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盧溝橋是誰設計並建造的古代的橋都有哪些都是誰設計的人

2021-03-05 09:20:56 字數 6120 閱讀 7669

1樓:匿名使用者

傳說是由魯班設計並建造的。

但其始建於金,重建於明,顯然不可能是春秋戰國時代的魯班建築的。

但具體的設計和建造者已經無法考證了。

2樓:g傾盡天下

設計者沒有確鑿說法,劉伯溫是傳說中比較合適的人選,但與史料記載時間不符

李春也不對,李春是設計趙州橋的,和盧溝橋無關。

盧溝橋是在金世宗統治的大定二十八年(2023年)五月,決定修建的。不過當時尚未動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盧溝橋始建於2023年六月,明昌三年(2023年)三月完工。

兩側石雕護欄各有140條望柱,柱頭上均雕有石獅,形態各異,據記載原有627個,現存501個。石獅多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遺存。"盧溝曉月"從金章宗年間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因橋身跨越盧溝,人們都稱它盧溝橋。早在戰國時代,盧溝河渡口一帶已是燕薊的交通要道,兵必爭之地。202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區西)之後,這座浮橋更成了南方各省進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門戶。

盧溝橋公元2023年重修。由於清康熙年間永定河洪水,橋受損嚴重, 盧溝橋的獅子不能再用,大量古蹟在洪水中銷聲匿跡。2023年重修,康熙命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

橋東頭則立有乾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公元2023年,清光緒帝死後,葬於河北省易縣清西陵,須通過盧溝橋。由於橋面窄,只得將橋邊石欄拆除,添搭木橋。

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明代自永樂十年(2023年)到嘉靖三十四年(2023年)共修橋6次。6次均無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2023年)至光緒年間,共修橋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兩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2023年,清光緒帝死後,殯葬於河北省易縣西陵,須通過此橋。由於橋面窄,只好將橋兩旁石欄臨時拆除,在兩側添搭木橋,以便順利通過棺槨。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歷史上有兩個盧溝橋

最初的建於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清朝康熙年間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重建(1698),這才有了盧溝橋。因此,通常所說的盧溝橋有八百餘年曆史,是把新舊兩個橋的時間算在一起,我們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盧溝

古代的橋都有哪些,都是誰設計的人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的四大古橋分別是廣東潮州的廣濟橋(湘子橋)、河北趙縣的趙州橋、北京的盧溝橋和福建的洛陽橋

河北趙州橋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大跨徑石拱橋。這座橋建造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洨河上。它氣勢巨集偉,造型優美,結構奇特,遠遠看去,好像初露雲端的一輪明月,又像掛在空中的一道雨後彩虹,十分美麗壯觀。

中國四大古橋

建於隋大業(公元605-618)年間,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橋長64.40米,跨徑37.

02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在拱的樣式上,李春採用了扁弧形,但如果在37米寬的河面上也採用半圓拱的話,拱頂將高達近20米,橋高坡陡,車馬行人過橋十分不便。

李春創造性地改用平拱樣式,把橋造成扁弧形,使石拱高度降到7.23米,拱高和跨度的比例大約是1∶5。這樣,橋面坡度平緩,便於車馬行人往來,而且還具有用料省、施工快,以及增加橋身強度和穩定性等優點。

趙州橋距今已2023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特別是2023年邢臺發生的7.6級**,邢臺距這裡有40多公里,這裡也有四點幾級**,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

中國四大古橋

202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 繕8次。在主拱券的上邊兩端又各加設了二個小拱,一是可節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減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橋下河洩流量。

2023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查,自重為2800噸的趙州橋,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層石條砌成高1.55米的橋臺,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這麼淺的橋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樑思成先生2023年考察時還認為這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不是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

他在報告中寫道:「為要實測券基,我們在北面券腳下發掘,但在現在河床下約70-80釐米,即發現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層,共高1.

58米,每層較上—層稍出臺,下面並無堅實的基礎,分明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非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因再下30-40釐米便即見水,所以除非大規模的發掘,實無法進達我們據學理推測的大座橋基的位置。」為了保護趙州橋,上世紀末在趙州橋東100米處新建的橋樑,其結構還是沿襲趙州橋,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數量增加到一邊5個。

 為增加洩洪能力,李春還獨具匠心,在大拱兩肩上各設兩個小拱。它既可以節省石料,減輕橋身自重,又利於宣洩洪水,達到了建築和藝術的完美統一。成為我國橋樑工程技術上的一項偉大成就,它比歐洲19世紀中葉興建的同類拱橋早了1200多年。

另外,橋的望柱、欄板上都雕刻有花卉和獸頭圖案。形象逼真,非常精美,堪稱隋唐時期雕刻藝術的佳作,給人以美的享受。趙州橋的成功在交通、建築以及藝術等方面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

後代又建造了許多類似的大型拱橋,僅現在已經發現的就有十幾座。

泉州洛陽橋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早在唐宋時期,泉州就被譽為東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紛至沓來,因此給泉州留下了許多極為珍貴的歷史宗教遺蹟和古典建築。在泉州就並存著七種宗教,分別是佛教、道教、**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摩尼教等,這在世界上是極為罕見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館之稱,同時泉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些都證明了當時泉州港經濟的發達,社會的繁榮。

今天我們第一站要參觀的是泉州偉大的古建築——洛陽橋。

中國四大古橋

洛陽橋在今惠安、洛江分界的洛陽江入海口,又名「萬安橋」。於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2023年)由郡守蔡襄主持建造,歷六年竣工,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樑式石橋。因在江海交匯處造橋,江闊水深,工程艱鉅,造橋者首創「筏形基礎」以造橋墩,種植牡蠣以固橋基,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科學創新。

該橋與盧溝橋、趙州橋、廣濟橋並稱為「中國四大古橋」。現橋長834米,寬7米,尚存船形橋墩46座,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崖石刻及石塔、武士石像等。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等遺址,橋南有蔡襄祠,祠內有蔡襄《萬安橋記》宋碑。

202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泉州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考察景點之一。

泉州洛陽橋旁的蔡襄雕像。蔡襄

據蔡襄撰寫的《萬安橋記》記載,這座橋「壘址於淵,釃[shī師]水為四十七道,樑空以行,其長三千六百尺,寬丈有五尺。翼以扶欄如其長之數而兩之,糜金錢一千四百萬。求諸施者,渡實支海,去舟而徒,易危為安,民莫不利」。

由此可見,洛陽橋已具有較大規模,對於溝通泉州港口至福州和京城的官道,乃至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這座橋已經歷代多次修繕重建。現存的洛陽橋是清朝乾隆二十六年(公元2023年)重建的橋的北端築有橋堤,橋由堤接出有40孔,通過江中小島後,繼續南展有七孔,接入橋南端橋堤全橋共有47孔,長為540米。

若把兩端橋堤計算在內,則橋全長為834米。橋每孔有花崗石樑七根,每根樑高約50釐米,寬約60釐米,長約11米。橋面兩旁護以石欄,有石柱500根,石欄長度與橋長相同。

但欄板、石柱今已不全。橋墩砌體相當龐大,兩端砌成尖形,以分水勢。此外還有石獅28只,石亭七座,石塔九座。

2023年在原每個橋墩上又添建一個矮墩,在其上置鋼筋混凝土板以通行汽車。但原石樑仍在原處未動。

洛陽橋最初建造是十分困難的。這裡瀕臨海灣,河道寬闊,水流湍急,時有風潮,「西有滾滾萬壑流波之傾注,東有澒[hòng訌]灝澎湃潮汐之賓士」(《泉州府志·洛陽橋》),水勢險惡。在建橋之前,人們經此來往靠的是渡船,經常發生翻船事故。

為了祈求過渡平安,這裡渡口便取名為萬安渡,故橋建成以後也命名為萬安橋,它所以另外起名洛陽橋,則是因為架在洛陽江上。洛陽橋在建橋技術和工藝上有許多創新:首創了筏形基礎;應用和發展了尖劈形橋墩;利用了潮汐的漲落浮運和架設石樑;利用了牡蠣膠固橋墩。

中國四大古橋

洛陽橋整座橋全部用當地產的花崗石建成。「飛樑遙跨海西東」,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它建成後,成為泉州與內地交通的重要通道,人們去舟而徙,易危為安,故洛陽橋有「萬安濟眾」之譽。

在洛陽橋建成的影響下,福建一帶,特別是閩南地區掀起了一個建橋的熱潮,先後建造了數十座大中型石樑橋。

北京盧溝橋

盧溝橋位於北京城西南13公里、豐臺區宛平縣城西門外,跨永定河之上,它是北京最古老的石造多孔聯拱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2023年),成於明昌三年(2023年)。至今已有八百多的歷史。

在金代,盧溝河是出入京都南北的交通要津,同時亦是軍事要地。

蘆溝橋該橋曾於元、明兩代重新修繕,據史料記載:清朝康熙年間因洪水氾濫,沖毀此橋。橋的東北邊的十二丈重新修築,即今東邊算起的第

一、第二兩孔是重修的,其餘各孔則是金代的原始建築。橋全長212.2米,寬9.

3米,計入兩端橋堍總長約266.5米。全橋共有11個橋孔,各孔的跨徑和高度均不相等。

採用兩邊橋孔小、依次向**逐漸增大的韻律設計建築法,形成了優美的橋型。早在金代,此橋就被列為「京師八景」之一。

全橋有十個橋墩,基礎為木樁基。其寬度為5.3米至7.

25米不等。每個橋墩上游的迎水面上,砌成分水尖,每個尖端安裝著一根邊長約26釐米的銳角朝外的三角鐵柱,這是為了保護橋墩,抵禦洪水和冰塊對橋身的撞擊。在橋墩、拱券等關鍵部位,以及石與石之間,都用銀錠鎖連線,以互相拉聯固牢,可謂「石工鱗砌,堅固莫比」。

中國四大古橋

盧溝橋的兩側有281根望柱,石欄柱北側有140柱,南側有141柱,石欄柱高1.40米,兩柱間距約1.8~2.

0米,柱頭刻著蓮花座,座下為荷葉墩。望柱中間嵌有279塊高85釐米的欄板,欄板內側與橋面外側均雕有寶瓶、雲紋等圖案。每根望柱上有金、元、明、清歷代雕刻的數目不同的石獅,其中大部分石獅是明、清兩代原物,這些石獅神態各異,栩栩如生。

許多小獅或藏或露,變化萬千,難以計算之故,所以自古有「盧溝橋石獅數不清」的歇後語流傳。今人統計共有498只。

在橋的兩端各設有華表4根,高約4.65米,整體比例十分協調。 橋畔兩頭還各築有一座正方形的漢白玉碑亭,每根亭柱上有盤龍紋飾雕刻。

尤以橋的東端北側御碑亭的石碑上,刻有清乾隆皇帝御筆親題的「盧溝曉月」最為知名。橋兩頭的石獅、碑亭加上華表、欄杆、御碑亭、碑刻等,組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橋頭建築。

潮州湘子橋

十三世紀末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稱讚盧溝橋為「汗八里的美麗石橋」。它是中國北方現存最古的大型聯拱長橋。「盧溝曉月」也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潮州湘子橋

湘子橋即廣濟橋,在潮州城東門外,橫臥在滾滾的韓江之上,東臨筆架山,西接東門鬧市,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壯麗迷人。民謠唱曰:「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到潮不到橋,白白走一場」。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2023年)太守曾江建立,初為浮橋,由八十六隻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橋」。

中國四大古橋

淳熙元年間(2023年)浮橋被洪水沖垮,太守常煒重修之,並創傑閣於西岸,開始了西岸橋墩的建築,至紹定元年(2023年)歷五十四年間,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孫叔謹等太守相繼增築,完成了十個橋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2023年)太守了允元建造的規模最大、功績最著而改稱西橋為「丁公橋」。

紹熙五年門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東岸」,築「蓋秀亭」,並稱東橋為『濟川橋』,接著,太守陳巨集規、林驃、林會相繼增築,至開禧二年(2023年)歷時十二年,建成橋墩十三座。東西橋建起來後,中間仍以浮舟連結之,形成了樑橋與浮橋相結合的基本格局。

宋末至元代,廣濟橋又有諸多興廢,明宣德十年(2023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規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後「西岸為十墩九洞,計長四十九丈五尺;東岸為十三墩十二洞,計長八十六文;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橋」,並於橋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間」,更名為「廣濟橋」。

正德八年(2023年),知府譚綸又增一墩,減浮船六隻,遂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

隨著歷史的變遷,廣濟橋幾經修築。

中國四大古橋

2023年,日本侵略飛機炸斷了湘子橋。

2023年和2023年,兩次重修湘子橋。對全橋進行加固維修,並拆除十八梭船,改建為三孔鋼桁架及兩處高樁承臺式橋樑。古老的石橋、浮橋不見了,改為鋼筋混凝土大橋。

橋是現代化了,但失去了有特色的古蹟古物,誠為可惜之事。

2023年又一次進行擴建成現狀。

2023年3月,廣濟橋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3年10月,修復工程對橋墩進行維修加固,

並恢復明代該橋「十八梭船」的啟閉式浮橋以及橋上亭臺樓閣的獨有風格。

2023年6月18日,湘子橋修復完畢,再現樑舟結合,聯閣重瓴,美輪美奐,活色生香。

盧溝橋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一顆明珠是用的什麼修辭手法

這句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盧溝橋比作一顆明珠,生動形象的描繪出盧溝橋的構造精妙,鬼斧神工。比喻,將盧溝橋的歷史價值,地位比作一顆明珠,生動形象的寫出盧溝橋建築歷史悠久。中國古代建築有哪些 北京故宮 天壇 頤和園 圓明園 長城 盧溝橋 趙州橋 承德避暑山莊 曲阜孔府 曲阜孔廟 大雁塔 小雁塔 河南少林...

木拱廊橋是我國古代樑建築的什麼

木拱廊橋是我國古代橋樑建築的 活化石 是中國傳統木構中技術含量最高的一類結構形式,也是世界橋樑史上絕無僅有的珍品。木拱廊橋,以梁木穿插別壓形成拱橋,足支撐在兩岸的岩石上,底座由數十根粗大圓木縱橫拼接對拱而成 八字結構 不用釘鉚,完全靠它自己本身的強度 摩擦力和直徑的大小 所成的角度 水平的距離等巧妙...

古代著名的我國詩人是誰,中國古代的十大詩人是誰??

很多啊,各個朝代都有,最著名的嘛就是李白 杜甫了 李白,杜甫,白居易,辛棄疾,李清照,蘇軾,范仲淹,韓愈.我先的 呃 樓主,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也,沒個範圍啊?能流傳幾首詩下來的,教科書上都說是著名詩人。那你不是要n個人名啊?那這9999個字可不一定夠咧。呵呵。中國古代的十大詩人是誰?根據詩歌 廣義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