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居家期間你經歷了哪些心理變化?

2023-03-18 11:30:23 字數 4925 閱讀 5921

1樓:十全小秀才

1.由於活動空間、運動減少,快樂激素或神經遞質多巴胺分泌減少,人的快樂感將會消失。

2.交流物件變得少了,沒有居家隔離的時候可以充分的和別人交流,而居家隔離後,每天都是一小家人在一起交流,時間一久,家庭矛盾增加,引起情緒起伏,喜怒無常。

3、資訊**不詳細、混雜,比如微信、抖音等**是獲得資訊的主要渠道,由於資訊混雜缺乏了信任,再加上長時間居家的隔離,面臨著生活的壓力、心理上就會出現恐懼、緊張、焦慮、絕望等情緒。

4、由於空餘時間充裕、娛樂渠道單調了,引起生活週期紊亂、興趣喪失,經常有一點小的症狀,就懷疑自己患了新冠。

首先保持規律的生活習慣,是抵抗心理問題的有效手段,俗話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進化過程的自然規律,違背規律就會得病,由於長時間的居家隔離,打亂了生活規律,從而產生了一切心理問題;保持一日三,均衡飲食習慣,杜絕暴飲暴食。

啟用快樂激素,生命在於運動,健康在於運動,而運動可以啟用我們快樂激素和神經遞質多巴胺,多巴胺的升高可以緩解心理壓力、增強抗病能力,由於居家空間小,女性可以做瑜伽、男性可以打太極拳,如不會太極拳可以原地踏步跑,原地踏步跑,完全能滿足我們身體的鍛鍊。

填滿空餘的時間:居家隔離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空餘時間多,我們要充分利用這空餘時間來發揮自己的特長,比如化畫、練習寫字等,或者讀一些書籍,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同時安排居家可完成的工作。

2樓:網友

過度恐慌型:從除夕開始就閉門不出。

認為「空氣中都是病毒」只因為看到了病毒會「人傳人」,從除夕開始就在家待著,而且連大門都沒開過,認為「外面的空氣中全是病毒」。楊豔傑教授說:「這樣的人家,我就知道兩個,我猜每個人都會認識至少一家這樣堅決不出門的家庭。

其實這是對病毒不夠了解造成的過度恐慌。」楊教授表示,病毒的傳播需要宿主,在空氣中沒有宿主不會一直存活,所以不存在「空氣中都是病毒」。這種因為恐慌帶來的過度自我封閉,會讓人情緒低落、焦躁,長期這種負面情緒也會讓人免疫力下降,就算不出門不會被傳染新型冠狀病毒,也容易因為免疫力下降引發其他疾病。

還有些老年人過於恐慌,出現了一些咳嗽的症狀,並感覺自己發燒了,可測量體溫卻正常。楊教授表示,這是負面心理太強烈產生的身體反應。「要多給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就是『正能量』,如果負面暗示過多,本來沒有疾病,也會感覺自己得了病。

」過於淡定型:出門不戴口罩 堅信「被傳染比被雷劈的概率還小」

在疫情開始之初,很多年輕人都自覺戴上口罩,但讓中老年人戴上口罩就不太容易。楊教授表示:「即便是連續多日鋪天蓋地的宣傳工作,你仍然會看到有一些人不戴口罩,主要原因是他們不相信『我會那麼倒黴』,認為『被傳染比被雷劈的概率還小』。

而這些人在平時也是不慌不忙、對自己要求也沒那麼多,俗話講『心大』的那種人格。」楊教授表示,面對疫情沒有必要恐慌,但也不可以太大意。「按照現有研究成果來看,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有較長的潛伏期,潛伏期可能傳染,需要阻斷傳染途徑。

所以出門到公共場所去,戴口罩是必須的,還有洗手、不吃野味生食、家中消毒,這些主流**反覆宣傳的基本防護措施,可以有效阻斷傳染途徑,防止疫情擴散。阻斷了傳染途徑,你就是安全的,不在乎、不阻斷,你被傳染的風險就一直存在。我們每個人都要科學的看待疫情。

3樓:小蘋果傳

負面反應是正常的:肺炎疫情期間使用者可能會出現恐慌,焦慮,寢食難安,憤怒,無奈等一系列身心方面的負面反應,雖然每個人症狀不同,但這些反應都是人在異常情況下的正常反應,過一段時間就會恢復,不用過度擔心。

採取積極措施自我調節:積極措施也就是平時常說的健康生活方式,能夠讓使用者更快走出負面反應。主動尋求心理諮詢:如果消極反應太強烈,身邊人都難以幫使用者調節過來,要及時向專家諮詢。

根據專業機構的建議採取所有必要的防護措施。同時避免沉迷於相關資訊,限制閱讀或**新聞的時間,每天儘量不要超過半小時,要從新聞中抽出時間來多關注生活裡可以掌控的事情。

4樓:優越水

疫情居家期間,許多人的心理上都經過了巨大的變化,主要有四點變化過程。

首先就是疫情發生的時候,特別的茫然和恐懼,也特別的擔憂,不知道以後的生活怎麼辦?

房貸,車貸,還有各種生活花費,感覺到壓力山大,如果賺不到錢了,自己所有的一切也許將不復存在,家庭破裂,孩子沒有辦法上學,老人沒有能力去照顧,但是自己又無能為力,只能呆在家裡。

這時候就會特別的恐懼,擔憂和焦慮,整日惶恐不寧。

接著也慢慢的平靜了下,因為經過兩週甚至一個月的隔離,自己才發現,無論自己的多麼著急,也沒有辦法,心情平靜了下來,也坦然接受了現狀。

方法總比困難多,出現了特殊情況,人們可以互相體諒和照顧,慢慢的也接受了現狀。

第三階段就是慢慢的適應了新的變化,能在手機上乾的工作,自己先幹,也會和朋友們主動的去溝通和交流,適應出現了新生活,希望疫情能夠過去,自己的生活出現轉機。

現在除了一些重要的職能部門,大部分行業現在都出現了停擺,經濟無法迴圈,收入直線下降,開始很崩潰,慢慢的也就接受了,只能耐心的等待了。

最後就是不斷的突破自我,尋找新的機會,希望能夠改變自己的生活,以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風風雨雨。

人的一生,許多事情都要經歷,痛苦和挫折有時候也會讓自己更快的成長,思想也變得更加現實和成熟。

從抗拒擔憂,到坦然接受,最後到積極的去努力改變,每個人都經歷了這些心理變化。

疫情期間的心理變化?

5樓:丹的葵奎

. 長時間呆在家中,缺少社會活動,特別是獨子在家的朋友,是不是很孤單,渾渾噩噩,過度睡眠,敏感易怒。

2. 和戀人分隔兩地,缺乏溝通小細節引出了大問題:冷戰,猜忌,爭吵。

3. 和父母無法愉快舒適的共處。不知道如何引導父母尊重個人空間;也不知道如何體諒他們。

4. 對未來的焦慮。過分擔心自己的前途,懷疑自己沒有足夠能力可以肩負責任。失業在家,無法面對現實和未來。

5. 被無聊和空虛感折磨。感受到了孤獨和無聊的痛苦,所以花了大量的時間玩手機/遊戲。卻越來越痛苦。

6. 拖延症加重。藉由疾病的爆發,將原本可以完成的事情全部都拖到隔離期結束的最後一兩天,盲目樂觀僅憑一兩天就可以將事情都辦好。殊不知麻煩會越積越多。

6樓:無生無滅光與暗

其實不管有沒有疫情?我們的心裡其實每一天都在發生,不停的變化,各種喜怒哀樂,等等,情緒都會經常出現,或者抑鬱或者恐懼等等。這些全都是源自於無知。

當你對一件事研究得非常透徹了,也就沒有什麼可怕了。比如這次疫情。

7樓:珂a渲

請相信生活中沒有過不去的坎兒,坦然接納自身發生的一切,以一種平和的心態正視變化,堅信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變得正向和陽光。

8樓:北京醫學會

[主講人]: 李佔江,主任醫師,現任北京醫學會抑鬱障礙分會常務委員,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臨床心理學系主任。

9樓:邶浩

疫情期間被關在家裡會感覺到孤獨無助,時間太長的話,感覺被疏離,渴望跟人親近。

òßçéö®ï⣬èýòײúéúääð©ðäàíîêì⣿¸ãèçºîêè½â£¿

你有過居家隔離的經歷嗎?當時心情如何?

10樓:匿名使用者

居家隔離時心裡向往外面的花花世界,總是夜裡睡不著,白天打不起精神。如果超過十天,渾身難受,四肢無力。但由於不缺吃喝,環境不錯,還是可以的。到十三天心情就好了,晚上也能睡覺了。

11樓:朋國

你有居家隔離的經歷嗎?當時心情如何?我沒有這個經歷,但我能體會到居家隔離的心情,一定是煩躁的,因為不能出去走動,不能從事正常的活動社交,健身,都被限制在了室內,一定是非常的焦慮,但是為了配合防你的需要那也應該靜下心來,在家看電視聽**也可以過得非常開心。

12樓:帳號已登出

我也遇到過一次居家隔離,剛開始兩天就覺得胸悶氣短,憋的慌,就想出去走走透透氣,等過了這兩天也就適應了,也想開了,於是從來不做飯的我開始學習做菜,當老婆第一次吃到我做的飯時,居然哭了!我也深感歉意,以前確實做的不好,有點愧對與她。通過這次居家隔離,我不僅學會做菜,更主要是我增進了夫妻感情,真是意外收穫。

13樓:罒強丨丨殘罒

有過居家隔離的經歷嗎?當時心情如何?我有過居家隔離的經歷,當時心情非常激動,每天早上七點上班,晚上六點下班,難得在家呆半個月,非常舒服的。

讀博期間有哪些虐心的經歷?

博一無聊的時候,我還做過一些無聊的事情 比如夜裡一個人繞著操場猛跑30圈 500米 比如花200大洋去玩電玩 要知道4年前200大洋於我這個地道的農民而言,意味著半個月的生活費,毫不誇張 當然還有寫日記反省,但兩天之後,我又回到了原先的軌跡,渾渾噩噩的讀我的博士。2005年,我從南方一所工科學校碩士...

疫情期間,你最大的煩惱是什麼

想必此時此刻的大家都在家裡面隔離著,今年年初就爆發的疫情讓我們都在家裡面呆了有半個多月沒有出過門了。在朋友圈也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有趣的人在家裡面自娛自樂,不管是給博士給貓將函式也好,還是自己在魚缸釣魚也好,看著搞笑,實則非常的心酸。因為在家裡面待著真的是很愁。一 沒有工資。二 在家荒廢光陰。三 身材...

在疫情期間,有哪些明星展現了人間大愛

韓紅 王一博 胡歌,他們在疫情期間多次捐款捐物,為武漢的抗擊肺炎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我覺得黃曉明和楊穎吧,雖然他們開始只捐款了幾十萬,但是卻被別人說小氣什麼之類的壞話,我想說人家捐了就已經很了不起了,有本事你去捐呀,你賺錢辛苦別人賺錢還不是一樣辛苦嗎,但是後面他們也又追加了捐款數目 張庭夫妻捐款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