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江西九江德安有哪些歷史傳統文化

2021-03-05 11:30:25 字數 5784 閱讀 2762

1樓:

說到九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不提青陽腔、金星硯和全豐花燈這「吉祥三寶」,他們是九江市成功申報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

2樓:匿名使用者

瑞昌剪紙、瑞昌竹編、湖口草龍、修水全豐花燈和星子金星硯,以及技藝精湛的九江三聲腔、湖口青陽腔、星子西河戲、武寧打鼓歌和德安潘公戲,這些都是九江文化內涵的珍貴記錄和歷史見證。

瑞昌剪紙

瑞昌剪紙是一門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瑞昌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南岸,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極大地影響了瑞昌剪紙的風格:既有南方的陰柔之麗,精巧秀美,又具北方的陽剛之美,古樸豪放。

瑞昌竹編

瑞昌竹編技藝是歷史久遠的漢族傳統手工技藝,九江市發掘的商周古銅礦冶遺址(距今3300多年)中出土了完好的,用來運送礦石的竹筐。千百年來,瑞昌的竹編工藝經過無數代藝人的傳承和發展變革,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竹編藝術製品享譽海內外。

湖口草龍

湖口草龍俗稱谷龍,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漢族的一種習俗。

修水全豐花燈

全豐花燈是江西修水全豐鎮一項介於燈、戲、舞之間的藝術表演活動,主要特色是燈隊表演,具有濃厚的民俗色彩。春節期間,鄉村各路花燈雲集,從初一發燈一直唱到元宵,跑東家竄西家,通宵演唱。此外,民間節日、做壽、上樑、婚嫁,都請來花燈熱鬧一番。

星子金星硯

星子金星硯又稱金星宋硯。是江西省九江市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屬於歷史名硯。金星石主產地星子縣橫塘鎮駝嶺山下有宋村,自古以採石制硯為業。

九江三聲腔

流傳了千餘年的九江(三聲腔)山歌給後人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積澱,又有代代民間藝人不斷充實完善,使得九江(三聲腔)山歌歌詞在文學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它豐富的想象力,真摯的情感,淳樸的語言,深刻的寓意,給人以無窮的回味。

湖口青陽腔

青陽腔是在明代嘉靖(1522~1566)年間因弋陽腔流入安徽青陽後,與當地流傳的戲曲聲腔、地方語音、民間**、宗教**等結合而成。於嘉(靖)、隆(慶)、萬(歷)(1522~1610)年間進入湖口流傳至今。

星子西河戲

星子西河戲又稱"彈腔戲",俗名"星子大戲",形成於清朝咸豐年間,因其產生地星子縣地屬贛江下游的西河流域故名"西河戲",流行於贛北星子、德安、九江、都昌等縣,尤其在星子縣農村有著廣泛群眾基礎,幾乎村村有戲團、人人會哼唱。2023年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武寧打鼓歌

武寧打鼓歌是江西九江武寧縣的漢族傳統曲藝。當地素有打鼓歌之鄉的美譽,雖然該縣各種漢族民俗藝術異彩紛呈,而其中最為耀眼的卻是被稱為武寧打鼓歌的民間藝術。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名錄的武寧打鼓歌歷史悠久、風味獨特,是極為少見的漢族傳統藝術瑰寶,在當地流傳了兩百多年。

德安潘公戲

德安潘公戲(布帳儺)源於唐末宋初,以「請神」、「驅鬼」、「捉蛇」、「尋醫」、「關公打大刀」、「豎楊樹樁」、「單、雙槓翻槓」、「倒立表演」、「拜天拜地」等表演形式,於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分白天遊春和晚上表演兩項,演出內容主要是祈神保佑、驅鬼逐魔、消禍滅災、保佑閤家平安、五穀豐登、國泰民安、增延福壽,並雜有農事生活、四季時調娛樂,亦有一定的宗教禮儀、雜技表演色彩。

3樓:匿名使用者

1、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

(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書法、**、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曆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遊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的有關規定。

2、為使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規範化,***釋出《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並制定「國家 + 省 + 市 + 縣」共4級的保護體系。

3、九江市入選江西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有:德安潘公戲(布帳儺)、青陽腔、武寧打鼓歌(鋤山鼓)、瑞昌剪紙、金星硯製作技藝、瑞昌竹編技藝、湖口草龍製作技藝、全豐花燈、東林寺淨土宗。【其中青陽腔、金星硯製作技藝、全豐花燈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九江市入選江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有:九江山歌、武寧採茶戲、瑞昌採茶戲、西河戲、修水寧河戲、九江採茶戲、一聖仙娘花燈、義門陳、湖口粑俗。

九江市入選江西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有:德安八景傳說、潯陽八景傳說、都昌老爺廟傳說、 彭澤小姑與彭郎傳說、九江秧號、永修吳城排工號子、瑞昌秧號 、都昌打岔傘、永修丫丫戲、德安西河大戲、武寧戲社火、都昌鼓書、永修楊氏彈花技藝、九江桂花茶餅製作技藝、 星子鐫石技藝、湖口豆豉製作技藝、修水哨子製作技藝 、修水貢硯製作技藝、九江王萬和中醫藥**、彭澤板龍。

九江市入選江西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有:九江絲絃鑼鼓、永修建昌鑼鼓、九江文曲戲 、德安南河戲、廬山雲霧茶製作技藝、 九江封缸酒釀製技藝、瑞昌範鎮河燈節。

江西九江德安有哪些歷史傳統文化

4樓:淺唱青春的故事

德安縣,江西省九江市下轄縣。歷史源遠悠久,唐虞三代時稱為敷淺原。春秋時界於吳、楚之間,俗有「楚尾吳頭」之稱。

德安歷史,源遠流長,公元前206—165年時期,首置歷陵縣,為江西最早設縣地之一,新莽(公元9—13年)改稱蒲亭,莽滅後複稱歷陵縣,唐太宗貞元八年,以歷陵縣佔地立蒲塘驛,隸屬楚城縣,後改為蒲塘場,五代(吳)乾貞元年即順義七年設德安縣(取德新綏安之意),隸屬江州,德安為千年古邑,是秦漢首設十八縣之一,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歷陵縣治地(今高塘鄉),現遺存有土地垣,面積約15萬平方米,存有西漢土坑,東漢磚室、三國東吳、兩晉、南朝等漢至六朝古墓群,成為歷史古城見證。五代吳乾貞元年(公元927年)蒲塘場為德安縣,宋、元屬江洲路,明清屬九江府,明國元年(1912)冬,全省廢舊制,立十三府,德安縣屬九江府,**三年(1914),全省化為四道,德安屬潯陽道。**15年(1926)廢四道,各縣直屬省**。

**二十一年(1932)德安屬第四行政專區。**二十六年(1937)將第五行政專區之九江,德安劃為第九行政專區。2023年解放後,德安屬九江專區,2023年德安屬九江市,全縣有9鄉、4鎮,林場、園藝場各1個,102個村委會,6個社群居委會、全縣總面積863平方米。

總人口17萬,居住有漢、回、畲、壯、苗、土家等16個民族。

德安歷史悠久,景色優美,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俯拾皆是,文化源遠流長,名人眾多,遺址和文物古蹟甚多。從史料、考古資料證明,德安境內發現了多處史前文化遺址,有發達的青銅文化,距今

五、六千年,尤以蚌殼山、烏龜山、焦家灘原始文化遺址為典型,出土遺物的磨製石器和陶器居多,具有面積大,文化堆積豐厚,聚落密集,文化面積獨特四大特點。

文獻記載,夏禹治水不僅到過九江也來過德安地界,也就是德安地名「敷淺原」,說明禹與德安先民和平共處治水有密切關係。

石灰山遺址:處於聶橋鎮蔣家壠東南150米,面積約5萬平方米,是江西省首次發掘的夏時期文化遺址。

陳家墩:江南罕見的尚代域垣祭落群,由18座土垣構成,分佈面積約2平方公里,遺址位於中心地,面積達1萬餘平方米,並發現面積約2000平方米的長方形淺鬥狀祭祀臺,是全國已發現的商代祭祀遺存最為完整的宗教場所,出土完整和可復原器物500餘件。

義門陳:義門陳文化發源於車橋鎮(公元832年),義門陳始祖陳旺因官置產於江州太平鄉常樂裡,經歷十代,3900餘口,聚族而居,同炊共飲,擊鼓傳餐,百犬同槽,孝義傳世、耕讀傳承,家無私財,族產共有,共同勞作,平均分配,和諧相處的奇蹟,成為封建社會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和諧團結的大家庭,是人類社會文明與進步的歷史典範。

陶淵明故里:位於吳山鄉蔡河村林居社群,為自然和諧的田園風光,新發現陶氏、陶門古墓群十餘處,白鶴山天柱峰、婆婆地、石灰衝、牛眠地等墓葬共1246座,並有陶潛墓,孟母墓,還有古道、古橋、淵明詞等遺址。

德安八景:主要分佈在蒲亭鎮、豐林鎮、寶塔鄉、河東鄉等區域,最早起源於堯舜時期,明代邑伸周振編修《德安縣誌》定為德安八景,由「蒲塘落雁」、「湴塘曉鍾」、「陽居仙蹟」、「義峰聳翠」、「釣臺漁唱」、「南莊耕叟」、「金帶河流」、「烏石清泉」等八個景點傳說故事組成。

《五喬洞》位於德安之南小崑崙山元陽觀左下處,傳記為東漢方士王喬修煉之所。

《元陽觀》位於小崑崙山之巔,宋嘉泰三年(公元1203),道士吳壽南建,毀後於明、宋間道士姚鵬等重建。

德安歷史文化繁榮科第登仕接踵而來名人輩出,文物典籍豐厚,文化繁榮,登科中舉,人才之盛,甲於天下,北宋狀元1人,進士:宋朝52人,元朝1人,明朝7人(其中1人為探花)、清朝7人。並有敦睦文化、民俗文化、書院文化、名人文化、汝貼文化等,義門陳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大義呈祥、和諧文明是典型的敦睦文化。

民俗文化為德安布帳儺(德安潘公戲):起源於唐末宋初(公元768年),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德安西河大戲(西河彈腔):源於清朝道光末年,是別具風韻的地方傳統戲劇,並載入《中國戲曲辭典》,為我國四大古老劇種之一。流傳於林泉、豐林、高唐一帶的德安山歌等。

書院文化:中國書院始於唐代,德安是江西創辦書院最早地之一,計有公元821年創辦的磨溪新田村的李渤書院,公元890年創辦的東佳書院,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民辦書院,早於「白鹿洞書院」50多年,還有明、清相繼創辦的「義門」、「河東」、「敷陽」、「小山」、「 桂香」、「符夢」等6個知名度較高的書院。

「萬家嶺大捷遺址」,革命遺址:石鼓殿等紅色文化,名人文化。

胡旦:今德安愛民鄉泉桂村,北宋公元997年丁丑狀元,是德安縣唯一狀元。

夏竦:(公元985—1051)字子喬,白水人,北宋名臣、文學家。

王韶:(公元1030—1081)字子純,北宋名將,山灣人,宋嘉佑二年登進士,追封大師申國公。

王寀:北宋書法家,字輔道,王韶之幼子,翰林學士,宋崇寧二年登進士。

陳崇:義門陳氏第三任家長,於大順元年正式建成東佳書院。

周振:(1392—2023年)字道興,木環人,官居監察御史,政績卓著,深得民心,明正統拔尖捐資創修《德安縣誌》。

熊十力:(1885—1968)字子真,祖籍湖北黃岡,清末全家遷居德安,號漆園老人,新儒學傑出代表,國內外知名學者。

袁隆平:德安縣河東鄉,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榮獲首屆科學技術最高獎

通過對德安縣所轄各鄉鎮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調查和研究,基本摸清了地面文物的情況。計有商代文化遺址10處;唐代文化遺址7處;宋、遼金文化遺存24處;元代遺址1處;明清遺址158處;**遺存22處;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物等50處。現有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石灰山遺址、羅漢橋、萬家嶺戰役遺址3個,縣文物保護單位有「石鼓殿」、「革命烈士紀念塔」、「商代烏龜山遺址」、「西周蛇墩遺址」、「蘆溪廊橋」、明代「一字園」、「侍衛府」、唐代「文華塔」、宋代「劉日章墓」、北宋「王韶妻墓」及「石翁仲」、明代「周振墓」等14個。

德安縣館藏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之多,品味之高在江西省為四大文物縣之一。到目前為止,全縣有館藏文物、標本萬餘件,其中國寶級1件,國家一級文物39件,二級文物62件,**文物159件,尤其是商代玉琮、木垂球、宋代紀年青白瓷、南宋絲綢服飾、北宋壁畫墓、星宿圖和南宋絹地彩繪星宿圖、南宋古屍、元代八稜玉壺春瓶、元代大型石刻造像、明代絲綿、麻服飾等觀展文物。並有不少珍品收錄於《中國文物精華大詞典》。

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普查、收集、整理,共收集整理出民間文學19件,傳統**16件,民間舞蹈5件,傳統戲劇8個,傳統體育2個,民間美術3件,傳統手工技藝3件,民俗1個,珍貴書稿、劇本、樂器、影像資料等實物100餘件。國家級非遺名錄有「德安潘公戲」1項;省級保護名錄有「義門陳文化」、「德安西河彈腔」、「德安八景民間傳說」等4項;市級非遺保護名錄「德安紙紮」、「德安南河戲」、「德安陶淵明故里民間傳說」、「德安農事歌」等8項;縣級非遺保護名錄 「文華塔傳說」「望夫山傳說」「勤儉歌」、「打夯歌」「婚唱曲子」、「勞作號子」「竹編」等共14項,並對各級非遺專案確定了代表性傳承人省、市、縣**傳承人2人,市、縣傳承人5人,縣級傳承人10人,建立了「潘公戲」和「義門陳文化」。

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啊,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福州民間傳說 連江道教 福清三山板凳龍 福建傳統詠春拳 福州印錦內脫胎工藝品制容作技藝 福州林氏中醫骨科 福清石竹山夢文化民俗等18個專案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案,類別涵蓋了民間文學 民間 民間舞蹈 雜技與競技 傳統手工技藝 傳統醫藥 民俗等7大類。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一共有近200項 福...

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有哪些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總數位居世界第一。包括 皮影戲,剪紙,古琴,第七,珠算,二十四節氣,鍼灸,書法,京劇,活字印刷術,清明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第一批 民間文學 民間 民間舞蹈 傳統戲劇 曲藝 雜技與競技 民間美術 傳統手工技藝 傳統醫藥 民俗 第二批 民間文學 傳統 傳統舞蹈 傳統戲劇 曲...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總數位居世界第一。包括 皮影戲,剪紙,古琴,第七,珠算,二十四節氣,鍼灸,書法,京劇,活字印刷術,清明節!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 一 口頭傳統和表述 二 表演藝術 1 崑曲 2 中國古琴藝術 3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4 蒙古族長調民歌 與蒙古國聯合申報 三 社會風俗 禮儀 節慶 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