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泡死亡究竟要多長時間,如何用汽泡鑑定瓷器

2021-03-06 07:54:33 字數 5166 閱讀 4002

1樓:匿名使用者

老窯瓷器釉子肥厚者,釉面會有些許冰裂紋,時間越久裂紋越多。被裂紋「切開」的釉下氣泡會逐漸滲入髒東西,這就是所謂的「死亡氣泡 」。因為裂紋是在逐漸增多,破裂的氣泡也就有新有老,「老的」髒東西多,「新的」汙染少,這就是「氣泡死亡」鑑定的依據。

此鑑定法看似合理,其實不然。瓷器的取料、工藝、窯溫、出窯後人為加工、使用儲存條件都能左右其開片的大小、多少乃至深淺。至於明中期以後,制瓷工藝日臻完善,「死亡氣泡 」現象也就不復存在了。

如果你相信此說,景德鎮有許多作坊會「滿足」你的要求。

所以, 各個時期、不同種類的瓷器氣泡雖然各有特點,但不能作為鑑定依據,只能參考。所謂「氣泡死亡 」也多為無稽之談。

2樓:

不論古代瓷還是現代瓷,都在瓷的釉下隱藏著許多極小

的氣泡。圓圓的、密密的佈滿釉下,非常好看。但是,不是所有的釉下都有一樣多的氣泡,有的氣泡多,有的氣泡少,有的甚至沒有氣泡。

這是為什麼呢?可否利用氣泡的形態與分佈來區別古瓷與現代瓷的不同,為古瓷斷代辨真偽呢?

「氣泡鑑定法」。

一、氣泡的成因

氣泡是釉中的水分子(h2o)變來的。

在燒製瓷器時,高溫會使釉層中的結晶水或液態水變成氣體,當釉層厚時,氣態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釋放不出來,故而形成釉下的氣泡。當釉層薄時,氣泡衝破了釉層膜,在釉表面形成了不少坑凹—麻點。釉中水分子多,氣泡亦多,釉中水分子少,氣泡亦少。

如果釉中不含水分,釉下可能就沒有氣泡。

每個朝代各窯口釉的配方和工藝不同,器物釉下氣泡的情況也不相同。這正好為鑑定古瓷提供了一種有利條件。

二、釉的分類和工藝特點

陶瓷生產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釉的製作技術。中國古陶瓷技術十分成熟,具有很長的歷史,施釉有很多配方和不同的工藝方法。

依照釉的熔融性和燒成溫度,可分為易熔釉(又叫軟釉)、中熔釉(又叫琺琅釉)和難熔釉(又叫硬釉)。

按製造方法可分為生釉、熔塊釉和揮發釉。

按上釉方法可分為浸釉法(將坯浸入釉液中)、澆釉法(將釉往坯上澆)、噴釉法、振滴法(用毛刷浸滿釉再滴在坯上)、塗刷法、揮發法和撒佈法等。這些工藝特點在不同時期使用不同方法。同時也與釉料的配方和粘度有關。

在古代常用釉粉撒佈法,這是一種幹法施釉,其中不含或很少含水分子。還有一種鹽法施釉,是利用食鹽加熱後產生氯化鈉蒸汽,揮發在製品上而成一種鹽釉。

到明朝開始,這些幹法施釉不採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用釉漿施於器物上,再置於窯中燒成。

這一工藝的改變過程可以證明釉下氣泡的形成是因為在不同朝代有不同表現。尤其在現代仿製技術上,基本是沿用清朝的工藝——溼式調釉法,必然會出現釉下氣泡過多的現象。這一特點為鑑定古瓷開闢了一條新的思路。

三、對宋元兩朝古瓷的鑑定

宋金時期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興盛時期。在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山東等省的瓷窯特別多,品種以祕色瓷和青白瓷為主。諸多的瓷窯中以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為首,相繼有龍泉、耀州、磁州、登封諸窯。

大多為朝廷服務,燒製官器,進貢朝廷。釉色極美,玉質感強,瓷品很高,為世人所珍。後仿製者大有人在,費盡全力,欲求逼真,但至今無人仿造成功。

宋朝的五大名窯中尤以官、哥、汝三種瓷仿者眾多,難度最大。即便明成化、清雍正時期,帝王命「官窯」以官仿官,不惜工本也難仿成。仿製出的哥瓷貌似神離,距離甚遠。

何況現代仿品以民間的個人實力去仿製,雖技術條件改進許多,但配方沒有掌握,故製造不出成功之作。

五大名窯中有名望的高階精品,最突出的特點是「瑪瑙為釉」、「玉質光澤」、「金絲鐵線」、「紫口鐵足」和「雨過天晴」等,但這些美的品質都是很難仿得出的。儘管現代技術高超,學會了以假亂真的能耐,但若用「氣泡鑑定法」去辨別仿品,很容易識破廬山真面目。因為仿品儘管把外表做得與真品一樣,但絕做不出釉下無一氣泡的水平。

撒佈法釉料的配方今人更是沒法挖掘出來。

筆者對汝、官、哥、鈞、定幾大窯的瓷品進行了全面測試(在50倍放大鏡下觀察),發現這些宋代名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釉下沒有氣泡,即便有也只是極小的一兩個氣泡,堪稱「寥若晨星」。這一點對宋瓷最有說服力。

總的來講,鑑定古瓷(指宋代瓷)應全面比較。有釉色的「柔和美麗」、「玉質感強」、「光澤不刺眼」,有溼潤「冒汗」的現象和看不到氣泡等原則。有的宋瓷釉面有斑點或小麻坑均須放大50倍方可看到。

凡仿品或元代以後任何朝代製品均不可能沒有氣泡,只要發現釉下氣泡便可證明非真正宋瓷。例如雍正的爐鈞釉、明代的「廣鈞」和現代的「仿鈞」都充滿了氣泡,達不到「宋鈞」的特點。

對於元青花也有如此特徵。元青花一般人很少見到,什麼是真品,什麼是仿品也難區別。正因為元青花真品不多,世人所見又少,給制仿人提供了一個好機會。

從造型、工藝、繪畫、釉色、修胎、火石紅諸方面都難以辨別真偽,惟獨從「氣泡」方面可以容易區別。因為元代造瓷工藝還沿用宋代的主要工藝,上釉是用乾粉配方,撒佈法施釉,所以在所有青花瓷中惟獨元青花釉下不存在氣泡,僅憑這一點足以肯定是或不是元青花。

在青白釉厚的瓷品中其青花上的白色氣泡特別多,當青白釉薄時便見到青花上有不少被氣泡衝破的麻面小坑(也只能在放大50倍時才可見到),這也是它的特徵。

四、明清兩朝青花或釉裡紅的鑑別

這兩個朝代的青花和釉裡紅特別多,仿品也多。在材料、工藝、繪畫、書寫款式諸方面都能仿得一模一樣,惟一不好仿又沒被人重視的還是釉下氣泡的問題。

青花的色澤有的仿得很好,有的還有距離,辨色能力稍差就很容易「走眼」。除此之外抓住兩點便可區別真偽了。

一是青花釉是否下沉?下沉入骨且有暈散現象即為真品;若漂浮而無暈散、顯得死板則可能為仿品。

另一點是用50倍放大鏡看氣泡。若青花下沉則在青花上有許多白色氣泡;若青花上浮則青花上全是麻面小坑,看不見白色氣泡。在青白釉下氣泡多且大,則證明青白釉層厚而肥潤,此乃真品。

反之,青白釉太薄則氣泡很小應證明是仿品。

即使氣泡鑑定很重要,但也該全面分析。筆者不主張「一點肯定論」,但贊同「一點否定論」。即有一點不對路,值得懷疑的地方就應該否決它,以免「走眼」。

看氣泡,這幾樣儀器都可以用到。

如何通過氣泡來鑑定老新瓷器

3樓:somnus_諾斯

在收藏中,鑑定瓷器真假,看瓷器氣泡也是鑑定瓷器年代、窯口的方法之一。不過,首先我們要知道哪些瓷器肯定有氣泡,哪些瓷器肯定沒有氣泡。

1)有氣泡的瓷器

青花瓷、釉裡紅、青瓷、鬥彩、唐三彩、等等,一句話,凡是釉下彩瓷器,都是有氣泡的。

2)絕對沒有氣泡的瓷器

高古陶、粉彩瓷、五彩瓷、法郎彩、一句話,凡是釉上彩瓷器,都是沒有氣泡的。

3)凡是電驢燒的瓷器,應該沒有氣泡

如果是應該有氣泡的瓷器而沒有氣泡,肯定是現代電驢燒的瓷器。瓷器氣泡,與瓷器窯口有很大關係,什麼樣的窯口瓷器,就是什麼樣的氣泡。

拓展資料:

「氣泡鑑定法」。

一、氣泡的成因

氣泡是釉中的水分子(h2o)變來的。

在燒製瓷器時,高溫會使釉層中的結晶水或液態水變成氣體,當釉層厚時,氣態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釋放不出來,故而形成釉下的氣泡。

當釉層薄時,氣泡衝破了釉層膜,在釉表面形成了不少坑凹—麻點。釉中水分子多,氣泡亦多,釉中水分子少,氣泡亦少。如果釉中不含水分,釉下可能就沒有氣泡。

每個朝代各窯口釉的配方和工藝不同,器物釉下氣泡的情況也不相同。這正好為鑑定古瓷提供了一種有利條件。

二、釉的分類和工藝特點

陶瓷生產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釉的製作技術。中國古陶瓷技術十分成熟,具有很長的歷史,施釉有很多配方和不同的工藝方法。

依照釉的熔融性和燒成溫度,可分為易熔釉(又叫軟釉)、中熔釉(又叫琺琅釉)和難熔釉(又叫硬釉)。

按製造方法可分為生釉、熔塊釉和揮發釉。

按上釉方法可分為浸釉法(將坯浸入釉液中)、澆釉法(將釉往坯上澆)、噴釉法、振滴法(用毛刷浸滿釉再滴在坯上)、塗刷法、揮發法和撒佈法等。這些工藝特點在不同時期使用不同方法。同時也與釉料的配方和粘度有關。

在古代常用釉粉撒佈法,這是一種幹法施釉,其中不含或很少含水分子。還有一種鹽法施釉,是利用食鹽加熱後產生氯化鈉蒸汽,揮發在製品上而成一種鹽釉。

到明朝開始,這些幹法施釉不採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用釉漿施於器物上,再置於窯中燒成。

這一工藝的改變過程可以證明釉下氣泡的形成是因為在不同朝代有不同表現。尤其在現代仿製技術上,基本是沿用清朝的工藝——溼式調釉法,必然會出現釉下氣泡過多的現象。這一特點為鑑定古瓷開闢了一條新的思路。

三、對宋元兩朝古瓷的鑑定

宋朝的五大名窯中尤以官、哥、汝三種瓷仿者眾多,難度最大。即便明成化、清雍正時期,帝王命「官窯」以官仿官,不惜工本也難仿成。仿製出的哥瓷貌似神離,距離甚遠。

五大名窯中有名望的高階精品,最突出的特點是「瑪瑙為釉」、「玉質光澤」、「金絲鐵線」、「紫口鐵足」和「雨過天晴」等,但這些美的品質都是很難仿得出的。

儘管現代技術高超,學會了以假亂真的能耐,但若用「氣泡鑑定法」去辨別仿品,很容易識破廬山真面目。因為仿品儘管把外表做得與真品一樣,但絕做不出釉下無一氣泡的水平。撒佈法釉料的配方今人更是沒法挖掘出來

筆者對汝、官、哥、鈞、定幾大窯的瓷品進行了全面測試(在50倍放大鏡下觀察),發現這些宋代名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釉下沒有氣泡,即便有也只是極小的一兩個氣泡,堪稱「寥若晨星」。這一點對宋瓷最有說服力。

總的來講,鑑定古瓷(指宋代瓷)應全面比較。有釉色的「柔和美麗」、「玉質感強」、「光澤不刺眼」,有溼潤「冒汗」的現象和看不到氣泡等原則。有的宋瓷釉面有斑點或小麻坑均須放大50倍方可看到。

凡仿品或元代以後任何朝代製品均不可能沒有氣泡,只要發現釉下氣泡便可證明非真正宋瓷。例如雍正的爐鈞釉、明代的「廣鈞」和現代的「仿鈞」都充滿了氣泡,達不到「宋鈞」的特點。

對於元青花也有如此特徵。元青花一般人很少見到,什麼是真品,什麼是仿品也難區別。正因為元青花真品不多,世人所見又少,給制仿人提供了一個好機會。

從造型、工藝、繪畫、釉色、修胎、火石紅諸方面都難以辨別真偽,惟獨從「氣泡」方面可以容易區別。

在青白釉厚的瓷品中其青花上的白色氣泡特別多,當青白釉薄時便見到青花上有不少被氣泡衝破的麻面小坑(也只能在放大50倍時才可見到),這也是它的特徵。

四、明清兩朝青花或釉裡紅的鑑別

這兩個朝代的青花和釉裡紅特別多,仿品也多。在材料、工藝、繪畫、書寫款式諸方面都能仿得一模一樣,惟一不好仿又沒被人重視的還是釉下氣泡的問題。

青花的色澤有的仿得很好,有的還有距離,辨色能力稍差就很容易「走眼」。除此之外抓住兩點便可區別真偽了。

一是青花釉是否下沉?下沉入骨且有暈散現象即為真品;若漂浮而無暈散、顯得死板則可能為仿品。

另一點是用50倍放大鏡看氣泡。若青花下沉則在青花上有許多白色氣泡;若青花上浮則青花上全是麻面小坑,看不見白色氣泡。在青白釉下氣泡多且大,則證明青白釉層厚而肥潤,此乃真品。

反之,青白釉太薄則氣泡很小應證明是仿品。

環球收藏網--新老瓷器的辨別

烏龜究竟能在水下呆多長時間

可以看大 抄小,龜四肢中間有個囊,可以看到,有時扁有時鼓,扁時沒氣,憋不了一會就要換氣,鼓時1 5歲小龜能2小時左右,大的能達到5 8小時。烏龜食性較廣,稻穀 小麥 豌豆 小魚 蝦 昆蟲 蝸牛等均吃,其中最喜歡吃的食物是小魚 蝸牛 玉米和稻穀。人工飼養時,為滿足烏龜生長所需要的各種營養,避免因飼料單...

工傷賠償期限是多長時間,工傷死亡賠償多長時間發放

工傷保險條例 規定,職工在發生事故傷害或者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被診斷 鑑定為職業病,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 鑑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遇有特殊情況,經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同意,申請時限可以適當延長。職工在發生事故傷害或者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規...

助聽器究竟能用多長時間,一個助聽器究竟能用多長時間

對於助聽器使用者來說,花了許多錢買個助聽器,當然希望用很多年。但是也有不近人意的,沒用多長時間就出現這個或那個問題。寄公司來回維修幾次,還沒好好的長時間使用過,不免心情不好。那麼,一個助聽器究竟能用多長時間呢?我們先排除助聽器本身的技術問題,還有很多因素是由使用者來決定的,如使用者的耳垢分泌多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