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鶴雀樓後兩句包含了作者怎樣的哲理

2021-03-03 23:01:02 字數 4026 閱讀 2873

1樓:匿名使用者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

字面意思是,如果你想看的更遠,就請站的再高一點,含有「站得高看得遠」意思

生活哲理:登高望遠,高屋建瓴

登鸛雀樓中詩的後兩句蘊含著怎樣的生活哲理

2樓:selina蘭芷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

「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

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裡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3樓:匿名使用者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積極向上、不斷追求的人生態度。

古詩登鸛雀樓後兩句蘊含著怎樣的生活哲理

4樓:武全

登得高,看的遠,告訴我們要創造條件,不斷追求,實踐無止境,認識無止境。

登飛來峰揭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i

5樓:光輝

人需要有**遠矚,胸懷寬闊,不是困難,勇於改革的豪邁氣魄和堅強意志。

《登飛來峰》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的第一句中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對前途充滿信心。

詩的後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擴充套件資料

登飛來峰這首詩,與唐人王之渙的《登鶴雀樓》的意思有一些相近的地方。王之渙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是欲登之志,而王安石說: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卻又是登上之感。

可是兩詩的藝術情趣是不同的,《登鸛雀樓》給人以力量的奮發,鼓舞人們積極向上,而《登飛來峰》卻給人以哲理的深思,激起人們對登稜觀感助無窮品味。

6樓:y斷翼

這首詩的第一二句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彩的基調。詩的後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

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

7樓:張怡

1這首詩中,「浮雲」一詞的寓意是什麼?(1分)

2詩人善於把抽象事理寓於具體形象中。這首詩揭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2分)

答案:1眼前的困難、障礙、挫折等。(1分)2只有站得高,看得遠,才能不怕阻撓,不被

眼前的困難嚇倒。(意思對即可,2分)

浙江金華2006登飛來峰

1這首詩中「浮雲」這一意象指的是什麼?

2你從這首詩中領悟到什麼人生哲理?

1指困難、挫折、障礙等。 2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任何時候都不要怕困難、挫折)

8樓:girl笨

這首詩的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誇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詩的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彩的基調。詩的後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 在寫作手法上,起句寫飛來峰的地勢。峰在杭州西湖靈隱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尋之塔,足見其高。

此句極寫登臨之高險。承句寫目極之遼遠。承句用典,《玄中記》雲:

「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以此驗之,則「聞說雞鳴見日升」七字,不僅言其目極萬里,亦且言其聲聞遐邇,頗具氣勢。

雖是鋪墊之筆,亦不可等閒視之,實景語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本是「先日出,後天雞鳴」,但王安石不說「聞說日升聽雞鳴」,而說「聞說雞鳴見日升」,則是「先雞鳴,後日升」。

詩人用事,常有點化,此固不能以強求平仄,或用事失誤目之,恐意有另指。 轉句「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浮雲遮望眼」,用典。

據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浮雲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

他還有一首《讀史有感》的七律,頷聯雲:「當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欲成就大事業,最可怕者莫甚於「浮雲遮目」、「末俗亂真」,而王安石以後推行新法,恰敗於此。

詩人良苦用心,於此詩已見端倪。 結句用「身在最高層」拔高詩境,有**遠矚的氣概。轉、結二句,絕妙情語,亦千古名句;作者點睛之筆,正在結語。

若就情境說,語序應是「因為身在最高層,所以不畏浮雲遮目」,但作者卻倒過來,先說果,後說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說明詩眼的轉換。這雖是作詩的常法,亦見出作者構思的精深。 這首詩與一般的登高詩不同。

這首詩沒有過多的寫眼前之景,只寫了塔高,重點是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這與王之渙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似。前者表現一個政治變革家撥雲見日、**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後者表現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勵之意。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表現技法極為相似,王詩就肯定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蘇軾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兩者都極具哲理性,常被用著座右銘。 yy安石的《登飛來峰》講述了他自己的內心感受,「飛來峰上千尋塔」人總是向高處爬,當你爬到峰的高處,把眼光放遠點,你會看到與地面不一樣的景物。

這句話喻指人們應有較高的理想,要勇於追求。

「聞說雞鳴見日升」每天太陽升起,聽到雞在鳴叫,不管昨日你是否倒黴,世界都不會因你而變化,太陽照常在東方升起,一樣聽到雞在鳴叫,所在我們每一個都不應留守昨天,應你的懷抱,珍惜今天的美好,期待明天的到來。

「不畏浮雲遮望眼」人生當中有太多太多的困難和挫折,每一個人都會經歷。俗話說得好,「風雨之後才見彩虹」「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古人的話常常想起,又有誰做到呢?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要被眼前的困難遮敝了眼,要剝開雲霧,看清前方的路。

9樓:美女門前過

即有會當陵絕頂,一纜眾小之情,亦有隻原生在此山中之意!最主要還是表示著老石的積極人生態度!

10樓:晴雨之夏

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

11樓:匿名使用者

登飛來峰細品味,

便會從中領悟到一條人生哲理: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對於詩人,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對於讀者,這是引入向上的啟示。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為北宋詩人王安石30歲時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越州(紹興),寫下此詩。

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發抒胸臆,寄託壯懷,可看作萬言書的先聲,實行新法的前奏。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12樓:百度使用者

抄呀 以後怎麼辦

《登鸛雀樓》詩的前兩句寫詩人登樓看到的後兩句抒發詩人登樓時的

登鸛雀樓 這首詩的作者是 唐 朝著名詩人 王之渙 詩的前兩句寫詩人登樓看到的 景象 後兩句抒發詩人登樓時的 感悟 登鸛雀樓 是盛唐詩人王之渙創作的一首詩。原文如下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白話譯文 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那就請再登上...

登鸛雀樓詩句及後兩句詩意,登鸛雀樓古詩及最後兩句是什麼意思

登鸛雀樓 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登鸛雀樓古詩及最後兩句是什麼意思 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後兩句,表面意思是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表達了詩...

杜牧的赤壁後兩句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一 回答 杜牧 赤壁 後兩句點明赤壁之戰關係到國家存亡,社稷安危 同時暗指自己胸懷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見大的心情。二 原詩欣賞 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三 白話譯文 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髮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物。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