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明是去 被太陽曬 ,而要說成 曬太陽 ?

2023-03-17 17:50:15 字數 1980 閱讀 1448

1樓:汐

很有意思的語言現象,肯定有習慣的因素,但為什麼起源就會「錯」呢,可能還有個不錯不足以表達意思的緣由。例如,救火,明明是去滅火,怎麼會是救火,滅火的目的在於救人,救財物等,突出的是一個「救」字。滅火,可以是一個很小的事,火很小,滅掉,以免釀成火災,滅掉以免浪費柴禾。

滅大火,是滅火,滅小火,也是滅火。用滅火一詞,不能將事情的程度區別出來。救火,是很緊急的事,傳遞資訊,不能用複雜的句式。

試試,如果不用這兩個字,換用一下,能達到這兩個字這樣組詞的效果嗎,這種特殊用法,或可稱為詞彙中貌似不合理其實卻極為合理的現象。同理,曬太陽。突出的是一個「曬」字,曬,就是指太陽曬,太陽二字在後,只起補充肯定作用。

肉夾饃,突出的是肉,相比於肉,饃更為平常,倒裝一下,肉在前,事物就突出了。曉農的舉例很形象,贊同。將要重點強調的詞放置前面,是說話者的出發點。

我猜測是否還有一點可能,就是為了在強調某字詞的同時,希望保持說話者的詞性(如名詞、動詞、形容詞),將一些大家都明白的字詞省略,最終形成了簡略或邏輯並非準確的語言。比如大家舉例的肉夾饃,想說的是這個物體(名詞),想強調的是「肉」,於是夾於饃的肉(原意,名詞)-》肉夾於饃(強調肉,但名詞屬性變得模糊,變成帶動介賓狀語的名詞)-》肉夾饃(恢複名詞屬性)語言這東西其實並沒有規則,只要被多數人認可,便成了語法。

2樓:王倩

這並不是倒裝。而是省略介詞。現代的口語比較少見(但還是有),而在文言中比較常見。

比如說,「曬太陽」,是「曬於太陽光中」,「於太陽光中」是介賓短語,來作為動詞「曬」的補語。同樣,「救火」是「救於火中」,「淋雨」是「淋於雨中」。相同的例子還有很多。

而倒裝是將主謂賓中的某一部分往前移。比如說「吾與誰歸」賓語前提,倒裝成「吾誰與歸」。或者「古木寒鳥鳴」謂語前提,倒裝成「古木鳴寒鳥」。

為什麼說「曬太陽」不是倒裝呢,因為很明顯,如果是倒裝,那麼曬是謂語前提的話,太陽就變成主語了,也就是說,不倒裝,復原的結果是「太陽曬」,但是很明顯的,不是太陽在曬,而是人在曬,主語是人,是人在主動完成這個動作。所以曬太陽不是倒裝。

3樓:阿qi棄

這個問題是個典型的那其他語言的語法習慣來分析和使用漢語的例子。漢語裡原本並沒有這麼嚴格的被動用法,很多主動的形式表示的都是被動的用法。除了您說的「曬太陽」,還有類似的「吹風」等。

這裡沒有什麼為什麼,愚以為純粹就是語言習慣,從很久以前(也許是一開始)就這樣。要是硬英語之類的語法規則來規範漢語,那實在是沒必要。其實現在很多人已經在用英語的語法來說漢語了,其中一個很明顯的標誌就是無處不在的「被」字。

比如漢語裡本來說「糖吃光了」就行,我注意到現在的說法經常是「糖被吃光了」,這個「被」字實在是畫蛇添足。我覺得,這除了來自於西文的影響,可能還受到小時語文教育的毒害。記得那時候有個知識點就是「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相轉換,這顯然本身就是拿西文語法來規範中文的產物。

其造成的另一個結果就是大家表示被動時張口就用「被」字,而忘了就算你要突出被動的意味,還有其它的字可以用,比如「讓」、「給」。

為什麼是太陽晒我,要叫我晒太陽呢

我生於山,嚮往海,卻歸於另一座山。簡單地說分兩個方面 1.主觀與客觀的不同,以我的主觀來說的話就是我出去晒太陽。以客觀條件來說的話,是太陽才是主體,被太陽晒才是正確的。2.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長期的交流約定俗成的語言習慣,說我去晒晒太陽大家都懂什麼意思。嚴格來說大約是 我要出去讓我被太陽晒晒。但這樣表...

為什麼我家的植物被太陽晒了,只有一些樹葉會幹黃 拜託各位大神

植物的必需元素是碳 氫 氧 氮 磷 硫 鉀 鈣 鎂 還有兩種忘了,抱歉 都知道葉子為什麼那麼綠是因為含有葉綠體,那麼鎂元素就是形成葉綠體的必要元素。再者,植物體中的鎂形成的化合物是不穩定的。葉子變黃是因為它原來的鎂發生了轉移,給了那些新生的葉子。植物也有新陳代謝。剩下的就只有葉黃素,只反射黃色的光。...

我可能是日曬斑,太陽曬為什麼長斑

祛雀斑。1 每晚用胡蘿蔔汁加牛奶塗於面部,第二天早上再洗去。克杏仁與適量雞蛋清混合調勻,每晚睡前搽於面部有雀斑處,次日早晨用白酒洗掉。3 將帶根的香菜洗淨,加水煎煮,用菜湯洗臉,堅持使用可以令面部的雀斑逐漸消除。4 米醋浸白朮,每日搽面。5 生薑50克 乾薑減半 入500毫升50 酒精中密閉浸泡15...