括明喻與暗喻,如「首如飛蓬」「中心如醉」屬於明喻;「碩鼠碩鼠,無食我黍」屬於暗喻。比的目的在於將所描寫的物件本質或形狀形象更加呼之欲出。中國文學一向

以抒情著稱,然而並非所有的情感抒發都能成為藝術。李澤厚先生認為:「主觀情感必須客觀化,必須與特定的想象、理解相結合統一,才能構成具有一定普遍必然性的藝術作品,產生相應

感染效果」。僅有鋪陳敘述的詩歌,是談不上有審美效果的。

(三)興深化情感,進一步昇華審美感受

興,又叫起興,在《詩經》中常常出現作者為了詠歎某物,先涉及其它事物並由此引出所要表達的意思上的一種表現手法。《詩經》中對於「興」的運用也歸納為以下三種情況:互通感情。

《關雎》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這首詩先詠「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後寫君子與淑女的愛情。雎鳩是雌雄定偶的,自然地與男女愛情的忠貞聯絡起來。這種起興屬於前後兩個事物有聯絡的情況。

又如:「鴛鴦于飛,畢之羅之。」(《小雅 鴛鴦》)

渲染氣氛。《詩經》中有寫起興的詩句,從內容上與後邊所詠之事無必然的聯絡,但在氣氛上卻有某些相通之處。如:習習穀風,以陰以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邶風 穀風》)詩

中作者渲染一種氣氛,使這種氣氛與所要表達的內容達到一致。藉以為喻。他物與所詠之事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處,便被藉以起興。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一美人,傷如之何。寤

寐無為,涕泗滂沱。(《陳風 澤陂》)在《詩經》中,還有一些地方的起興前後兩個事物之間,

即起興之物與作者之情沒有聯絡,而僅僅是一種壓韻的關係。例如:「采苓采苓,首陽之巔。人之為言,苟亦無信。」(《秦風采苓》)

《文心雕龍》說:「比者,附也;興者,起也」,「起情故興體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興通常都是連在一起,很難分清彼此的;都是通過外物、景象而抒發、寄託、表現、傳達情感和觀念,才能使主觀情感與想象、理解結合聯絡在一起,得到客觀化物件化,構成飽滿的藝術形象深入讀者內心,使藝術形象染上一層情感的色彩。

這種情感往往不再是個人主觀的情緒,而是融合了欣賞者的理解、想像後的客觀形象。正如李澤厚先生所說的:「文學形象既不是外界事物的直接模擬,也不是主觀情感的任意發揮,更不是隻述諸於概念的理性認識;相反,它成為非概念所能窮盡,非認識所能囊括,具有情感感染力量的藝術形象和文學語言。

」就此,文學形象就達到了中國美學中「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境界了。比興中創造的詩境,同樣能夠創造出「落花無言」的美學意境。這裡舉一個例子: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

(《秦風 蒹葭》)詩中作者所表達的內容較為抽象,但是詩句通過敘述抒情相結合,使讀者能夠結合主觀情感與想像進行理解,使主觀情感形象化,自主形成可感的藝術形象。這樣的藝術形象並不是通過作者從外貌的描寫塑造出來的,因此說詩歌是達到了「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境界。詩歌運用蒹葭、白露、水等物的渲染,又形成了一定的詩歌意境,所謂落花之美,不用文辭來修飾。

莊子美學理論中,曾提到文藝創作審美形象的「得意忘言」的問題,其中涉及到文學創作中由言而意的審美過程。莊子「得意忘言」理論中也強調把語言作為「得意」的工具,藉助比喻、象徵等方法來啟發人們的想像與聯想,從而領會無限的言外之意,達到以形寫神的藝術效果。

從這個角度看,賦、比、興這三個表現手法在《詩經》中的運用,已經具有中國美學的審美價值,成為後人學習的典範成為百代不衰的文學作品。

不知道親想要一篇多長的呢?其實也是知網上的**,如果太長的話自己刪減一下吧o(∩_∩)o~留郵箱給你發過去也好

2樓:匿名使用者

賦:平鋪直敘,比:比喻,興:起興,發端之意

詩經的表現手法,賦,比,興。分別指的是什麼

3樓:9點說史

1、賦賦就是鋪陳直敘,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在篇幅較長的詩作中,鋪陳與排比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用的。

鋪排系將一連串內容緊密關聯的景觀物象、事態現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為,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組結構基本相同、語氣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盡致地細膩鋪寫,又可以一氣貫注、加強語勢,還可以渲染某種環境、氣氛和情緒。

賦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賦中比興,或者起興後再用賦。 在賦體中,尤其是富麗華美的漢賦中,賦法被廣泛地採用。漢樂府和漢代某些五言詩也與漢賦互相影響,更將鋪陳與排比相結合,相得益彰。

如《七月》敘述農夫在一年十二個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賦。

2、比比就是類比(賦比興中比的意思是類比,不同於網路上流傳的比喻,其中類比與比喻的詳細差別請另行查詢,這裡不作贅述)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為普遍。

以彼物比此物,詩人有本事(可以理解為故事)或情感,借一個事物作類比 一般說,用來作比的事物總比被比的本體事物更加生動具體、鮮明淺近而為人們所知,便於人們聯想和想象。形象生動,鮮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徵。

3、興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從特徵上講,有直接起興、興中含比兩種情況;從使用上講,有篇頭起興和興起興結兩種形式。激發讀者的聯想,增強了意蘊,產生了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如《孔雀東南飛》中的「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擴充套件資料

「賦比興」用場廣,功能強,不僅被廣泛用於詩詞曲賦中,而且還被廣泛用於其他各體文學;除了用以抒情、描景、狀物,還可用以敘事、寫人。

在本土化敘事學、寫人學等文藝理論建構中,我們既可光大其固有的詩歌敘事、寫人本旨,也可以將其翻轉為戲曲**的敘事、寫人理論而加以發揚。

以往,關於「賦比興」抒情、寫景、狀物等功能的研究已較充分,關於其敘事功能的研究也已頗有起色,而關於其寫人功能的研究則較為遜色,因而期待抉發。

相對於「縱鋪」賦筆主要用於時間性強的敘事而言,「橫鋪」賦筆則主要用以空間性強的寫人,尤其是經常用以藻繪人物意象與情態。比興依託「引類取譬」,多用於寫人之表象、心象,是為「比象」。

這種「比象」寫人筆法帶有虛擬性,所寫人物意象給人留下較為豐富想象餘地。當然,「賦比興」還被廣泛地用於「寫心」,藉助誇飾渲染、物象比擬,實現心態外化。

概而言之,「賦比興」這套古老的表達方法和行文法寶可以與「傳神寫照」「曲盡其態」「寫心」等繪畫理論匹配互補,成為構建中國寫人文論體系的要素。

4樓:星羽

賦:直接說出想說的。如: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比:就是現在說的比喻。

興:想說這個,並不直接表達,用另一種和這個有關的事開始。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明明想說的是後面兩句。

5樓:獨梅花煙

賦、比、興分別指的是:

《詩經》的賦——就是詩人在抒發對社會生活的感受和激情時,採取直敘或白描的手法直抒胸臆,直論其事,形容鋪敘,不加曲折。

比——對本質上不同的兩種事物,利用它們之間在某一方面的相似點來打比方,或者用淺顯常見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和情感,使人易於理解;或者藉以描繪和渲染事物的特徵,使事物生動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給人以鮮明的印象。

興——朱熹說過「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先言的「他物」,即起興的形象,也就是最初觸發詩人豐富聯想的起點。在《詩經》中作為起興的形象既有眼前的自然景物,也有社會生活現象。

興在寫詩中具有發端和比喻的雙重作用。

「賦、比、興」的意思?

6樓:wuli小亮仔

1、賦:平鋪直敘,鋪陳、排比。相當於如今的排比修辭方法。

2、比:類比。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點更鮮明。

3、興:以其他事物為發端,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與詩歌內容有一定聯絡。比興手法可增強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增加韻味和形象的感染力。

賦比興是《詩經》的三種主要表現手法。是中國古代對於詩歌表現方法的歸納。它是根據《詩經》的創作經驗總結出來的。

最早的記載見於《周禮·春官》:「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

」後來,《毛詩序》又將「六詩」稱之為「六義」:「故詩有六義焉:風、賦、比、興、雅、頌。

擴充套件資料

它的積極意義:

通過長期地研究和**,不僅認識到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表現方法各自的特點,它們在文學創作中的相互作用和影響;而且認識到廣博的生活閱歷、真摯的情感、形象化的表現等等對於它們的重要性,以及意餘言外的濃郁詩味對於讀者產生強烈美感的重要性。

這樣,就使得關於「賦、比、興」的藝術思維和表現方法在理論上的認識日趨深刻和完善,在創作中的表現和運用日趨豐富和完美。這些對於創作規律的認識,大大豐富了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

詩歌的賦比興是什麼,詩經中的賦比興是什麼意思

賦 平鋪直敘,開門見山。比 比喻。興 起興,先言他物。借它物來引出所要描繪的事物的描寫。參考資料 http 賦 賦陳,一作鋪陳。鋪排,是鋪陳 排比的簡稱。在篇幅較長的詩作中,鋪陳與排比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用的。鋪排系將一連串內容緊密關聯的景觀物象 事態現象 人物形象和性格行為,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組結構...

詩經中的「賦比興」是什麼意思,誰知道詩經裡面關於賦比興的名詞解釋,分別是什麼意思呢

1 賦比興 賦比興是 詩經 的三種主要表現手法,是中國古代對於詩歌表現方法的歸納。它是根據 詩經 的創作經驗總結出來的。賦比興,讀音 f b x ng 1 賦 f 平鋪直敘,鋪陳 排比。相當於如今的排比修辭方法。賦就是鋪陳直敘,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2 比 b 類比,比喻...

詩經中運用賦 比 興手法的句子各三句 不要其他費話光要句子

采采芣苢 薄言採之。采采芣 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上面是賦,有5句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 蒹葭悽悽,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