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城市的建築特點是什麼

2021-03-05 20:04:19 字數 5394 閱讀 5010

1樓:紅妝初晴

春秋時期,由於鐵器和耕牛的使用,社會生產力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貴族的私田大量出現,奴隸社會的井田制日益崩解,封建生產關係開始出現,隨之手工業和商業也相應發展,建築技術也有了巨大發展,特別是鐵質工具—斧、鋸、錐、鑿的應用,促使木架建築施工質量和結構技術大為提高。筒瓦和板瓦在宮殿建築上廣泛使用,並有在瓦上塗上硃色的做法。裝修用的磚也出現了。

尤其突出的是在地下所築墓室中,用長約1米,寬約三四十釐米的大塊空心磚作墓壁和墓底,墓頂仍用木料做蓋。

1、春秋時期,建築上的發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為諸侯宮室用的高臺建築(或稱臺榭)的出現。宮室多屬臺榭式建築,以階梯形夯土臺為核心,倚臺逐層建木構房屋,藉助土臺,以聚合在一起的單層房屋,形成類似多層大型建築的外觀。

2、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開始了用磚的歷史。【例證:從山西侯馬晉故都、河南洛陽東周故城、陝西鳳翔秦雍城遺址中,還出土了36釐米x14釐米x6釐米的磚以及質地堅硬、表面有花紋的空心磚(兩者均為青灰色磚)】

3、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出於政治、軍事統治和生活享樂的需要,建造了大量高臺官室;【例證:(一般是在城內夯築高數米至10多米的土臺若干座,上面建殿堂屋宇)。如侯馬晉故都新田遺址中的夯土臺,面積75米x75米,高7米多,高臺上的木架建築已不存在。

】4、隨著諸侯日益追求宮室華麗,建築裝飾和色彩更為發展,如《論語》描述的「山節藻梲」(鬥上畫山,樑上短柱畫藻文),《左傳》記載魯莊公「丹楹」(紅柱)「刻桷」(刻椽),就是例證 。

相傳著名木匠公輸班(魯班),就是春秋時期湧現的匠師。

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和生產關係的變革,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手工業商業進一步發展,城市繁榮,規模日益擴大,出現了一個城市建築的高潮。

戰國時出現了更多的城邑、宮室。戰國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二城,大城又稱郭,是居民區,其內為封閉的閭里和集中的市;小城是宮城,建有大量的臺榭。此時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蓋,晚期開始出現陶製的欄杆和排水管等。

根據考古發掘得知,戰國時齊故都臨淄城南北長約5公里,東西寬約4公里,大城內散佈著冶鐵、鑄鐵、制骨等作坊以及縱橫的街道。大城西南角有小城,其中夯土臺高達14米,周圍也有作坊多處。

2樓:鬱高明抗艾

春秋戰國時代的城市實際上是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時期的城市。春秋中葉以後,新型

的封建生產關係逐漸形成,封建的工商業經濟一天天活躍起來,經濟因素對城市規劃佈局的影響越來越顯著。戰國以後,城不再僅僅是統治階級政治軍事堡壘的「城」,而是兼有經濟職能的「城市」。這說明城市工商業在封建經濟中

所據有的重要地位。所以,這時城市的主要特點表現為:

一是城市規模龐大,遠遠突破了營國制度所規定的諸侯城的規模;

二是城市形制不求規整,而是適應自然地形條件;

三是城、廓在使用功能上有明確的分工,城為政治活動中心,廓為經濟活動中心;四是城市用地分割槽發生了顯著變化,擴大了城市中商業、手工業及居住用地,並提高了這些用地的規劃地位;五是採取各種措施強化城市設防,充實城市防禦力;六是規劃結構仍以宮為中心,突出中軸線的主導作用,保留前朝後市等傳統,同時,為滿足宮廷生活要求,於廓內或近郊建置離宮別苑。這一時期的代表城市有齊國臨淄、

趙國邯鄲、燕下都及鄭、韓兩國的國都「新鄭」等。

3樓:摩魁阿暄

從春秋戰國開始中國就有了建築環境整體經營

的觀念。《周禮》中關於野、都、鄙、鄉、閭、裡、邑、丘、甸等的規劃制度,雖然未必全都成為事實,但至少說明當時已有了系統規劃的大區域規劃構思。《管子乘馬》主張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說明城市選址必須考慮環境關係

.古代建築的巨集大規模和技術進步,突出表現於城市的建築和規劃。傳說鯀已築城,

近年河南登封王城崗和山西夏縣東下馮都發現了年代相當於夏朝的城堡遺蹟,均由夯土築成。鄭州**夯土牆現存高度有四米,最高達9米,基底寬6米,夯層厚810公分。據勘探,整個城牆長七公里,略成方形,均版築而成。

洛陽周代都邑呈不規則方形,南北長3300米,北牆長近3000米,主要建築物在中部偏南,

建築材料的發展對建築工程有重要的意義。西周已用瓦,如召陳村遺址的三座房屋周圍都有瓦片堆積,有板瓦、筒瓦等,西安客省莊遺址還出土有屋脊用的人字瓦。春秋以後,瓦的使用更為普遍。

秦國還有青銅鑄造的「全槓」,作為樑柱結點和裝飾之用。

河北易縣燕下都等遺址的發掘表明,春秋戰國時期已有建築在夯土高臺的臺榭建築,夯土臺上設定有陶製的排水管道,速使用了鋪地的平磚和非承重的空心磚等。

西周青銅獸足方鬲上表現出了當時建築的區域性形象如櫨頭、門、勾闌;戰國中山王墓中出土的一件銅案、

四角鑄出精確優美的斗拱形象。由此可知當時建築己使用鬥和拱。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個重要進步,西周已出現板瓦,筒瓦,開始是屋頂區域性用瓦,後來便全覆以瓦。

磚和彩畫出現,關於彩畫最早的記載是《論語·公冶長》中「山節藻梲」一語,意為如山形之鬥(畫有山形圖案?),飾以海藻形花紋的短柱,它反映了春秋時期柱子表面已繪有花紋。

商代較大的建築主體用木骨泥牆為承重牆,四周或前後簷另在夯土基中栽植簷柱,建一圈只廊或前後簷廊。並且商代已出現了夯土城牆,城市佈局已初具雛型。在商代後期遺址的較小的建築中,還出現了坯砌的承重山牆。

西周都城中的宮殿情況不明,但周原遺址說明當時是以檁架為主樑架。建築臺基以草泥制土坯砌築,西周中期已出現了面積達280平方米,最大面闊5.6米,全部瓦屋頂的大型木框架房屋,夯土牆只起保持穩定和圍護作用;湖北春發掘出的周代遺址則明確地說明幹闌結構已普遍應用。

至此,中國古代建築中使用木構架,採取封閉式有中軸線的院落式佈局這兩個主要特點已初步形成(但直到隋以前仍有大量建築是夯土承重牆的土木混合結構)。春秋戰國時期的建築木結構成為主要結構形式,高臺建築發展,戰國時期留下許多城市遺址,反映了當時城市建設的發達。許多城內留下了巨大的夯土臺,證實了文獻中「高臺榭,美宮室」的記載。

足見在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時代

建築也未曾落後。現存一些戰國時代的銅器上儲存著線刻的建築形象,是現知最古老的建築立面圖(也許是斷面圖),有踏步或坡道、屋頂、柱、樑,根據細部仍可斷定是縱架

我國古人席地而坐,有類於現代現代日本人的生活習慣。室內以床為主,地面鋪席;再後來出現屏、幾、案等傢俱,床既是臥具也是坐具,在此基礎上又延生出榻等。

春秋戰國時期城市的建築特點 15

4樓:紅妝初晴

春秋時期,由於鐵器和耕牛的使用,社會生產力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貴族的私田大量出現,奴隸社會的井田制日益崩解,封建生產關係開始出現,隨之手工業和商業也相應發展,建築技術也有了巨大發展,特別是鐵質工具—斧、鋸、錐、鑿的應用,促使木架建築施工質量和結構技術大為提高。筒瓦和板瓦在宮殿建築上廣泛使用,並有在瓦上塗上硃色的做法。裝修用的磚也出現了。

尤其突出的是在地下所築墓室中,用長約1米,寬約三四十釐米的大塊空心磚作墓壁和墓底,墓頂仍用木料做蓋。

1、春秋時期,建築上的發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為諸侯宮室用的高臺建築(或稱臺榭)的出現。宮室多屬臺榭式建築,以階梯形夯土臺為核心,倚臺逐層建木構房屋,藉助土臺,以聚合在一起的單層房屋,形成類似多層大型建築的外觀。

2、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開始了用磚的歷史。【例證:從山西侯馬晉故都、河南洛陽東周故城、陝西鳳翔秦雍城遺址中,還出土了36釐米x14釐米x6釐米的磚以及質地堅硬、表面有花紋的空心磚(兩者均為青灰色磚)】

3、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出於政治、軍事統治和生活享樂的需要,建造了大量高臺官室;【例證:(一般是在城內夯築高數米至10多米的土臺若干座,上面建殿堂屋宇)。如侯馬晉故都新田遺址中的夯土臺,面積75米x75米,高7米多,高臺上的木架建築已不存在。

】4、隨著諸侯日益追求宮室華麗,建築裝飾和色彩更為發展,如《論語》描述的「山節藻梲」(鬥上畫山,樑上短柱畫藻文),《左傳》記載魯莊公「丹楹」(紅柱)「刻桷」(刻椽),就是例證 。

相傳著名木匠公輸班(魯班),就是春秋時期湧現的匠師。

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和生產關係的變革,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手工業商業進一步發展,城市繁榮,規模日益擴大,出現了一個城市建築的高潮。

戰國時出現了更多的城邑、宮室。戰國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二城,大城又稱郭,是居民區,其內為封閉的閭里和集中的市;小城是宮城,建有大量的臺榭。此時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蓋,晚期開始出現陶製的欄杆和排水管等。

根據考古發掘得知,戰國時齊故都臨淄城南北長約5公里,東西寬約4公里,大城內散佈著冶鐵、鑄鐵、制骨等作坊以及縱橫的街道。大城西南角有小城,其中夯土臺高達14米,周圍也有作坊多處。

5樓:匿名使用者

從春秋戰國開始中國就有了建築環境整體經營的觀念。《周禮》中關於野、都、鄙、鄉、閭、裡、邑、丘、甸等的規劃制度,雖然未必全都成為事實,但至少說明當時已有了系統規劃的大區域規劃構思。《管子乘馬》主張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說明城市選址必須考慮環境關係

. 古代建築的巨集大規模和技術進步,突出表現於城市的建築和規劃。傳說鯀已築城,

近年河南登封王城崗和山西夏縣東下馮都發現了年代相當於夏朝的城堡遺蹟,均由夯土築成。鄭州**夯土牆現存高度有四米,最高達9米,基底寬6米,夯層厚810公分。據勘探,整個城牆長七公里,略成方形,均版築而成。

洛陽周代都邑呈不規則方形,南北長3300米,北牆長近3000米,主要建築物在中部偏南,

建築材料的發展對建築工程有重要的意義。西周已用瓦,如召陳村遺址的三座房屋周圍都有瓦片堆積,有板瓦、筒瓦等,西安客省莊遺址還出土有屋脊用的人字瓦。春秋以後,瓦的使用更為普遍。

秦國還有青銅鑄造的「全槓」,作為樑柱結點和裝飾之用。 河北易縣燕下都等遺址的發掘表明,春秋戰國時期已有建築在夯土高臺的臺榭建築,夯土臺上設定有陶製的排水管道,速使用了鋪地的平磚和非承重的空心磚等。

西周青銅獸足方鬲上表現出了當時建築的區域性形象如櫨頭、門、勾闌;戰國中山王墓中出土的一件銅案、 四角鑄出精確優美的斗拱形象。由此可知當時建築己使用鬥和拱。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個重要進步,西周已出現板瓦,筒瓦,開始是屋頂區域性用瓦,後來便全覆以瓦。

磚和彩畫出現,關於彩畫最早的記載是《論語·公冶長》中「山節藻梲」一語,意為如山形之鬥(畫有山形圖案?),飾以海藻形花紋的短柱,它反映了春秋時期柱子表面已繪有花紋。 商代較大的建築主體用木骨泥牆為承重牆,四周或前後簷另在夯土基中栽植簷柱,建一圈只廊或前後簷廊。

並且商代已出現了夯土城牆,城市佈局已初具雛型。在商代後期遺址的較小的建築中,還出現了坯砌的承重山牆。西周都城中的宮殿情況不明,但周原遺址說明當時是以檁架為主樑架。

建築臺基以草泥制土坯砌築,西周中期已出現了面積達280平方米,最大面闊5.6米,全部瓦屋頂的大型木框架房屋,夯土牆只起保持穩定和圍護作用;湖北春發掘出的周代遺址則明確地說明幹闌結構已普遍應用。至此,中國古代建築中使用木構架,採取封閉式有中軸線的院落式佈局這兩個主要特點已初步形成(但直到隋以前仍有大量建築是夯土承重牆的土木混合結構)。

春秋戰國時期的建築木結構成為主要結構形式,高臺建築發展,戰國時期留下許多城市遺址,反映了當時城市建設的發達。許多城內留下了巨大的夯土臺,證實了文獻中「高臺榭,美宮室」的記載。足見在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時代 建築也未曾落後。

現存一些戰國時代的銅器上儲存著線刻的建築形象,是現知最古老的建築立面圖(也許是斷面圖),有踏步或坡道、屋頂、柱、樑,根據細部仍可斷定是縱架 我國古人席地而坐,有類於現代現代日本人的生活習慣。室內以床為主,地面鋪席;再後來出現屏、幾、案等傢俱,床既是臥具也是坐具,在此基礎上又延生出榻等。

春秋戰國時期的散文有什麼特點,春秋戰國時期 文化 有什麼特點

1 春秋戰國時期的散文可分為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兩大類。2.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許多記述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著作,這些歷史著作主課是服務與當時的政治鬥爭,為統治者提供歷史借鑑,本質上屬於學術著作,但由於這些著作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某月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我們從文學角度稱之為歷史散文。3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藝術的特點是什麼呢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工藝的最 大特徵時候出現了新的製作工藝,尤其是春秋中晚期失蠟法的出現,使青銅藝術邁向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出現了一批新奇清秀的器形,做工精雕細鏤 玲瓏剔透 瑰麗典重,異常的典雅輝煌。銅式鑄鑲法 嵌錯法 鎏金 刻鏤 鍛打 鉚接等多種工藝的到來空前的發展,該時期的青銅工藝品呈現出多樣性,種類...

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戰役有哪些,春秋戰國時期有哪些著名的戰爭?

內容來自使用者 李文華 1.長勺之戰 長勺之戰是發生在春秋時期齊 魯之間的一場戰爭。公元前684年,即位不久的齊桓公,急於建立威信,冒然發兵攻打魯國,企圖一舉征服魯國。面對齊國的軍事進攻,魯莊公迅速動員,決心抵抗,而深具謀略的魯國平民曹劌自告奮勇,請隨莊公出戰。在出徵前,他詢問莊公將依靠什麼同齊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