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別稱有哪些

2021-03-05 14:00:37 字數 4819 閱讀 7348

1樓:京城「老炮兒

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別稱也有很多。華夏,中華,九州,海內,瓷國,china。

2樓:金果

1、華夏

華夏也稱「夏」、「諸夏」。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原住民的自稱,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如《左傳》襄公十四年記載姜戎子駒支說:「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語言不達。」華夏起源於夏后氏,大禹即為夏後禹。

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族人,稱為夏人、夏族,通稱為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夷」與「裔」作為四方。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

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如《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云:「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裡的「華」亦即「夏」。

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在甲骨文中,夏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族「。

2、神州

古聖人以中國神州,上當辰極,下正地心,俗稱「神州大地」。神州即華夏、中國、中土。俗稱「神州大地」。中土為神州,黃帝為**天神。黃帝以土德王。

相傳黃帝領治的土地稱為神州,赤帝統轄的土地稱為赤縣,赤縣和神州合稱「神州赤縣」或「赤縣神州」。神州雄屹九垓數千載,何以萬古相冠?不亦謬哉!夫萬古者,誠非精微象數也。

實寄吾輩之情思,託區區之遐想,祈與太清同始興而舍湮滅耳!春風放膽梳萬柳,夜雨瞞人潤百花。廿一紀,九天居士擬春風夜雨為標範。

欲仙遊而觀萬仞,騁翰逸而致神飛。腕下汩汩瀉出「數泠清泉挾幾多珠玉」,化文以成《萬古神州賦》。

3、九州

九州,又名神州、十二州,是中國漢族先民在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中所記載的地域區劃。自戰國以來九州即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至晉朝起成為漢族地區的代稱。

「九州」最早見於《禹貢》,相傳古代大禹治水時,把"天下"分為九州(又有 一說,為黃帝始創「九州」之說),於是九州就成了古代天下的代名詞。

九州區域於不同時期其範圍劃分也不同。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方圓」是指範圍。因此,「九州方圓」,即「中國這塊地方」。 即九州方圓、地大物博、氣勢磅礴的一種景象。

《尚書》中的《夏書·禹貢》記載,大禹的時候,天下分為九州,分別為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冀州、兗州。

其中冀州的範圍極大,按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廣大,分置幷州。燕、齊遼遠,分燕置幽州,分齊為營州。

於是為十二州也。」即幷州、幽州、營州是由冀州所分出來的,加上原來的九州,是以九州有時又被稱為十二州。

4、中原

中原是一個地域概念,是指以河南省為核心延及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區,這一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被華夏民族視為天下中心。

古人常將「中國」、「中土」、「中州」用作中原的同義語。一般認為,古代中原系華夏族部落集中分佈的區域,中心是古豫州。

中原地域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充套件而有所蔓延。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族自視文明,自稱中國,以別於四夷。

一些夏、商時期尚屬夷蠻狄的周邊地區,隨著中原文化的傳播,成康之治的分封,也納入中原文化區。

廣義的中原是以中原六大古都群(洛陽,開封,商丘,安陽,鄭州,南陽)為中心,輻射黃河中下游一帶的廣大平原地區,狹義的中原即指天地之中、中州河南。

5、契丹

中國之所以被叫做契丹,和一個叫馬可波羅的老頭子也有關係,馬可波羅明明是來的元朝七日遊,回去後卻興奮的說契丹如何富庶、如何好。

此時也說明契丹的存在感已經超過了元,從此「契丹」就成了中國的代名詞。在俄語、希臘語,以及中古英語中,整個中國均被稱為「契丹」。

當然,這是因為契丹當時在世界上比宋更有存在感的緣故,在許多強盛的朝代,就不存在這種喧賓奪主的可能性,比如秦、漢、唐,外國人直接稱之為秦、漢、唐。

3樓:破碎的沙漏的愛

1、神州

古聖人以中國神州,上當辰極,下正地心,俗稱「神州大地」。神州即華夏、中國、中土。

俗稱「神州大地」。中土為神州,黃帝為**天神。黃帝以土德王,相傳黃帝領治的土地稱為神州,赤帝統轄的土地稱為赤縣,赤縣和神州合稱「神州赤縣」或「赤縣神州」。

神州雄屹九垓數千載,何以萬古相冠?不亦謬哉!夫萬古者,誠非精微象數也。

實寄吾輩之情思,託區區之遐想,祈與太清同始興而舍湮滅耳!春風放膽梳萬柳,夜雨瞞人潤百花。廿一紀,九天居士擬春風夜雨為標範;欲仙遊而觀萬仞,騁翰逸而致神飛。

腕下汩汩瀉出「數泠清泉挾幾多珠玉」,化文以成《萬古神州賦》。

2、華夏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本義為周朝於西周時期的自稱,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後復包舉中國全部領土而言,遂又為中國的古稱。

黃帝和炎帝在中原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族戰敗,併入黃帝族,炎黃聯盟初具雛形。

炎黃集團以炎帝族和黃帝族為主體,他們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東夷集團的九黎族首領蚩尤,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並與山東境內東夷集團的其他部落組成更龐大的大華夏部落聯盟,華夏族源流基本固定。

公元前2100-前770年黃河中下游黃帝族的後裔先後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經過夏商周三代的民族融合,華夏族正式形成了。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了自春秋戰國以來群雄割據的局面。漢族於先秦時自稱華夏,華夏族。

從漢朝開始逐漸以漢族代替了諸夏、華夏等舊稱。華夏文明亦稱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之一。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中華文明是這兩種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昇華的果實。

3、九州

「九州」是中國的別稱之一,不同時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為《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分別是:徐州、冀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方圓」是指範圍。

因此,「九州方圓」,即「中國這塊地方」。

即九州方圓,地大物博,氣勢磅礴的一種景象。到後來,「九州」終於具體化為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因在現有可靠資料中,具體的「九州」只見於戰國,而未見於春秋,所以其時間可能在戰國初期。

4、中原

中原一詞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它是指以河南為核心延及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區,這一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被古代華夏民族視為天下中心。

古人常將「中國」、「中土」、「中州」、「中土」用作中原的同義語。一般認為,古代中原地區系華夏族部落集中分佈的區域,在黃河中下游流域,即今天的河南省。中原地域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充套件而有所蔓延。

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族自稱中國,以別於四夷。

一些夏、商時期的河南省周邊地區,隨著中原文化的傳播,也被納入中原文化區。廣義的中原是以中原六大古都群(洛陽,開封,商丘,安陽,鄭州,南陽)為中心,輻射黃河中下游一帶的廣大平原地區,狹義的中原即指天地之中、中州河南。

5、契丹

中國之所以被叫做契丹,和一個叫馬可波羅的老頭子也有關係,馬可波羅明明是來的元朝七日遊,回去後卻興奮的說契丹如何富庶、如何好,此時也說明契丹的存在感已經超過了元,從此「契丹」就成了中國的代名詞。

在俄語、希臘語,以及中古英語中,整個中國均被稱為「契丹」。當然,這是因為契丹當時在世界上比宋更有存在感的緣故,在許多強盛的朝代,就不存在這種喧賓奪主的可能性,比如秦、漢、唐,外國人直接稱之為秦、漢、唐。外國人對中國人的稱呼是,「秦人」、「漢人「、「唐人」。

目前有10個國家依然稱中國為契丹,都是拜馬可波羅所賜。也有人一口咬定,歐洲人就以「昌南」作為瓷器(china)和生產瓷器的「中國」(china)的代稱,久而久之,歐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了,只記得瓷器了。

4樓:弘申天人

中國的歷史名稱有:華(最符合華語文字一字一義一文規則的最正式的單字名稱,源於華胥國與太華山)、天下(第一個泰東部邦共主統一後的名稱和第二個最正式名稱)、赤縣(炎帝時期名稱)、神州(黃帝時期名稱)、九州(夏代開始的名稱)、九域、九牧、九土、夏(第一個以朝代名稱代指的國名)、中夏、中華、中國(由天下之中的最優好之眾邦國發展而成的**之國)、華夏、海內、四海、赤縣神州、華夏神州、神州華夏、神華(六朝隋唐宋元時期神州華夏簡稱與美稱)等等。現代名稱一般稱作中華或中國,因為東亞與東南亞屬於泰東(與泰西對應),所以又稱泰東神華、泰東華夏、泰東中華、泰華(前面三個四字名稱的簡稱)、太華;為了避免別有用心的故意曲解,由此大中華、大中國。

根據現代國家的含義和傳統正式名稱,最規範的名稱是「華國」,或者稱作泰華國度、神華國度。相應地,中華民族稱作華國族、中華國族、泰華國族、神華國族等(包括56個語言文化民族——文族或語族)。另外,中國古代的國家不是現在的國家,而是相當於現代省級行政區的邦國——封國(諸侯國)、方國、藩國、部國、部邦等,邦國之上是「朝」或「**」的機構,管轄地球上的所有地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稱作「天下」,邦國下面還有賜封的「官家」,國與家都是有實權的統治機構,合稱「國家」,由天子或共主、帝王、皇帝等來統一國和家及其臣民。

但是國與家都有按照禮法規定的軍隊和自治權,所以屬於間轄(間接統治)制度。秦朝以郡縣替代國家(邊地方國變成藩國),唐宋時期變成道縣或路縣,元明清變成省縣,都是直接統轄——直轄。但是統治天下藩國與郡縣省縣的「朝」或「**」、「天下」沒有變,帝王沒有變。

這個「朝」和「天下」就是現代的國度或國家概念。

5樓:殺了佛祖我成佛

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

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並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被統稱為「中華民族」,又自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2023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臺,共和政體建立。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後又通過與周邊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斷攀升,宋代中國人口突破一億,清朝時期人口突破四億,到2023年中國人口已突破十三億。

新疆在古代有哪些別稱在古代,中國有哪些別稱

1 西域 西域一詞特指新疆地域範圍從古代一直延續至清朝中期乾隆帝統治時期。清軍入關以前,所統轄的疆域僅限於中國東北地區。入關後,迅速統一了中國大部。但在個別地區,它的統治也是經過了多年反覆之後才最終確立的。清朝前期的幾代皇帝,都視統一全中國為己任。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清 在中國的控制區域不斷擴大和鞏固...

中國有什麼國家別稱在古代,中國有哪些別稱

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除稱中國外,還有許多別稱。三國志 魏書 下迄魏晉,趙秦二燕,地據中華。最初,中華係指黃河中下游而言。其後各朝獎土漸廣,凡所統轄者,皆稱 中華 中華,中國別稱之一。後漢書 班固傳 目中夏而佈德,瞰四裔而抗稜。中夏,中國別稱之二。魏文學家曹植 七啟 中有 威...

中國的別稱,中國的別稱有哪些?

中國還有許多別的稱謂 1 赤縣神州 在中國的古書 史記 孟子苟卿列傳 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驗衍的人,他說 中國名為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 赤縣神州 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2 華古代時候這個字的意思和 花 一樣,引申為美麗而有光彩。對華的解釋,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 古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