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悲慘世界》為例,闡述雨果小說的美醜對照原則

2021-03-06 02:44:50 字數 1310 閱讀 2940

1樓:我是龍的傳人

在作品《悲慘世界》裡,雨果塑造了幾個個性鮮明的美與醜的代表人物形象。難得的是,作者在這部作品裡並沒有讓筆下的人物形象單一化、極端化,而是寫出了人性中複雜的一面。除了幾乎被「神化」的主教米里哀之外,其他高尚的人物也總有心靈陰暗的一面,而讓你恨的咬牙切齒的大壞蛋也可能有良心發現的時候。

例如主角冉阿讓在主教米里哀的感化之下,從一個心靈有少許汙點的小偷變為一個道德無比高尚的人,體現了一種由「醜」到「美」的轉化。而另一個典型的反派人物,一直對冉阿讓窮追不捨,處處跟他作對的警察沙威,在最後被起義戰士抓住要執行槍決但因為冉阿讓網開一面放他生路而最終「覺醒」,因羞愧而自殺,也是一種「極惡」在最後向「善」的迴歸。

「美醜對照的創作原則」是雨果一貫倡導的文藝作品的創造原則,也是他在文藝理論和美學方面所提出的主要原則。顧名思義,所謂「美醜對照原則」即是在文藝作品中大量地運用美麗、高尚與醜陋、卑賤的人物或意象作對比,以給讀者造成強烈的心理反差,使故事情節更為跌宕起伏。這在雨果的很多作品中都有體現,最典型的莫過於《巴黎聖母院》中幾個代表人物:

有外形醜陋無比但心地卻純潔善良的鐘樓怪人卡西莫多,與之截然相反的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克洛德,當然也有美貌與美麗心靈俱備的吉普賽女郎愛斯美拉爾達。而卡西莫多作為最鮮明的故事人物形象,僅僅在他一個人身上就體現了美與醜的極端對立——外表的極度醜陋和心靈的高尚美好。這不但體現了雨果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極具誇張的想象力,也體現了他不拘一格的思維方式。

畢竟在他以前,大部分文藝作品中的崇高總是附加於相貌俊美者,相應的醜陋者一定是心靈黑暗卑劣之徒,但雨果並沒有循規蹈矩。

簡介美醜對照的創作原則:

美醜對照原則遵循了對比邏輯,沒有改變事物本身的性質。美和醜兩種審美觀都是對事物的具體反映其實,美醜對照與以醜為美這兩種原則的運用,都沒有改變事物本身的性質,只是改變了事物的原有面貌,而且它們改變事物面貌的方向正好相反美醜對照是拉大、擴張了美醜之間的距離,它使美的更美,醜的更醜,而以醜為美則是縮短了美醜之間的差距,使醜的變為不是原來的那麼醜,同時也就蘊涵著使美的變為不是原來的那麼美。美醜對照與以醜為美都是藝術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正確途徑和有效方法「美醜對照原則,主張將兩種對立的事物放在一起進行對比,有效地突出兩者之間的矛盾,構成一種巨大的反差,從而更為深刻地揭示出兩個事物相反的本質特徵」

2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是人與社會的對照、人是善良的、好的、而社會確實殘酷的、只要從這個方面考慮就好了、

3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問題你可難死我了,實不相瞞,我最近也正在拜讀雨果的《悲慘世界》呢,是第二遍,正在細細品味,第一遍只是大體瀏覽。至於你說的「美醜對照原則」我是實在沒有挖掘出來,如果你找到答案了希望能和我分享一下,我也真的很喜歡這部書。謝謝!

雨果和歐亨利的生卒年是什麼?雨果寫《悲慘世界》是那一年

維克多 雨果 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 1885年5月22日 歐 亨利 o.henry 1862 1910年 悲慘世界 是由法國大作家維克多 雨果於1862年所發表的一部長篇 維克多 雨果 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 1885年5月22日 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人道...

雨果作品中的經典語段悲慘世界的經典語段

人生至福,就是確信有人愛你,有人為你的現狀而愛你,說得更準確些,有人不問你如何就愛你。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未來將屬於兩種人 思想的人和勞動的人,實際上,這兩種人是一種人,因為思想也是勞動。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還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人的智慧掌握著...

悲慘世界中的人道主義的表現,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在《悲慘世界》中是如何體現的?

在雨果眼裡,冉阿讓是一個值得同情的人物。雖然在獄中他決定要報復社會,雖然在出獄後他曾偷了米里哀主教的銀器,更甚地是他還欺負一個比自己更弱小的孩子。在那樣一個壓抑的社會裡,冉阿讓受盡欺凌,可他最初卻選擇喲哦哪個報復社會的方式欺凌其他的人,然而在整部 中作者沒有遺棄他,而是安排了一位仁慈的教主去喚醒冉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