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統一六國的主客觀原因是什麼,秦統一全國的主客觀原因是什麼

2021-03-03 21:28:35 字數 5126 閱讀 6940

1樓:科格勃

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民族之間、地域之間聯絡加強,為統一提供了必要的社會基礎;春秋戰國長期戰亂,人民渴望統一;秦國變法比較徹底,國富兵強,實力超過其他國家,具備了進行統一戰爭的條件。

2樓:匿名使用者

客觀原因:春秋戰國長期戰爭,人民渴望統一,長期兼併戰爭實現局專部統一

主觀原因:秦國經屬過變法,實力強大,

秦始皇採取正確的方針:遠交近攻

3樓:匿名使用者

順應民意,實力強大,還有一個就是商鞅變法

秦統一全國的主客觀原因是什麼

4樓:小魚乾呀呀呀

主觀原因:

1、人民已經無法再飽受長期的戰亂之苦,統一是必然的,而且是必須的,秦順應了歷史的趨勢,在無數聲音的要求下,強大的國家順應了民意和天意。

2、經過一些大戰如長平這些決定性的戰役,大大增加了秦的霸主地位,秦**事實力的強大,以及白起這一些優秀將領使秦國的軍事實力是分強大。

3、秦國遠交近攻的策略,使其他諸侯國無法聯合起來與其抗衡,還有就是贏正的軍事和政治才能令他的秦國在戰亂中獨佔翱頭。

4、經過秦國內部的一些政策使秦國的經濟實力雄厚起來。

客觀原因:

1、戰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為統一創造了條件。

2、人民渴望統

一、要求和支援統一。

3、東方六國不團結。

4、六國統治集團為秦的策略說瓦解。

擴充套件資料

秦朝統一的重要政策——郡縣制

這項政策就是郡縣制,在秦朝統一前就有一定的歷史了。但考察先秦史料,在春秋之前並沒有關於縣、郡作為行政單位的任何記載。縣作為一級行政單位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楚武王在位時滅掉了商朝國王武丁後裔所建立的權國,將其改為縣,史書稱這是「設縣之始」。

第一個在本封國內全面推行郡縣制的是秦國。

秦國是由華夏族西遷的一支建立,其先祖嬴姓部族在殷商時代成為貴族,周成王時,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封為附庸,在周朝所有諸侯國中秦國的歷史不算悠久,封地也不算富饒,國力較為一般。

《史記》記載,秦國首次設立郡縣是在秦武公十年(前688),這一年秦國「伐邽,冀戎,初縣之」。

一開始秦國的做法也與各諸侯國一樣,採取分封制與郡縣制並行的辦法,秦孝公在位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推行重農抑商、軍功爵位、連坐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一項重要政策是按軍功賞賜爵位,破除分封世襲。

秦國的爵位有20等之多,標準簡單,易於理解和操作,比如只要斬獲敵人的一個首級就可獲得公士一級的爵位、田一頃、宅一處和僕人一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

而要兌現這些規定,國家必須掌握大量的爵位、田地以及僕人等資源,在分封制下這些都是世襲的,要打破它們,必須實行郡縣制。《史記》記載,在商鞅主持下秦國「並諸小鄉聚,集為大縣,縣一令,四十一縣」,郡縣制在秦國得到了全面推行。

商鞅說「行賞而兵強者,爵祿之謂也」,國君直接掌握郡縣,不僅控制了各項資源,而且也加強了**集權。郡縣制的全面推行還為細化行政管理創造了條件,秦國建立起嚴格的戶籍登記制度,「四境之內,大夫、子女皆有名於上,生者著,死者削」。

在此基礎上秦國又完善了「戶籍什伍」制度,「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通過重刑連坐把百姓編連在一起,限制人口自由流動,在穩定小農經濟的同時,對基層社會的控制能力也大為增強。

所以,商鞅變法是一套綜合性改革,各項政策之間具有很強的關聯性。郡縣制無疑是改革的核心之一,沒有郡縣制的施行,其他很多改革政策就難以推進。

商鞅變法取得了明顯成效,以農為本增強了國家的經濟實力,軍功爵位制強化了軍隊的戰鬥力,也吸引了其他各國人才的大量湧入,郡縣制和連坐法強化了**集權和對社會的控制,這些措施綜合作用,讓不佔天時和地利的秦國迅速崛起。

秦國的崛起是制度的勝利,秦國不斷對外擴張,通過戰爭陸續獲取了大量新的土地,每得到一地,秦國的郡縣制就及時跟進,使秦國越來越強大。

人民網—從另一個角度看秦朝的統一與速亡

5樓:匿名使用者

主觀原因:

a.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

b.戰國後期,尤其是長平之戰後秦國的優勢進一步確立。

c.秦王政的才能及正確的統一策略的制定和實施。

d.其他。

客觀原因:

a.戰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為統一創造了條件。

b.人民渴望統

一、要求和支援統一。

c.東方六國不團結。

d.六國統治集團為秦的策略說瓦解。

e.其他。

意義: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割據混戰局面,並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

答題關鍵是區分何是主觀、何是客觀。如「人民渴望統一、要求和支援統一」這是歷史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發展趨勢,是客觀原因選我吧``!

6樓:匿名使用者

(l)結束諸侯割據局面,完成封建國家的統一,是春秋戰國以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1從經濟方面看,由於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各地聯絡加強,這為統一提供了物質條件。

2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大多廢除了分封制而實行郡縣制,區域性實行了**集權制,從而為大一統的封建國家奠定了政治基礎。

3在民族關係方面,各族間聯絡日益加強,以華夏族為中心,形成相當鞏固的民族共同體。

4廣大勞動人民渴望統一。

5長期的爭霸戰爭,形成了區域性統一。

(2)從秦國來說,具有完成統一的實力。

1秦國社會改革比較徹底,建立了比較鞏固的**集權的封建國家。

2秦國新興地主力量強大,經濟發展迅速,軍隊戰鬥力強。

3秦國實行了遠交近攻等正確策略。

4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備完成統一的主客觀條件。

7樓:匿名使用者

1.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2.

商鞅變法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3長平之戰後,六國無力抗秦。 4.

秦始皇雄才大略任用人才,採用正確的戰略思想。

8樓:匿名使用者

大白話 就是 一堆人打架 就姓秦的孩子在一邊看著 其他人都打累了 秦孩子也吃飽喝足 長成大漢了 這時候站出來 他不行 誰行

韓非子怎麼死的

9樓:嘉陽爸爸

墨家創始人墨翟,又稱墨子。他曾學「孔子之術」、「儒學之業」,後因不滿儒家的繁文縟節和喪葬上的靡財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學習大禹刻苦儉樸的精神。墨家一開始就以儒家的對立學派面目而出現。

它是一個以紀律嚴密著稱的學術團體。它的首領稱為「鉅子」,墨翟可能是第一代「鉅子」。按團體的規定,被派往各國做官的門徒,必須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張;行不通時寧可辭職。

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團體捐獻俸祿,做到「有財相分」。當首領的要以身作則。鉅子腹的兒子殺了人,雖得到秦惠王的寬恕,但仍堅持「殺人者死」的「墨者之法」。

前期墨家在哲學上的主要貢獻集中表現在認識論方面。墨翟認為,認識**於眾人「耳目之實」,「聞之見之,則必以為有,莫見莫聞,則必以為無」。這就否定了孔子「生而知之」的觀點。

墨翟進一步提出「取實予名」、「察類明故」的觀點。他認為只有根據事物的實際情況,明瞭客觀事物的原因或行動的目的,才能得到與事物相稱的名稱。為了檢驗人們認識的正確與否,墨翟提出了著名的三表。

在社會政治觀上,墨翟提出以「兼以易別」為核心的一套主張。他的主張概括為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兼愛、非攻、天志、明鬼等十事。在實施時,要根據實際需要行事,如對政治上混亂的國家,要講尚賢、尚同;對貧弱的國家則要講節用、節葬,等等。

他的非命、天志、明鬼等主張反映出否認天命,承認鬼神存在的哲學思想。

我們以前上學的時候歷史課都學習過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那時候可以說是百家爭鳴,那麼最具代表性的百家之一墨家的代表人物就是墨子。在當時墨子的地位與孔子不相上下

一、墨子的觀點有十個:非命、非樂、非攻、節用、節葬、天志、尚賢、尚同、明鬼、兼愛。其中兼愛是墨家思想的核心;節用、節葬是墨子思想的精華;天志、明鬼是兼愛學說的理論依據。

二、墨家這些觀點很多都是針對儒家的,比如墨子用非命針對儒家的天命;用明鬼反對儒家的不事鬼神;用節葬對儒家的厚葬等等。

三、墨子認為人的作用很大,提倡尚賢,選拔賢人來治國;認為動亂等都是因為人與人之間不信任造成的,所以主張兼愛;認為戰爭是最下等的策略,所以主張非攻等。

這就是墨子的主要觀點了,如果想更瞭解墨子,可以去看看《四庫全書》,裡面有五十多偏僅存的墨子文著。

10樓:貞觀之風

同學李斯因為嫉妒韓非子才能,把韓非子陷害致死。

韓非曾上書勸秦始皇先伐趙緩伐韓,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賈的讒害,他們詆譭地說:「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並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

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

秦王贏政認可了他們的說法,下令將韓非入獄審訊。李斯派人給韓非送去毒藥,讓他自殺。韓非想向秦始皇自陳心跡,卻又不能進見。嬴政在韓非入獄之後後悔了,下令赦免韓非,然而為時已晚。

11樓:山東省飛飛

由於李斯提出滅六國一統天下的通天大計,而首要目標就是韓國,但作為韓國公子的韓非與李斯政見相左(韓非主張存韓滅趙),妨礙秦國統一大計,於是李斯就向秦王講韓非的壞話。他說:「韓非是韓王的同族,大王要消滅各國,韓非愛韓不愛秦,這是人之常情。

如果大王決定不用韓非,把他放走,對我們不利,不如把他殺掉。」秦王輕信李斯的話,把韓非抓起來。 廷尉將其投入監獄,最後逼其服毒自殺。

韓非(約公元前280--前233年),華夏族,河南鄭州新鄭人,出生於戰國末期韓國的都城鄭城(今鄭州新鄭鄭韓故城遺址),戰國末期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韓非子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於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子將老子的辯證法和荀子的樸素唯物主義融為一體,也是先秦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集儒、道、法三大思想流派的精華於一身。韓非是韓王之子,荀子的學生,李斯的同學。

著有《韓非子》一書,共五十五篇,十萬餘字。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呈現韓非極為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主義理論,目的是為**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霸道思想。

韓非子深愛自己的祖國韓國,但他的政治主張並不被韓王所重視,而秦王嬴政卻為了得到韓非而出兵攻打韓國。李斯因嫉妒韓非的才能,將韓非害死在秦國。但是,韓非的法家思想卻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幫助秦國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

韓非子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對後世影響深遠,是***最佩服的中國古代思想家。***曾經說過:」中國古代有作為的政治家,基本都是法家。「

秦統一全國時間,秦朝統一六國的時間是多久?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秦朝統一六國的時間是多久?秦朝統一六國共15年 前221 前207 前221年,秦王政稱帝,史稱 秦始皇 前210年,秦始皇巡遊途中病死於沙丘 今河北省廣宗縣西北 其子胡亥即位,為秦二世。前209年,陳勝 吳廣斬木為兵,揭竿而起,天下響應,劉邦 項羽起兵江淮共抗秦。前...

統一六國的皇帝是誰,秦國哪個皇帝統一六國的?

秦始皇嬴政秦始皇於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趙國邯鄲,是秦莊襄王與呂不韋的姬妾所生,所以有人說秦始皇為呂不韋之子。出生後,姓趙。公元前247年,莊襄王死,嬴政即秦王位,時年13歲。相國呂不韋掌握實權。公元前238年,22歲的秦王政加冕親政。這年,宦官嫪毒發動宮廷政變,秦始皇派昌平君 昌文君率兵圍剿長信侯...

秦朝是怎樣統一六國的,秦朝是如何統一六國的?

史書記載秦國 西有巴蜀 漢中之利,北有胡貉 代馬之用,南有巫山 黔中之限,東有崤函之固 在地理位置上進可攻,退可守 戰車千乘,奮擊百萬 軍事力量遠勝於其他六國.各國之間長期戰爭,實力消耗,國力被削弱。六國面對強秦的威脅,雖然屢次合縱抗秦,但在秦國連衡策略下先後瓦解而失敗。他們時而 合眾弱以抗一強 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