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回答養父母和敬父母的句子

2021-03-03 21:17:02 字數 4311 閱讀 5880

1樓:21世紀第一聖人

《論抄語》的《學而》與《為襲政》兩篇中記載了不少孔子關於「孝」的言論,都涉及對父母的贍養和敬重問題,這裡摘錄如下:

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

2.孟懿子問孝。子曰:

「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

3.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

4.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

5.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

論語中關於養父母和敬父母的句子都有哪些?

2樓:ft美群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

「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為政》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

**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在不遠游;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長者問,對勿欺;長者令,行勿遲;長者賜,不敢辭。

論語中關於養父母和敬父母的句子

3樓:匿名使用者

1、**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

----《論語?學而第一》。 2、孟武伯問孝,子曰:

\「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朱熹和南懷瑾等,把\「父母惟其疾之憂」看成一句話,\「父母」作主語,\「其」指代\「子女」,說,父母擔憂子女生病,子女應體察父母心,以消其心頭之憂,這就是盡孝。

4樓:閆良疇汗升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

「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為政》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

**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在不遠游;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長者問,對勿欺;長者令,行勿遲;長者賜,不敢辭。

孝經中孝的內涵

5樓:天上來客了了

「孝道」的基本內涵包括以下五點:

1、珍重生命

《孝經》開篇即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天地之間人為貴,世上每一個人都是父母所生,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因而珍惜生命,是行孝盡孝的開始,是最基本的孝。

《孝經》中說:「天地之性(生),惟人為貴。」保全好父母給以的身體,就是珍惜生命,珍惜父母給予的生命就是孝。

健全的身體是敬養父母的前提、承載事業的物質基礎。曾子也說:「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

」什麼叫「全」呢?「不虧其體,不辱其身」,不使身體受到了傷害,就叫做「全」。全身行孝也不單是一個人個人的事,一個人上有父母,列祖列宗,下有子孫後代,是一個鏈條,關係著整個家族,所以你不可以隨便傷害它。

有一句俗語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

2、敬養父母

敬養父母即是懷著「誠敬」之心「奉養」父母。子女對父母的贍養,是孝的最起碼的要求。孔子曰: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意思是說:「現在人只把能養父母便算孝了。但就是犬馬,一樣能有人養著。

沒有對父母一片尊敬之心,又在何處作區分呢?」是的,不敬不畏就是不孝。

那麼,怎麼算敬養,怎麼算孝子之行呢?《孝經》中提出來「五備」: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也,然後能事其親。

「五備」的要義在於要將父母放在心上,包括「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包括以誠敬的心情做好「生,養,死,葬」中的每一件事。

3、「承志」、「立身」

「承志」是指子承父志。古人主張對父母正確合理的意願與事業,應該支援和繼承,這是很重要的孝行。《偽孔傳》雲:

「繼先祖之志為孝。」《禮記•中庸》中說:「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

」這裡的「志」和「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先人的遺願、事功和經驗。

所謂「立身」,就是要成就一番事業。儒家的人生觀主張人生在世要積極入世,對社會作出貢獻。《孝經》強調孝的最高層次是尊親、榮親,即「大孝尊親」。

做子女的,必須有積極的優秀的嘉言善行,有積極的出色的成就,能使父母受人尊重,得享尊名,殊榮加身。民間所謂的: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後三十年看子敬父,也正是這個道理。

4、「無違」、「諫諍」

古人主張子女要孝順父母,就是要盡心盡力奉養父母,內心始終儲存著真誠的愛心和敬意。用孔子的話說就是「無違」。「無違」,不是指不違背父母的意願而一味順從,而是指沒有違背良心良知的任何非分之想,一切出於本心,出於至誠。

儒家是不講「愚孝」,也是不講「愚忠」的。孔子認為對父親的不義行為必須要進行勸止,這樣才能使他不作違禮的不義的事情;如果兒子盲目服從父親,就是不孝之子。孔子還提出了「事父母幾諫」,意思是說做子女的當然要孝順父母,但是父母的話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確。

當出現錯誤時,怎麼辦?那就不要盲目服從,要勸止,當然這種勸阻是婉言耐心的說服,諫諍是原則,怎樣諫諍是方法;原則要堅持,方法也要講究。

5、慎終追遠

敬養父母與諫諍都是「事生」的內容,孝的完成還有「事死」的內容,曾子將其歸結為慎終追遠。慎終是父母死亡的喪葬作為,追遠是父母死後的祭祀儀禮。孔子認為「事死」有兩個方面:

一個葬之以禮,一個祭之以禮。孔子把「祭祀」作為治理國家的大事之一,認為祭祀的核心是要「祭思敬」。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慎終」是要求謹慎地態度對待父母的安葬;「追遠」,要以恭敬的態度進行祭祀。

這樣,民眾的德行就自然歸於忠厚了。為什麼要「慎終追遠」?因為這是為人之子的一件大事。

「生事愛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終矣。」通過葬禮和祭祀,表達對逝去親人的哀思,敬意和感恩,這是抒發內心情感,也是祈求祖先護佑,還是尊親行孝的具體表現。

6樓:年年好運

孝字分開是老和子兩個字,合起來為孝字,代表上一代和下一代,孝道是做人之根本。

《孝經》古代儒家的倫理學,闡發了儒家的倫理思想,以孝為中心,孝是諸德之本。

《孝經》認為國君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把「孝」的社會作用絕對化神祕化。

孝悌之至」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孝經》還把道德規範與法律聯絡起來,提出要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道德秩序。

孝順父母祖宗是天經地義理所應當的,積累過多少陰德,只有積累過多的陰德。

孝敬父母祖宗是積累最大的陰德。相反的行為便是損傷最大的陰德。

「只是養父母是下乘的孝道,與養豬狗無異」,論語中可有相關論述?求原文。

7樓:白冰洛

原文: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內以別乎?」

8樓:街邊小草

這句話應該沒有說父母copy有罪吧,是說bai只單單「奉養父母」的子女,du和豬zhi

狗無異。記得論語裡說過,dao對父母不光要養,最重要的是要帶著感情,要和顏悅色,用現在話來說就是要從心底愛父母吧~~因為如果只是供奉吃喝的話,動物也能做到。原文想不起來了,抱歉......好像還是挺有名的一句呢。

9樓:匿名使用者

只是養父母是下乘的孝道,與養豬狗無異」,我問兒女不孝,父母何罪?何謂之豬狗?

論語中的所有成語,論語中的所有的成語

有朋自copy遠方來,不亦樂乎 犯上作亂 巧言令色 吾日三省吾身 言而有信 溫良恭儉讓 和為貴一言以蔽之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從心所欲 隨心所欲 溫故知新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義勇為 是可忍,孰不可忍 既往不咎 盡善盡美 朝聞夕死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見賢思齊 父母在,不遠遊...

論語子罕中感嘆時光匆匆的句子,論語中子罕中感嘆時光匆匆的句子是什麼

1 原文 抄是 子在川上曰 逝者襲如斯夫 bai不捨晝夜。論語 du子罕 2 意思是zhi 孔子在河邊說道 奔流dao而去的河水是這樣匆忙啊 白天黑夜地不停流。3 分析 是孔子的一句名言,是指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論語中子罕中感嘆時光匆匆的句子是什麼?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捨晝夜。意思是...

求論語中的成語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犯上作亂 巧言令色 吾日三省吾身 言而有信 溫良恭儉讓 和為貴 一言以蔽之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從心所欲 隨心所欲 溫故知新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義勇為 是可忍,孰不可忍 既往不咎 盡善盡美 朝聞夕死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見賢思齊 父母在,不遠遊 朽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